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語法規律
⑴ 古代漢語中的語序有什麼規律
語序是漢語表意非詞義因素的重要語法手段,是在構詞、構句中起著重要作用的語法形態。現代漢語語序是對古代漢語語序的繼承和發展,因此聯系是主要的,但差異還是較大。本文對古代漢語語序作了較為全面的概括和描述。因為側重在古今漢語間的差異,故稱之為古代漢語中的特殊語序。
⑵ 文言文要背語法
懂得語法能幫助你看懂文言文,所以語法規律必須掌握和記住。例如,不理解文言的判斷表示法,如何理解判斷句?不理解被動表示法如何看出被動句?還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等。但是學習文言文語法不能光靠死記硬背,要聯系課文里的實例,弄通弄懂,學會運用,能夠舉一反三,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語法弄懂了,會理解運用就行,不需要一字不落背條文。
⑶ 歸納文言文中字詞句式活用規律
掌握詞類的活用現象。
1, 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形容詞、名詞用作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就是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賓語,但這種情況較少。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中古以後就改變了讀音,例如:「晉侯飲(yìn)趙盾酒」,這就與及物動詞的其他用法區別開來了,但並不能一概而論。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這是指形容詞、名詞用作有「認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
3, 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後,就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與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籍:登記。《鴻門宴》)。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都屬於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名詞作使動、意動的較少,但用著一般動詞的則相當普遍。在古代漢語中,方位名詞也常作動詞。
4,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常用作狀語,直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處所、憑借的工具等。
1,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中,一般要用判斷詞「是」表示判斷,而文言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且往往藉助某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語氣。主要形式有:
⑴,主語後面用助詞「者」表示提頓,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煞尾。
⑵,只在主語後面用「者」表示提頓。
⑶,只在謂語後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語氣。
⑹,用「為」表示肯定判斷。
⑺,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動句。
被動句的主語不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發出者,而是行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助詞來表示被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⑴,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⑵,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⑶,用助詞「見」表示被動。
⑷,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⑸,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⑹,用「見……於……」的格式表示被動。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省略主語。包括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省。
②, 省略謂語動詞。例如:「一股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賓語。
④, 省略介詞「於、「以」。
4, 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或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⑴, 用疑問代詞提出問題。
⑵, 用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
5, 變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相對應的句式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⑴,主謂倒裝句。
⑵,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凝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⑶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置於中心語之後。
⑷,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些則置後作補語。
⑷ 文言文語法
文言文語法簡析
----詞類活用
東方鶴
Ⅰ.圖示:
一般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普通名詞作狀語
特殊活用:
使動(名詞使動 動詞使動 形容詞使動)
意動(名詞意動\形容詞意動)
Ⅱ.簡析:
(一)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一般情況下只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不能受副詞或能原動詞的修飾,更不能帶賓語,在古漢語中,名詞卻常常表示與它相關的行為或動作,充當句子的謂語,後面可以帶賓語\補語,前面可以用副詞或能原動詞束修飾限制.這時名詞就活用為動語了.
例句:
① 驢不勝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殺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識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襪.(戴帽子,穿襪子)
其中①②句帶賓語,③④受能原動詞\副詞修飾限制.
(二) 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形容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在句中充當謂語(不帶賓語)或定語.在古文中形容詞往往臨時改變它原有的語法功能,轉而表示與其相關的行為或發展變化,具有了動詞的性質和語法功能.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例句:
① 楚左尹項伯者,素善 侯張良.(與….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 王(說壞話)
③ 烈山澤而 .(放大火燒)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縮小,變弱)
(三) 動詞活用為名詞
古漢語中,動詞在特定情況下,失去動詞特點象名詞那樣來使用.這種現象叫做動詞活用為名詞.活用後,不再表示動作行為,而是表示與復動詞相關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產出的糧食)
②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埋伏的軍隊)
③ 審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詞活用的名詞
形容詞在漢語中,有時失去了它原有的特點,而獲得名詞的某些特點.這種現象叫做形容詞語用為名詞.活用後,從意義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質和狀態,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質和狀態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猶不能恃無功之重.(尊貴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紅的花,綠的葉)
(五) 普通名詞作狀語
所謂普通名詞,是相對於時間名詞而言,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古、今漢語中是很常見的,而普通名詞作狀語的情況就不同了.在現代漢語中很少見.而在古代漢語中則經常出現.普通名詞用在動詞前,一般是充當主語.構成主謂關系,而作狀語,就成了修飾關系.
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 比喻動作行為的情狀.
用名詞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徵作比喻來修飾.
例句:
①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
② 有席春天下,倉舉宇內,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 天下雲集響應.(像雲一樣,像回聲一樣)
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翅一樣)
⑤ 斗折蛇行.(像蛇那樣)
(2) 表示對人的態度
這是用對待名詞狀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態度對待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把他當作兄長來對待)
② 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把…當作父親來對待)
(3) 表示工具或憑借
用名詞狀語所表示的事物來說明動作為所用的工具,依據或原料.
①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 黔無驢,好事者船載以入.(用船)
③ 失期,法當斬.(依法)
(4) 表示方位或處所
用名詞狀語證明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或方位.
例句:
①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前面)
② 義廟禮之.(在廟堂上)
③ 既東封鄭.(在東面)
④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往上,往下)
在現代漢語中,這種現象主要還殘存在一些成語,熟語或部分合成詞中.
如車載斗量,星羅棋布,土崩瓦解,禮賢下士,口誅筆伐.風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寫體,漆是線等.
