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民航法規
A. 國際航空法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一)國際航空的基本制度
1.領空主權原則
2.航空器國籍制度
航空器的國籍採用「登記主義」原則,即航空器的國籍取決於注冊,它具有其登記國的國籍,而且它只能在一個國家進行有效登記,若同時在兩個國家登記,其國籍便沒有效力,從事國際航空飛行的航空器應具有適當的國籍標志和登記標志,航空器受登記國的法律管轄。
(二)國際民航的損害賠償責任
1929年《華沙公約》規定了國際民航的損害賠償責任,1975年《蒙特利爾公約》進行了修改,目前採取推定過失原則。
(三)國際民航安全制度
「反劫機三公約」,即1963《東京公約》、1970《海牙公約》和1971《蒙特利爾公約》。
這方面最主要的三個公約就是《關於在航空器上犯罪和其他某些行為的公約》(《東京公約》)《關於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約》(《海牙公約》)《關於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為的公約》(《蒙特利爾公約》)(這三個公約我國均已參加)此外,還有《蒙特利爾議定書》是上面《蒙特利爾公約》的補充。1991年,這方面又有一個《蒙特利爾公約》問世,其全稱為《注標塑性炸葯以便探測的公約》。
1.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為包括;
(1)在飛行中的航空器內的使用暴力或暴力脅迫或其他脅迫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航空器;對飛行中的航空器中的人實施暴力行為並且足以危及航空器的安全。(2)實施某種行為使得航空器不能飛行或危及其飛行安全,包括:對使用中的航空器的破壞或損壞、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內放置危及其飛行安全的裝置或物質、傳送明知是虛假情報。
2.下列國家擁有管轄權:
航空器登記國,即罪行是在該國登記的航空器內發生的;降落地國,即在其國內發生罪行的航空器在該國降落時被指稱的罪犯仍在該航空器內;承租人主要營業地或永久居所地國,即罪行是在租來時不帶機組的航空器材內發生的;嫌疑人所在國;嫌疑人國籍國或永久居所國;犯罪行為發生地國;罪行後果涉及國,包括受害人國籍國或永久居所國,後果涉及領土國,罪行危及其安全的國家,根據本國法行使管轄權的其他國家。
3.引渡「或引渡或起訴原則」劫機是可引渡的罪行,各國沒有強制引渡的義務。國家可以依據引渡協議或國內法決定是否予以引渡。不起訴即引渡。
B. 什麼是世界民航法的基礎
1944年《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即芝加哥公約)是現行有關國際航空的最廣泛和最重要的國際法律文件,確立了有關現代國際航空法的基本原則和規則,
C. 國際航空法有哪些重要條約
(1)締約各國承認每一國家對其領空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權;
(2)航空器必須具有一國國籍,任何締約國不得允許不具有締約國國籍的航空器在其領空飛行。
(3)國際航班飛行必須經締約國許可並遵照許可的條件,非航班飛行則無需經事先獲准即可不降停地飛入,飛經締約國領空;
(4)締約國有權保留其國內載運權;
(5)設立「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6)公約僅適用於民用航空器而不適用於國家航空器。「芝加哥公約」是有關國際民用航空最重要的現行國際公約,被稱為國際民用航空活動的憲章性文件。
