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私法規范
1. 根據調整,國際私法規范類型
國際私法由哪些規范,即是國際私法的范圍問題。在此問題上,各國國際私法學者歷來有著不同的認識。眾觀各國學者的主張,可以說國際私法的范圍或者說國際私法的規范應該由四部分規范組成:
一、規定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二、沖突規范 三、國際統一實體法規范四、國際民事訴訟程序與國際商事仲裁規范
不同的主張表明,各國學者對國際私法的規范構雖有分歧,但仍存在兩點共識:第一,沖突規范是國際私法的核心,是國際私法特有的規范;第二,在以沖突規范作為國際私法基本構成規范的前提下,應將調整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和解決民商事法律沖突的有關規范也納入國際私法的范疇。
2. 國際私法規范由哪些規范組成
沖突規范
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
統一實體法規范
國際民事訴訟和商事仲裁程序規范
3. 統一實體規范是否應包括在國際私法中
統一實體規范應作為國際私法的組成部分,其理由為:
(1)統一實體規范是指調整國際經濟內流轉關系的條約規范和國際慣容例,是為解決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而產生和發展的,不能把統一實體規范排除在國際私法之外.
(2)國際私法對統一實體規范的研究范圍應加以限制,應從法律適用角度研究統一實體規范的產生,發展,應用,及與國際私法的關系,而不去研究每一個統一實體規范的內容.
(3)國際私法研究統一實體規范的目的是掌握哪些領域已制定了統一實體規范,在什麼情況下無須適用沖突規范而直接適用統一實體規范,以及如何用統一實體規范確定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達到調整涉外民事關系的目的.
4. 國際私法的規范有哪些
國際私法規范有,沖突規范、國際統一規范、民事商事規范。
1、沖突規范
沖突規范是指規定確定某種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當事人權利義務應適用何國法律的規范,又稱為法律適用規范或者法律選擇規范。
2、國際統一規范
這類規范是指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中具體規定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規范。
3、民事商事規范
這類規范是指一國法院或一國涉外仲裁機構在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時所專用的程序規范。 國際民事訴訟程序規范主要包括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轄權規范、司法協助規范、外國人民事訴訟地位規范等;國際商事仲裁規范主要涉及仲裁范圍、仲裁協議、仲裁員和仲裁機構、仲裁程序、仲裁裁決、仲裁費用、仲裁裁決的撤銷、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行等方面的內容。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兩種規范都不是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規范,它調整的是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與法院之間以及本國法院與外國法院之間的關系,所以不是國際私法規范。
(4)統一私法規范擴展閱讀
公法與私法區分:
1、公法與私法的區別是很明顯的,二者在法律原則、法律運用、法律理念、規制原則與方法等方面有著諸多不同。釐清公法與私法的區別對於正確認識和適用公私法有著重要的意義。
2、二者在法律原則、法律運用、法律理念、規制原則與方法等方面有著諸多不同。從法律的調整對象上來看,公法調整的是國家機關的地位、權力。
3、國家行為的運作方式和程序以及對公民權利的救濟等,而私法則調整的是市民社會生活中平等主體的人身關系和法律關系。
4、在控制權力腐敗和濫用的基礎之上,公法的一個重要的職能是保障國家權力合理有限的進入市民社會領域內。
5. 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的公約
第一章適用范圍和定義
第一條
本公約適用於如下國際性請求:
(1)返歸被盜文物;
(1) 歸還因違反締約國為保護其文化遺產之目的制定的文物出口法律而被移出該國領土的文物(以下簡稱"非法出口文物")
第二條
為本公約之目的,文物系指因宗教或者世俗的原因,具有考古、史前史、歷史、文學、藝術或者科學方面重要性,並屬於本公約附件所列分類之一的物品。
第二章被盜文物的返還
第三條
(一) 被盜文物的擁有者應當歸還該被盜物。
(二) 為本公約之目的,凡非法發掘或者合法發掘但非法持有的文物,應當視為被盜,只要符合發掘發生地國家的法律。