(六) 使動用法
在漢語動詞謂語中,一般動賓關系的特點是,主語發出動詞謂語的動作,其賓語是謂語的支配對象.如「齊師伐我,」「公問其故.」等.而使動用法則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真特點主要是主語使賓語實行動詞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句:
①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與它同的諸侯來就拜)
② 外連衡而斗諸侯.(使諸侯互相爭斗)
兩句中的謂語,「朝」,「斗」都不是主語發出的動作行為,而是在主語的支配下有賓語來實行的動作行為.
表達這類句子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有兼語短語充當謂語來完成的,因而是動用法的實質,就是用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兼語結構的內容.
(1) 名詞的使動用法
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發生與該名 詞有關的動作行為,前者一般是專有名詞的活用.後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詞或方面名詞.
例句:
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長肉)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使他成為國相)
③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使之成為干肉,臘(XI)
④ 適燕者,北其轅,適楚者,南其轅.(使其車轅向北,使其車轅南)
(1) 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很常見,這是因為在上古漢語里,兼語結構述設有完全發展成熟,需要用這種結構來表述.
⑴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不及物動詞本來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上了賓語,那麼很有可能是使動用法.
例句:
①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
② 選人不服,則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 操軍方連船 ,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使曹軍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 聞寡人之耳者。(使我聽到)
⑵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及物動詞用作使動的情況很少,比較難辨別須根據上下文意來判定。
例句:
①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使百餘騎跟從)
②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秦國承擔理曲)
③ 公將嘗膳。姬曰:「所由遠也,請使人嘗之。「嘗人人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就是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句:
①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使之居潔)
② 今媼尊長安居之位(使之尊)
③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使之弱)
④ 張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使之張,使之貧)
(七)意動用法。
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賓語看作什麼的意思
〈1〉 名詞的意動用法
就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侶魚蝦而友席鹿(以魚蝦為侶。以席
△ 總的來說.名詞的使動語法.意動用法術很常見。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指主語主歡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用好動詞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句:
①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認為我美)
②登泰山而小天下.(認為天下變小了)
③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
⑸ 文言文的語言規律
文言文翻譯規律
文言文的翻譯規律中學生翻譯古文,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通順(即:信、達、雅)。正確是指內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掌握五種操作方法。
原則之一: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然後才能正確翻譯。如「其一犬坐於前」,(《狼》),光看這一句,似乎可譯成「其中的一條狗坐在前面」,但聯繫上文「途中兩狼」,「少時,一狼徑去……」可知「坐於前」者不是「狗」而應是另一條「狼」。「犬」即「像狗似的」,用來修飾「坐」的姿式的。這個例子說明,譯古文先應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後緊扣「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作詳譯。
原則之二: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是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如「其真不知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句中的「其」,應譯為「難道」,表反問語氣,後句中的「其」要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
在翻譯時,某些詞句直譯以後語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譯來輔助。如「居廟堂之高……」(《岳陽樓記》),直譯為「處在宗廟、殿堂的高處」,含義仍嫌不明確,可採用「在朝廷做官」這種意譯,則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譯靈活性大,譯者可在理解原文實際含義後,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使較深的詞句譯得通俗明白,但僅譯大意,不及直譯平密,對正在培養古文逐步閱讀能力的中學生來說不宜大力提倡。
古文翻譯的六種手段:錄、釋、理、添、刪、縮。
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繫上下文,選准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於這一類。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三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並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總之,我們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扎扎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准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⑹ 古文語法知識
一些文言文語法知識,例如使動,狀語後置,重要的句式結構
答:同學你好,具體知識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應的,主要要求同學們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等五種。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誰、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問語氣詞(乎、歟、耶等)提出問題。
用疑問代詞的,例如:
誰為哀者? (張溥《五人墓碑記》)
獨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韓愈《師說》)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問語氣詞的,例如:
壯士,能復飲乎? (司馬遷《鴻門宴》)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溝《六國論》)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 )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鍾磬置( )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蘇軾《石鍾山記》)
激昂( )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五、變式句
所謂變式句,是比照現代漢語說的。文言中句子的語序多有變化,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主語後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2.賓語前置。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鍾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3.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鍾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⑺ 古文的語法
