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祭條例
1. 清朝的守孝制度
清朝的守孝制度
守孝制度,為中國古代通過喪服等級表明親屬范圍和親屬關系親疏遠近的一種制度,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斬衰(音崔,服三年)、齊衰(服一年)、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緦麻(服三個月),五個等差,故稱「五服」。
明朝洪武七年定製,子為父母皆斬衰三年(這所謂的三年,其實是二十七個月)。清制同。媳為舅姑、妻為夫,也皆斬衰三年。明以後,夫為妻(父母在不杖),子為出母、嫁母,齊衰杖期。明洪武七年定嫡子、眾子為庶母齊衰杖期(杖期就是指服一年但要拿拐杖,表示特別哀痛),庶子為生母斬衰三年。清制同。為祖父母、伯叔父母、在室的姑、姊妹、兄弟、侄等齊衰不杖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五月。為高祖父母等齊衰三月。
翻譯過來,就是為父母(嫡母生母)應該守孝三年,對祖母應該守孝一年,為庶母守孝一年,為兄弟、叔伯守孝一年,為曾祖母守孝五月。 所以康熙應該為祖母孝庄守孝一年,為太後孝惠章皇後(嫡母)守孝三年。康熙諸子應該為曾祖母孝庄守孝五個月,為祖母孝惠章皇後守孝一年,為康熙的三位老婆(比如皇後佟佳氏)守孝三年,為康熙守孝三年。(德妃這種因為是皇帝的生母才成為皇後的,不知道算不算其他皇子的嫡母?待考)
那麼服喪期間,有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呢?在中國古代,設「不孝」罪,屬十惡中的第七罪,處刑甚重,且為「常赦所不原」 (倡導自春秋戰國時期,至漢朝正式成為刑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唐律中說「告言、詛詈咒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若供養有闕;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以上這幾種情況即為不孝。
這里提到的與服喪有關的不孝大罪,即為「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守制」,即舊時父母或祖父母死後,兒子或長孫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在此期間,不任官、應考、嫁娶等。
綜合來看,在父母喪期,最嚴重的不孝行為是婚嫁行為。《戶婚律》(總179條)雲:「居父母及夫喪而嫁娶,徒三年,各離之。」《職制律》(總120條)規定:「喪制未終,釋服從吉,若忘哀作樂,徒三年。」所謂的「忘哀作樂」,主要指的就是婚嫁,(結婚出喪,即為古人所稱紅白喜事),而非一般意義上的聽戲吃酒,當然這樣也不好,《唐律疏儀》規定:居父母之喪,「雜戲徒一年。」不僅喪期不得婚嫁,子女在父母犯罪囚禁期間亦不得嫁娶。
延伸:守孝:尊親死後,服滿以前,居住在家,斷絕娛樂和交際,以示哀思,稱「守孝」。簡單的說,守孝就是為父母哭喪。
守孝時間:儒家的實際守孝時間為27個月,因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
按照孔子的說法,父母去世,君子的心情是悲痛的,追求享受君子內心會不安。宰我認為「安」,孔子也沒有辦法,只好說,如果你安,你就去做。言外之意是,孔子不會安,只能行三年之喪禮。守孝三年,要守靈堂,不貼對聯,不去給別人拜年,不放鞭炮,燒一期紙時燒金山銀山,三期金斗銀斗,五期女兒買的五朵花,七期燒船和靠岸樹, 百天提前燒紙,頭年晚幾個燒。
2. 隨便撒骨灰犯法嗎
如果你在具有一定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儲備的情況下,隨便撒骨灰的話,你就會知道撒骨灰其實是不犯法的,但是你必須得選對撒骨灰的地方以及撒骨灰的方式。
