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條例
❶ 在歐洲騎士和騎士制度是什麼,騎士制度又是怎麼衰落的
在歐洲發展歷史長河中,有和平也有戰爭,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封建王朝戰爭時期,騎士就是統治者為保家衛國,治理內憂外患的集團組織。在安定和平時期,騎士就是賽馬、馬術表演等娛樂活動組織。
「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是有形世界不變的法則,騎士及其制度也一樣。在中世紀歐洲近1000年的時間里,它歷經了產生、發展,興盛和衰落的過程。它的衰落深受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從經濟因素看,騎士制度建立在中世紀歐洲封建政治經濟基礎之上,隨著中世紀晚期歐洲資本主義的形成、經濟的繁榮、城市的崛起,對封建制度下的騎士及其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影響。那麼,什麼是騎士和騎士制度?歐洲社會的發展又是如何影響騎士制度衰落的呢?
一戰時期歐洲各國都還有騎士制度,秉持著一定的騎士精神,畢竟在當時各國都有著政治經濟等千絲萬縷的關系,只不過因為利益紛爭而走向對立。
例如,每次德國海軍騎士的潛艇在擊沉英國的商船前總是先上浮,然後警告對方「我們將擊沉你的船」,並允許對方船員下船逃生,並提供一些淡水和食品,必要時還用軍用無線電告知英國人來救人,做完這些事後德國才開始用艦炮或者魚雷擊沉對方。
在印度洋上,德國一艘巡洋艦連續擊沉20多艘商船,但都會先讓船員下船逃生,並且在讓這些戰俘搬運煤和其他物資的時候還會付給他們工資。
就是這樣有著人道主義的的騎士制度和精神在今天看來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的人道主義卻讓英國人鑽了空子,並用德國的好心消磨著騎士制度。
一開始德國人還傻乎乎的遵循騎士制度和騎士精神,但是卻遭遇英國的卑鄙偷襲,在經過一定損失之後,德國決定只要發現商船不再上浮警告,直接擊沉,所以英國國人為在戰役上奪取更多的勝利自私的將原有的公德給破壞。
就像現在有的人的對摔倒老人不扶一樣,不是別人不扶,而是扶有被訛詐的風險,所以當沒有法律約束僅憑道德約束的東西只有雙方共同執行才能維持,不然一旦一方單獨打破原有的規則,那麼所有後果就得自己承擔。
這樣,在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城市貴族憑借經濟上的絕對優勢,取代了騎士在西歐洲封建社會中地位。盾牌錢的實施促使騎士向職業軍人轉化,這就直接宣告了封建制度下騎士的落寞,並促使騎士制度的衰落和全新軍事制度的形成。
❷ 圓桌騎士條例英文
我找的是12條例的版本:
1.To never lay down arms
2.To seek after wonders
3.When called upon, to defend the rights of the weak with all one's strength
4.To injure no one
5.Not to attack one another
6.To fight for the safety of one's country
7.To give one's life for one's country
8.To seek nothing before honour
9.Never to break faith for any reason
10.To practice religion most diligently
11.To grant hospitality to anyone,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12.Whether in honour or disgrace, to make a report with the greatest fidelity to truth to those who keep the annals
我從外國一個圓桌騎士網上找的,網址:
http://www.castles.me.uk/knights-round-table.htm
往下翻幾行就會看到這幾條條例。
❸ 騎士禮儀有哪些
所謂騎士禮儀,即騎士階層的儀式和禮節。騎士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必然以其特殊的禮儀將自身與其他階層區別開來。尤其是禮儀中的儀式部分,在騎士制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於禮儀是社會觀念的反映,中世紀西歐佔主流的思想是基督教,因此在騎士禮儀及騎士觀念中留下了深深的基督教印記。