詞性是語言中的詞在語法意義上的性別,它表示詞所屬的類別。古今漢語詞類的劃分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學會判斷詞性,對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卻有很大的幫助。它可以使我們掌握句子結構,確切地理解文章。例如:
①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於子夏氏。子夏曰:「聖人之葬人與?人之葬聖人也。子何觀焉?」(《禮記?檀弓上》)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與欲得,即《易》所謂「理財正辭,禁民為非」者也。(《資治通鑒》)——周:周代。泉府:錢府。官:官府。售:賣出去。
例①的「與」是句尾語氣詞。全句的意思是孔子辦喪事的時候,有從燕國來觀看的人,住在子夏家裡。子夏說:「是聖人葬一般的人嗎?〔不是〕是一般的人葬聖人。你看什麼呢?」漢鄭玄注「與」為「及也」,解為連詞。這樣「聖人之葬人與人之葬聖人也」連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例②的「與」是動詞,「給予」。如理解為連詞,「收不售與欲得」連為一句,「不售與欲得」都成了收的對象,意思也不通了。
判斷詞性的主要依據是看詞在句子的組合能力及其充當什麼成分,因此熟練掌握各類詞的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確判斷詞性的基礎。組合能力指某類詞可以跟什麼片語合,不能跟什麼片語合。例如副詞可以和形容片語合(部分副詞可以和動片語合),不能同名片語合。介詞可以同名詞、代詞及名詞性片語組合,不能同動片語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當什麼成分。例如名詞在句子中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定語、狀語及判斷句的謂語,不能充當敘述句的謂語。連詞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只能與名詞、動詞、形容片語成片語充當句子成分等。根據詞造句的功能,可以將詞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根據詞的組合關系,又可以將實詞分為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五類,將虛詞分為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嘆詞五類。下面把各類詞的主要特點作一簡單介紹。
(1)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可以分為普通名詞、專有名詞、時間名詞、方位名詞四種。普通名詞如「人」、「妻」、「國」、「天下」、「兵」等。專有名詞如「江」(長江)、「河」(黃河)、《詩》(專指《詩經》)、「書」(專指《尚書》)、「劉備」、「戈」等。時間名詞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詞如「東」、「西」、「南」、「北」、「中」、「內」、「外」等。名詞可以同形容詞、介詞、動詞、連詞等組合,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狀語、定語、補語和判斷句謂語,一般不能與副片語合。例如: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史記?項羽本紀》)——現在別人有大功卻去攻擊他,這樣做不符合道義。
「功」受形容詞「大」修辭,在句中作「有」的賓語。「義」前邊是否定副詞「不」,正說明「義」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需要注意的是,古漢語名詞作狀語或補語常常不用介詞,例如:
①至天都側,從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達天都峰旁邊,沿著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樣向上爬。
②西門豹簪筆磬折。(《西門豹治鄴》)——西門豹把筆插在頭發上,象磬一樣彎著腰(恭敬地站在那裡)。
以上是名詞作狀語。
③燕雀烏鵲,巢堂壇兮。(《楚辭?涉江》)——燕雀烏鵲,在堂前庭中築巢呵。巢:名詞活用為動詞。
④邴夏御齊。(《鞌之戰》)——邴夏為齊侯駕車。
以上是名詞作補語。
(2)代詞。代替名詞、名詞性片語成句子的詞。分為三類:①人稱代詞。②指示代詞。③疑問代詞。人稱代詞如「吾」、「爾」、「汝(女)」;指示代詞如「是」、「此」、「彼」、「茲」等。疑問代詞如「何」、「奚」、「焉」等。古漢語中有兩類比較特殊的代詞是現代漢語中沒有的。一類是無定代詞「或」和「莫」;一類是輔助性代詞「者」和「所」。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人本來就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比鴻毛還輕。
②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公輸》)——殺了我,宋國沒有人能防守,就可以去攻打了。
③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天論》)——在天上的東西沒有什麼比日月更明亮。
例①的「或」是肯定性的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人」。例②③是否定性的無定代詞;例②指代人,意思是「沒有什麼人」;例③指代事物,意思是「沒有什麼東西」。代詞的主要特點同名詞,一般可以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及判斷句謂語。
(3)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行為以及變化的詞。根據動詞後面能否帶賓語,又細分為二類:①及物動詞,又叫「他動詞」、「外動詞」。它所表示的動作常常影響到發出動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例如「被堅執銳」的「被」和「執」。②不及物詞,也叫「自動詞」、「內動詞」,它所表示的動作僅限於動作者自身,不以動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為對象。例如「生」、「死」、「行」等。根據動詞的作用又可以分成能願動詞和判斷動詞。能願動詞一般不能獨立作謂語,也不能帶賓語,經常附在其他動詞之前作狀語,表示可能。例如:
① 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張騫傳》)——漢王送給王的財物,不能說盡。
② 〔張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留歲余,還。並南山,欲從羌中,復為匈奴所得。(《張騫傳》)——張騫從月氏得大夏,終究沒有得到月氏明確的表示。主了一年多,就回國。沿著昆侖山,想從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
句中的「可」、「能」、「欲」都是能願動詞。
判斷動詞數量較少,多為後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字。「是」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判斷動詞,而在先秦漢語中,「是」作指示代詞而不作判斷動詞。例如: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籠。龜板和寶玉毀在匣子里,這是誰的過錯呢?
「是」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在櫝中」這種情況。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判斷動詞有「為」、「非」。「為」表判斷,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是」,「非」是「不為」的合音,常用在否定句中,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不是」。例如: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現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們是任人宰割的魚和肉,為什麼去辭別呢?
②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齊桓晉文之事》)——為年老的人折個樹枝,告訴人說:「〔這種事〕我做不了」。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
動詞在句中經常作謂語,也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可以受副詞修飾,但不能與介詞結合。例:
①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臏》)——魏將龐涓聽說齊軍攻魏的國都大梁,就離開韓國返回,這時齊軍已經越過國境向西推進了。
「聞」、「去」、「歸」、「過」在句中作謂語。「西」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作謂語。
②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學習不可以停止。
「學」作主語。
③但欲求死,不服顧利害。(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只願求死,不再顧念利害。
「死」作賓語。
④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詩經?魏風?伐檀》)——不出打獵,為什麼看到你家有懸掛著的貆啊。
「縣」是懸的本字,在句中作定語。
⑤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之者購千金。(《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命令部隊不要殺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獎賞千金。
「生」作狀語。
⑥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尚書?盤庚上》)——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燒,不能接近,難道還可以撲滅嗎?