所以說,從整體上來看,隨便撒骨灰確實是不犯法的,因為國家沒有對此類行為進行明確的犯罪劃分,但是如果我們但凡有點素質,懂得尊重別人的話,就不會做出這種亂七八糟的事情,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我們的環境衛生。
3. 古代服闋的制度
《儀禮·喪服》所規定的喪服,由重至輕,有斬衰(cuī)、齊(zī)衰、大功、小功、緦(sī)麻五個等級,稱為五服。五服分別適用於與死者親疏遠近不等的各種親屬,每一種服制都有特定的居喪服飾、居喪時間和行為限制。
1.斬衰
這是最重的喪服,適用於子為父、未嫁之女為父、嫁後因故復從父居之女為父,嗣子為所嗣之父、承重孫為祖父,妻妾為夫,父為長子。明清二代,規定子(包括未嫁之女及嫁後復歸之女)為母(包括嫡母、繼母、生母)也服斬衰。子女為父母服最重之喪,這容易理解,妻妾為夫也不難理解,因為這都是以卑對尊,但父為長子卻是以尊對卑,為什麼要服斬衰呢?長子指嫡妻(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如嫡妻無子,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長的一個為長子。長子是家族正統所系,同被稱為庶子的其他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父為長子」,這里所稱的父,必須本身就是長子,是上繼父、祖、曾祖、高祖的正嫡,他的長子將來要繼承正嫡的地位,是先祖正體的延續,承受宗廟付託之重。在這種情況下,長子先死,父為之服重喪,一則表示為自己的宗族失去可以傳為宗廟主的重要人物而極度悲痛,二則表示對祖宗的尊敬。秦漢以後,隨著典型的宗法制度的瓦解,斬衰中父為長子服重喪這一項,一般說來也就不再實行了。
持斬衰之服的男子全套喪服是:
斬衰裳,苴絰(jū dié)、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衰亦作縗,是麻質喪服上衣,裳為下衣。斬是不加縫緝的意思。斬衰裳用每幅(二尺二寸為一幅)三升或三升半(八十縷為一升)的最粗的生麻布製作,都不縫邊,簡陋粗惡,用以表示哀痛之深。斬衰裳並非貼身穿著,內襯白色的孝衣,後來更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說法。苴絰,指用已結子的雌麻纖維織成的粗麻布帶子,共兩條,一為腰絰,用作腰帶,一為首絰,用以圍發固冠,有繩纓下垂。杖,也就是後世俗稱的哭喪棒,斬衰所用之杖為苴杖(苴有粗惡之意),竹製,高與胸齊。用杖有兩重意義,一是表示喪主的身份,在傳統喪禮中,只有孝子用杖;二是表示「孝子喪親,哭泣無數,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37)絞帶,是以絞麻為繩作帶,與腰絰相似。古時祭服用帶,有大帶、革帶之分,革帶用來系韍(fú,革制蔽膝),大帶用絲織品製成,加於革帶之上。喪服中的絞帶代替革帶,腰絰則代替大帶。冠繩纓,指以麻繩為纓的喪冠,冠身也是用粗麻布製作。菅屨,是用菅草編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飾。
如持喪者是女子,絰、杖、絞帶、菅屨與男子相同,但不用喪冠,而是用一寸寬的麻布條從額上交叉繞過,再束發成髻,這種喪髻叫做髽(zhuā)。髽用一尺長的小竹為笄,叫做箭笄。另外還要用粗布包住頭發,叫做布總。女子的外衣原先都是連裳於衣,斬衰裳也無上下之分,連為一體。
斬衰之服的喪期是三年,但並非三個周年,只要經過兩個周年外加第三個周年的頭一個月,就算服滿三年之喪,所以實際上是二十五月而畢。也有一種意見認為,三年之喪應服二十七個月,唐代以後多從二十七月之說。開始服喪,叫成服、持服;服喪期滿,叫釋服、服闋。行三年之喪據說是因為「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38)所以,父母死後,為人子者要服喪三年以報答養育之恩。《荀子·禮論》有這樣一段話:「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近世學者認為,最重之喪,喪期三年,可能是殷人或東夷的傳統,經儒家竭力提倡(孔子是殷人之後),到戰國時逐漸推廣,而真正成為制度被社會普遍接受,則在漢代以後。