(三) 任何關於返還被盜文物的請求,應自請求者知道該文物的所在地及該文物擁有者的身份之時起,在三年期限內提出;並在任何情況下自被盜時起五十年以內提出。
(四) 但是,關於返還某一特定紀念地或者考古遺址組成部分的文物,或者屬於公共收藏的文物的請求,則不受請求者應自知道該文物的所在地及該文物的擁有者身份之時起三年以內提出請求的時效限制。
(五) 盡管有前款的規定,任何締約國可以聲明一項請求應受七十五年的時效限制,或者受到該國法律所規定的更長時效的限制。在另一締約國境內對從作出上述聲明的締約國紀念地、考古遺址或者公共收藏品中移走的文物提出返還請求,也應受上述時效的限制。
(六) 前款所述聲明應在簽署、批准、接受、核准或者加入時作出。
(七) 為本公約之目的,"公共收藏品"是由經過登記注冊或者其他方式證明的文物組成,並且其所有者是下列之一:
(1) 締約國;
(2) 締約國的一個區域或者地方當局;
(3) 締約國的一個宗教機構;
(4) 為文化、教育或者科學之基本目的而在締約國內建立的旨在服務於公共利益的機構。
(八) 此外,對一締約國境內屬於一部落或者土著人社區所有的或者使用的、作為該社區傳統或者祭祀用品的一部分的宗教文物或對該社區具有重要意義的文物提出返還要求,則應當受適用於公共收藏品的時效限制。
第四條
(一) 被要求歸還被盜文物的擁有者只要不知道、也理應不知道該物品是被盜的,並且能證明白已在獲得該物品時是慎重的,則在返還該文物時有權得到公正合理的補償。
(二) 在不損害前款所述擁有者的補償權利的情況下,只要符合提起請求的所在國法律,應當做出合理的努力,促使向擁有者移交文物的人或者任何此前的移交人支付此種補償。
(三) 在要求補償時,請求人向擁有者支付補償不應損害該請求人向任何其他人重新獲得此種補償的權利。
(四) 在確定擁有者是否慎重時,應當注意到獲得物品的所有情況,包括當事各方的性質、支付的價格、擁有者是否向通常可以接觸到的被盜文物的登記機關進行咨詢、他通常可以獲得的其他有關信息和文件、擁有者是否向可以接觸到機關進行咨詢,或者採取一個正常人在此情況下應當採取的其他措施。
(五) 擁有者若以繼承或者其他無償方式從某人處獲得文物,則不應享有優於此人的地位。
第三章非法出口文物的歸還
第五條
(一) 締約國可以請求另一締約國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機關命令歸還從請求國領士上非法出口的文物。
(二) 為展覽、研究或者修復等目的,根據請求國為保護其文化遺產之目的制定的文物出口法律而頒布的許可證,從請求國暫時出口卻沒有依照許可證條件予以歸還的文物,應認定為已經非法出口。
(三) 如果請求國證實從其境內移出的文物嚴重地損害了下列各項或者其中一項利益,或者證實該文物對於請求國具有特殊的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被請求國的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機關應當命令歸還非法出口的這一物品。上述利益系指:
(1) 有關該物品或者其內容的物質保存;
(2) 有關組合物品的完整性;
(3) 有關諸如科學性或者歷史性資料的保存;
(4) 有關一部落或者土著人社區對傳統或者宗教物品的使用。
(四) 根據本條第一款作出的請求,應包括或者附有關於事實或者法律一類的資料,以有助於被請求國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機關確定該請求是否符合第一款至第三款的要求。
(五) 歸還請求應當在請求國知道文物所在地和擁有者身份時起的三年之內提出;任何情況下,應自出口之日或者自根據本條第二款所述許可證規定該物品應被歸還之日起五十年以內提出。
第六條
(一) 在文物非法出口後獲得該物品的擁有者,如果在獲得該物品時不知道或者理應不知道這一物品是非法出口的,有權在歸還該物時得到請求國公證、合理的補償。
(二) 在確定擁有者是否已知道或者通常理應知道其文物屬非法出口時,應考慮到獲得物品的情況,包括缺少請求國法律所要求的出口許可證的情況。
(三) 被要求歸還文物的擁有者經與請求國協商一致,可決定以下列方式之一代替補償;
(1) 保留對該物品的所有權;
(2) 有償或者無償地將所有權轉讓給他所選擇的居住在請求國境內並提供了必要擔保的人。
(四) 根據本條歸還文物的費用應由請求國承擔,但不妨礙該國向其他人重新獲取此種費用的權利。
(五) 擁有者若以繼承或者其他無償方式從某人處獲得文物,則不應享有優於此人的地住。
第七條
(一) 本章的規定不適用於下列情況:
(1) 在要求歸還文物時,該物品的出口已不再是非法的;
(2) 物品的在其創作者生前出口的,或者是在該創作者死後五十年以內出口的。
(二) 盡管有前款第(2)項的規定,本章的規定仍應適用於由部落或者土著人社區的成員為該社區的傳統或者宗教之用而製作的文化物品,這種物品將要歸還該社區。
第四章一般規定
第八條
(一) 第二章規定的要求和第三章規定的請求可以向文物所在地的締約國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機關提出,也可向根據其現行法律擁有管轄權的締約國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機關提出。
