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姓氏法規

姓氏法規

發布時間: 2021-12-25 03:08:18

❶ 國家關於出生證的姓氏法律條例

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
關於能否跟第三方的姓氏,目前沒有統一規定。婚姻法中不禁止,但是很多地方的有自己的法規,比如江蘇、山東,都禁止使用。
如果不是跟隨父母姓,醫院一般都不願意開出生證的。
你可以向你們當地的民政部門咨詢一下。

❷ 孩子的姓氏問題法律有規定嗎

孩子的姓氏問題法律有規定。法律規定男女平等,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所以孩子跟父母的任何一方的姓都是可以的。

❸ 法律上對孩子的姓氏是如何規定的

我國的封建社會是一個夫權社會,婦女完全沒有地位,出嫁後一切要聽內從丈夫的,所生的子女容也被視為夫家的傳宗接代人,這樣的情況下,不存在子女的姓氏問題,孩子隨父姓也成了我國家庭長期以來的傳統。但是隨著社會的開放與發展,婦女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有的婦女希望孩子可以隨自己的姓氏,這經常受到丈夫的阻止。那麼孩子是不是一定要隨父姓呢?根據《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孩子既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還可以既不隨父姓也不隨母性的。所以,非要孩子隨父姓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❹ 中國人按國家規定可以改姓氏嗎

只要符合政策規定的都可以到戶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變更姓名申請。
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十八條:公民變更姓名,依照下列規定辦理:
1.未滿十八歲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養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2.十八周歲以上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年滿18歲以上的人申請變更姓名的,要從嚴掌握,一般不輕易給予變更。須有正當理由。幹部、職工須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准予變更的證明。依法剝奪政治權利,正在受刑事處分及正在勞動教養的人,一律不準變更姓名。
公民申請變更姓名,公民凡要求更改姓名,除法律、法規所規定不允許更改的情形外,只要理由正當,證明材料齊全的,可予以更改。理由正當的情況包括:
(1)被收養的小孩;
(2)小孩申請由乳名改為大名的;
(3)婦女原冠夫姓需要去掉夫姓或因結婚需要加冠夫姓的;
(4)僧、道、尼還俗,由法名改為俗名的或因出家由俗名改為法名的;
(5)經生父母雙方同意,離婚後一方要求為小孩更名的;
(6)名字文字字義或發音與習俗相沖突或粗俗不雅;
(7)與人事、學歷或其他重要檔案姓名不一致的;
(8)其他認為理由正當。
辦理程序:申請人根據具體情況提供相關資料;派出所受理後調查核實並上報審批;10個工作日後辦結或答復。

❺ 國家法律有規定孩子必須跟父母姓嗎

法律有明確的規定:三種情形下,可以使用其他姓氏。 一、《婚姻法》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二、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了上述規定的含義,認為: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屬於民事活動,既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和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還應當遵守民法通則第七條的規定,即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姓名」中的「姓」,即姓氏,體現著血緣傳承、倫理秩序和文化傳統,公民選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公民原則上隨父姓或者母姓符合中華傳統文化和倫理觀念,符合絕大多數公民的意願和實際做法。同時,考慮到社會實際情況,公民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選取其他姓氏。基於此,對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解釋如下: 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還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公民原則上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 (三)有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少數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❻ 改姓的迷思(徵集關於改姓的全部法規條文)

第九十九條 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仔細琢磨一下這個法條。。。

❼ 中國法律姓名規定

姓名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決定、使用、改變自己姓名的權利。法律規定,對於干涉、盜用、假冒他人姓名的行為,應追究行為人的民事責任。法人的名稱權是法人依法享有的決定、使用、改變自己的名稱,並排除他人干涉、盜用、假冒的權利。法律規定.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有使用、依法轉讓自己名稱的權利。

法律條文

《民法通則》第99條也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冒用。

《戶口登記條例》第18條,公民變更姓名,依照下列規定辦理:18周歲以上公民需要變更姓名時,由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姓名權的主要法律特徵為。

第一,姓名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享有姓名權。只有自然人人格的文字標識才叫做姓名,因而自然人才享有姓名權。法人人格的文字標識是名稱,享有的是名稱權。