持斬衰之服者,在三年喪期中的飲食起居日常行為也有制度規范。飲食方面,《禮記·間傳》說:「斬衰三日不食。」《問喪》說:「親始死……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故鄰里為之糜粥以飲食之。」就是說首先要絕食三天,到既殯以後,可以「食粥,朝一溢(1升的1/24)米,莫(暮)一溢米」;百日卒哭以後,可以「疏食水飲」;一年小祥以後,可以「食菜果」;二年大祥以後,可以用醬醋調味;喪滿服闋,禫祭以後,才能飲酒食肉。(39)但也有變通之處,《禮記·曲禮》說:「有疾則飲酒食肉,疾止復初。……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唯衰麻在身,飲酒食肉處於內。」居喪期間身有疾病或年事已高,為了避免身體毀傷,不能從頭至尾辦完喪事,陷於「不慈不孝」,允許增加營養以保護健康。在居處方面,規定在未葬以前,孝子要「居倚廬,寢苫枕塊」,「寢不脫絰帶」。倚廬是靠著門外東牆臨時搭建的簡陋棚屋,苫(shān)為草墊,塊指土塊。既葬以後,孝子所居倚廬的內壁可以塗泥擋風。百日卒哭以後,可以對倚廬稍加修整,並鋪設不納頭的蒲草席。一年小祥,才拆除倚廬,在原處改建小屋,用白灰塗牆,稱為堊室,居於其中,並鋪用普通寢席。二年大祥,復居正寢,但仍不能用床。直到服喪完畢,才一切如常。婦女居斬衰之喪,則不必居倚廬和寢苫枕塊。其他方面,規定在未殯之前,孝子要哭不絕聲,「晝夜無時」,既殯以後,要一朝一夕哭兩次。以後在整個喪期中,「思憶則哭」。(40)至於不得婚娶,不得赴宴,不得聽音樂,不得游戲笑謔等,更是理所當然。還有三月不沐、在大祥移居正寢之前夫婦不得同居等要求。總之,為了表示哀痛之深,持斬衰之服者在居喪期間要過極不正常的生活。《禮記·三年問》說:「創鉅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斬衰,苴杖、居倚廬、食粥、寢苫、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事實上這許多瑣細而苛刻的規定一般人很難完全做到,後世也多有變通。「居倚廬、寢苫枕塊」,只是名義上的禮節,飲食之類,更難限制。但居喪盡哀,仍是普遍的倫理要求,形毀骨立,扶而能起,杖而能行,被認為是孝心的體現。孝子們向親友分發訃告,也每自稱「稽顙泣血,匍匐苫次」。
東漢以後,服斬衰之喪者如是現任官員,必須離職成服,歸家守制(守喪),叫做丁艱或丁憂。父喪稱丁外艱或丁外憂,母喪稱丁內艱或丁內憂。至喪期結束,才能重新復職。在特殊情況下,皇帝以處理軍國大事的需要為理由,不讓高級官員離職守制,稱為奪情,但遵旨依舊任職視事者往往被攻擊為有悖人倫,要承受極大的輿論壓力。在科舉時代,士子遇斬衰之喪,在喪期內也不得應考。如得到父母亡故消息故意隱瞞,不離職奔喪,叫做匿喪,被發現後,會受到嚴厲處分,而且為人們所不齒。
2.齊衰
這是次於斬衰的第二等喪服,本身又分四個等級:齊衰三年,齊衰杖期(jì),齊衰不杖期,齊衰三月。
(1)齊衰三年 適用於在父已先卒的情況下,子及未嫁之女、嫁後復歸之女為母,母為長子。父母雖然同為子女的生身之親,但在宗法社會中,父為一家之長,父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又因為男女不平等,夫為妻只服齊衰杖期,父在而母卒,其子所服不能重於父親,也只能跟著服齊衰杖期;如果父已先卒,則可以加重喪服,但仍為父的余尊所厭(yā,壓降、降低),所以服次於斬衰一等的齊衰三年。對繼母的喪服,與親生母相同,這是由於繼母與自己雖無血緣關系,但她是父親的正式配偶,地位與親生母一樣,所謂「繼母如母」,服制也就沒有區別。唐玄宗時制定《開元禮》,把對母親(包括嫡母、生母、繼母、嗣母)的服制改為不管父在、父不在,一律齊衰三年,明代以後又加重為斬衰三年,與父喪完全一致。至於母為長子,是根據母從於父的原則,但《喪服》所定子為母只服齊衰,母對長子當然不能更重於此,所以也低於父為長子一等,定為齊衰三年。明代以後,母為長子改為齊衰不杖期。
齊衰三年的全套喪服是:
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屨。
