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法規概述題

法規概述題

發布時間: 2021-03-08 02:36:12

1. 簡述法律的一般含義。 是簡答題 不要太長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回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答體系。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法律可以劃分為: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1)法規概述題擴展閱讀:

法律的實施是法在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實際施行,包括法律遵守(守法)、法律執行(執法)、法律適用(司法)三個環節。

法律實施與法律實效有密切的關系,法律實效是指法律被實施的狀態和程度,法律在人們行動和社會秩序中的實際體現,是法律實施的結果。一部具有效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應當得到全面、切實的實施,但是任何法律的實施都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程度和效果。

法律實施的目的就是全面、切實地落實法律規定,提高法律實效。

2. 大學法律概論題目求助

憲法是國家頒布的法律中的一種,它和普通法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憲法和普通法律又有所不同,它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指憲法在法律方面的特有屬性,也就是它同普通法律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憲法的內容是關於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
憲法所規定的是一個國家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也就是說規定了國家的社會性質,政權的組織形式、經濟制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體系及組織活動原則等等國家和社會的根本制度.其它普通法律所涉及的內容僅是國家和社會中某一特定方面的問題,屬於局部性的社會現象和法律關系,如教育法只解決教育方面的問題;刑法解決犯罪與刑罰問題;繼承法解決財產繼承問題.由此可見,在內容上憲法是國家的總章程,它在整個國家法律體系中居於根本法地位.
(二)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國家的一切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都必須服從憲法,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否則就會無效.
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1)憲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據,任何普通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精神相違背.(2)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
(三)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為嚴格
首先,制定和修改憲法機關,往往是依法特別成立的,而非普通立法機關.其次,通過或批准憲法程序或者其他修正案程序,往往嚴於普通法律.我國憲法規定,憲法的修改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1/5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數通過.

3. 怎麼回答法律答卷上的簡述題,論述題

一般情況下,簡述題只是要求對概念的簡單陳述,類似於名詞解釋,只要回答出該題目的基本內涵就行了,而論述題要求就比較高了。首先要回答出所論述問題的基本內涵,然後它的特徵,構成要件,主體,客體,內容,意義,歷史淵源,現當代法學領域的觀點研究現狀。。。要對所給的題目進行全方位的闡述,能力要求比較高。