D. 國際航空法和國內航空法的區別~需要分條詳細列出兩者的區別!
1規制的地域范圍不同:
國內航空法的拘束力囿於一國領空范圍之內,國際航空法拘束力超越國界。
2法律形式不同
國內航空法由一國當局頒布的可能以單行法或者散件各個法律文件之中;國際航空法體現主權國家之間的合意,可能以國際條約、公約等國際法的形式出現。
3規范的主體不同
國內航空法主要規制一國之內的主體的權利義務,國際航空法主要規范各個國家的權利義務。
4責任形式不同(國內法上的義務、國際法上的責任
)
E. 國際航空法的分幾類 主要內容
國際航空法的分3類:
第一類:"航空公法" 以"芝加哥公約"為主,處理民用航空有關國家之間及國際關系和事物。
第二類:"航空私法"以"華沙條約"為核心的華沙體系,是處理在國際航空中承運人和乘客及貨主之間的責任的法規。
第三類:"航空刑法" 以"東京條約"及"海牙公約"和"蒙特利爾公約"為代表的處理航空器上的犯罪行為。
F. 目前國際上的航空法有哪些
國際航空法
主要有以下條約組成:
一,1919年《巴黎航空管理條約》
二,1944年《芝加哥國際民用航空公約》
三,1963年《東京條約》
四,1979年《海牙公約》
五,1971年《蒙特利爾公約》
G. 國際民航私法主要包括哪些
第十四章涉外關系的法律適用 第一百八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 第一百八十五條民用航空器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適用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國法律。 第一百八十六條民用航空器抵押權適用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國法律。 第一百八十七條民用航空器優先權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第一百八十八條民用航空運輸合同當事人可以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合同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第一百八十九條民用航空器對地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空對水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第一百九十條依照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律或者國際慣例,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企法網
H. 試述《蒙特利爾公約》中關於懲治危害國際民航安全的非法行為的規定
1.危害國際民航安全非法行為的確定
對危害國際民航安全非法行為的確定的根據是《東京公約》、《海牙公約》、《蒙特利爾公約》及其補充議定書。
(1)《東京公約》規定了兩種行為屬非法行為:
①各國刑法規定屬於犯罪的行為;
②危害或可能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載人員及財產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紀律的行為。
(2)《海牙公約》規定的是任何人在飛行中的航空器內採取暴力或暴力威脅,或用其他恐嚇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該航空器的行為屬於犯罪行為(當屬非法行為)。這種行為的未遂行為,以及實施這種行為或未遂行為的共同行為均屬犯罪行為。
(3)《蒙特利爾公約》規定了非法地和故意地實施以下行為屬於犯罪:
①對飛行中的航空器內的人採取暴力行為,從而危及該航空器的安全;
②破壞使用中的航空器或使其受損,而不能飛行或危及它的飛行安全;
③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內放置或使他人放置某種裝置或物質,可能破壞該航空器;或使其受損壞以致不能飛行或危及其飛行安全;
④破壞或損害航行設備或妨礙其工作,足以危及其飛行安全;
⑤故意傳送虛假情報,從而危及飛行中的航空器的安全。這些犯罪的未遂行為,以及實施這些行為或未遂行為的共犯行為均屬犯罪。
(4)《補充蒙特利爾公約議定書》規定了危害國際民用航空機場安全的行為為非法,包括:
①對國際機場內的人採取暴力,造成或足以造成重傷或死亡,危及或足以危及該機場安全的行為;
②破壞或嚴重損壞國際機場的航空設備及停放在機場未使用的航空器或中斷機場服務。這些行為的未遂行為,以及這些行為或未遂行為的共犯行為。
2.對危害國際民航安全非法行為的管轄權
綜合《東京公約》、《海牙公約》、《蒙特利爾公約》及其補充議定書的規定,對危害國際民航安全的非法行為,以下幾類國家有管轄權:
①航空器的登記國;
②航空器降落時,被指稱的嫌疑犯依在該航空器內,該航空器的降落地國有管轄權;
③在租來時不帶機組的航空器內發生犯罪或針對航空器的犯罪,承租人的主要營業地國或其永久居所地國有管轄權;
④罪行發生地國有管轄權;
⑤嫌疑犯發現地國;
⑥依各國國內法規定的其他管轄權。
I. 國際法規定的航空法
一、空氣空間的法律地位
一般認為,空氣空間分為兩部分:國家領土之外的空氣空間和國家領土之上的空氣空間。就前者而言,所有國家的航空器都享有以符合國際法的方式行使的飛越自由;對後者來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關於國家領土之上的空氣空間的法律地位問題。