疏有粗意,疏衰裳是用每幅四至六升的粗麻布製作的,較斬衰所用略細。齊謂衣邊經縫緝而顯齊整。牡麻絰是用不結子的雄麻的纖維織成的粗麻布帶子,也包括首絰、腰絰兩種。喪冠所用麻布也較斬衰略細,並以麻布為纓,叫冠布纓。杖用桐木製作,叫削杖。布帶為麻布所作,用如絞帶。疏屨也是草鞋,但用細於菅草的藨(piǎo)草、蒯草編成。婦女則無冠布纓,代以布總和用柞木製作的惡笄,仍梳髽,其餘同男子一樣。
齊衰三年喪期也是名為三年,實際上二十五月(一說或二十七月)而畢。
(2)齊衰杖期 適用於父尚在世的情況下,子、未嫁之女、已嫁復歸之女為母,夫為妻。父在為母僅服杖期,是因為「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41)但為父斬衰三年、為母僅齊衰杖期,總嫌輕重不當,「孝子心有不安」,如前所述,後世對這一規定有所變動。夫為妻齊衰杖期,和妻為夫斬衰三年,服制上的不平等也十分明顯,這也反映了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此外,對因故被父親單方面離棄的生身之母,則不論改嫁與否,也不論父在、父不在,也是齊衰杖期之服。
齊衰杖期喪服與齊衰三年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喪期較短,僅為一年。
(3)齊衰不杖期 適用於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長子以外的眾子以及兄弟之子。此外,祖父母為嫡孫、出嗣之子為其本生父母、已嫁之女為父母,隨母改嫁之子為同居繼父、婦(兒媳婦)為舅姑(公婆)、為夫之兄弟之子,妾為女君(夫的正妻)也服齊衰不杖期。舊時宗法制度認為,女子一旦出嫁,就脫離了父親的宗族,而加入丈夫的宗族,「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婦人不二斬者,猶曰不二天也」。(42)婦女不能有兩重服斬衰之喪的關系(「不二斬」),所以已嫁和未嫁有很大區別,已嫁婦女就不再為父母服三年重喪了。所謂繼父,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出繼之父,即嗣父,一是指母親再嫁的後夫。這里講的同居繼父,指後一種關系。因為隨母改嫁,與繼父同居,受其養育之恩,所以雖無血緣關系,也為其服喪。如不隨母改嫁,則不必為繼父服喪。婦為舅姑的喪服,後世改為與子為父母一樣,加重為斬衰三年,這是「既嫁從夫」原則的進一步落實。
齊衰不杖期的喪期與齊衰杖期沒有區別,都是一年,喪服則有兩處不同,一是不用杖,二是改疏屨為麻布製作的麻屨。
(4)齊衰三月 適用於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此外,一般宗族成員為宗子,也是齊衰三月之服。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宗子作為祖先的繼體,宗族的象徵,是全體家族成員宗奉的對象,宗族成員即使與宗子的血緣關系已相當疏遠,也要為之齊衰三月以表示尊祖敬宗。
齊衰三月喪期很短,僅為三月,喪服與齊衰不杖期基本一致,只是改用麻布製作的麻屨為用細麻繩編成的繩屨。
對服齊衰之喪者,喪期內的飲食起居,也有一定的規范。齊衰三年也是重喪,其要求與斬衰三年大致相同,只是飲食方面改初喪三日不食為二日不食,以示稍輕。齊衰杖期、不杖期則是初喪三餐不食,然後疏食水飲,不食菜果。杖期者終喪不食肉、不飲酒;不杖期者三月既葬之後可以食肉飲酒,但不能與人會飲共食。居處方面,除齊衰三年也有倚廬之制外,其餘一律居堊室,但不杖期者三月之後可以復歸正寢。齊衰三月與杖期、不杖期差別不大,但喪期既短,三月之後,就一切如常了。
3.大功
又次於齊衰一等,適用於為從父兄弟(伯叔父之子,即堂兄弟),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兒,未嫁之從父姊妹(伯叔父之女,即堂姊妹)及孫女,嫡長孫之外的眾孫(包括未嫁的孫女),嫡長子之妻。此外,已嫁之女為兄弟及兄弟之子(侄),已嫁、未嫁之女為伯叔父母、姑母、姊妹,妻為夫之祖父母、伯叔父母以及夫之兄弟之女已嫁者,出嗣之子為同父兄弟及未嫁姊妹,也都是大功之服。