4. 法律有關簡述題

1.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的區別
搶劫罪
一、概念
搶劫罪(刑法第263條),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
二、犯罪構成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和公民的人身權利。對於搶劫犯來說,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搶劫財物,侵犯人身權利,只是其使用的一種手段。正因為如比,本法把搶劫罪規定在侵犯財產罪這一章。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對公私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護者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對人身實施強制的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這種當場對被害人身體實施強制的犯罪手段,是搶劫罪的本質特徵,也是它區別於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和敲詐勒索罪的最顯著特點。
所謂暴力,是指對財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佔有人的人身實施不法的打擊或強制,致使被害人不能的行為。如毆打、捆綁、上海、、傷害、禁閉等等。百利行為只是滿足以印製受害人的反抗即可。
所謂脅迫,是指對被害人以當場實施暴力相威脅,進行精神強制,從而使其產生恐懼而不敢反抗,任其搶走財物或者被迫交出財物的行為,脅迫的內容是當場對被害人施以暴力。脅迫的方式則多種多樣,有的是語言,有的是動作如撥出身帶之刀;有的還可能是利用特定的危險環境進行脅迫,如在夜間偏僻的地區,喝令他人「站住,交出錢來」,使被害人產生恐懼,不敢反抗,亦可構成本罪的威脅。 脅迫必須是向被害人當面發出。如果不是向被害人當面發出,而是通過書信或者他人轉告的方式讓被害人得知,則亦不是本罪的脅迫。
所謂其他方法,是指使用暴力、脅迫以外的方法使得被害人不知反抗或無法反抗,而當場劫取財物的行為。如用酒灌醉、用葯物麻醉、利用催眠術催眠、將清醒的被害人乘其不備鎖在屋內致其與財產隔離等方法劫取他人財物。行為人如果沒有使他人處於不知反抗或無法反抗的狀態,而是借用了被人自己因患病、醉酒、熟睡或他人致使其死亡、昏迷等而不知反抗或無法反抗的狀態拿走或奪取財物的,不是構成本罪。
判斷犯罪行為是否構成搶劫罪,應以犯罪人是否基於非法佔有財物為目的,當場是否實際採取了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為標准,不是以其事先預備為標准。
搶劫罪的的目的行為是強行劫取公私財物。強行接取財務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意識行為人當場直接奪取、取走被害人佔有的財物;二是迫使被害人當場直接交出財物。
搶劫罪的作案現場,無論是攔路搶劫、人室搶劫,都不影響搶劫罪的成立。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依刑法第17條規定,年滿14周歲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該罪的主體。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具有將公私財物非法佔有的目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故意內容就不構成本罪。如果行為人只搶回自己被騙走或者賭博輸的財物,不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不構成搶劫罪。
三、認定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1、搶劫罪是侵犯財產罪巾危害性最大、性質最嚴重的犯罪,在一般情況下,凡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奪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就具備了搶劫罪的基本特徵,構成了搶劫罪。立法上沒有搶劫的數額和情節的限制性規定。但是依照本法第13條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不認為構成了搶劫罪。例如:青少年偶爾進行惡作劇式的搶劫,行為很有節制、數額極其有限,如強索少量財物,搶吃少量食品等,由於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屬於一般違法行為,尚不構成搶劫罪。
2、因為婚姻、家庭糾紛,一方搶回彩禮、陪嫁物,或者強行分割並拿走家庭共有財產的,即使搶回、拿走的份額多了,也屬於民事、婚姻糾紛中處理方法不當的問題,不具有非法強占他人財物的目的,不構成搶劫罪。
3、為子女離婚、出嫁女兒暴死等事情所激怒,而糾集親友多人去砸毀對方家庭財物,搶吃糧菜雞豬,屬於婚姻家庭糾紛中的泄憤、報復行為,一般應做好調解工作,妥善處理,不要作為搶劫論處。
(二)本罪既遂與未遂的界限
關於搶劫罪既遂與未遂的區分標准,是法學界和司法實踐中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1)應以行為人的搶劫是否非法佔有了公私財物為標准,已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為既遂,尚木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是未遂。(2)認為搶劫罪是以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為特徵的侵犯財產權利,同時也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因此,無論搶到財物與否,只要在搶劫中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權利,就是既遂;(3)認為本條對搶劫罪分兩款作了規定,實際上是兩個犯罪構成,因此,應當按照兩種情況,分別確定既遂與未遂的標准,即第一款是一般搶劫罪,就應以搶到財物與否為既遂與未遂的標准;第二款是結果加重犯,不存在未遂的問題。
區分搶劫罪的既遂與未遂,應當以搶劫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是否具備,即法定的犯罪結果是否已經造成為標准。依照本條的規定,搶劫罪的犯罪構成有基本的和加重的兩種形態。因而,其既遂未遂標准應分別考察,當犯罪事實屬於基本的犯罪構成時。以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是否取得財物為准;當行為人的行為屬於本條所定加重情節之一時,已具備加重形態的全部要件,無論行為人是否搶到財物,應是犯罪既遂。