「滅」作補語。
上述例句中,副詞修飾謂語的情況如例①的「既已」,例②的「但」、「不復」等。如果動詞前是介詞,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詞賓語,這在下面介詞部分將談到。
(4)形容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狀、性質、或者動作、行為、變化狀態的詞,在句中經常作定語、狀語、謂語。也能作主語、賓語。例如:
枕席而卧,則清泠之狀與日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鈷鉧潭西小丘記》)——鋪著枕席躺在那裡,清爽明凈的景色與眼睛交談,瀯瀯的流水聲與耳朵交談,悠然虛渺的境界與精神交談,深沉寧靜的狀態與心靈交談。枕席:名詞用作動詞,鋪著枕席。謀:謀劃,這里指景物與人的五官交談。
「清泠」、「瀯瀯」、「悠然」、「虛」、「淵然」、「靜」作定語。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因此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就象剛在磨刀石上磨過的一樣鋒利。
「新」作狀語。
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與徐公哪一個漂亮?
「美」作謂語。
治亂,天邪?(《天論》)——安定與動亂是天決定的嗎?
「治亂」作主語。
形容詞作賓語時名詞意味很濃。例如
糴賤販貴。(楊惲《報孫會宗書》)——買賤〔的東西〕,賣貴〔的東西〕。
形容詞可以受副詞修飾。例如: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師說》)——因此聰明的人更加聰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
副詞「益」修飾形容詞「聖」、「愚」。
(5)數量詞。數量詞是表示事物數目與單位的詞,在句中可以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這同現代漢語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古漢語表動量的數詞一般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例如:
有奇景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游天都》)——有這樣奇異的景象,上次沒有探訪一下,這次游覽又快慰又慚愧。
(6)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性質、狀態的程度、范圍、時間等的詞。副詞能修飾動詞、形容詞,不能修飾名詞、代詞、數量詞。在句中經常充當狀語,也作補語。例如:
①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許弗許。(《鄭伯克段於鄢》)——〔武姜〕喜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屢次向武公請求,武公不答應。
②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見蛟龍。(《論衡?別通》)——到淺的水流中去的人能見到小蝦,到稍深一些水流中去就能見到魚客,到最深的水流中去就能見到蛟龍。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鄒忌諷齊王納諫》)——您美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甚」作補語。
(7)介詞。與名詞、代詞及某些名詞性片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對象、處所、時間等意義的詞。根據介詞結構的意義和它們與中心語的關系,可以分為時地介詞、原因介詞、方式介詞、人事介詞四種。介詞結構主要充當句子的狀語和補語。
①若之何以病敗君之大事也。(《鞌之戰》)——怎麼能因為受傷使國君戰事失敗呢?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五蠹》)——現在想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治理當世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類的事情。
③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任安書》)——我所以暗自忍辱苟活下來,幽禁在污穢的監獄之中而不自殺,是因為我遺憾我的心願沒有完全實現,這樣鄙賤無知地死去,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傳揚到後世。
④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為早與之絕。(《赤壁之戰》)——若能用您的眾將士與曹操的勢力相抗衡,不如早與曹操斷絕關系。
例①「以病」作狀語,表原因。例②的「以先王之政」作狀語,表憑借。例③「於糞土之中」作補語,表處所;「於後世」作補語,表時間。例④的「以吳、越之眾」和「與中國」都作狀語,前者表憑借,後者表對象。
古漢語介詞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介詞同時又作連詞,有的較難區別,如「與」:
①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報任安書》)——我與李陵一起在宮中供職,平素相互之間沒有很深的關系。
②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孫子兵法》)——道就是使百姓和君主同心協力。
例① 的「與」是連詞,「與」前後人物在句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顛倒後意思不變。例②的「與」是介詞,「民」是受令的對象,又是「同意」的主動者。如果「民」與「上」位置顛倒,意思就全變了。
介詞「以」的後邊如果省略了賓語,有時也易與連詞相混。
①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鞌之戰》)——從開始交戰,箭就射進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斷了箭繼續駕車,車左邊的輪都被鮮血染紅了。
②(於)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張)巡。(《〈張中丞傳〉後敘》)——於嵩又取架上的那些書,試著用它們來考問張巡。
例①的「以」是連詞,連接兩個動作。如果認為是介詞,就一定是後邊省略了賓語「之」,但加上「之」寫成「余折以之御」,「之」指代不明,語義不通。例②的「以」後邊加上「之」,「以之問」意思通順,如不加,意思反倒不完善,所以例②的「以」是介詞。
此外,還要注意介詞賓語前置與省略的情況,這將在第九章「怎樣分析句子」中談到,可參見。
(8)連詞。用來連接各類實詞、片語成分句的詞。根據連詞所表示的關系,可以分為聯合連詞、偏正連詞。表聯合關系又可分為並列連詞、遞進連詞、選擇連詞、承接連詞四類。表偏正關系的又分為讓步轉折連詞、因果連詞、假設連詞、條件連詞、目的連詞等。這些都需要通過體會上下文來確定。
(9)語氣詞。表示各種語氣的詞。根據其在句子的位置,可以分為句首、句中、句尾語氣詞之類。根據其在句中的作用,可以分為表陳述、祈使、疑問、感嘆、提頓、推測等。
(10)嘆詞。表示感嘆或呼喚應答的詞。不同別的詞發生組合關系。有時單獨一個嘆詞就可以成為一個句子。
在上述十類詞中,重點掌握名詞、動詞、形容詞與副詞、介詞、連詞,尤其是動詞與形容詞、介詞與連詞。要抓住各類詞的主要特點,例如看能否與介詞、副詞結合就可以判斷是名詞還是形容詞或動詞。如能否帶賓語,就可以把名詞與及物動詞區別開來(形容詞帶賓語都屬於活用為動詞);是充當敘述句謂語還是描寫句謂語,就可以把形容詞與不及物動詞區別開來。連詞與介詞有時較難分辨,,常常要結合上下文的意義去判斷。下面分析幾個例詞。
之
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從而後》)——(我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已經了解這一點了。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齊桓晉文之事》)——因此賢明的君主制定老百姓應有的產業,一定讓他們對上足夠事奉父母,對下足夠養育妻子和兒女。豐年終身飽,荒年免於死亡,然後督促他們作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他是很容易的。
③宋何罪之有?(《公輸》)——宋國有什麼罪?
