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七十五條
『壹』 合同法 75條 一年 五年
形成權對應的就是來除斥自期間。除斥期間屆滿,權利消滅。訴訟時效一般對應的是請求權~
這里的一年和五年都是除斥期間,計算方式不同。一年的計算是,自你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就是說你已經知道了或者應當知道了你的債務人已經侵害到你的權利了,但你知道一年了都沒有行使,那麼這個撤銷權就消滅了。
五年的計算是,自該撤銷事由發生起計算,債務人一直不知道該行為,然後過了五年都不知道,當然也沒有履行,那麼該撤銷權也歸於消滅了。因為此時法律更應該保護新成立的已經穩定了的社會所有權關系~~~~
『貳』 《勞動合同法》第75條與《勞動法》第86條有什麼不同之處產生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你好,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勞動合同法中規定的是針對勞動合同的簽訂、履行、變更、終止等的監督檢查,而勞動法規范的不僅是指勞動合同情況
『叄』 民法典675條理解與適用
本人曾就欠條的性質和訴訟時效問題寫過一篇文章《欠條的訴訟時效》。但在實務中,還存在一類欠條:約定一段時間(如六個月、一年)後還錢,那麼這類欠條的訴訟時效又是從何時起算呢?為便於理解,本文仍以簡單案例形式予以對比說明。
本文實務總結:
1、約定一段時間內還款的欠條,訴訟時效的起算點為借款期限屆滿時;
2、約定一段時間後還款的欠條,訴訟時效的起算點為出借人向借款人第一次主張還款時。
示例1:約定一段時間內還錢的欠條
張三向李四借錢,並出具欠條,載明:「今張三因生活需要向李四借款20000元,一年內還。 借款人:張三(簽字、手印) 2021年1月1日。」出具欠條當日,錢款交付給張三。
示例2:約定一段時間後還錢的欠條
甲向乙借錢,並出具欠條,載明:「今甲因生活需要向乙借款20000元,一年後還。 借款人:甲(簽字、手印) 2021年1月1日。」出具欠條當日,錢款交付給乙。
針對上述2個示例,分別討論分析欠條訴訟時效問題。
示例1的法律分析
欠條上明確了借款時間為2021年1月1日,約定一年內還,即2022年1月1日之前還,由此可知借款期限為1年,即從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
法律分析:《民法典》第675條:「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 示例1中,借款期限為1年。因此,張三最遲應在2022年1月1日前還清錢款。《民法典》第188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因此,訴訟時效從2021年1月2日起算。若無《民法典》第195條規定的訴訟時效中斷的情形,則到2024年1月2日,三年的訴訟時效屆滿。假設李四在2024年1月3日以後,向法院起訴,要求張三還款。而張三抗辯訴訟時效已過,則法院會判決駁回李四的訴訟請求。
示例2的法律分析
借款時間為2021年1月1日,約定一年後還,即2022年1月1日之後還,但沒約定是從哪天開始還錢,由此可知,雙方並未約定借款期限。
法律分析:《民法典》第675條:「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據本法第五百一十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示例2中,欠條並未約定借款期限,只是約定了「一年後還」,故涉案借款期限屬於約定不明確,乙可以催告甲在合理期限內返還借款,該合理期限因個案而不同,比如10天。因此,乙可以自2022年1月11日後,隨時向甲主張還款。可見,示例2中,訴訟時效的起算點不是固定的,而是由乙向甲第一次主張還款時開始起算。假設自發生借款後,乙從未向甲主張過還款,直到2028年才讓甲還錢,而甲以已過訴訟時效為由予以抗辯,人民法院不會支持甲的說法,會判決甲返還借款20000元。
實務案例:馬秀菊與何章秀民間借貸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當事人:
上訴人(原審被告):馬秀菊。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何章秀。
案情簡介:
何章秀與馬秀菊系朋友關系。2012年5月26日,馬秀菊向何章秀借款3萬元,並書具借條一份,馬秀菊在借款人處簽字。何章秀在庭審中主張馬秀菊應在借款三個月後還錢。
何章秀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馬秀菊償還何章秀借款3萬元。
一審法院裁判結果:馬秀菊於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返還何章秀借款3萬元。
馬秀菊不服判決,提起上訴,其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駁回何章秀的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一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適用法律錯誤。馬秀菊出具借條的時間是2012年5月26日,借款到期之日為2012年8月26日,而何章秀起訴日期是2016年7月6日,故已經超過訴訟時效。
二審法院判決結果: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裁判理由: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何章秀的訴訟請求是否已過訴訟時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規定:「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本案中,因涉案借條中並無關於借款期限的約定,且何章秀在一審庭審中亦主張馬秀菊應在借款三個月後還錢,故涉案借款期限屬約定不明確,何章秀可以隨時向馬秀菊主張權利。一審判決認定何章秀的訴訟請求未超過訴訟時效,並無不當。
案例索引: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魯01民終899號
附:法律規定
《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九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訴訟時效中斷,從中斷、有關程序終結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一)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
(二)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
(三)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
(四)與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第五百一十條
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相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第六百七十五條
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據本法第五百一十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