敲詐勒索罪
一、概念及其構成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各體是復雜客體,不僅侵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還危及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這是本罪與盜竊罪、詐騙罪不同的顯著特點之一。本罪侵犯的對象為公私財物。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採用威脅、要挾、恫嚇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的行為。
威脅,是指以惡害相通告迫使被害人處分財產,即如果不按照行為人的要求處分財產,就會在將來的某個時間遭受惡害。威脅內容的種類沒有限制,包括對被害人及其親屬的生命、身體自由、名譽等進行威脅,威脅行為只要足以使他人產生恐懼心理即可,不要求現實上使被害人產生了恐懼心量。威脅的內容是將由行為人自己實現,還是將由他人實現在所不問,威脅內容的實現也不要求自身是違法的,例如,行為人知道他人的犯罪事實,向司法機關告發是合法的,但行為人以向司法機關告發進行威肋索取財物的,也成立敲詐勒索罪。威脅的方法沒有限制,既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暗示的;既可以便用語言文字,也可以使用動作手勢;既可以直接通告被害人,也可以通過第三者通告被害人。威脅的結果,是使被害人產生恐懼心理,然後為了保護目己更大的利益而處分自己的數額較大的財產,進而行為人取得財產。被害人處分財產,並不限於被害人直接交付財產,也可以是因為恐懼而默許行為人取得財產,還可以是與被害人有特別關系的第三者基於被害人的財產處分意思交付財產。行為人敲詐勒索數額較小的公私財物的,不以犯罪論處。
敲詐勒索的行為只有數額較大時,才構成犯罪。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是本罪的加重情節,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敲詐勒索罪的慣犯;敲詐勒索罪的連續犯;對他人的犯罪事實知情不舉並乘機進行敲詐勒索的;乘人之危進行敲詐勒索的;冒充國家工作人員敲詐勒索的;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巨大的;敲詐勒索手段特別惡劣,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殺或其他嚴重後果的;等等。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必須具有非法強索他人財物的目的。如果行為人不具有這種目的,或者索取財物的目的並不違法,如債權人為討還久欠不還的債務而使用帶有一定威脅成份的語言,催促債務人加快償還等,則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二、認定
(一)本罪既遂與未遂的界限
行為人使用了威脅或要挾手段,非法取得了他人的財物,就構成了敲詐勒索罪的既遂。如果行為人僅僅使用了威脅或要挾手段,被害人並未產生恐懼情緒,因而沒有交出財物;或者被害人雖然產生了恐俱,但並未交出財物,均屬於敲詐勒索罪的未遂。
(二)本罪與搶劫罪的界限僅從字面看,「威脅」既是搶劫罪的手段之一,又是敲詐勒索罪的基本行為方式。但是,其威脅的特定內涵不同:(1)從威脅的方式看,搶劫罪的威脅,是當著被害人的面直接發出的;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可以當面發出,也可以通過書信、電話或第三者轉達。(2)從實現威脅的時間看,搶劫罪的威脅表現為揚言如不交出財物,就要當場實現所威脅的內容;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則一般表現為,如不答應要求將在以後某個時間實現威脅的內容。(3)從威脅的內容看,搶劫罪的威脅,都是以殺害、傷害等侵害人身相威脅;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內容則比較廣泛,包括對人身的加害行為或者毀壞財物、名譽等。(4)從非法取得財物的時間看,搶劫罪是實施威脅當場取得財物;而敲詐勒索則可以在當場,也可以在事後取得。可見,這兩種犯罪中的威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果案件事實同上述搶劫威脅的各特點相符合,應以搶劫罪論處。如果其中有一條不符合,則應以敲詐勒索罪論處。