騎士之子洗禮儀式
按封建法律傳統,騎士身份是可以繼承的。因此,騎士的兒子尤其是長子,在一出生時就具有了騎士候選人的資格,於是形成了騎士之子初生時的洗禮儀式。該儀式一般分三個過程。 世俗洗浴。騎士之子一出生,立刻在其父親的指揮下對嬰兒進行洗浴,這是出於讓騎士父親回想起很久以前他身為騎士候選人時的誓言。浴畢,嬰兒被以雙手並於身體兩側、雙腿並攏的姿勢縛住並包裹,其上覆以華美的長袍。 宗教洗禮。這種洗禮不僅是使嬰兒成為一名基督徒,更重要的是,「當他被從神聖的洗禮盤中抱起時,他不僅成了一名基督徒,而且在其內心深處已成為基督教騎士 。」(註:布瑞福德·B·布魯頓:《中世紀騎士與騎士制度》,第297頁。)宗教洗禮之後,舉行包括諸如唱歌、跳舞、宴會、游藝等慶典活動,馬上比武大會也經常為騎士的新生兒召開,參加活動者往往贈給該嬰兒以禮物。
騎士侍童成為騎士侍從儀式
立志成為騎士的少年在14歲時要舉行一種儀式,獲取成為騎士侍從的身份。騎士 侍從是有實力的騎士的隨從,無論在戰時還是平時,騎士侍從總要伴於主騎士左右。事實上,按照與主人的親密程度、職責大小,侍從又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其級別分為:貼身侍從、典禮侍從、餐桌侍從、酒會侍從、配膳侍從,等等。 騎士侍童成為騎士侍從的儀式一般是這樣的:少年由其父親領至神父面前,他們每人手中拿著一根神聖的小蠟燭。神父為將由少年單獨擁有的劍和腰帶祈禱、祝福。隨後,為他佩帶上象徵騎士侍從身份的劍。
騎士授予儀式
騎士授予儀式是確認騎士身份的儀式。在騎士縱橫的整個中世紀時代,它一直是 騎士制度中具有權威性的儀式,成為每一名騎士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關於騎士授予儀式,已有文較詳談及,在此不再贅述。 需要指出的是,該儀式的舉行時間除了在一些基督教節日、朝聖或貴族家庭中進行重大活動時之外,還有兩種情況:一是在戰役前或激戰後,該種情況在14、15世紀屢見不鮮。例如1337年,英法戰爭即將爆發時,英方在3月11日為20名騎士舉行了授予儀式。二是國王或大封建主在旅途過程中。這種情況的第一次記載發生在1354年9 月31日,查爾斯四世授予弗朗西斯為騎士。當時,德皇騎在馬上,用手拍著佛朗西斯的脖子說:「成為一名好騎士,忠於帝國」。然後,兩名查爾斯的隨從貴族為他安上了馬刺(註:理查德·巴伯:《騎士與騎士制度》,第41、42頁。)。 如果說騎士的各種儀式是騎士制度規范化的一部分,那麼,騎士禮節則是騎士制度生活化的一部分,這涉及騎士的衣食住行。例如,騎士要穿著整潔,在領主及貴婦面前保持禮數;站時不要抓撓身體或倚靠著柱子;在讓他坐下前不要坐下,騎士侍從不允許與一個騎士共同入座,即使這個騎士是他的父親也不行;用餐時「不能用肉直接去蘸鹽碟里的鹽,不能把鼻涕擦在桌布上,不能用小刀剔牙」;出行時「要高貴莊重地走路,不得向動物投擲樹枝或石塊,不得喚狗咬人,要禮貌待人」;平時「要參加教堂里的宗教活動,要俠媚婦女,要服從主人的命令」(註:約瑟夫·斯瑞:《中世紀詞典》(Jospe.R.Strayer,Dictionary of the Middle Ages),紐約1982年版,第660、661頁。),等等。雖然涉及這方面的史料更加模糊而破碎,但我們仍能從近代以來的西方禮節中窺其一斑。 由此可見,盡管騎士的儀式、禮節有著世俗的成分,但人們更多體驗到的是基督教氣息。宗教性滲透到騎士的生活之中,極大地影響了騎士階層的思想觀念。「一個人如果不是基督徒,沒有接受過洗禮就不能成為騎士」;「沒有信仰,你就不能很好地履行騎士的義務」(註:萊昂·高梯:《騎士制度》(Leon Gautier.Chivalry),紐約1968年版,第10頁。)。 因此,宗教熱忱在騎士制度的盛行時期大行其道,騎士被冠以基督教騎士之名。一批騎士之花如一度隸屬於教皇的條頓騎士團、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成為騎士的楷模。 總之,通過對有形的制度層面的梳理,筆者認為,中世紀西歐騎士制度是指以軍事采邑為基礎、以騎士服役為表徵、以基督教為指導思想、以中小封建主統治為本質的騎士階層所特有的組織制度、法律規范、道德准則、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的總稱。
❹ 圓桌騎士條例
這里是12條例的
1.To never lay down arms
2.To seek after wonders
3.When called upon, to defend the rights of the weak with all one's strength
