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監督條例
⑴ 黨內監督條例
不要懶惰自己去網上找吧
⑵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監督主體哪些
黨內監督的主體和對象都是誰?
任進教授向觀海解局記者表示,黨內監督的重點對象是回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領答導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
各級黨委領導黨內監督工作,對黨委常委、委員,同級紀委和黨委工作部門、直屬機構、派出機關以及相當級別的黨組(黨委)的領導班子及其成員進行監督,對下一級黨組織及其領導班子,特別是主要負責人進行監督。
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是黨內監督的專門機關。
⑶ 黨內監督條例規定黨委黨組什麼監督
黨內監督條例規定了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專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屬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
根據《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九條建立健全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
(3)局監督條例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十五條黨委(黨組)在黨內監督中負主體責任,書記是第一責任人,黨委常委會委員(黨組成員)和黨委委員在職責范圍內履行監督職責。黨委(黨組)履行以下監督職責:
(一)領導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黨內監督工作,組織實施各項監督制度,抓好督促檢查;
(二)加強對同級紀委和所轄范圍內紀律檢查工作的領導,檢查其監督執紀問責工作情況;
(三)對黨委常委會委員(黨組成員)、黨委委員,同級紀委、黨的工作部門和直接領導的黨組織領導班子及其成員進行監督;
(四)對上級黨委、紀委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開展監督。
⑷ 黨內監督條例原則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已於2003年12月31日由中共中央正式頒布,2004年2月17日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黨內監督條例》規定了開展黨內監督的指導思想、重點對象、重點內容,規定了黨內六種監督主體的職責、責任和權利,規定了黨內監督的十項制度以及如何保障黨員和黨組織切實履行監督職責、發揮監督作用、執行監督制度的措施,是新時期開展黨內監督工作的基本依據。本書共47條,6600餘字,蘊涵的內容非常豐富,需要認真學習、深入理解,領會其中的准確含義,為了幫助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更好地學習、理解《黨內監督條例》精神,《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起草工作室編寫了這本學習輔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吳官正同志在學習貫徹《黨風監督條例》座談會上的講話,作為本學習輔導的代序。
黨內監督的主要內容是:
(一)遵守黨章黨規,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模範遵守憲法法律情況;
(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確保全黨令行禁止情況;
(三)堅持民主集中制,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貫徹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原則情況;
(四)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嚴明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情況;
(五)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強作風建設,密切聯系群眾,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情況;
(六)堅持黨的幹部標准,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執行幹部選拔任用工作規定情況;
(七)廉潔自律、秉公用權情況;
(八)完成黨中央和上級黨組織部署的任務情況。
⑸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共有多少章,多少條
《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
》共8章、47條、6600餘字。
內容分為三大板塊:
第一章是
總則
,構成第一板塊,主要明確立規目的和
依據
,闡述黨內監督指導思想、
基本原則
、監督內容、監督對象、監督方式以及強化自我監督、構建黨內監督
體系
等重要問題。強調信任不能代替監督,黨內監督
重點
是解決
黨的領導
弱化、
黨的建設
缺失
、
全面從嚴治黨
不力等問題,監督重點對象是黨的領導
機關
和
領導幹部
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
第二章至第五章構成第二板塊,是《
條例
》的主體部分,分別對四類監督
主體
的監督
職責
以及相應監督制度作了規定。第二章是黨的
中央
組織的監督。將黨的中央組織的監督單設一章,是對試行條例的突破,體現黨中央以身作則、以上
率下
。該
章中
主要規定了黨的中央
委員會
、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以及
中央委員
、
中央政治局委員
的監督職責。針對黨的
高級幹部
中發生的違紀問題,明確提出中央委員會成員發現其他成員有違反
黨章
、破壞
黨紀
等問題,必須堅決抵制並及時報告,堅決維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
領導
。第三章是
黨委
(
黨組
)的監督,是整個《條例》的重點,圍繞落實黨委(黨組)在黨內監督中的
主體責任
,從加強
日常管理
監督、巡視監督、嚴肅組織生活、黨內談話、考察考核、述責述廉、個人重要事項
報告
、
重大事項
干預記錄等
方面
明確監督職責和
措施
。明確黨的工作部門的監督職責,強化對黨組織
主要負責人
的監督。第四章是黨的
紀律檢查委員會
的監督,圍繞維護黨章黨規、
嚴明
政治紀律
政治規矩
、派駐監督、早發現早報告、受理信訪舉報、把好乾部選拔任用「黨風廉潔意見回復」關、約談函詢、執紀審查、通報曝光等方面提出監督職責和
制度
。強調落實
紀律檢查
工作
雙重領導體制
,強化
上級
紀委對
下級
紀委的領導。第五章是
黨的基層組織
和
黨員
的監督,主要就黨的基層組織要發揮
戰斗堡壘
作用,監督黨員切實履行義務,維護和執行
黨的紀律
,定期向上級黨組織反映情況、提出
意見建議
等作出規定。強調黨員應當以高度負責的
態度
,行使
黨員權利
,加強對黨的領導
幹部
的民主監督。
第六章至第八章構成第三板塊。第六章是自我監督和
外部
監督相結合,主要對黨內監督與有關國家機關監督、
民主黨派
監督、
社會監督
及輿論監督等的關系作出規定。強調各級黨委要支持和保證其他監督主體依法依規開展監督,對黨內監督與其他監督的協調銜接作出程序性規定。第七章是整改和保障,分別就分類處置、整改落實、
責任
追究、監督者和監督對象的
權利
保障等作出規定。對黨組織開展整改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對不履行責任的嚴肅問責。第八章是
附則
,主要包括授權規定、解釋機關、施行日期等內容。
⑹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什麼時間頒布的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於2003年月31日頒布。共5章,即總則、監督職責、監督制度、監督保障、附則,共47條。
《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是一部十分重要的黨內法規,它的頒布實施,對於我們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保持黨的先進性,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將起到重要作用。