『肆』 合同法中撤銷權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間還是訴訟時效
一、合同法中撤銷權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間。
撤銷權的時效歷有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兩說。除斥期間是法律為形成權設定的行使期間。所謂形成權,是指因單方民事行為即能引起民事關系發生、變更、終止的權利。
主張撤銷權時效是訴訟時效的觀點認為,撤銷權是請求權,即請求撤銷合同的權利,不是形成權,債權人不可以自行撤銷合同,故撤銷權的時效應為訴訟時效。主張撤銷權是除斥期間的觀點認為,債務人、第三人有詐害行為的,債權人應當及時行使撤銷權,因此撤銷權時效,屬除斥期間。
《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撤銷權的期間為一年和五年。債權人知道撤銷原因的,自知道之日起,為一年。債權人不知道撤銷原因的,自詐害行為發生之日起,為五年。期間屆滿,當事人撤銷權消滅。
二、最高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八條規定: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一年』、第七十五條和第一百零四條第2款規定的『五年』為不變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規定」。
該司法解釋只是規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五年』期限是不變期間,而未規定該條規定的『一年』期限為不變期間。審判實踐中,對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一年』期限的性質存有分歧。由於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已明確規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五年』期限是不變期間,而未規定該條規定的『一年』期限是不變期間,因此,該條中的『一年』期限應當屬於訴訟時效,對此,最高法院的法官也持肯定態度。
拓展資料
一、除斥期間屆滿,形成權消滅。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都可以督促當事人行使權利,然二者卻有質的不同,主要為:
第一,訴訟時效適用於請求權,請求權是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除斥期間適用於形成權。
第二,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無需事事由法律特別規定,只需符合法院受案范圍的請求權,均可援用訴訟時效。除斥期間需由法律明確規定,法律未做特別規定的,當事人不能援用除斥期間。
第三,訴訟時效有中止、中斷、延長的制度,除斥期間則無,是固定不變的,故除斥期間又有不變期間之稱。
第四,訴訟時效屆滿,消滅的是勝訴權,當事人的請求權依然存在,只不過是被請求權人產生時效屆滿的抗辯權,可以據此對抗請求權人的請求。除斥期間屆滿,當事人消滅的是實體權利,該權利喪失,不能再行使。
二、《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條釋義:
本條是對贈與人的法定撤銷情形及撤銷權行使期間的規定。
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是指贈與合同成立後,在具備法律規定的情形時,撤銷權人可以撤銷贈與。贈與的法定撤銷與任意撤銷的不同點在於:第一,撤銷贈與須依法律規定的事由;第二,只要具備法定事由,不論贈與合同以何種形式訂立以至經過公證證明,不論贈與的財產是否已交付,也不論贈與是否屬於社會公益和道德義務性質,享有撤銷權的人均可以撤銷贈與。
贈與本是使受贈人取得利益的行為,如果受贈人對贈與人有加害行為或者其他忘恩負義行為的,法律應賦予贈與人有撤銷贈與的權利。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情形,均為受贈人的違法行為或者違反贈與合同約定的行為。贈與人依法撤銷贈與的權利,是法律對贈與人加以保護的重要內容。
贈與人的法定撤銷情形
依該條規定,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的三項法定情形有如下含義:
1.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其要點,一是受贈人實施的是嚴重侵害行為,而不是輕微的、一般的侵害行為。二是受贈人侵害的是贈與人本人或其近親屬,包括配偶、直系親屬(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等)、兄弟姐妹。如果侵害的是其他親友則不在此列。
至於受贈人的侵害行為是否必須出於故意,是否須達到構成犯罪的程度,一些國家和我國台灣地區的立法則有所不同。如德國規定,受贈人對於贈與人或其親近屬有重大侵害行為或重大忘恩負義的行為時,贈與人得撤銷其贈與。而我國台灣地區則規定,受贈人對於贈與人或其最近親屬,有故意侵害之行為,依刑法有處罰之明文者;以及對於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者,贈與人得撤銷其贈與。由此可見,對撤銷贈與的法定事由,德國的撤銷條件較為寬松,並未特別指出是故意行為,也沒有強調達到犯罪的程度,贈與人即可撤銷贈與。而我國台灣地區的條件則較為嚴格,既明確為故意行為,又需構成犯罪。按照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受贈人只要嚴重侵害了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贈與人即可撤銷贈與,而不限於故意和犯罪行為。
2.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其要點在於:一是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二是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能力,而不履行對贈與人的扶養義務。如果受贈人沒有扶養能力或者喪失了扶養能力的,不產生贈與人撤銷贈與的權利。
3.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其要點在於:一是贈與合同約定了受贈人負有一定的義務。二是贈與人已將贈與的財產交付於受贈人。三是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在附義務的贈與中,受贈人應當依約定履行其所負義務。在贈與人向受贈人交付了贈與的財產後,受贈人如不依約履行其義務,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為了盡早確定贈與關系的去留,撤銷權人應當依法及時行使撤銷權。贈與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間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計算。這一期間屬於除斥期間,即法律對某種權利所預定的行使期間,不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問題。撤銷權人如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不行使撤銷權的,其撤銷權即歸於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