大功的喪期為九個月,喪服為布衰裳,牡麻絰,冠布纓,布帶,繩屨。這里的布是指稍經鍛治的熟麻布,較齊衰用的生麻布細密。婦女不梳髽,布總亦用熟麻布。
居大功之喪者初喪三餐不食,葬前居於堊室,疏食水飲,不食菜果,三月既葬,可食肉飲酒,復居正寢。
4.小功
又次於大功一等,適用於為從祖父母(父親的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父親的堂兄弟及其配偶),從祖兄弟(父親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從父姊妹及孫女,長子外的諸子之妻,未嫁之從祖姑姊妹(父親的伯叔父之女及孫女),外祖父母、從母(姨母)。此外,妻為娣姒(妯娌)、夫之姑母、姊妹,出嗣之子為同父姊妹之已嫁者,也服小功。
小功喪期為五個月,其服飾是布衰裳,澡麻帶,絰、冠布纓,吉屨無絢(qú)。小功所用的麻布較大功更細。所謂澡麻,是指經過洗滌的較白的麻。吉屨即日常所穿的鞋,絢是鞋鼻上的裝飾,用以系帶,小功是輕喪,不必專備服喪用的鞋,吉屨去絢即可。
5.緦麻
這是最輕一等的喪服。適用於為族曾祖父母(祖父的伯叔父母)、族祖父母(祖父的堂兄弟及其配偶)、族父母(祖父的堂兄弟之子及其配偶)、族兄弟(祖父的堂兄弟之孫),從祖兄弟之子,曾孫、玄孫,已嫁之從祖姑姊妹,長孫之外的諸孫之妻,姑祖母,姑表兄弟,舅表兄弟,姨表兄弟,岳父母,舅父、女婿、外甥、外孫。此外,妻為夫之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從祖父母、從父兄弟之妻,也都有緦麻之服。
緦麻喪期僅為三個月。當時用來製作朝服的最細的麻布每幅十五升,如抽去一半麻縷,就成為緦。因為其細如絲,正適宜用作最輕一等的喪服。
小功及緦麻在五服之中屬於輕喪,要求居喪者初喪之時兩餐不食或一餐不食,喪期內不飲酒食肉,但不作嚴格規定,仍居正寢,並可用床。
對斬衰三年、齊衰三年、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大功、小功的喪服,還有受服的規定,也就是在居喪一定時間後,喪服可由重變輕。三年之喪,其間受服五次,大功、小功喪期較短,僅受服一次。服制變除辦法十分繁瑣,這里就不多說了。
還應該提到的是,《儀禮·喪服》規定對未成年去世的宗族成員另有一套服喪等級,分為殤大功九月、殤大功七月、殤小功五月三種。鄭玄說:「殤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哀傷者。」(43)所謂未冠笄,是指未滿二十歲。據《儀禮·喪服傳》,「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宗族成員未成年死亡,就依其血緣關系的親疏,並分別長殤、中殤、下殤的不同情況,決定服制的輕重,但即使最親的子女、弟妹、叔父、姑母,其長殤也只服大功九月,總的原則是輕於成人。
喪服的制定主要考慮宗族關系,但在西周、春秋,君統和宗統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喪服》中還規定了諸侯為天子,大夫、士、庶人為君(此指諸侯),公、士、大夫之眾臣(仆隸)為其君(此指主人)的不同喪服。後世帝王去世,在一定時間內,國內禁止婚娶和一切娛樂活動,全體臣民都要為之服喪,稱為國喪。奴僕為主人服喪,也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
4. 清明掃墓有時間規定嗎
清明掃墓時間沒有具體的規定,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於某些習俗來說,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5. 古代實施「秋決制度」,只是因為對上天的敬畏嗎
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或聽到“秋後問斬”這樣的詞語,這被稱為“秋決”。“秋決”其實早在西周時期便已經開始出現,並最終於漢朝形成制度,除了罪大惡極者被可以立即處決外,一般死刑犯都要等到秋天霜降後冬至以前才能執行。那麼,古代行刑為何要特意挑選在這個時間段呢?