1919年巴黎《航空管理公約》第1條明確規定:「締約各國承認,每一個國家對其領土上的空間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權。」1944年芝加哥《國際民用航空公約》、1958年日內瓦《領海和毗連區公約》和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都確認了國家領空主權原則。因此,國家對其領土之上的空氣空間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權,是一項已經確立的國際法原則。
二、國際航空法律體系
(一)確立一般國際航空法律制度的條約
1.《巴黎航空公約》
1919年《巴黎航空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多邊國際航空公約,它全面地確立了國際民用航空的基本法律制度。該公約除明確規定了國家對其領土上空具有完全和排他的主權外,還第一次規定了有關航空器國籍的法律制度。即:航空器的國籍取決於其注冊的國家,在哪國注冊,就具有哪國的國籍。該公約還將航空器分為民用航空器和國家航空器,後者包括軍用航空器和公務航空器,軍用航空器在他國的飛越和降落受到嚴格限制。對於前者而言,締約國獲準保留「國內兩地間空運」的權利。另外,公約還設立了一個國際航空的常設管理機構——國際空中航行委員會。因此,1919年《巴黎航空公約》的通過標志著國際航空法的正式形成。
2.《國際民用航空公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技術和航空活動的新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法律問題,使《巴黎航空公約》的修訂成為必要。1944年11月,53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芝加哥召開國際民用航空會議,簽訂了《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又稱《芝加哥公約》)。該公約於1947年4月4日生效後,取代了1919年《巴黎航空公約》並成為現代國際航空法的基礎。
《芝加哥公約》的主要內容,可歸納如下:第一,承認「每一個國家對其領土上空具有完全和排他的主權」。第二,區分「民用航空器」和「國家航空器」,後者是指「用於軍事、海關和警察部門的航空器」,它們「未經特別協定或其他方式的許可並遵照其規定,不得在另一締約國領土上空飛行或在此領土上降落」。第三,把「在締約國領土上空飛行」分為「航班飛行」和「非航班飛行」兩類。對於航班飛行,依據《芝加哥公約》第6條的規定,「國際航班飛行,非經一締約國的特准或許可,不得在該國領土上空飛行或飛入該國領土」。因此,從國家實踐來看,定期航班飛行的具體問題通常由有關國家通過雙邊協定或多邊協定來解決,而多邊協定只有1944年芝加哥國際民用航空大會達成的《國際航空運輸協定》與《國際航班過境協定》。第四,以登記作為確定航空器國籍的依據,即「航空器具有其登記的國家的國籍」。
《芝加哥公約》還規定成立一個國際民航組織,其「宗旨和目的在於發展國際航行的原則和技術,並促進國際航空運輸的規劃和發展」,總部則設在加拿大蒙特利爾。
(二)關於國際航空運輸業務的條約
1.《國際航空運輸協定》
《國際航空運輸協定》是由1944年的芝加哥會議通過的,又稱「五種自由協定」。它為國際定期航空業務規定了五種空中自由:(1)不降停而飛越一國領土的權利;(2)非運輸業務性降停的權利;(3)卸下來自航空器所屬國領土的客、貨、郵的權利;(4)裝載前往航空器所屬國領土的客、貨、郵的權利;(5)裝載前往或來自任何其他締約國領土的客、貨、郵的權利。該協定於1945年2月8日起生效,不過後來由於加入國家數量太少,再加上美國的退出,該協定已經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2.《國際航班過境協定》
1944年芝加哥會議還通過了《國際航班過境協定》,並規定了兩種自由,即不降停而飛越締約國領土的權利和非運輸業務性降停的權利,因而又稱為「兩種自由協定」。該協定於1945年1月30日生效,目前已經獲得90多個國家的批准。
3.《華沙公約》
《華沙公約》又稱為《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於1929年在華沙訂立。該公約對航空運輸的業務范圍、運輸票證、損害賠償等作了具體規定。在該公約簽訂後,又陸續達成了一系列文件,從而形成了國際航空運輸上的所謂「華沙公約體系」。
華沙公約體系在國際航空運輸實踐中適用和運行了70餘年,它對調整和規范各國間的航空運輸活動,推動國際民用航空事業的迅猛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華沙公約的締約國曾一度達到140多個,包括了世界上的各主要國家,可以說20世紀的國際航空旅客運輸和貨物運輸的絕大部分活動都曾是在華沙公約體系下進行的。
4.《蒙特利爾公約》
1997年4月至5月,國際民航組織法律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華沙公約體系現代化和國際航空法文件的批准問題」,力圖通過一項國際航空運輸責任的公約草案,以便提交外交會議討論通過。1999年5月11日至28日,國際民航組織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了旨在通過一個取代華沙公約體系的外交會議。會議順利地通過了《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蒙特利爾公約》(簡稱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2003年11月4日,《蒙特利爾公約》正式生效,這標志著當代國際航空運輸責任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將對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航空運輸和民航國際合作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