4.To injure no one
5.Not to attack one another
6.To fight for the safety of one's country
7.To give one's life for one's country
8.To seek nothing before honour
9.Never to break faith for any reason
10.To practice religion most diligently
11.To grant hospitality to anyone,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12.Whether in honour or disgrace, to make a report with the greatest fidelity to truth to those who keep the annals
❺ 中世紀西歐騎士制度的騎士法規
財產和社會勢力授給人們統治的權利。行政服務和佔有土地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土地財產決定了政治」(註: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下冊,第329頁。)。因此,領有一處土地並壟斷戰爭藝術的騎士,被納入了土地佔有權體系和政府管理體系,騎士的社會角色一身兼三,即:軍人、地主和行政司法人員。而涉及騎士後兩者的權利義務逐漸匯集成法律規范,內化入騎士制度中。 騎士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采邑,騎士制度的一切內涵都是以它為基礎展開的。騎士 采邑又稱騎士領或騎士封地。「承擔為一個騎士的家庭提供養護費義務的一處采邑就被稱為一個騎士的封地」(註: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頁。)。
按西歐封建法規定,騎士采邑是可以繼承和轉讓的。正如法律是經驗和傳統的產物那樣,這一法規也是長期發展的產物。最初,采邑以終身為限,不得世襲。「然而,在11、12世紀,軍事形勢和法律形勢都更加有利於騎士階級,因而也更加有利於封臣,因為領主有賴於他們去裝備服兵役的騎士。所以,封臣能夠堅決主張由他的後嗣繼承他在采邑上的利益和權利。」
這種權利是通過一種所謂「被占繼承土地收回之訴」的特殊令狀逐漸推開的(註: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第371頁。)。
於是,以長子繼承為主的騎士采邑繼承製確立起來。如12世紀的法學家格蘭維爾說,按照英國的法律,騎士或以軍役為條件領有土地者,應該由長子繼承(註: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第114頁。)。與騎士采邑可以由騎士後嗣繼承相伴隨,騎士采邑也可以轉讓。事實上,正是由於這種采邑的層層轉讓,把騎士納入了封君封臣體系,即在通常的情況下,一名騎士 可能既是一名領主,又是一名封臣(註:這種情況不是絕對的,正如基佐在談及法國 騎士制度時指出:「只有領主、封地的所有者才能成為騎士,才能有權成為騎士。這在法國南部稍有不同;在那裡,公民們往往也是騎士,而騎士並非純粹是封建的。甚至在北方,我們也遇到例外的情況;但它們是騎士制度所反對的例外,而且這種例外甚至引起檢舉、訴訟和法律上的禁止。」見基佐:《法國文明史》第3卷,第133、13 4頁。)。 騎士采邑法規的確立在給騎士以經濟力量的同時,也賦予了騎士以政治力量,從而使騎士具有一定的行政司法權。
首先,騎士可主持法庭。這種權利尤其體現在身為領主的騎士身上(我們不能忽視大量存在的無地騎士),因為:「每個領主都有權主持法庭,即有權在法庭訴訟中統轄他的封臣——或統轄他的佃戶而不管他們是否是封臣,這是那時整個西方的一項基本的裁判原則」(註: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第375頁。)。法庭的職責范圍很廣泛,如包括確定為支持一場戰役而應由封臣支付的援助金數額,宣告使用公有地的規定,輕微的犯罪及一定類型的民事訴訟,甚至部分謀殺、搶劫和其他重罪的判決,等等。盡管隨著西歐各國王權的不斷加強,騎士可主持法庭這種情況不斷受到挑戰和壓制,但這一原則一直頑強地存在到中世紀末。
其次,騎士的其他執法。以較為典型的英國騎士為例,騎士的其他執法包括:
1 、充任陪審團成員,即「4名騎士組成委員會,由其任命其他12名騎士組成巡迴裁判的陪審團」(註:布瑞福德·B·布魯頓:《中世紀騎士與騎士制度》,第289頁。)。
2、案件調查。如在刑事犯罪案件中任驗屍官,作現場調查和記錄等;在民事訴訟中,調查有爭議的土地、指定遺孀產和嫁妝、以最後同意方式評估轉讓的土地、審計處於監護中的財產的數額,等等。
