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是
① 目前我國關於網路的所有相關法律法規
1、非經營性互聯網抄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 (信息產業部令第33號)
2、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
關於《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補充規則
(2007年10月8日生效實施)
3、互聯網站管理工作細則
4、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令
第38號
5、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6、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92號)
7、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程序規則
8、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
② 1994年以來,我國頒布哪些互聯網管理法律法規,
1994年以來,中國頒布了一系列與互聯網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出自《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全文)
③ 我國頒布了幾部關於網路的法律法規
我國頒布了關於網路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以下四部。
國家和網路安全職能部門下發的有關網路安全的政策及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介紹: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正式實施,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路空間安全管理方面問題的基礎性法律,《網路安全法》是我國網路空間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是依法治網、化解網路風險的法律重器,是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介紹:《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最初由2005年9月25日實施,由於個別組織和個人在通過新媒體方式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時,存在肆意篡改、嫁接、虛構新聞信息等情況,2017年5月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對外公布新版本,正式實施時間是2017年6月1日。
《公安機關互聯網安全監督檢查規定》
介紹:2018年11月1日,公安部發布《公安機關互聯網安全監督檢查規定》。根據規定,公安機關應當根據網路安全防範需要和網路安全風險隱患的具體情況,對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和聯網使用單位開展監督檢查。
《互聯網網路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介紹:2017年11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公共互聯網網路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要求部應急辦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應當及時匯總分析突發事件隱患和預警信息。
(3)我國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是擴展閱讀:
為規范互聯網法院訴訟活動,保護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合法權益,確保公正高效審理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結合人民法院審判工作實際,就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相關問題規定如下。
第一條 互聯網法院採取在線方式審理案件,案件的受理、送達、調解、證據交換、庭前准備、庭審、宣判等訴訟環節一般應當在線上完成。
根據當事人申請或者案件審理需要,互聯網法院可以決定在線下完成部分訴訟環節。第五條 互聯網法院應當建設互聯網訴訟平台(以下簡稱訴訟平台),作為法院辦理案件和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實施訴訟行為的專用平台。通過訴訟平台作出的訴訟行為,具有法律效力。
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所需涉案數據,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網路服務提供商、相關國家機關應當提供,並有序接入訴訟平台,由互聯網法院在線核實、實時固定、安全管理。訴訟平台對涉案數據的存儲和使用,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六條 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使用訴訟平台實施訴訟行為的,應當通過證件證照比對、生物特徵識別或者國家統一身份認證平台認證等在線方式完成身份認證,並取得登錄訴訟平台的專用賬號。
使用專用賬號登錄訴訟平台所作出的行為,視為被認證人本人行為,但因訴訟平台技術原因導致系統錯誤,或者被認證人能夠證明訴訟平台賬號被盜用的除外
④ 談談你對我國互聯網應用監管法律法規的看法
目前我國關於互聯網方面的法律法規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
2.《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
3.《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
4.《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路信息服務、網路安全保護、網路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路行為,高屋建瓴為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化規劃了藍圖。
要依法治國,就必須依法治網。依法治網就要用法治的思維推動網路空間法治化,這至少包含依法辦網、依法上網、依法管網三個方面。
依法上網不可「違法」。互聯網的虛擬性,給人一種網路是法外之地的錯覺。在應對網路熱點難點問題時,司法解釋、管理規定等確實起到了彌補網路法律缺位的良好功效,如關於網路謠言的認定與處罰,最高法出台信息網路侵權司法解釋明確「人肉搜索」等網路行為要承擔侵權責任,「微信十條」規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等。但這不宜作為網路法治化建設的常態手段。只有推進和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互聯網法律體系,才能增強依法治網的力度、精度、信度,使用網者不敢、不能、不想去「違法」,也才能實現第14屆中國網路媒體論壇發表的《蘇州共識》,培養「守法的網民」,爭做「守法的網站」,勇當「依法治國的引領者」。
依法辦網保護「隱私」。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成熟,越來越多的網路企業將商家利益瞄向法律禁區。尤其是在雲計算、大數據時代,「數據失控」危機變得更為突出:虛擬社會中的每一個數據經過數據採集、存儲、分析階段,最後在應用階段必然會對接到現實社會中的每個人。不法分子肆意挖掘個人私密、家庭、健康等隱私信息,騷擾電話不斷、垃圾簡訊泛濫、「艷照門」事件層出,個人數據權如何保護,如何實現數據管理與開放……對這些內容我國在法律方面尚未能有效規范。這也導致我們既喪失了對數據的控制權,也無法管控這些數據會流向哪裡,更無法影響獲得信息的人將會對這些數據作何處理。因此,只有進一步完善網路信息服務,明確網路服務中對數據使用的規則和標准,才能對網路隱私保護有法可依。
依法管網明確「責權利」。自互聯網進入中國以來,我國先後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規為依法治網提供依據,也在不同時期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我國現有的互聯網法律法規中有較強的行政監管色彩:現行的170餘部涉及互聯網的法律法規中,調整行政類法律關系的超過了八成;法律法規也多是從方便政府管理的角度出發,側重規定管理部門的職權、管理和處罰措施等內容;在管理方式上以市場准入和行政處罰為主,在規范設計上以禁止性規范為主,缺乏激勵性規范,多強調網路服務提供者和網路用戶的責任和義務,而對如何保護企業、網民在互聯網中的權利缺乏設計與考慮。這不僅使多個行政部門產生管轄重疊,也常忽略了權利與自由的邊界。因此,只有以互聯網立法協調網路治理權力,明確國家、企業、個人在網路使用中的責任,才能確保網路空間中的權利。才能在法治的環境下,建設具有強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新型科技公司、新型主流媒體,提升政府的現代化治理能力。
