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濕地保護條例
① 問大家個法律問題。破壞地球犯法嗎如果犯的話屬於犯民事法還是刑事法
《地球保護法》!
② 生態環境恢復、保護與治理的方針和主要對策
1.人口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現行生育政策,提倡優生優育,保持低生育水平,2010年後人口增長率低於5‰。2030年前人口數量實現零增長,人口總量不高於1.21億。
以農村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為重點,堅決抑制農村和流動人口出生率。
城市二胎率有上升趨勢,應嚴格依政策控制。
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實行更嚴厲的獎懲制度,杜絕計劃生育工作中的「人情」失控和腐敗現象。大力開展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保險工作,解決獨生子女、雙女戶與老齡人口的後顧之憂。
發展農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和在不破壞環境前提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富裕程度是解決農村人口問題的必要途徑。
2.土地資源
堅持保護耕地基本國策,堅決貫徹執行「土地管理法」及系列配套法規,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保護耕地總量基本動態平衡。既保證國家重點建設用地,又要注重保證我省糧食與食品供給安全。我省實現小康水平需人均耕地0.08 hm2,警戒水平人均0.073 hm2(據王國強),聯合國最低警戒線人均0.053 hm2。依此標准,我省2010年達1.03億人口時所需耕地分別為8240000 hm2、7550000 hm2和5490000 hm2。長遠而言,我省人均耕地不宜小於0.066 hm2,人口總量不可突破1.21億,依此計算,我省耕地總量不宜小於8050000hm2,其中基本農田不小於6900000 hm2。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關系,切實搞好土地利用規劃。統籌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近期嚴格執行耕地「佔一補一」規定。積極探索建立耕地儲備制度。大型、重點建設工程用地單項審批,城、鄉新增建設用地主要通過提高土地利用質量、盤活存量。要整頓回收城市閑置與低效建設用地,嚴防小城鎮建設一哄而起,大片圈地。城市綠地不宜無限制擴大,尤其不宜大片建設空間利用率低的草地,建議城市建成區綠化率不超過35%。全省林木覆蓋率不宜大於34%,土地綠化率不宜大於37%。主要交通干線兩側林地建設要適度,不可佔用或蔭蔽大量耕地,影響耕地質量。農村建設要消除「空心村」,提倡城鎮化、高層化,壓縮人均建設用地。
耕地總量穩定或增加的主要途徑應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實現。要加大城鄉和工礦用地的整理、復墾力度,土地整理要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要正確處理耕地開墾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生態用地不宜計入後備耕地。在開墾後備耕地時不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生態破壞,禁止在15°以上較陡坡地和濕地、灘塗、沙丘地開墾耕地。
3.礦產資源
堅決貫徹《礦產資源法》及配套系列法規,堅持開源與節流並舉,保護與開發並重。依照「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原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控制礦產資源開發總量,遏止無序違法開采及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障資源供給安全。
開辟多元化投資渠道,加強我省經濟急需大宗礦產(優質煤、油氣、富鋁礦)、後備資源不足礦產(金、銀、銅、鉛、鋅、銻、螢石)、資源短缺礦產(富鐵、氧化錳、富磷、鉀鹽、硫鐵礦、鉻、鎳、鉑族)、潔凈能源礦產(煤層氣、地熱)的勘查,尤其要加強資源面臨枯竭的大中型礦山周邊地區的勘查。滿足礦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建設需要。
對鉬(鎢)、銻、金、富鋁、螢石、重晶石等礦產實行保護性開發,避免無序競爭,保護資源價值。
鼓勵到省外、國外風險勘查,利用省外、國外資源彌補省內短缺。探索資源戰略儲備制度,逐步建立礦產資源可持續安全供應體系。
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提高煤、金、鋁土礦等大宗礦產采選回收率,節約利用資源。開展中低品位鋁土礦、鐵礦、金礦尾礦、煤矸石、粉煤灰、鉬礦中的鎢、鐵礦中的鈷與放射性礦產、鋁土礦中的鎵、粘土礦中的鋰等綜合回收利用技術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優勢非金屬礦產如沸石、膨潤土、珍珠岩、高嶺土、耐火粘土、高鋁耐火三石、含鉀岩石等深加工利用開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處理好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關系。搞好礦山和礦業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強礦業塌陷區與礦業廢地復墾改造,推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金制度。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如水電、地熱、天然氣、煤層氣、太陽能、風能、煤制氣、煤制甲醇等;強化坑口電廠的消煤除塵技術,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煤塵排放。禁止平原開采磚瓦粘土,切實保護耕地。禁止在交通干線兩側、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地質公園進行露天開采,保護地面景觀資源。適度開發地下水資源,減輕地面沉降及其損失。
4.水土保持、綠地建設與國土整治