原因之一:君權神授的象徵,古人對上天的敬畏
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了秋冬行刑的做法,《禮記·月令》便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而這種做法之所以得到沿用,並於漢朝形成制度,主要便是源於統治者出於統治需要,以及古人對上天的敬畏。
由於古代科學技術相對落後,古人們對於各種自然現象無法形成科學認知,因此產生了較為迷信的思想,認為各種大自然現象都是天神操作的結果。而統治者則藉此提出,自己就是就是天的兒子,是代表上天統治天下的,這便是“天子”的由來。既然是代天統御天下,其所作所為自然要順應天時,而百姓們出於對上天的敬畏,自然也就接受了這種思想。
大理寺
1、死刑復審。是指對擬定判處死刑的案件,在最終定判之前要上報朝廷,由朝廷進行最終審定,並報請皇帝核准同意,《魏書·刑罰志》對此有載“死者,部案奏聞。以死者不可復生,懼監官不能平,獄成皆呈,帝親臨問,無異詞怨言,乃絕之。諸州國之大辟,皆先讞報,乃施行”。而從隋唐時期開始,死刑案件的終審權開始正式收歸朝廷,不同之處在於各朝代負責復審的部門不同罷了,例如隋唐主要由大理寺審核,再報刑部進行復審;兩宋則由提刑司復審;明朝則在前朝基礎上增加了朝審制度,即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會同三品以上官員,在霜降後十日共同審核京畿附近的死刑案件;清朝則在明朝的基礎上增加了秋審制度,即由各部長官在每年八月中旬對各省上報的死刑案件進行復審。
2、死刑復奏。是指對已經判定的死刑案件,在行刑前奏請皇帝進行核准,這個過程也被稱為勾決,只有經過皇帝勾決的罪犯才可以處死。《魏書·刑罰志》對此有載,“諸州國之大辟,皆光讞報,乃施行”。隋朝更是規定死刑執行之前,需要奏請皇帝核准三次,這被稱為“三復奏”;唐朝則在“三復奏”的基礎上,要求對京師的死刑案件進行“五復奏”‘,只有謀反等大罪只需“一復奏”;宋朝曾短暫延續“三復奏”規定,但為了防止拖延行刑日期,於是只規定對京師地區死刑案件進行“一復奏”,各地死刑案件則不必復奏;明朝則規定不論地方和京師,均實行“三復奏”;清朝從順治十年(年)規定凡是朝審的案件一律實行“三復奏”,秋審案件則不必執行,而從雍正二年(1724年)開始,則規定秋審案件也需要進行“三復奏”,乾隆皇帝則因死刑復奏案件實在太多,於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詔令對朝審案件實行三復奏,秋審案件一律改為“一復奏”。
由於古代交通較為落後,地方案件呈送朝廷,由朝廷審核和皇帝勾決後再發回地方,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而“秋決制度”則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僅地方官員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准備,也便於朝廷集中審核。
而除了“秋決制度”外,古代對於行刑還有一定的禁忌,隨著南北朝以來佛教的廣泛興起,唐宋時期規定正月、五月、九月為斷屠月,每月的十齋日則為禁殺日,這些日子是不允許行刑的,即使是謀反重罪也不可以。明朝同樣規定十齋日禁止行刑,否則笞四十。國家進行的大的祭祀活動時也禁止行刑。
6. 為什麼中國要實行火葬制度
樓主你好
雖然有960萬平方公里,但要是每個人劃出十個平方米,你自己算算,活人還能有多少地方來修樓。就算每年只有五十萬吧。可是年年都是這個數啊。或許還會遞增。埋掉的人不可能因為後面有人死就把它挖出來扔掉讓位。。要不了五年整個國土上面全會豎滿墓碑。
7. 殉葬制度
說明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慘無人道!