(二) 當事人可以同意將爭議提交任何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機關,或者提交仲裁。
(三) 即使當返還的要求或者歸還的請求是向另一個締約國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機關提出的,物品所在地締國法律許可的,包括保護性措施在內的任何臨時性措施仍可付諸實施。
第九條
(一) 本公約不妨礙締約國適用在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返還或者歸還方面比本公約更為有利的規定。
(二) 本條不得解釋為創設了承認或者執行另一締約國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機關作出的違反本公約規定的裁決的義務。
第十條
(一) 第二章的規定應僅適用於本公約對一國家生效後在該國提出索還請求的被盜文物,只要
(1) 該物品是在本公約對締約國生效後從該國領士內被盜的;或者
(2) 該物品在本公約對締約國生效後位於該國。
(二) 第三章的規定應僅適用於本公約對請求國生效後以及對某一國生效後在其境內提出索還請求的非法出口的文物。
(三) 本公約不以任何方式證明發生在本公約生效以前的、或者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而被排除在外的任何性質的非法移交是合法的,也不限制國家或者其他人根據本公約框架外可援用的救濟措施,對於本公約生效前被盜或者非法出口的文物提出返還或者歸還請求的權利。
6. 統一實體法規范為什麼是國際法規范
統一實體規范是指在國際條約中規定的、或者在國際慣例中確立的直接規定涉外民事關系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規范。由於統一實體規范揚棄了沖突規范的許多弊端,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特別是能夠直接、准確、迅速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消除了法律沖突,避免了矛盾和糾紛,所以,國際社會在許多領域制定了統一實體規范。
但是,對於統一實體規范應否屬於國際私法范圍,學術界和司法界都存在意見分歧:
一種意見認為:統一實體規范不應納入國際私法中,應歸入國際私法相鄰法律部門,其理由為:
1.統一實體規范不是用間接方式調整涉外民事關系,而是以實體法的方式調整涉外民事關系,用實體法調整涉外民事關系已不存在法律選擇或法律適用問題,因此統一實體規范不應納入國際私法范圍。
2.統一實體規范已經形成了若干法律部門,這些法律部門都有各自的調整對象,這些調整對象大都屬於國際經濟法范圍,因此,統一實體規范劃入國際私法范圍,不如劃入國際經濟法范圍。
另一種意見認為:統一實體規范應納入國際私法范圍,其理由為:
1.國際私法調整的對象是涉外民事關系,統一實體規范調整對象亦是涉外民事關系,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問題,二者的調整對象是一致的,只是調整的方式不同罷了。法律分類應以調整對象不同而區分,不應以調整對象方式不同而劃分。
2.國際私法的發展應隨著其調整對象的發展而發展,不應停滯不前。19世紀後期,國際經濟的發展,使涉外民事關系中產生了大量的是涉外經濟關系,僅靠國際私法調整涉外民事關系已不夠了。經濟的發展要求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在這種情況下,統一實體規范應運而生,成為調整涉外民事關系的一種手段。
統一實體規范應作為國際私法的組成部分,其理由為:
1.統一實體規范是指調整國際經濟流轉和人員往來的條約規范和國際慣例,是為解決涉外民事關系法律沖突和法律適用而產生和發展的,不能把統一實體規范排除在國際私法范圍之外。
2.國際私法對統一實體規范的研究范圍應加以限制,應從法律適用角度研究統一實體規范的產生、發展、應用、及與國際私法的關系,而不去研究每一個統一實體規范的內容。
7. 國際私法規范的國際統一實體法規范
這類規范是指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中具體規定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規范。內
這類規范是容為了克服沖突規范的間接調整方式的局限性而產生的,它的出現晚於沖突規范,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算起)。盡管如此,這類規范與沖突規范在調整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的過程中可以相互補充。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及國際民商事交往的日益頻繁,這類規范的數量會逐漸增多,其所起的作用也將日趨重要。
8. 我國哪些立法中規定有國際私法規范