堅決貫徹《水土保持法》。堅持中央「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方針。停止毀林草和濕地開荒,不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生產糧食。農業綜合開發由改造中低產田與開墾宜農荒地相結合轉到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主和保護生態環境上來。「十五」內實現25°以上陡坡耕地與活動性、半固定性沙丘沙地的退耕綠化。15°~25°較陡坡耕地除小部分土質肥厚者改造成標准梯田外,應大部分退耕綠化。2°~15°緩坡耕地改造成標准梯田,實行林、草、田間作,大力發展用材林、經濟林和人工草地。處理好退耕與農民經濟利益的關系。
組織實施重點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如黃河中游生態治理工程,漢江水繫上中游防護林工程、太行山二期、大別山、桐柏山、伏牛山及黃土丘陵溝壑區等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養林工程、農田防護林與農田林網恢復與建設工程、城郊生態防護林工程、農村「青山綠水」工程等。平原適度建設林地與林網,盡快扭轉我省山區山禿水枯、平原沙塵肆虐現象。
以科技進步促進水土保持與國土整治。加強天然林區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和植被恢復技術、生態網路建設技術、林業品種與林產品開發技術、防沙治沙林草新品種開發技術、沙漠化監測與預警技術等。借鑒鄰省成功水土治理經驗、選育適宜林種、草種與先進種植技術和多種經營等措施,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認真編制國土整治規劃,合理調配土地利用結構,既保證青山綠水、生態環境好轉,又留足耕地與建設用地,保證人民生活與經濟發展。
5.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
履行《濕地公約》簽字國義務。「通過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合理利用濕地是為人類利益而對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並能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徵」。
貫徹國務院「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泄淤除障、疏浚河湖」的方針,正確處理濕地蓄洪行洪、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經濟發展間矛盾,有計劃開展大規模濕地保護與整治工程。
禁止在現有濕地開墾耕地和進行開發建設,為乾涸濕地引水補源,低窪易澇耕地與泄洪區腹地濕地化(建塘或培育濕地植被),適度發展濕地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建設良性濕地生態系統。
建立常設濕地保護機構,投入必要資金研究與保護濕地環境、珍奇禽、魚種類與生物多樣性。新建小浪底、丹江、宿鴨湖、南灣水庫、淮河幹流、淇河、小南海珍珠泉、鄭州花園口、商丘黃河故道等8個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黃河下游灘地、淮河干支流谷地等大型國家級、世界級濕地保護區,提高濕地保護與建設力度。
6.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生物多樣性
依法進行自然保護。堅決貫徹《環境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規;履行《生物多樣性條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國際義務,切實保護好已建各類自然保護區。
加大我省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依照《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1996~2010)》和《河南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1999~2010)》中提出的目標,至2005年自然保護區達全省土地面積3.29%,2010年達3.65%。重要的是要盡快使分散的珍稀動植物棲息地連片規模化管理,保證物種與生態系統的生存完整性,以利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建設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別山、熊耳山、黃河下游與淮河幹流灘地濕地等大型自然保護區,給野生動植物提供足夠的生存繁衍空間。在近期爭取申報成功2~3處世界自然遺產、國際生物圈計劃和世界地質公園,提高保護級別與知名度。
實行加強動植物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政策體系。保護區內堅決禁伐、禁獵和限制葯材採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內以恢復原有物種正常繁衍為主,應保持自有特色,慎重進行新種引入和馴養,避免異種入侵造成生態災難。
完善自然保護區法規體系。出台生態效益補償辦法、濕地保護辦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規。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多方面開拓引資渠道,加強自然保護的物質基礎。
7.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
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建設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堅決貫徹《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系列環境法規,爭取城鄉環境質量的全面好轉。
建立節約資源、高效益、低污染型經濟。在工業結構改革中,徹底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型企業與生產工藝,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不僅單項工程建設要做環境評價,所有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規劃也應通過環境評價,從起點上杜絕產生新污染源的機制,以環境容量界定發展速度與規模。
