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法律法規的對策
Ⅰ 中國政府在環境保護問題上有哪些法律法規上的措施
1: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和各部門主要領導是本轄區和本系統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對環境保護主要任務和指標實行年度目標管理,定期進行考核,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根據生態環境的要求,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與改造,制訂和實施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3: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各級政府要將環境保護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並逐年增加,加大對流域區域污染防治、環保試點示範及環保監管能力建設的資金投入。
4:加強環境保護監管。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健全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體系,防止特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重點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嚴格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污許可、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審核、強制淘汰、限期治理、環境標識和認證制度。
5:提高公眾參與程度。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重大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公示等形式,充分聽取公眾意見。
6: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進一步提高環保裝備技術水平。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設施投融資機制,鼓勵各種社會資金投資污染治理設施建設。
7:擴大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先進環保技術與管理經驗。參與國際公約和有關貿易與環境談判,履行相應國際義務,維護國家環境與發展權益
Ⅱ 法律法規和職業規范道德規定的防範措施主要包括哪些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2008年修訂)
一個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職責的老師權。是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違背言行。
奉獻。的人,有事業心,勤奮,敬業的,願意是一個梯,樂於奉獻教育事業的忠誠度。高度負責的工作,認真教課認真這些職責,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
關愛學生。所有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尊重他們的尊嚴,平等和正義的學生。的慈悲學生嚴慈學生導師。為了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的利益。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培養。按照規則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母親,不知疲倦,個性化。學生良好的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沒有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教師。堅持的高尚情操,榮譽和恥辱,自律,帶頭以身作則。穿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合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清正廉潔。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為個人利益。
六,終身學習。尊重科學的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集中學習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
Ⅲ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提出完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建議或對策
參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農村集體經濟是集體成員利用集體所有的資源要素,通過合作與聯合,實現共同發展
Ⅳ 法律措施有哪些
法律措施可以解釋為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
根據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的性質不同,我國的法律制裁可分為以下四種:
1.違憲制裁:違憲制裁是對違憲行為所實施的法律制裁。措施主要有:撤銷同憲法相抵觸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罷免國家機關的領導成員。違憲制裁是具有最高政治權威的法律制裁。
2.行政制裁:行政制裁是國家行政機關行政違法者所實施的法律制裁。行政制裁分為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種,行政處分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違反行政法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實施的行政制度,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六種形式;行政處罰是指由特定的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實施的行政制裁。
3.刑事制裁:刑事制裁又稱為刑罰,是指人民法院對觸犯刑法,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實施的法律制裁。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沒收財產和剝奪政治權利。刑事制裁是最為嚴厲的一種法律制裁。
4.民事制裁;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依法給予民事違法行為者依其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而進行的法律制裁。其形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更換、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制裁是適用范圍最為廣泛的法律制裁。
Ⅳ 完善法律法規的舉措用政治生活的知識
立法機關,科學民主依法立法、公平、公開、公正立法,開門立法。
公民積極政治參與、依法有序、遵守規則與程序
Ⅵ .建立健全誠信法律保障體系,需要採取哪些措施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絕不是一兩個文件或者一兩次會議就能解決的,這是一項全方位、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這其中,法治應當被擺在最突出、最核心的位置。
1,以失信懲戒為例。讓失信者付出應有的代價,一直被認為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但是,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很多失信行為處罰就無章可循;沒有法律的強制力作後盾,失信懲戒在許多時候就成了一句空話。只有通過立法,明確不同失信情形的懲處措施,織就嚴密的懲處網路,失信者才可能付出應當付出的代價。比如,在食品安全法中,可以規定故意添加損害人體健康添加劑的,一定時間內甚至終身不得從事食品及相關行業,等等,但類似的規定只能通過立法來完成。
2,政府失信最具破壞作用。因此,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政府必須率先垂範,必須首先取信於民。若要政府時時處處守信,就必須健全以程序為核心的權力運行機制,讓政府工作人員時時恪守法律邊界,不越雷池半步。這其中最關鍵的,也是法律必須完善。
3,把法治擺在最根本的位置,也是實現「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這一目標的保障。目前,我們的信用體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地區分割、部門分割、行業分割等問題,各地區、各部門各自為戰,而且經常在關鍵信息上互相保密,很難形成合力。只有通過國家統一立法,才能形成社會合力,打破信息壁壘,構築高效的合作機制,避免重復建設、各搞一攤。
4,信用記錄是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信用記錄特別是不良記錄影響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利,因此,什麼情況列入不良記錄、列入不良記錄應當遵循什麼程序、當事人在這一過程中享有什麼權利義務,都必須依法而定。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行業、企業等,都無權「任性」。如果不良記錄的記載不能嚴格依法定程序,信用體系的權威性也就難以確立。,
Ⅶ 加強法律服務的措施有哪些
法律措施可以解釋為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
根據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的性質不同,我國的法律制裁可分為以下四種:
1.違憲制裁:違憲制裁是對違憲行為所實施的法律制裁。措施主要有:撤銷同憲法相抵觸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罷免國家機關的領導成員。違憲制裁是具有最高政治權威的法律制裁。
2.行政制裁:行政制裁是國家行政機關行政違法者所實施的法律制裁。行政制裁分為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種,行政處分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違反行政法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實施的行政制度,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六種形式;行政處罰是指由特定的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實施的行政制裁。
3.刑事制裁:刑事制裁又稱為刑罰,是指人民法院對觸犯刑法,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實施的法律制裁。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沒收財產和剝奪政治權利。刑事制裁是最為嚴厲的一種法律制裁。
4.民事制裁;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依法給予民事違法行為者依其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而進行的法律制裁。其形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更換、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制裁是適用范圍最為廣泛的法律制裁。
Ⅷ 新的法律法規對欠債不還有什麼對策
欠債不還一般屬於民法調整的范疇,對於有能力償還而惡意欠債的,《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規定:「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對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的,才屬於刑法打擊的范圍。我國《刑法》第313條規定:「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Ⅸ 如何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具體措施舉例
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勵制度
利益相關制度
分工制度
規則制度
懲罰制度
決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專家咨詢制度、決策的論證制和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