2、偷稅罪的構成要件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稅收管理制度,稅收管理制度是國家各種稅收和稅款徵收辦法的總稱,包括徵收對象、稅率、納稅期限、徵收管理體制等內容,任何應稅產品不納稅,不按規定的稅率、納稅期限納稅以及違反稅收管理體制等行為,都是對我國稅收管理制度的侵犯。如果行為人的行為並沒有侵犯國家的稅收管理制度,而是侵犯了諸如國家外貿管理制度或者金融、外匯管理制度,則不構成本罪。例如,走私活動的犯罪行為,必然具有偷逃國家關稅的性質,但是國家的進出口關稅是由海關監管、徵收的,因而它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國家的對外貿易管理制度,而不是國家的稅收管理制度,所以只能定為走私罪而不能定為偷稅罪,更不能以走私罪和偷稅罪實行數罪並罰。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稅收法規,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繳納的稅款,情節嚴重的行為。
第一,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和記賬憑證。所謂偽造賬簿、記賬憑證,是指行為人為了偷稅,平時沒有按照稅法設置賬簿,為了應付稅務檢查而編造出假憑證、假賬簿、無中生有、欺騙他人;所謂「變造」賬簿和記賬憑證,即把已有的真實賬簿和憑證進行篡改、合並或刪除,以此充彼,以少充多或以多充少,或者賬外設賬、賬外經營、真假並存,從而使人對其經營數額和應稅項目產生誤解,達到不繳或少繳稅款的目的。這種方式多為個體經營者所採用,以此使稅務人員無法得知其經營收支情況。
第二,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行為人通過此舉以圖減少應稅數額,達到偷稅目的。主要方法有,(1)明銷暗記;(2)將產品直接作價抵債款後不記銷售;(3)已經銷售而不開發票或以白條抵庫不記銷售;(4)用罰款、滯納金、違約金、賠償金沖減銷售收入;(5)將展品或樣品作價處理後不按銷售記賬,等等。此外,多行開戶,同時使用,而只向稅務工作人員提供其中的一個,也是行為人隱瞞收入的常用方法。
第三,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納稅申報是依法納稅的前提,納稅人必須在法定時間內辦理納稅申報,如實報送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以及稅務機關要求的其它納稅資料。行為人往往通過對生產規模、盈虧情況、收入狀況等內容作虛假申報,來達到偷稅目的。行為人有時虛報一項,有時虛報數項。
上述三種行為方式是對偷稅犯罪行為手法的總的概括。其實,司法實踐中偷稅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而每種行為又往往含有若干具體的偷稅方法,常見的有:
1、偽造、變造賬簿、記賬憑證,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偷稅方式。這種方式多為個體經營者所採用,一般是不建賬或不按要求建賬,使稅務人員無法得知其經營收支情況。如某個體商店業主將收支情況記到自製的紙本上,採用一些只有自己才明白的數字和文字元號,經多次檢查督促,仍以「沒文化」、「不認字」等理由拒不建賬,其實是借機偷稅;國營、集體企業也往往採取偽造、變造賬簿的方式偷稅。企業必須建賬,因此在這一點上企業多採用少造賬簿的方式偷稅。如某集體企業是個生產火柴的廠家,該企業負責人為了少繳稅款,在賬簿上「作文章」,重計材料入庫、重列成本、多提亂提費用、少提折舊等,偷漏所得稅、增值稅。對職工個人採用工資之外多支利息的方式偷漏個人收入調節稅、通過上述手段,使賬面收入與實際收入、賬面支出與實際支出之間出現巨大落差,結果少繳各種稅款達50多萬元。
2、私設「小金庫」,建立賬外賬。納稅人建置真假兩本賬,真賬自己實用,卻把假賬當作真賬交給稅務人員檢查,作為納稅依據。他們有的是盈利企業,即在假賬上人為製造"虧損",有的將大宗經營額計到真賬上面,而將小宗經營額記人假賬,造成經營狀況不佳的假象,從而少繳稅款。
3、多行開戶、隱瞞收入。有的納稅人在多個銀行開戶,同時使用,卻只向稅務機關提供一個,將大量的實際收入隱瞞起來,如某企業在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各有一個賬戶,但只向稅務機關登了工商銀行的賬號,一年之內,在工商銀行走賬200萬元、在建設銀行走賬150萬元,可見其偷稅比例之大:為了避免檢查而露出破綻,他們在「小金庫」走賬時,既不留存根,也不留銀行兌單,很難發現。
4、假借發票、偷漏稅款。發票既是商品購買者的記賬憑證,又是商品銷售者的繳稅依據,因而某些不法分子為了偷漏稅款便在發票上動腦筋、作文章。最典型的就是「大頭小尾」發票。按照正當手續,發票開出一式數聯,其內容應當完全一致。一聯交給顧客,一聯留下作為存根備查,前者即所謂「頭」,後者即所謂「尾」。行為人只將發票聯如實填寫數額,卻另將存根聯少寫,這就形成"大頭小尾",當然以「小尾」作為納稅依據,行為人就可偷漏稅款;更有甚者,將發票存根銷毀或隱匿,危害更為嚴重:此外,還有的行為人塗改發票,從中漁利。第三,代開發票。這種作法目前十分嚴重。有些無照經營者,業務上需要使用發票,以吸收顧客,但又不能通過正當途徑得到發票,於是就打通關節,找其它單位或個人代開發票。這樣既可促進自己的銷售,又可使「幫忙」者得到「手續費」等實惠,最後雙方得利,國家受損;第四,使用外地發票。按照有關規定,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必須使用當地的統一發票。一些單位或個人為了逃避稅收,故意使用外地發票。這樣對購買方來說影響不大,一樣可作記賬憑證,但對銷售方來說卻無從查其存根,從而給偷逃稅款打開方便之門;第五,不開發票。有些購買者購物己用,有無發票無所謂,而銷售者則利用此機售出物品而不開發票,隱瞞了真實的銷售收入。更有甚者,推行「不要發票價格優惠」手法,引誘顧客不要發票;第六,買賣假發票。目前市場上充斥大量的偽造發票,以少量錢幣就可以買到大量的空白發票,上有偽造的稅務監制章,使用者可隨意填寫。發票成為一些不法分子損公肥私的法寶。
5、銷毀、隱匿賬簿,瞞天過海。對於一些個體經營者或小型私營業主而言,因其經營規模不大,且又無過多的經濟往來,因而有無賬簿關系不大,只要自己心裡明白就行了。即使設置賬簿的,也不正規。為了使稅務人員無法了解其經營情況,以失火、被盜、遺失、鼠咬等借口銷毀或隱匿賬簿。在這種情況下,納稅人就可任意申報其營業收入。