改變污染監管治理觀念,從末端治理、濃度控制變為全過程總量、濃度雙控制;由單純行政手段變為自我約束、完善,主動發展生態工業,進行清潔生產;由單純防治污染變為防治污染與資源環境管理相統一,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三效益的統一。當前迫切需要調整我省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控制輕工、化工等污染大戶的污染物質產生量,盡快減輕污染強度。
加強江河污染治理力度,協調與上、下游各省的治污規劃、措施,盡快實現地表水質好轉。「十五」期間除繼續加強淮河治理外,重點治理黃河水質,保障沿黃城市合格飲用水與灌區合格農灌水。
加強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力度。切實限控機動車數量與排放標准,限期清理煙囪等點污染源;發展公交事業,提高集中供熱、供氣比例;改造城市結構,果斷關、遷有污染傾向的工廠與開發機構;實施最嚴格的城市水源保護辦法,讓人民喝上「放心水」;盡快實行污水集中處理與垃圾無害化處理;注重城市雜訊、電磁、光、熱污染等特有污染類型治理,創造舒適、安全、安靜的生活工作環境。
注意治理農村地區面源污染,實施生態農業,降低農葯、化肥施用量與地膜使用量,堅決制止鄉鎮企業污染回潮。查清地方病病因,對症採取治理措施,實行嚴格的肉、蛋、奶、糧食、蔬菜等的質量檢測標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研究制定環境價格及稅(費)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與環境關系的杠桿。
加大環境保護科技投入,盡快開發出有效治理造紙、製革、化工、印染等重污染廢水和煤矸石等礦山尾礦治理與綜合利用技術。
8.自然災害類防禦
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損失。堅決執行《防震減災法》、《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水法》、《防洪法》等法規,爭取切實提高自然災害預報和防治能力。
科學配置自然災害防治力量。制定全省《自然災害防禦規劃》,建設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統一指揮機構,統籌協調民政、氣象、水利、地震、地礦、國土、建設、林業、農業、社會保障等各部門。以高技術綜合手段建設自然災害預期預警與中長期預報信息網路系統。加強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超前預報、實時監測、隨時監控、及時決策,促使自然災害防治手段現代化。
注意經濟建設、自然災害防治與自然規律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把「人定勝天」的意識變為「天人合一,和諧相處」。農業要停止山地開荒、圍湖造田;工程建設與礦山建設要進行地質災害評價,慎重選址,嚴格遵循地質規律施工,預防重大災害損失;水利建設要注意攔疏有度,留夠行洪滯洪空間與下游用水,要考慮洪水資源化利用,變害為利。
均衡投資政策,把過多強調的防洪抗洪投資部分轉移至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滑坡泥石流防治、氣象、地震預報等方面來。這樣可收到綜合防災減災效益,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
③ 黑龍江省的地理位置在哪
黑龍江省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為界,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國第6位。
地貌:黑龍江省地勢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構成。西北部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小興安嶺山地,東南部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脈,土地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帶約佔全省的35.8%;東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東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佔全省總面積的37.0%,海拔高度為50—200米。
黑龍江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經度最東的省份。黑龍江省西起
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5′,北至53°33′,南北跨10個緯度,2個熱量帶;東西跨14個經度,3個濕潤區。全省年平均氣溫多在-4℃-5℃之間。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春秋乾燥涼爽,年降水量400~650毫米。北部和東部與俄羅斯相鄰,邊境線長3045千米,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陸路通往俄羅斯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是中國沿邊開放的重要窗口。
土地:黑龍江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9%。根據2008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省農用地面積3950.45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3.53%;建設用地149.85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17%;未利用地629.2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3.30%。
農用地中:耕地ll87.07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30.05%;園地6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0.15%;林地2327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61.77%;牧草地222.64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5.63%;其他農用地94.44萬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2.39%。全省人均耕地面積0.31公頃(合4.6畝/人)。