④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論衡?實知》)——不學習自己就了解,不問人自己就明白,古今的事情中沒有這樣的。
例①有兩個「之」。第一個前接名詞、後接動詞性片語「不行」是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構成偏正片語在句中作賓語的外位語,第二個「之」上接動詞,作賓語,是代詞,代「道之不行」這種情況。例②有四個「之」。第一個上接名詞「民」,下接名詞「產」,是連詞,連接定語與中心語;第二個上接連詞「而」,下接名詞「善」(形容詞活用),是動詞;第三個上接名詞「民」,下接動詞「從」,是連詞,作用同「道之不行」的「之」;第四個上接動詞「從」,下接語氣詞「也」,是代詞,代「明君」。例③的「之」上接名詞「何罪」,下接動詞「有」。「何罪」與「有」不構成主謂關系,「之」是代詞,復指前置賓語「何罪」。例④的「之」上接否定副詞,下接動詞「有」,是代詞,代前面的情況作「有」的前置賓語。
實
①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五蠹》)——古時候男子不耕田草木果實就足夠吃了。
②故飢歲之春,幼弟不餉,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五蠹》)——所以災年的春天,對年幼的弟弟也不給食物,豐年的秋天,對疏遠的客人也一定給他食物吃。這不是疏遠親骨肉而愛路過的客人,而是果實多少不同〔造成〕的。
③倉府兩實,國強。(《商君書?去強》)——糧倉和府庫都充實,國家就強大。
④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舊唐書?魏徵傳》)——有好開頭的確實很多,能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
⑤實無反心。(《史記?李斯列傳》)——確實沒有反叛之心。
例①的「實」由連詞「之」與名詞「草木」相接,在句中作主語,是名詞。例②由連詞「之」與形容詞「多少」相接,也是名詞。例③上接數詞,在句中作謂語,是形容詞。例④的「實」下接形容詞「繁」是副詞。例⑤的「實」是下接動詞,是副詞。
必
①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我聽說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一定有一次失誤;愚笨的人考慮一千次,一定有一次收獲。
②古明主必其誅也。(《五蠹》)——所以賢明的君主一定實行他的懲罰。
例①的兩個「必」都是上接名詞結構,下接動詞「有」,是副詞。例②的「必」上接名詞,下接名詞性片語,用作動詞。
甚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太厲害了,你的不聰明。
②太後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觸龍說趙太後》)——太後說:「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觸龍)回答說:「比女人還厲害」。
例①的「甚」作描寫句謂語,是形容詞。例②的「甚」下接表比較的介詞結構補語,也是形容詞。
有時從詞的語法動能上不能判斷詞性,就要結合詞在上下文中的意義分析。例如:
早
①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左傳?宣公二年》)——穿好朝服准備上朝,因時間還早,(就)坐在那裡打瞌睡。
②早救之,孰與晚救之便。(《戰國策?齊策》)——早點救韓國,比晚救韓國哪樣更合適。孰與:表比較選擇。便:適宜。
③雲雨未諧,早被東風吹散。(秦觀詞《阮郎歸》之一)——早:已經。
例①受副詞「尚」修飾,例②修飾動詞「救」,都是形容詞。例③修飾動詞「吹」,是副詞。例②例③形式類似,為什麼一個是形容詞,一個是副詞呢?這就要結合詞義考察了。例②意義是時間早,還可以受副詞修飾(如例①)所以是形容詞。例③的意義是「已經」,不能再受副詞修飾,所以是副詞。
適
① 子適衛(《論語?衛靈公》)——孔子到衛國。
②時已過午奴僕適至。(《游天都》)——時間已過了中午,奴僕剛好趕到。
③今棄擊罋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諫逐客書》)——現在拋棄秦國的音樂而取異國的音樂,這樣做是什麼原因?〔只求〕眼前快樂,聽起來舒暢罷了。擊罋叩缶、彈箏:這里指代秦國音樂。鄭衛韶虞:這里指異國音樂。
例①的「適」下接名詞「衛」,是動詞。而例②例③的「適」下面接的都是動詞,但例②的是副詞,例③的是形容詞,這就是「適」在上下文中的意義不同造成的。例②的「適」是修飾動詞,所以是副詞。例③的「適」是說明「何也」的,「觀」是「適」的補語,所以「適」是形容詞。
以
①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巫山?巫峽》)——有時候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到達江陵,即使騎著快馬,駕著長風,也算不上快的。
②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因此聖人不要求遵循古法,不效法成規。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囑托我做文章來記載它。
④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諫逐客書》)——這四位君主〔的功業〕,都憑借著從別的諸侯國到秦過作官的人的力量。
⑤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平坦而又近的地方,遊玩的人就多,險要而又遠的地方,遊玩的人就少。
⑥齊使者為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齊。(《孫臏》)——齊國的使臣到魏國,孫臏以受刑罪犯的身份偷偷地去拜見,勸說齊使。齊使認為他有特別的才能,偷偷用車載著他到了齊國。
⑦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孫臏》)——因此就拜田忌為大將,而拜孫子為軍師。
⑧富國以農,而貴文學之士。(《五蠹》)——憑借著農業使國家富強,可是卻重視讀書的人。
⑨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齊桓晉文之事》)——五畝大的田宅,在周圍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帛制的衣服了。
⑩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些,沒人用我了。
○11子欲知其以乎?(《柳宗元?雜說》)
○12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論積貯疏》)——如果糧食多並且財富有餘,干什麼不能成功?用來攻城就能佔領,用來守城就能穩固,用來打仗就能取勝。
例①的「以」上接副詞,下接形容詞。例②的上下是代名詞,但「是」與「聖人」不是並列關系,所以「以」是介詞,「是以」即「以是」。例③的「以」上下都是動賓結構,是連詞。例④的「以」上接副詞,下接名詞性片語,是動詞。例⑤的兩個「以」接的都是形容詞,是連詞。例⑥第一個「以」上下都接名詞,不構成並列關系,並且「以刑徒」與「見」關系緊靠,是介詞,表身份。第二個「以」上接名詞,下接動詞,既不是連詞,也不是介詞,而是動詞,「認為」,其後省略了賓語「著」。例⑦的「以」後邊帶賓語「田忌」,「田忌」又是「為」的主語,所以「以」是動詞「用」。例⑧的「以」下接名詞,上接動賓片語,正處於動詞向介詞過渡之間。所以可作介詞,也可以作動詞。而例⑨的「以」則少動詞性,是介詞。例⑩的第二個「以」,下接語氣詞,上接代詞和副詞,是動詞。例○11的上接指示代詞和動詞,是名詞。例○12的三個「以」,下邊都是接動詞,按結構是連詞,但從文意上看,「以」後省略了賓語「之」,所以仍是介詞。如作為連詞文意就不通暢了。
與
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老師與弟子年紀相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相似。
②誇父與日同走。(《誇父逐日》)——誇父跟太陽賽跑。
③屈完與諸侯盟。(《齊桓公伐楚》)——屈完跟諸侯訂立盟約。
④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謀攻》)——知道什麼仗可以打和什麼仗不可以打的,就能取得勝利。
⑤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項王說:「壯士,賜給他一斗酒」。〔手下的人〕就給他一斗酒。
例①、例②、例③的「與」前後連接的都是名詞,但例①的「與」是連詞,例②、例③的是介詞。原因是前後兩個名詞的地位不同,或主動發出動作與被動附和動作不同。如果「與」前後的名詞顛倒過來,意義也不變,則是連詞,否則就是介詞。例④的前後接動詞片語,且可以換位置,是連詞。例⑤上接副詞,後邊接的只有名詞,是動詞。「與」前接名詞,後接動詞的多是介詞,文意上省略了介詞賓語。例如《孫臏》:「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鄒忌諷齊王納諫》:「客從外來,與坐談」。因此,「與」主要注意辨別例①、②、③時的情況。