6、多列支出,少列收入,以假亂真。此舉主要是以一些虛假手段掩蓋真實的收支情況,表現形式一般是:明銷暗記;將產品直接作價沖抵債款後不記銷售;已經銷售而不開發貨票或以白條抵庫不記銷售,已銷商品不記銷售長期掛在賬戶;擅自擴大材料成本減少銷售收入;用罰款、滯納金、違約金、賠償金沖減銷售收入;將展品或樣品作價處理給職工不按銷售記賬:等等。
7、虛假納稅申報。納稅申報是依法納稅的前提。納稅人必須在法定時間內辦理納稅申報、報送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以稅務機關要求的其它納稅資料。行為人通過對生產規模、收入狀況等內容作虛假申報來達到偷稅目的。虛假申報的種類有如下凡種:(1)虛報生產狀況如虧盈等情況:(2)虛報生產規模:(3)虛報應稅項目;(4)虛報真實收入;(5)虛報職工人數,等等。行為人有的經常採用一種,有的幾種並用。如被告人王某經營標准件商店,經營范圍也僅限於標准件,並以此進行了納稅申報。但王某發現經營有色金屬賺錢後,未經工商、稅務部門批准,又擅自經營銅絲,但仍以申報的標准件稅目繳稅,後被稅務機關發現。稅務人員檢查時發現王某標准件的收入也不對、經核查查明王某通過不開發票的手法少報營業收入2萬元。在此案中正某既虛報了應稅項目,又虛報了應稅數額。
8、以種種借口騙取減免稅來偷稅。國家為了鼓勵某種事業的發展或其它特定目的、常常為某種經營活動減稅、免稅、退稅。如合資企業材料進口免徵關稅、對福利性企業減免產品稅等等。行為人為了偷稅,常常在此處鑽空子,「創造」減、免、退稅的條件,實則掛羊頭賣狗肉。現在騙取退稅已成為一種獨立的犯罪,騙取減稅和免稅仍屬偷稅罪的范圍。常見的騙取減、免稅手法有偽裝合資或合作企業、偽裝安置殘疾人的福利企業、偽裝高新技術企業等等。
偷稅罪是結果犯,它必須達到法定結果才能成立。
法定結果(即偷稅罪成立的最低標准)有兩個:其一,偷稅數額達一萬元以上,且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其二,行為人因偷稅受到兩次行政處罰。這兩點呈並列關系,行為人只要具備其中一點,即可構成偷稅罪。第一點要求行為人既要達到「一萬元」這一絕對數額標准,又要達到「百分之十」這一相對比例標准。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數額加比例」標准。
第二點所要求的「兩次行政處罰」標準是一項富有特色的規定。凡經濟犯罪,定罪量刑幾乎皆以犯罪數額為依據,這是經濟犯罪的損失時以數額表示的特性使然,偷稅罪作為--種經濟犯罪,在為其規定了定罪量刑的數額標准後、又為其特設了一個「兩次行政處罰」的標准,亦可說是「補充規定」的一項創舉。該規定實際上確立了一項「依據數額,不唯數額」的定罪量刑原則,而對行為人的一貫表現給予考慮,行為人在實施偷稅犯罪行為以前,曾因偷稅而受到兩次行政處罰,這一事實說明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比較嚴重的。所謂稅務機關的行政處罰,即指罰款。《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四十條規定,行為人實施了偷稅行為,但卻未達到「一萬元」及「百分之十」這一雙項標准,即不構成偷稅罪,可由稅務機關對該行為人處以偷稅數額五倍以下的罰款,司法實踐中,有些納稅人「大偷沒有,小偷不斷」,即經常偷稅,但都未達到法定標准,以此來逃避刑事制裁,實際上是鑽法律的空子。(必須明確,「小偷」數額累計達到一萬元和應納稅的百分之十者,也滿足法定要求條件,而不應視為一次性計算。)「兩次行政處罰」的規定,給偷稅人劃了一條「事不過三」的定罪界限,只要行為人曾因偷稅受到過兩次行政處罰,再實施新的偷稅行為時,不管數額是否達到「數額加比例」標准,都可以認定為偷稅罪。這一規定將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緊密地聯系起來,它把對犯罪結果的考察追溯到行為人的先前行為,進行動態的考察,體現了刑罰個別化原則。(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既包括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也包括負有納稅義務的國有、集體、私有企事業單位以及外資企業、中外資企業等法人或單位,而且還包括扣繳義務人,即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既可以是中國公民,也可以是外國公民。沒有納稅義務的公民,如與納稅、扣繳義務人相互勾結,為偷稅犯罪提供賬號、發票證明或者以其他手段共同實施偷稅行為的,應以偷稅共犯論處。稅務工作人員構成共犯的,應當從重處罰。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是出於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逃避繳納應繳稅款義務而非法獲利的目的。所謂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是違反稅收法規,逃避繳納應繳納稅款義務的行為,其結果會使國家稅收受到影響,而希望或追求這種結果的發生。如果不具有這種主觀上的直接故意和非法獲利的目的,比如過失行為,
則不構成偷稅罪。認定行為人有無偷稅的故意,主要從行為人的主觀條件、業務水平和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等方面綜合分析判斷,如果行為人是因不懂稅法或者一時疏忽而沒有按時申報納稅,或者是因管理制度混亂,賬目不清,人員職責不清或調動頻繁因而漏報、漏繳稅款的,都不構成偷稅罪。
3.拐賣兒童的加重情節
我國刑法規定,拐賣婦女、兒童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一)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二)拐賣婦女、兒童三人以上的;(三)姦淫被拐賣的婦女的;(四)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賣淫或者將被拐賣的婦女賣給他人強迫其賣淫的;(五)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六)以出賣為目的,偷盜竊嬰兒的;(七)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八)將婦女、兒童賣往境外的。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認定