規范網路空間的行為,離不開互聯網法律、法規的成熟與應用。互聯網立法是規范網路行為的關鍵保障。只有網路主辦者、網路使用者、網路管理者都樹立法律意識、依法規范行為,同心共智、同頻共振、同力共舉,才能建設出一個健康、有序、和諧的法治化網路空間,才能真正建立起網路強國。
⑤ 現在我國有哪些關於互聯網的法律法規
下面是我的摘抄。
第一條 為了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政保護,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根據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指令,通過互聯網自動提供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內容的上載、存儲、鏈接或搜索等功能,且對存儲或傳輸的內容不進行任何編輯、修改或選擇的行為。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直接提供互聯網內容的行為,適用著作權法。本辦法所稱「互聯網內容提供者」是指在互聯網上發布相關內容的上網用戶。第三條 各級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本辦法對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實施行政保護。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依法配合相關工作。第四條 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對侵犯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適用《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侵犯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為由侵權行為實施地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管轄。侵權行為實施地包括提供本辦法第二條所列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的伺服器等設備所在地。第五條 著作權人發現互聯網傳播的內容侵犯其著作權,向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或者其委託的其他機構(以下統稱「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出通知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立即採取措施移除相關內容,並保留著作權人的通知6個月。第六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收到著作權人的通知後,應當記錄提供的信息內容及其發布的時間、互聯網地址或者域名。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應當記錄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接入時間、用戶帳號、互聯網地址或者域名、主叫電話號碼等信息。前款所稱記錄應當保存60日,並在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查詢時予以提供。第七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根據著作權人的通知移除相關內容的,互聯網內容提供者可以向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和著作權人一並發出說明被移除內容不侵犯著作權的反通知。反通知發出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即可恢復被移除的內容,且對該恢復行為不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第八條 著作權人的通知應當包含以下內容:(一)涉嫌侵權內容所侵犯的著作權權屬證明;(二)明確的身份證明、住址、聯系方式;(三)涉嫌侵權內容在信息網路上的位置;(四)侵犯著作權的相關證據;(五)通知內容的真實性聲明。第九條 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反通知應當包含以下內容:(一)明確的身份證明、住址、聯系方式;(二)被移除內容的合法性證明;(三)被移除內容在互聯網上的位置;(四)反通知內容的真實性聲明。第十條 著作權人的通知和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反通知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著作權人的通知和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反通知不具備本辦法第八條、第九條所規定內容的,視為未發出。第十一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明知互聯網內容提供者通過互聯網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雖不明知,但接到著作權人通知後未採取措施移除相關內容,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並給予下列行政處罰:(一)沒收違法所得;(二)處以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的罰款;非法經營額難以計算的,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十二條 沒有證據表明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明知侵權事實存在的,或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接到著作權人通知後,採取措施移除相關內容的,不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第十三條 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在查處侵犯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案件時,可以按照《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第十二條規定要求著作權人提交必備材料,以及向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出的通知和該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未採取措施移除相關內容的證明。第十四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有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且經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認定專門從事盜版活動,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依據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應當依據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的通知,配合實施相應的處理措施。第十五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未履行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義務,由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予以警告,可以並處三萬元以下罰款。第十六條 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在查處侵犯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案件過程中,發現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涉嫌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國務院《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將案件移送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七條 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等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通過互聯網向公眾傳播其表演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權利的行政保護適用本辦法。