3、疑犯追捕、罪犯看管等,事實上由於英國王權相對強大,繁多的騎士執法義務有時成了一種負擔。西歐大陸地區騎士為王權或上級領主履行其他執法義務方面自由度更大一些。
其三,騎士的上訴權。
按封建法的規定,封臣可越過其直屬的領主法庭向該領主的上級法庭提起上訴。12世紀,騎士的這種權利已成為法律。例如,英國騎士通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獲得了這種權利。法國法學家菲利普·德·博馬努瓦爾根據其對法國博韋縣法律的研究,列舉了騎士上訴的理由:「一個騎士可以對他領主的法院的某個判決向更高一級的領主法院提起上訴:
⑴拒絕受理;
⑵錯誤的判決;
⑶沒有管轄權;
⑷認可由伯爵或國王的令狀所授權的上訴;
⑸伯爵方面在案件中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比如,當該騎士聲稱他最近被不公正地侵佔了自己完全保有的土地時,就是如此」(註: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第377頁。)。盡管騎士上訴權的使用頻率和效果有待商榷,但騎士具有上訴權這一事實對西歐法律傳統的形成無疑起到了建設性作用。
❻ 騎士條例12條
永不放下武器
追求奇跡
當接到號召(求助),盡一切力量捍衛弱者的權利
不傷害任何人
不互相攻擊
為自己國家的安全而戰
可以為自己的國家獻身
把尋求榮譽放在首位
永不以任何理由背棄信仰
最努力地為宗教效力
根據他人的能力給予相應的熱情(認同)
無論榮辱,以最忠誠的信仰向僱主匯報
❼ 圓桌騎士的騎士條例
15世紀的英國作家托馬斯·馬洛禮(Thomas Malory)將騎士條例描述為:
1.永不暴怒和謀殺
2.永不背叛
3.決不殘忍,給予請求寬恕者以寬恕
4.總是給予女士以援助
5.永不脅迫女士
6.永不因為愛或言辭之利捲入爭吵而戰斗
❽ 騎士制度消亡時間。
騎士消失時間為公元1453年(如果一定要定出一個精確年限的話就是)十五世紀末中世紀結束、文藝復興時代來臨之時。
首先明確一點,騎士(Knight、Cavalier) 是歐洲中世紀時的概念,騎士制度的產生、發展、衰亡的歷史都是中世紀的事情(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軍事等級分為--聖殿騎士,聖約翰騎士,條頓騎士。騎士是指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像納尼亞傳奇、指環王等等影片中都有國王拿劍授封騎士之事,騎士則演變為正義的象徵,到後來向不少電影里的龍騎士、war3里的人族聖騎、騎士都是騎士文化的產物o(∩_∩)o...。
當歐洲政治格局由封建時代邁向資本主義時代、文化由古典文化進入文藝復興高潮時,中世紀便結束、騎士制度和騎士封號也隨之消失。所以騎士消失沒有明確的時間界限,跟辛亥革命後國民什麼時候剪斷辮子是一個道理。《牛津精選》最晚提及騎士正式封號的時間實在15 世紀末(約地理大發現之前,十五世紀四五十年代),也即中世紀末,這與西方騎士制度淡出歷史舞台的時間是一致的。
雖然騎士和騎士制度業已消亡,但作為一種文化傳統,騎士精神仍舊存在,特別是宣揚騎士精神的文學作品,騎士文學仍然存在。雖然國內主流文化定義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代言人之人文主義者以人文精神砸碎封建基督為精神枷鎖,騎士精神自然屬於被批判的行列。但實際上,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精神,誠實,公正的騎士精神是值得我們去膜拜的,所以,騎士仍是一種榮譽的代表,在近現代許多做出接觸貢獻的科學家都被皇家授予過不同等級的其實稱號,例如亞當斯密、牛頓等等。
以上是我關於騎士消失時間回答和其文化定位的一點看法,就不亂粘網上的東西來了,關於騎士的其他詳細介紹lz可以參看
騎士http://ke..com/view/5093.html?wtp=tt
騎士精神http://ke..com/view/2462.html?wtp=tt
❾ 騎士制度
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文明形成之初,作為文明的成果和體現,古代中西方都出現了許多城市。但中古西歐的城市與古代東方的城市在特點、作用和意義方面有諸多的不同,西方文明在許多方面與東方文明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就的。