⑻ 搜集古文中的語法現象30個
下面有答案還有網頁,可以看一下,滿意請採納!
1: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對賓語含有「使它怎麼樣」或「使它成為什麼」的意味,它能讓賓語具有「使動」動詞所賦予的行為和性狀。
一、動詞使動用法。
例1: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懷:使……歸順。
例2: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驚:使……震驚。
泣:使……悲泣。
二、名詞使動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毛遂自薦》)
臣:使……稱臣。
例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王:使……為王。
三、形容詞使動用法。
例1: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急:使……急。
http://vvv.hcysy.yanb.cn/kan.php?id=0000139860
2: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動詞,就是含有認定意義的動詞,它對賓語含有「以為什麼」或「以為怎樣」的意思,或者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麼或看成怎樣。古漢語表示意動的動詞有「以……為……」、「以為」、「為」等。如:
市人皆以贏為小人。(都市裡的人都認為我侯贏是個小人。)《信陵君竊符求趙》
皆以美於徐公。(全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但是,在古漢語里,可以有另外一種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動動詞,而用別的詞來代替意動動詞,並簡化結構,我們稱之為意動用法。
一、名詞用作意動動詞。
名詞用作意動動詞,就是把名詞放在賓語前面,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把我當作客人。) 《馮諼客孟嘗君》
侶魚蝦而友麋鹿。(把魚蝦當作伴侶,把麋鹿當作朋友。) 《前赤壁賦》
二、形容詞用作意動動詞。
形容詞用作意動動詞,就是把形容詞放在賓語前面,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看成怎樣。形容詞用作意動動詞後所構成的動賓式,所表示的內容和古漢語的「以……為……」一樣。如:
成然之。(成名認為他的妻子的話很對。) 《促織》
又安敢毒耶?(我又怎麼敢認為這個差役痛苦呢?) 《捕蛇者說》
吾妻之美我者。(我的妻子認為我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羞。(我認為處在藺相如的下位很羞恥。) 《廉頗藺相如列傳》
http://blog.sina.com.cn/u/48ba0b4e0100034g
3:名詞作狀語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直接用作狀語。而在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方位名詞外,這種用法卻很少。
一、一般名詞作狀語
(一)表示比喻。這類狀語,一般可用「象……那樣地」或「跟……似的」對譯。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那樣掩護劉邦) 《鴻門宴》
(二)表示態度。把動詞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當作用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對待。可譯成「把……當作」。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鴻門宴》
(三)表示處所。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憑秦王那樣的威風,我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表示工具。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貴州沒有驢子,有喜歡多事的人用船把驢子運進貴州。) 《黔之驢》
(五)表示方式。可用「按照……」、「用……」結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摘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 《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時間名詞作狀語
(一)名詞狀語和中心詞,常用「而」、「以」連接。
長驅至齊,晨而求見。(馮諼長途不停頓地快速回到齊國,清晨就去求見孟嘗君)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二)時的用法。
1、上古,「時」譯為「以時(按時)」。
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又按時溫習它。) 《論語》》
2、「時」用在句首,主語之前,譯為「那時」、「當時」。
時先主屯新野。(當時先主駐扎新野) 《三國志·諸葛亮傳》
(三)「日」、「月」、「歲」的用法。
1、放在具有行動性動詞前,表示行動的頻數和經常。
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皇宮里嗜好都蟋蟀的游戲,每年向民間徵收。) 《促織》
2、「日」放在表示發展變化的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當「一天天地」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展。
鄉鄰之生日蹙。(我同鄉的鄉鄰們,生計一天比一天窘迫。) 《捕蛇者說》
3、「日」用在句首主語前, 當「往日」、「從前」講 。
日衛不睦,故取其地。(從前衛國不合睦,因此奪取了它的土地。)《左傳·文公十年》
http://blog.sina.com.cn/u/48ba0b4e0100033i
4: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
1. 名+代
(代詞一般不受名詞的修飾,而經常用於動詞的賓語)
例:驢不勝怒,蹄之 用蹄子踢
從左右,皆肘之 用胳膊肘碰
公子怒,欲鞭之 用鞭子打他
見白書,乃鑽火燭之 用火把照
父曰:「履我」 穿上鞋
買五人之 函之 用木匣裝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命名
2. 名+名
(當兩名詞關系不是聯合,偏正或同位時,其中一個用如動詞)
例:大楚興,陳勝王 稱王
許子冠乎 戴帽子
使天而雨珠 下
雨麥於岐山之陽 下
衣素衣而出 穿
(有時可構成動補關系,此時後一名詞多為方位名詞)
例:沛公軍霸上 駐扎(在)
欲王關中 (在關中)稱王
晉軍函陵
3. 副+名
(名詞一般不受副詞修飾,副詞是經常修飾動詞的)
例:既而彌月不雨 不(下)雨
晉靈公不君 不(行)君道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歸咎上天
秦地可盡王也 全部統治
子墨子不聽,遂北 就往北走了
秦師遂東 就向東出發了
(注意:「非」後的名詞不用如動詞,因它本來就是修飾名詞謂語的)
例:非我即他 不是我就是他
天又大風 (刮大風)
皆玄衣白刃 (都穿黑衣,提著雪白的刀)
4. 能願動詞+名詞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能游泳
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 應當在關中稱王
左右欲刃相如 想要殺相如
王曰:「吾亦欲東耳」 想向東進擊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識其本名
5. 名詞+介賓
(這個名詞又不是句子的主語或另一動詞的賓詞,用如動詞)
例:唐浮圖慧褒舍於其址 築屋居住
6. 介賓+名
例:亭以雨名 西與韓境 由山以上五六里
7. 所+名
例:置人所罾魚腹中 (魚網 用網捕來)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 (住所 住)
館:修理客人住的地方
8. 名+者
例:趙王之子孫侯者 (侯爵 封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 (打雞獵兔的人)
9. 連詞「而」前後的名詞在一定條件下用如動詞
例: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臣:使……臣服 都:定都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蠶:養蠶 衣:穿衣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縉紳:做官