第十八條 本辦法由國家版權局和信息產業部負責解釋。第十九條 本辦法自2005年5月30日起施行。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國家版權局 信息產業部2005年4月30日第一條 為了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政保護,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根據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指令,通過互聯網自動提供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內容的上載、存儲、鏈接或搜索等功能,且對存儲或傳輸的內容不進行任何編輯、修改或選擇的行為。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直接提供互聯網內容的行為,適用著作權法。本辦法所稱「互聯網內容提供者」是指在互聯網上發布相關內容的上網用戶。第三條 各級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本辦法對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實施行政保護。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依法配合相關工作。第四條 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對侵犯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適用《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侵犯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為由侵權行為實施地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管轄。侵權行為實施地包括提供本辦法第二條所列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的伺服器等設備所在地。第五條 著作權人發現互聯網傳播的內容侵犯其著作權,向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或者其委託的其他機構(以下統稱「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出通知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立即採取措施移除相關內容,並保留著作權人的通知6個月。第六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收到著作權人的通知後,應當記錄提供的信息內容及其發布的時間、互聯網地址或者域名。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應當記錄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接入時間、用戶帳號、互聯網地址或者域名、主叫電話號碼等信息。前款所稱記錄應當保存60日,並在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查詢時予以提供。第七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根據著作權人的通知移除相關內容的,互聯網內容提供者可以向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和著作權人一並發出說明被移除內容不侵犯著作權的反通知。反通知發出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即可恢復被移除的內容,且對該恢復行為不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第八條 著作權人的通知應當包含以下內容:(一)涉嫌侵權內容所侵犯的著作權權屬證明;(二)明確的身份證明、住址、聯系方式;(三)涉嫌侵權內容在信息網路上的位置;(四)侵犯著作權的相關證據;(五)通知內容的真實性聲明。第九條 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反通知應當包含以下內容:(一)明確的身份證明、住址、聯系方式;(二)被移除內容的合法性證明;(三)被移除內容在互聯網上的位置;(四)反通知內容的真實性聲明。第十條 著作權人的通知和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反通知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著作權人的通知和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反通知不具備本辦法第八條、第九條所規定內容的,視為未發出。第十一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明知互聯網內容提供者通過互聯網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雖不明知,但接到著作權人通知後未採取措施移除相關內容,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並給予下列行政處罰:(一)沒收違法所得;(二)處以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的罰款;非法經營額難以計算的,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十二條 沒有證據表明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明知侵權事實存在的,或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接到著作權人通知後,採取措施移除相關內容的,不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第十三條 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在查處侵犯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案件時,可以按照《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第十二條規定要求著作權人提交必備材料,以及向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出的通知和該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未採取措施移除相關內容的證明。第十四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有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且經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認定專門從事盜版活動,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依據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應當依據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的通知,配合實施相應的處理措施。第十五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未履行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義務,由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予以警告,可以並處三萬元以下罰款。第十六條 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在查處侵犯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案件過程中,發現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涉嫌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國務院《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將案件移送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七條 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等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通過互聯網向公眾傳播其表演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權利的行政保護適用本辦法。第十八條 本辦法由國家版權局和信息產業部負責解釋。第十九條 本辦法自2005年5月30日起施行。