中古西歐城市是作為經濟中心,而不是像古代東方的城市是作為政治中心出現的,它們是自然地在一些位於交通路口的集市、廢舊的古代城堡上興起的,它們大多位於封建領主的領地上,所以自從城市產生的時候起,西歐的城市就展開了反抗封建主的干涉、剝削、統治和爭取城市自治的斗爭。
琅城起義就是中古時期法國的一座城市為爭取城市的自治而同封建主展開的斗爭,
在經濟方面,城市所集中的手工業和商業所構成的商品經濟從一開始就對封建制度起著瓦解作用。例如,城市與當時的封建庄園爭奪勞動人口,一個農奴,假如他逃到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他就可以成為自由人,就會受到城市法律的保護。
中古西歐的一句諺語說:「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近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就是在中古西歐興起的這些城市裡面萌芽、發展、壯大的。在政治方面,那些擁有自由和自治權利的城市,成為新的政治實體,它們與王權聯合,共同對付大封建貴族。王權給與城市自由、自治特許狀和商業方面的便利以換取城市在財政上對王權的資助。
中古西歐的騎士制度及騎士精神: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一統西歐,被教皇加冕為「偉大的羅馬皇帝」,12名跟隨查理大帝南征北戰的勇士就當然成了「神的侍衛」,他們被人們稱為「帕拉丁(Paladin)」,即聖騎士,這被視為騎士的起源。完整的騎士制度到公元11世紀才成形,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騎士意味著一個階層。原本騎士是隸屬於貴族的士兵,並且有義務為王國作戰(每年為王國或者領主服務約40日),作為報酬,他們管轄部分農地收取農租。這樣在王國的貴族和騎士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契約式的僱傭關系。初期的所有戰士都有可能成為騎士,不過後來具有地主身份的騎士漸漸形成了一個固定的階級,他們已然成為貴族、統治者的附庸。羅馬天主教和統治者發動的十字軍東征,把騎士階層推向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戰士的驍勇和基督教的神聖信仰開始結合,騎士隨之也具備了一個新的身份:基督的衛士。披上天主光輝的騎士終於成為深受崇拜與尊敬的人物,他們忠誠於統治者和基督,在基督教的教義感召下樂於救助鰥寡老幼,這樣,「騎士脫離了其蠻族和異教的背景,而被整合於基督教文化的社會結構中。結果,騎士像神甫和農民那樣,被視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三個器官之一。」從中世紀盛行的騎士文學里,我們還能驚喜地發現騎士羅曼蒂克的一面:他們言行得體,舉止優雅,追求浪漫的愛情,並且愛情觀別具一格——愛情是純精神性質的感情,肉慾是其間邪惡的褻瀆成分。這無疑增添了他們的聖潔色彩。
這樣一來,騎士就具備了很多令人稱頌的美德:作為武士,他們忠誠;作為信徒,他們謙恭;作為男人,他們純潔;作為貴族,他們具有同情心。騎士是正義和力量的化身,榮耀和浪漫的象徵,騎士制度則成為西方的倫理標准,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時至今日,英國仍然設有騎士頭銜,凡是為國家和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物,便有可能得到女王的授勛。
在我們的電腦游戲中,「騎士」這個詞得到了有趣的、妙不可言的闡述。網路游戲(Multi-User Dungeon or Dimension,以下簡稱MUD)鼻祖《網路創世紀》(Ultima Online,以下簡稱UO)在它的世界觀里把融合了基督教義的騎士精神概括為著名的8大美德: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精神、誠實、公正。歷來在很多玩家心目中,這8個詞被視為騎士精神的完美表述。
城市裡的市民階級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在思想文化方面,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和價值觀念逐漸形成。城市文學的出現,世俗大學的產生,不斷積累著對西歐天主教宗教文化的反動,為以後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可以說正是中古西歐的城市,才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❿ 關於騎士禮儀的問題