在我國現復行國際私法制的國內立法中,關於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規范主要規定在憲法、民法通則、對外貿易法、公司法、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
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國務院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中。
(8)統一私法規范擴展閱讀:
國際私法規范中的沖突規范:
是指規定確定某種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當事人權利義務應適用何國法律的規范,又稱為「法律適用規范」或者「法律選擇規范」。
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4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外國人結婚適用婚姻締結地法」。這一規定並沒有指明結婚有什麼條件和要求,而只是指出,婚姻的條件和要求應當由婚姻締結地法律來確定。因此,沖突規范是一種間接規范,是國際私法所特有的規范。它一直是國際私法的核心規范。
9. 國際私法中的沖突規范怎麼解釋
沖突規范作為國際私法的法律適用規范,具有其自身獨特不同。
1,內容和作用
沖突規范並不直接規定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能直接夠成當事人作為或不作為的准則,因而對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僅起間接調整的作用。
由於沖突規范是一種法律適用規范,它僅指明某一種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應如何適用法律,因而有別於能直接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實體規范。
就其調整作用來說,它必須與經過它援引的某一特定國家的實體規范(准據法)合起來,才能發揮法律規范調整當事人權利義務的作用,因而只是間接調整的作用。
2,性質
沖突規范是一種不同於實體規范也不同於程序規范的特殊類型的法律適用規范。盡管沖突規范不直接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是實體規范,而是通過指定適用何種法律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但它終究在本質上同以訴訟關系為調整對象的程序不同。
所以沖突規范也不是程序規范。就其性質上講,它是指明某種法律關系應如何適用法的法律規范。
3,結構
沖突規范具有非常特殊的法律規范結構。一般法規包括假定、處理、制裁三部分,而沖突規范則由「范圍」、「系屬」、「關聯詞」三部分組成。
(9)統一私法規范擴展閱讀:
沖突規范是國際私法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客觀正確的認識它的作用,對進一步理解沖突規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雖然沖突規范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它也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
1.與實體法相比較,沖突規范只是起到間接調整的作用,不能直接構成當事人作為或不作為的准則,使當事人很難據之預見法律關系的後果,故而缺乏實體規范那樣的預見性和明確性。
2.由於沖突規范只是作出立法管轄權上的選擇,即通過連結點對有關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指定一個特定國傢具有立法管轄權,而不問該管轄權國家有無調整該法律關系的法律及其具體內容如何,因此,有時會缺乏合理性或針對性。
3.受國家主權觀念、案件審理結果與法院地國的利害關系以及法律適用上的司法便利等因素的影響,在長期沖突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與沖突規范適用相聯系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如反致、公共秩序保留、限製法律規避等。
從各個不同的側面限制或削弱了沖突規范的效力,因而又使沖突規范缺少法律規范應具有的穩定性。以上沖突規范的缺陷是沖突規範本身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因此,人們也一直在尋求解決的辦法,以期促進國際私法和沖突規范的發展。
10. 統一實體規范是指在什麼中規定的用來確定當事人權力與義務的規范
統一實體規范是指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中中規定的用來確定當事人權力與義務的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