[專家45號]
⑥ 有關網路的法律法規
1、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
為了規范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保障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使用者的合法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2、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為了規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滿足公眾對互聯網新聞信息的需求,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的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規定,2005年9月25日起施行。
3、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為了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辦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本辦法。本辦法所稱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的服務活動。
4、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程序規則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程序規則》,是為了保證域名爭議解決程序的公正性、方便性及快捷性,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的規定而制定。
5、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
為了解決互聯網路域名爭議,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中國互聯網路域名管理辦法》的規定,制訂本辦法。本辦法適用於因互聯網路域名的注冊或者使用而引發的爭議。所爭議域名應當限於由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負責管理的「.CN」、「.中國」域名。但是,所爭議域名注冊期限滿兩年的,域名爭議解決機構不予受理。
(6)我國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是擴展閱讀:
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路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重點領域的網路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國家採取措施,監測、防禦、處置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空間安全和秩序。
⑦ 有關互聯網的法律法規
第一條 為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商加強自律,遏制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通過互聯網傳播,推動互聯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特製訂本規范。
第二條 互聯網站不得登載和傳播淫穢、色情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禁止的不良信息內容。
第三條 淫穢信息是指在整體上宣揚淫穢行為,具有下列內容之一,挑動人們性慾,導致普通人腐化、墮落,而又沒有藝術或科學價值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內容,包括:
1、淫褻性地具體描寫性行為、性交及其心理感受;
2、宣揚色情淫盪形象;
3、淫褻性地描述或者傳授性技巧;
4、具體描寫亂倫、強奸及其他性犯罪的手段、過程或者細節,可能誘發犯罪的;
5、具體描寫少年兒童的性行為;
6、淫褻性地具體描寫同性戀的性行為或者其他性變態行為,以及具體描寫與性變態有關的暴力、虐待、侮辱行為;
7、其他令普通人不能容忍的對性行為淫褻性描寫。
第四條 色情信息是指在整體上不是淫穢的,但其中一部分有第三條中1至7的內容,對普通人特別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缺乏藝術價值或者科學價值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內容。
第五條 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信息、電子公告服務以及移動電信增值服務等業務,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審批或備案手續,取得合法資格;新聞信息應來源於具有向互聯網站提供新聞信息資質的媒體或其他合法的內容提供商。
第六條 不渲染、不集中展現關於性暴力、性犯罪、性緋聞等新聞信息;此類內容須嚴格控制數量,並不得在多個頻道或欄目同時登載。登載這類新聞信息,應有利於弘揚社會正氣和維護社會公德,確保導向正確。
第七條 登載有關醫學醫療、生理衛生、婚姻家庭、人體藝術和與此相關的自然、社會科學信息內容,應建立信息內容的審核制度,做到內容健康、科學,來源合法、可靠。
第八條 不開設或變相開設為不道德性行為和性交易提供便利的頻道或專欄;開設交友類專題頻道或欄目,應明確說明該欄目的目的、網友行為規范和公布有關法律警示;非注冊用戶不得在該類頻道或欄目張貼信息,對注冊用戶上傳的信息實行先審後發。
第九條 對利用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系統,簡訊息服務系統傳播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的用戶,應將其IP地址列入「黑名單」,對涉嫌犯罪的,應主動向公安機關舉報。
第十條 不與非法網站建立任何性質的合作關系;不與其他網站或企業建立違背政府有關部門規定的聯盟或協作關系。
第十一條 不以任何形式登載和傳播含有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內容的廣告;不為含有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內容的網站或網頁提供任何形式的宣傳和鏈接。
第十二條 違反本自律規范的互聯網站,應及時糾正違規行為;經勸說、警告無效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有義務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議,取消其提供相關信息服務的資質。
第十三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商和從業人員均有自覺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責任和義務,自覺接受政府的管理。
第十四條 加入《互聯網站信息服務自律公約》的成員單位應遵守本自律規范。
第十五條 《互聯網站禁止傳播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規范》由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負責監督執行。
第十六條 本規范從發布之日起執行
⑧ 在我國,關於互聯網的法律和行政法規有哪些
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專國際聯網管理辦法
中華屬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
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
互聯網IP地址備案管理辦法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
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
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
互聯網等信息網路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
中國互聯網路域名管理辦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