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16.58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77.8%;交通運輸用地12.12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8.08%;水利設施用地21.14萬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4.1%。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56.84萬公頃,占未利用地面積的72.6%;其他土地l72.35萬公頃,占未利用地面積的27.4%。
氣候:黑龍江省屬中溫帶,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熱同季,冬季漫長。
全省年平均氣溫在-4℃-5℃之間,從東南向西北平均每高1個緯度,年平均氣溫約低1℃,嫩江至伊春一線為0℃等值線。全省≥10℃的積溫在2000℃~3000℃。全省無霜期在100-160天,大部分地區的初霜凍在9月下旬出現,終霜凍在4月下旬至五月上旬結束。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多介於400-650毫米。中部山區最多,東部次之,西部和北部最少。5-9月生長季降水量可佔全年總量的80%-90%。全省濕潤系數在0.7-1.3之間,西南部地區低於0.7,屬半乾旱地區。
全省太陽輻射資源比較豐富。年太陽輻射總量在4400—5028兆焦耳/平方米。其中,5-9月的太陽輻射總量佔全年的54%-60%。全省日照時數在2200-2900小時,其中生長季日照時數占總量的44%-48%。
全省風能資源比較豐富。各地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風速≥3米/秒的有效時數較多,松嫩平原、松花江幹流谷地和三江平原約為4000-5000小時,主要出現在冬、春和秋季。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後備資源均佔全國1/10以上,人均耕地和農民人均經營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現有耕地1187.07萬公頃,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全國其它地區,黑土、黑鈣土和草甸土等佔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盛產大豆、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
礦產資源:黑龍江省是礦產資源大省,礦產種類比較齊全。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34種(含亞礦種),佔2010年全國已發現礦產的56.54%。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83種(含亞礦種),佔2010年全國已查明儲量礦產的36.56%,其中能源礦產6種(石油、天然氣、煤、油頁岩、地熱、鈾)、黑色金屬礦產3種(鐵、鈦、釩)、有色金屬礦產11種(銅、鉛、鋅、鎂、鎳、鈷、鎢、錫、鉍、鉬、銻)、貴金屬礦產6種(金、銀、鉑、鈀、銥、鋨)、稀有及稀散元素礦產8種(鉭、鈹、鎵、銦、錸、硒、鎘、碲)、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7種(矽線石、普通螢石、熔劑用灰岩、冶金用白雲岩、鑄型用砂、耐火粘土、菱鎂礦)、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7種(硫鐵礦、伴生硫、化肥用蛇紋岩、泥炭、砷礦、硼礦、磷礦)、建材和其它非金屬礦產33種(石墨、沸石、黃粘土、熔煉水晶、水泥用大理岩等)、水氣礦產2種(地下水、礦泉水)。2010年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礦產有50種,其中石油、石墨、顏料用黃粘土、矽線石、水泥用大理岩、鑄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火山灰等礦產在全國佔有資源優勢,對黑龍江省國民經濟發展影響重大。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開發利用礦產74種(不含延伸產業及深加工),其中煤炭、磚瓦用粘土、鐵礦、金礦、水泥用大理岩、銅、石墨、礦泉水以及一些建築用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石油、天然氣、鈾、煤、鐵、鉛、鋅、金、水泥用大理岩(灰岩)、玻璃硅質原料、硫、磷等礦種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黑龍江省地域遼闊,礦產資源分布廣泛又相對集中。如石油、天然氣主要集中在松遼盆地的大慶一帶;煤炭則分布在東部的鶴崗、雙鴨山、七台河和雞西等地;有色、黑色金屬礦產主要分布於嫩江、伊春和哈爾濱一帶;金礦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及伊春、佳木斯、牡丹江等地;非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地區。
森林資源:黑龍江省是我國重點林區之一。全省森林覆蓋率45.7%,有林地面積2080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7.6億立方米,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國家重要的木材戰略儲備基地。我省森林樹種豐富,多達100餘種,其中材質優良、利用價值較高的有30餘種。我省的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大小興安嶺林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維系著東北和華北平原的生態安全,為我國兩個重要商品糧基地穩產高產提供了重要保障。
動植物資源:我省有高等植物2000餘種,其中包括:東北紅豆杉、野大豆等國家保護植物11種;陸生野生動物476種,其中獸類88種、鳥類361種、爬行類16種、兩棲類11種,在陸生野生動物當中,有東北虎、丹頂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7種,有黑熊、白枕鶴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66種。