騎士禮儀,即騎士階層的儀式和禮節。騎士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必然以其特殊的禮儀將自身與其他階層區別開來。尤其是禮儀中的儀式部分,在騎士制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於禮儀是社會觀念的反映,中世紀西歐佔主流的思想是基督教,因此在騎士禮儀及騎士觀念中留下了深深的基督教印記。
(一)騎士之子洗禮儀式。 按封建法律傳統,騎士身份是可以繼承的。因此,騎士的兒子尤其是長子,在一出生時就具有了騎士候選人的資格,於是形成了騎士之子初生時的洗禮儀式。該儀式一般分三個過程。 世俗洗浴。騎士之子一出生,立刻在其父親的指揮下對嬰兒進行洗浴,這是出於讓騎士父親回想起很久以前他身為騎士候選人時的誓言。浴畢,嬰兒被以雙手並於身體兩側、雙腿並攏的姿式縛住並包裹,其上覆以華美的長袍。 宗教洗禮。這種洗禮不僅是使嬰兒成為一名基督徒,更重要的是,「當他被從神聖的洗禮盤中抱起時,他不僅成了一名基督徒,而且在其內心深處已成為基督教騎士 。」(註:布瑞福德·B·布魯頓:《中世紀騎士與騎士制度》,第297頁。)宗教洗禮之後,舉行包括諸如唱歌、跳舞、宴會、游藝等慶典活動,馬上比武大會也經常為騎士的新生兒召開,參加活動者往往贈給該嬰兒以禮物。
(二)騎士侍童成為騎士侍從儀式 立志成為騎士的少年在14歲時要舉行一種儀式,獲取成為騎士侍從的身份。騎士 侍從是有實力的騎士的隨從,無論在戰時還是平時,騎士侍從總要伴於主騎士左右。事實上,按照與主人的親密程度、職責大小,侍從又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其級別分為:貼身侍從、典禮侍從、餐桌侍從、酒會侍從、配膳侍從,等等。 騎士侍童成為騎士侍從的儀式一般是這樣的:少年由其父親領至神父面前,他們每人手中拿著一根神聖的小蠟燭。神父為將由少年單獨擁有的劍和腰帶祈禱、祝福。隨後,為他佩帶上象徵騎士侍從身份的劍。
(三)騎士授予儀式 騎士授予儀式是確認騎士身份的儀式。在騎士縱橫的整個中世紀時代,它一直是 騎士制度中具有權威性的儀式,成為每一名騎士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關於騎士授予儀式,已有文較詳談及,在此不再贅述。 需要指出的是,該儀式的舉行時間除了在一些基督教節日、朝聖或貴族家庭中進行重大活動時之外,還有兩種情況:一是在戰役前或激戰後,該種情況在14、15世紀屢見不鮮。例如1337年,英法戰爭即將爆發時,英方在3月11日為20名騎士舉行了授予儀式。二是國王或大封建主在旅途過程中。這種情況的第一次記載發生在1354年9 月31日,查爾斯四世授予弗朗西斯為騎士。當時,德皇騎在馬上,用手拍著佛朗西斯的脖子說:「成為一名好騎士,忠於帝國」。然後,兩名查爾斯的隨從貴族為他安上了馬刺(註:理查德·巴伯:《騎士與騎士制度》,第41、42頁。)。
如果說騎士的各種儀式是騎士制度規范化的一部分,那麼,騎士禮節則是騎士制度生活化的一部分,這涉及騎士的衣食住行。例如,騎士要穿著整潔,在領主及貴婦面前保持禮數;站時不要抓撓身體或倚靠著柱子;在讓他坐下前不要坐下,騎士侍從不允許與一個騎士共同入座,即使這個騎士是他的父親也不行;用餐時「不能用肉直接去蘸鹽碟里的鹽,不能把鼻涕擦在桌布上,不能用小刀剔牙」;出行時「要高貴莊重地走路,不得向動物投擲樹枝或石塊,不得喚狗咬人,要禮貌待人」;平時「要參加教堂里的宗教活動,要俠媚婦女,要服從主人的命令」(註:約瑟夫·斯瑞:《中世紀詞典》(Jospe.R.Strayer,Dictionary of the Middle Ages),紐約1982年版,第660、661頁。),等等。雖然涉及這方面的史料更加模糊而破碎,但我們仍能從近代以來的西方禮節中窺其一斑。 由此可見,盡管騎士的儀式、禮節有著世俗的成分,但人們更多體驗到的是基督教氣息。宗教性滲透到騎士的生活之中,極大地影響了騎士階層的思想觀念。「一個人如果不是基督徒,沒有接受過洗禮就不能成為騎士」;「沒有信仰,你就不能很好地履行騎士的義務」(註:萊昂·高梯:《騎士制度》(Leon Gautier.Chivalry),紐約1968年版,第10頁。)。
因此,宗教熱忱在騎士制度的盛行時期大行其道,騎士被冠以基督教騎士之名。一批騎士之花如一度隸屬於教皇的條頓騎士團、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成為騎士的楷模。 總之,通過對有形的制度層面的梳理,筆者認為,中世紀西歐騎士制度是指以軍事采邑為基礎、以騎士服役為表徵、以基督教為指導思想、以中小封建主統治為本質的騎士階層所特有的組織制度、法律規范、道德准則、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