第二,姓名權的客體是自然人對自己人格的文字標識的專有權。姓名權的核心問題就是專有權,他人不得享有、使用,只能是權利人自己享有和使用。專有的客體,就是自然人的人格文字標識,不僅包括正式的登記姓名,而且也包括筆名、藝名、別號等。

第三,姓名權的基本義務是不得非法干涉、使用他人的姓名。姓名權是絕對權、對世權,除了姓名權本人之外,任何人都是義務主體,都負有不得侵害其姓名權的義務。

命名權

姓名決定權,也稱命名權,即自然人決定採用何種姓、名、及其組合的權利。自然人的命名權在出生後由戶主、親屬、撫養人、或者鄰居行使,但這並不影響具備命名能力後的姓名

變更權。

自我命名權,任何人無權干涉。自然人的姓,原則上不能選擇。在我國現實生活中有子女隨父姓的習慣,但我國現行《婚姻法》第22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如果自然人依法重新選擇姓氏,法律也不應干涉。即使女子結婚後是在自己的姓名之外再加上丈夫的姓,也是依據當事人自己的意志決定。

姓名一般都是自然人出生時由其父母確定,但這不是對自我命名權的否定,實際上是父母親權的表現,是父母實施親權的代理行為。

自然人成年後,也可以通過姓名變更手續,變更自己的姓名。自我命名權的另一個表現是自然人選擇自己別名的權利,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和願望,來確定登記姓名以外的筆名、藝名以及其他相應的名字,任何人都不得加以干涉。

(7)姓氏法規擴展閱讀:

司法解釋

民法中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而婚姻法中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實踐中存在對上述規定理解和執行不一致,一些地方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和標准也不同,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遇到一些實際困難。

2014年10月27日,針對現實問題,中國立法機關擬對民法和婚姻法相關條款作出解釋:中國公民原則上應當隨父姓或母姓,同時有正當理由的也可選取其他姓氏。此次解釋(草案)內容包括: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還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公民原則上應當隨父姓或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擇姓氏:

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因由法定撫養人以外的人撫養而選取撫養人姓氏;有其他正當理由。

實踐中,也有一些公民因回復祖姓、由他人撫養等原因,在父姓、母姓之外選取姓氏。考慮到社會實際情況,公民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選取其他姓氏。為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草案還明確:少數民族公民可以根據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選取姓氏。

❽ 公民一生只能改一次姓名的法律法規依據是什麼

公民一生只能改一次姓名的法律法規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姓名登記條例》第二十條:年滿專十八周歲的公民依屬照第十八條的規定申請辦理名字變更登記的,以一次為限。民族良俗有約定的,從其約定;宗教教規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姓名登記條例》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請辦理名字變更登記

(一)同時在同一單位工作或者在同一學校學習姓名相同的;

(二)與社會知名人士姓名相同的;

(三)與聲名狼藉人員姓名相同的;

(四)與被通緝的犯罪嫌疑人姓名相同的;

(五)名字粗俗、怪異的;

(六)名字難認、難寫的;

(七)名字可能造成性別混淆或者誤解的;

(八)公民出家或者出家人還俗,變更為法名、道名或者原姓名的;

(九)因其他特殊原因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九十九條 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❾ 孩子的姓有法律規定嗎

孩子不隨父母姓意醫院一般不給辦出生證,真有跟你母親姓一般要求去公證

熱點內容
律師過錯賠償 發布:2025-07-14 19:29:01 瀏覽:355
法規注釋 發布:2025-07-14 19:27:48 瀏覽:613
談談學習勞動法知識的收獲 發布:2025-07-14 19:25:36 瀏覽:216
鄂州法院網 發布:2025-07-14 18:55:08 瀏覽:25
2017衛生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14 18:47:51 瀏覽:488
山東風景名勝條例 發布:2025-07-14 18:41:29 瀏覽:656
2014合同法音頻 發布:2025-07-14 18:34:49 瀏覽:959
基金管理公司法律盡職調查 發布:2025-07-14 18:15:36 瀏覽:287
車拉花法規 發布:2025-07-14 18:14:44 瀏覽:438
勞動法對實習學生的規定 發布:2025-07-14 17:48:46 瀏覽: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