殉葬制度到明朝才廢止
人類進人階級社會之後,出現了用活人殉葬的殘酷制度。遠在商朝,用奴隸殉葬和祭祖的做法十分盛行,而且規模很大,手段殘忍。到了秦朝,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下令宮中沒有生育的宮女全部殉葬,加上建造陵墓的工匠,殉葬者數以萬計。
隨著人們的反抗和社會進步,自漢武帝到元朝,這一殘酷制度基本被廢除了。可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又將這野蠻的做法重新恢復起來,並作為一種制度在明朝沿用。
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恢死後,朱元璋即下令王妃殉葬。從此,重開了殉葬制度。朱元璋死時,被迫葬殉的有38人。明成祖朱棣死時,殉葬的妃嬪也有三十多個。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殉葬制度規定很細,哪些妃嬪應殉葬,哪些可以不殉葬,都有明文規定。凡被刪封為貴妃等高等名號的,生過兒子並且兒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娘家原有功勛的也可 "恩免"。其餘的皆殉葬。
殉葬時,先將殉葬的妃嬪帶到一個房間,讓她們吃飯,吃過飯後,將她們引人大堂。大堂之上,放有許多小床,讓這些殉葬的妃嬪分立其上,將頭納人床上的繩扣之中,而後去床,使其弔死,然後送人墓中。
明成宗死時,他的一位朝鮮族妃子也被指定殉葬,這位朝鮮妃子臨被弔死前呼喚著她的朝鮮乳娘的名字,其凄慘之狀令監刑的太監也清然淚下。後來,這位乳娘回到朝鮮向人們講述了這一情景,朝鮮人將其記人(李朝實錄》中。
明朝這一殘忍的殉葬制度,直到 1465年明英宗死時,才得以廢除。明英宗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里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8. 「三年喪假」:古代皇帝和官員如何利用「丁憂」制度
「丁憂」的丁,解釋為「當」,也就是遭遇的意思,所以字面上講,丁憂就是遭遇憂傷。實際上,這個詞不會泛指一般的憂愁傷心,和小老百姓也沒什麼關系。多數時候,丁憂是指父母去世,官員就要回家奔喪並守孝三年。
三年之喪有多重要
父母去世,在不同的人類社會里都是大傷心事,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尤其嚴重。孔子和學生宰予的一段對話,很能說明儒家眼裡喪事的地位。
富弼像,出自明代王圻輯《三才圖會》。富弼歷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母親去世後,皇帝五次請他堅守崗位,富弼說,現在太平盛世,守孝三年是必須的,其做法受到宋朝士人盛贊
宋代的制度,開始對高級官員是要奪情的,但有些真正高尚的官員,還是選擇了守孝三年。代表性的例子如仁宗、英宗、神宗的三朝老臣富弼,母親去世後,皇帝五次請他堅守崗位,富弼說,奪情起復是「金革變禮」,戰爭年代的做法,現在太平盛世,守孝三年是必須的。富弼的做法,宋朝士人當然盛贊,但後來的權臣們,想必也恨得牙根癢癢。因為權臣們想留在崗位上不丁憂的時候,反對派們就會跳出來舉富弼為例,說你憑啥不走?