這是指在拐賣過程中,行為人為制止被拐賣人或其親屬的反抗而實施捆綁、毆打行為,或者被拐賣人及其親屬因犯罪分子的拐賣行為、拐賣中的毆打、侮辱、虐待、強迫賣淫、姦淫等行為而在精神上遭受打擊,造成重傷、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情況,包括引起自殺在內。如果在拐賣過程中,行為人故意對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實施殺害或重傷,對行為人應以故意殺人罪或故意傷害(重傷)罪與拐賣婦女、兒童罪實行數罪並罰,應當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拐賣婦女、兒童罪可以由綁架行為構成。那麼,對於行為人以出賣為目的綁架婦女、兒童的過程中,故意傷害或故意殺害被綁架的婦女、兒童的行為,在本法第239條中,故意殺害被綁架人的行為被明確規定為綁架罪的一個從重情節,故意重傷作為從重情節,根據「舉重明輕」邏輯,也內涵於法條之中,因此對行為人不必以故意殺人罪或故意傷害罪與綁架罪實行數罪並罰。這就存在著矛盾之處,尚須有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
4.綁架罪與非法拘留罪的區別
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禁或者其他強制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非法拘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實施了拘禁他人的行為(如捆綁、關押、扣留等),其次是這種拘禁行為是非法的。
按照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對逮捕、拘留等,必須由專門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不依照法律規定或者不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拘禁他人都是非法的。按照《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公民對正在實施犯罪或者犯罪後被即時發現的、通緝在案的、越獄逃跑的、正在被追捕的人有權立即扭送司法機關,這種扭送行為不能認為是非法拘禁行為。