濕地資源:全省濕地面積867萬公頃,其中天然濕地面積556萬公頃,是全國濕地資源分布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是丹頂鶴、東方白鸛等珍稀水禽的重要繁殖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目前,我省已建成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78處,其中國家級19處,省級59處,保護區總面積423萬公頃;擁有扎龍、三江、洪河、興凱湖、珍寶島、七星河、南瓮河 7處國際重要濕地;建立了白漁泡等24處國家濕地公園。水資源:全省境內江河湖泊眾多,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綏芬河五大水系,現有大小湖泊640個、在冊水庫630座,水面達80多萬公頃。黑龍江省是中國水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農作物生長期,雨熱同季,生物生長環境良好。
旅遊資源:黑龍江省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省份,是真正意義上的「北國」,中國的「北極」和「東極」都在黑龍江省境內。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歷史賦予黑龍江旅遊自然、自在、神奇、浪漫的特色。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冰雪、野生動物等世界十大自然風景旅遊資源中黑龍江省佔有9項,生態資源豐富多樣,主要包括:
一是擁有廣袤的大森林。黑龍江省森林覆蓋率達45.7%,林地面積居全國首位,建有104個森林公園。茫茫林海,風景秀美,環境幽雅,空氣清新。走進大森林,就彷彿走進了天然的「大氧吧」。空氣中不僅負氧離子含量高,還彌漫著多種對身體有益的氣態物質。五營等眾多的森林公園已開發登山、徒步、森林浴、漂流等多種旅遊項目。二是擁有豐富的大冰雪。黑龍江省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降雪豐富,雪期長、雪質好。冬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派壯麗的北國風光。黑龍江省是中國最早開展滑雪旅遊的地區之一,建有各類滑雪場近百座,亞布力、吉華、帽兒山等各大滑雪場擁有優良的天然雪道、舒適的接待設施和人性化的細致服務,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滑雪愛好者。黑龍江省還是中國冰雪藝術的搖籃,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是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題游樂園,哈爾濱冰雪迪士尼游園會是世界唯一的冰雪版迪士尼,太陽島雪雕博覽會等冰雪主題公園的建築規模和藝術水準都居世界先進水平。三是擁有神秘的大界江。黑龍江省擁有黑龍江、烏蘇里江兩條大界江,長達2300多公里,充滿了原始、古樸、滄桑、神秘的色彩。現已開發黑龍江探源、蘿北界江三峽、同江三江口等6段界江旅遊線。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春嘉蔭至鶴崗蘿北的界江中段,兩岸山體峻峭,風光秀美,有「龍江三峽」之稱。游覽大界江不僅可以欣賞沿岸景色,享受原始生態環境,又可以領略異國風情。四是擁有眾多的大湖泊。黑龍江省湖泊星羅棋布,境內共有大大小小的湖泊640個。湖畔景色秀美,湖中碧波盪漾,是休閑度假的好地方。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亞洲最大的界湖——興凱湖、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鏡泊湖、天然水禽狩獵場——連環湖等。五是擁有遼闊的大濕地。全省濕地面積867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近1/5,其中天然濕地556萬公頃,佔全國天然濕地面積的1/7,特別是沼澤濕地全國面積最大,為427萬公頃,佔全國沼澤濕地面積的近1/3;有國際重要濕地7處,佔全國1/6,居全國之首。2003年,黑龍江省人大出台《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保護濕地的地方法規。黑龍江省嚴格保護濕地,大力發展濕地產業,開展「大宣傳、大構架、大聯合、大產業、大論壇、大提升」六大工程,用大美濕地裝扮美麗中國。六是擁有神奇的大熔岩。黑龍江省境內有16個火山群,80多座火山,火山旅遊資源特色顯著,最著名的是五大連池和鏡泊湖火山區。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內分布著新老期火山14座,擁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品類最齊全、狀貌最典型的火山地質地貌,因此又被稱為「天然火山博物館」和「打開的火山教科書」。五大連池礦泉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30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具有明顯的醫療保健作用。七是擁有獨特的大油田。大慶是中國最大的油田和重要的石化生產基地,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這里有全國第一口油井、現代化的生產設施、油田歷史陳列館、鐵人紀念館等,具有開發石油工業旅遊的特殊資源。八是擁有壯觀的大農場。黑龍江省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擁有110多個農牧場。一望無際的大農田,現代化的生產作業、高科技的農業示範園區、綠色無污染食品都是難得的旅遊資源。加上清爽的氣候與之相配合,使黑龍江省成為中國生態避暑養生資源優勢最為突出的省份。
黑龍江邊境線漫長、口岸眾多,邊境市、縣異國風情濃郁,界湖界江風光秀麗。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邊境線長2981公里,有25個國家一類口岸和10個邊民互市貿易區,黑河市、綏芬河市、東寧縣已開展邊境旅遊異地辦照,成為邊境旅遊的新亮點。黑龍江省民族眾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獨特的北大荒文化、紅色旅遊文化、世界知名的石油文化,都凸顯了黑龍江省旅遊的文化資源優勢。
cainawodez採納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