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進軍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緹騎按劍而前
進城梯而下之 梯:放上梯子 下:使動
(當這個名詞前雖無動詞,但可以和「而」後動詞構成主謂關系時,不為動詞,如「人而無信」。所以只有當「而」前的名詞既非主語又非賓語時,此名詞才用如動詞)
http://blog.shbbs.cn/user1/391/archives/2005/1431.html
5:賓語前置
賓語本來應該放在動詞後邊
有的需要放前邊
所以就前置了
條件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庄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http://..com/question/18306773.html
6:判斷句
一、判斷句的定義:
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片語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理解判斷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 動詞謂語句不是判斷句
尤其是用「為」構成的句子有時與判斷句十分相似。例如: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
「夫執輿者為誰?」
這兩句中的「為」似乎都可以譯成「是」,因此有人把這樣的句子理解成判斷句。這是一種誤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漢語里,「為」是一個意義十分廣泛的及物動詞,對它的解釋應該根據文意而定。用「為」的句子屬於敘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斷句的「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實都還是敘述句。
2、 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這兩句都是名詞充當謂語的句子。但是很顯然,這兩句的意思並不表示判斷,而是進行描寫。因此盡管它們是名詞謂語句,但卻不是判斷句。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和現代漢語 不同,一般不用系詞「是」,而是用名詞性謂語直接表示判斷。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語氣詞「也」加強判斷句的肯定確認語氣。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後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語,而不是判斷詞。
「是」在古代漢語里本是一個指示代詞,它的基本意思是「此」(這)。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語、謂語、定語等。
「是」充當主語的如上句。
「是」充當謂語的如: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的意思是「認為……是對的」,即認為汲黯的意見是對的。
「是」充當定語的如:
「是歲,元和四年也。」
作為系詞的「是」,是後來發展而成的。判斷「是」成為系詞的標準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詞性(或代詞)成分存在。
「此是何種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這是戰國時期的用例。
「是是帚彗,有內兵,年大孰。」(《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這是漢代的用例。
很顯然,這兩句的「是」已經成為系詞。
三、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
構成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條件是名詞性詞語直接充當謂語。並且,可以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加強判斷語氣。還可以在主語後面用代詞「者」復指主語。 這樣,根據用不用「者」、「也」的各種情況來看,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共有四種基本形式。
1、 主語,謂語+「也」。(「制,岩邑也。」)
2、 主語+「者」,謂語+「也」。(「兵者,凶器也。」)
3、 主語+「者」,謂語。(「兵者,凶器。」)
4、 主語,謂語。(「兵,凶器。」)
在判斷句的主謂語之間還經常出現副詞充當狀語。例如,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否定判斷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這里的「非」雖然可以譯作「不是」,但它的詞性為副詞,而不是系詞。
又如用語氣副詞「則」、「即」、「誠」、「乃」等加強判斷語氣,用范圍副詞「皆」表示判斷的范圍等,也是判斷句常見的情況。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梁父即楚將項燕。」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個別帶動詞「為」的句子也表判斷,如:「余為伯儵」
四、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
1、 表示類屬關系。
「滕,小國也。」
2、 表示等同關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 表示主語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系。
「夫戰,勇氣也。」「曹公,豺虎也。」
5、 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http://..com/question/14153560.html
7:被動句
什麼是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wyw/112091121327453.Html
⑼ 文言文基本語法知識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各種賓語前置例子:
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註: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戰》)
5)、方位詞賓語前置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狀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魯迅《傷逝》)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作怎樣。
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在客觀上產生某種動作行為,而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或以為)賓語具有謂語所表示的內容,是存於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觀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譯為「認為......」「以......為......」等。
1.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賓客:本為名詞,這里活用為意動詞。「賓客其父」是動賓結構,意為「以賓客之禮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利:是名詞活用作意動詞。「利其然」即「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視為有利可圖)。
例3:侶魚蝦而友麋鹿。(《前赤壁賦》)
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 以…為友
[編輯本段]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
例1: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異: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異之」,即「以之為異」(認為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奇: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奇之」,即「以之為奇」(認為他才能非凡)