張居正坐蟒賜服像,張居正父親去世,他本人上表乞求回去守喪,他的黨羽則開始鼓吹奪情,意思是因為對皇帝的忠,不得不剝奪對父母的孝,因為奪情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風波
到了明代,最著名的自然是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的例子。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他本人上表乞求回去守喪,他的黨羽則開始鼓吹奪情。剛巧這時候出現了奇特的天象,引發人言洶洶,於是張居正大怒,用諸多兇猛的手段懲治反對者。最後,張居正成功沒有回家去守喪,但因為這事名聲被搞得很壞,而反對者則很引以為榮。有人挨了廷杖,屁股上的肉打爛了,就把這些敗肉腌起來,留給子孫看,彷彿這是榮耀的勛章。
這件事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清,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國家的肱股之臣奪情,在明朝本來是正常現象。有學者統計,明朝的閣臣丁憂者共19人,詔奪情達11人。只有張居正奪情鬧得這么凶,說到底還是人紅是非多,一大批人憋著本來就要和他鬧罷了。
這世上從來不缺導火索,會不會炸,歸根結底看的是有沒有火葯堆。
9. 烈士遺屬的范圍有何法律依據哪部法律法規規定了遺屬的范圍
烈士遺屬指經法定的審批機關批准,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制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的人員的父母(撫養人)、配偶、子女和生前依靠烈士供養的未滿18周歲的弟妹、撫養烈士長大的其他親屬。
法律依據可參見:
《革命烈士褒揚條例》
第十三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烈士遺屬,享受定期撫恤金:
1、烈士的父母或者撫養人、配偶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或者收入水平低於當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的;
2、烈士的子女未滿18周歲,或者已滿18周歲但因殘疾或者正在上學而無生活來源的;
3、由烈士生前供養的兄弟姐妹未滿18周歲,或者已滿18周歲但因正在上學而無生活來源的。
(9)素祭條例擴展閱讀:
一、烈士遺屬優待政策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25次提高烈屬定期撫恤金標准。目前,全國享受定期撫恤補助的烈屬有20餘萬人。
1、城鎮烈屬定期撫恤金標准為每年13860元;農村烈屬定期撫恤金標准為每年7970元。
2、從2011年7月1日起,國家給居住在農村和城鎮無工作單位、18周歲之前沒有享受過定期撫恤金待遇且年滿60周歲的烈士子女發放定期生活補助。國家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適時適當提高補助標准。
3、我國對烈士褒揚金、一次性撫恤金等也進行了相關規定。烈士遺屬還享受醫療優惠、住房優先優惠以及就業、入學入托等優待政策。
二、烈士紀念日(9月30日)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規定每年9月30日,即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日為烈士紀念日,並且規定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
隨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下發《關於做好烈士紀念日紀念活動的通知》。
其中規定,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精心組織安排各項紀念活動,一要舉行公祭烈士活動,二要向烈士墓敬獻鮮花,三要開展網上紀念烈士活動,四要關懷慰問烈士遺屬,「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行政主導、部門主動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中國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烈士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英勇犧牲。根據不完全統計,自革命戰爭時期以來,大約有2000萬名烈士。因受戰爭時期條件限制,很多烈士未留下姓名。到2014年,中國有名可考並且收入各級《烈士英名錄》的烈士僅193萬多人。
10. 和尚為何要吃素不吃肉呢這個規定是怎樣來的
自從佛教從古老的印度傳入中國,佛教的種子便在中國生根發芽,開始修建廟宇,鑄造佛像,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僧人,也有很多的國人願意信奉佛教,相信佛祖的因果輪回,人們心中也認為是要吃齋念佛,印象中那種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和尚是很少的,為什麼和尚一定要吃素呢?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在佛教之中有記載,不食三不凈肉,這個原因和一位君王有關,那就是梁武帝,他有心中的推崇,推行素食,規定所有的和尚都必須食素,不得吃任何肉類的食物。
所以,從佛教古籍中的記載,到梁武帝推行吃素,僧人吃素的這個傳統便一直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