《刑法》第238條規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傷殘的、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條(故意傷害罪)、第232條(故意殺人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綁架罪是指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行為。這是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一種非常嚴重的犯罪。《刑法》第239條第1款規定,對綁架罪,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該條第2款規定,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5、搶劫罪的加重情節
加重處罰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 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入戶搶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三)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四)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七)持槍搶劫的;
(八)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6.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數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行為。
構成此罪的關鍵在於是否挪用公款私用,或者是否私分公款以及挪用公款所得的利潤等,刑事懲罰的范圍目前還未擴展到挪用公款公用。

5. 法律法規應用題

您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已經夠一個中小型企業常年法律顧問給公司HR專門開一個版專項會議了。
我簡權單說一下當一個引子,看能不能幫您引出個大咖。
1、HR不簽勞動合同一般只出現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裡面,因為這裡面員工對於勞動合同的認知不夠,公司規章也很不完善。hr會基於市場環境覺得大家都不簽,我不簽也沒事,簽合同意味著要承擔責任,要給勞動者上保險,勞動者也有可能根據合同向公司主張權利。
而不簽勞動合同最大的風險就是勞動者可以據此向勞動仲裁部門主張雙倍工資賠償,具體條款見(勞動合同法
所以不簽勞動合同雖然屬於一些行業或者城市的潛規則,但是風險就是,不僅無法為公司帶來實質性的好處,還等於埋下了一顆顆定時炸彈。
HR想要規避風險,先把公司關於員工的規章制度完善好,但不可為了維護公司權益而出現違法的條款。
2、第二個問題依然是依靠你的公司制度,只要你的員工手冊做得好,制度沒漏洞,那就只有非過失性解除。
而證據的話,你在公司最好多裝點攝像頭能聽到聲音的那種,有助於留存影像資料。

熱點內容
2012吉大在職法律碩士錄取 發布:2025-09-13 10:01:04 瀏覽:258
應訴律師費用 發布:2025-09-13 09:58:42 瀏覽:191
婚姻法給了女騙子機會 發布:2025-09-13 09:44:18 瀏覽:513
居民法律意識調查 發布:2025-09-13 09:42:05 瀏覽:838
刑事訴訟法與依法治國 發布:2025-09-13 09:37:05 瀏覽:127
司法拍賣機構 發布:2025-09-13 09:35:36 瀏覽:559
最低限度的道德 發布:2025-09-13 09:35:34 瀏覽:274
勞動法中甲方可以提 發布:2025-09-13 09:19:46 瀏覽:148
嘉興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3 09:03:44 瀏覽:582
與道德相勃 發布:2025-09-13 08:48:46 瀏覽: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