上述這些詞類活用現象,還不能概括所有情況。比如數詞或者數量詞優勢也可活用為動詞甚至是使動詞。
[編輯本段]四.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
使動: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
意動:認為……怎麼樣:余頗易之(我認為甚是簡單 )
使動用法指動詞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麼樣"的用法。有些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種:1.動詞的使動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中的"勞",意思是"使....勞累"。 2.名詞的使動用法。是"使......成為......."的意思。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特點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有兩種:1.名詞的意動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為王"。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如"而恥學於師"中的"恥",意思是"以為恥"。
二、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漢語的詞類劃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礎。實詞可以分成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詞等類;虛詞可此分成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等類。某個詞屬於某一詞類比較固定,各類詞在語句中充當什麼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動詞經常用作謂語,形容詞經常用作定語、狀語和謂語,數詞經常用作定語,代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副詞精華藏用作狀語、補語,等等。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
總的來說,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動詞或名詞,形容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此外,名詞用作狀語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中也很常見。名詞用作狀語,並不是詞類活用,但是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用作狀語,古今有別。
1、名詞活用為動詞:古代漢語當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處所等有關的行為變化時,常常使用表示這一事物、方位處所的名詞來表示,這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①規律:名詞連用,非並列修飾關系,且無謂語,一般前一個名詞做動詞。
例:晉軍函陵。——《燭之武退秦師》
軍為名詞,在這里就解釋為駐軍,作動詞用
②規則:名詞後緊接代詞或處所名詞,介賓短語。名詞活用做動詞
今王鼓樂於此。 鼓樂:擊鼓奏樂
③名詞前有副詞或能願動詞(欲,能)名詞活用做動詞
雲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詞前用「而」與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相連接,名詞活用做動詞
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見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性狀的形容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性狀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例:鄰之厚,軍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厚、薄皆為形容詞,在這解釋為變雄厚、變薄弱,做動詞用
3、數量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數量的數量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數量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數量詞活用為動詞。
例 ①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做霸主是憑德行,但貴國(晉)使自己的德行沒有定準,那怎麼長期掌握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長世,……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長壽的話,……那麼即使是使秦始皇與三皇並列變成四皇,與五帝並列變成六帝,也不能比擬秦始皇的隆盛)
[簡析]數詞的使動用法,在於使事物發生數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數量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復復」)變化。
4、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使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
例: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③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尉」,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活之」即「使之活」,這里可譯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發怒)」。
4.1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出這個動作。
例如:
不及物動詞類:
①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孟子犯孀酉隆罰》)
②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陳涉世家》)
③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④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滿井游記》)
及物動詞也有活用為使動的,但較少見。例如:
①晉侯飲趙盾酒。(《左傳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賈誼《過秦論》)
4.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
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4.3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罰》)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認為(或以為)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
5.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和狀態。
例如:
①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②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匪的選罰》)
5.2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這個用作意動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③吾數擊殺響馬賊,奪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鐵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