制定黨內監督條例,使黨內監督工作有章可循,是加強黨內監督工作的重要保證。基於對新時期黨內監督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認識,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就提出要制定黨內監督條例。十四屆四中全會、十五屆六中全會再次提出這一任務,十六大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要不斷強化黨內監督。經過13年理論和實踐的准備,《條例》終於形成、正式頒布。
拓展資料:
2016年2月 ,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問題,制定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2016年10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
⑺ 《黨內監督條例》規定的監督制度有哪些
《黨內監督條例》規定的監督制度有遵守黨章黨規,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模範遵守憲法法律情況;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確保全黨令行禁止等情況。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五條黨內監督的任務是確保黨章黨規黨紀在全黨有效執行,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重點解決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鬆弛,管黨治黨寬松軟問題,保證黨的組織充分履行職能、發揮核心作用,保證全體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保證黨的領導幹部忠誠干凈擔當。
黨內監督的主要內容是:
(一)遵守黨章黨規,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模範遵守憲法法律情況;
(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確保全黨令行禁止情況;
(三)堅持民主集中制,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貫徹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原則情況;
(四)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嚴明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情況;
(五)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強作風建設,密切聯系群眾,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情況;
(六)堅持黨的幹部標准,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執行幹部選拔任用工作規定情況;
(七)廉潔自律、秉公用權情況;
(八)完成黨中央和上級黨組織部署的任務情況。
(7)局監督條例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六條黨內監督的重點對象是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
第八條黨的領導幹部應當強化自我約束,經常對照黨章檢查自己的言行,自覺遵守黨內政治生活准則、廉潔自律准則,加強黨性修養,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第九條建立健全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
⑻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規定哪些監督職責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規定的監督職責:
黨的各級委員會在黨內監督方面履行下列職責:
1、領導黨內監督工作,明確同級紀委和黨委工作部門、直屬機構、派出機關以及相當於這一級別的黨組(黨委)在黨內監督方面的任務和要求;
2、制定貫徹上級黨組織和同級黨的代表大會關於加強黨內監督工作決議、決定的措施,研究解決黨內監督工作中的重要問題;
3、對黨委常委、委員,同級紀委和黨委工作部門、直屬機構、派出機關以及相當於這一級別的黨組(黨委)的領導班子及其成員進行監督;
4、對下一級黨組織及其領導班子,特別是主要負責人進行監督;
5、黨的地方各級委員會和基層委員會監督上級黨委、紀委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黨的各級委員會委員在黨內監督方面的責任:
1、對所在委員會、同級紀委和黨委工作部門、直屬機構、派出機關以及相當於這一級別的黨組(黨委)的工作進行監督;
2、對所在委員會、同級紀委的常委、委員和黨委工作部門、直屬機構、派出機關以及相當於這一級別的黨組(黨委)的負責人進行監督;
3、黨的地方各級委員會委員和基層委員會委員,對本條第(1)、(2)項所列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的問題和意見,署真實姓名以書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黨委常委會、同級紀委常委會提出或向上一級黨委、紀委反映;
4、中央委員對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的意見,署真實姓名以書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或中央紀委常委會反映。
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是黨內監督的專門機關。中央紀委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黨的地方各級紀委和基層紀委在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領導下,在黨內監督方面履行下列職責:
1、協助同級黨的委員會組織協調黨內監督工作,組織開展對黨內監督工作的督促檢查;
2、對黨員領導幹部履行職責和行使權力情況進行監督;
3、檢查和處理黨的組織和黨員違反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的比較重要或復雜的案件;
4、向同級黨委和上一級紀委報告黨內監督工作情況,提出建議,依照許可權組織起草、制定有關規定和制度,作出關於維護黨紀的決定;
5、受理對黨組織和黨員違犯黨紀行為的檢舉和黨員的控告、申訴,保障黨員的權利。
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在黨內監督方面的責任:
1、對所在委員會及其派駐機構、派出的巡視機構的工作進行監督;
2、對所在委員會常委、委員和派駐機構、派出的巡視機構的負責人進行監督;
3、黨的地方各級紀委委員和基層紀委委員,對本條第(1)、(2)項所列紀檢機關(機構)和黨員領導幹部的問題和意見,署真實姓名以書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紀委常委會、同級黨委提出或反映,對所在委員會委員、常委的意見還可以向上一級黨委和紀委反映;
4、中央紀委委員對中央紀委常委的意見,署真實姓名以書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中央紀委常委會或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反映。
黨員在黨內監督方面的責任和權利:
1、及時向黨組織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維護群眾的正當利益;
2、對黨的決議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見,在堅決執行的前提下,可以在黨的會議上或向黨的組織提出保留,並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見向黨的上級組織直至中央反映,但不得公開發表同中央決定相反的意見;
3、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勇於揭露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
4、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紀違法的事實,同消極腐敗現象作斗爭;
5、參加黨組織開展的評議黨員領導幹部活動,發表意見。
(8)局監督條例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重要性:
各級黨組織應當認真貫徹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工作制度,有效防範各種違紀行為的發生。對黨組織和黨員反映的問題,應當認真處理。
鼓勵、支持、保護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黨員、黨的代表大會代表在黨內監督中發揮積極作用。對署真實姓名反映問題或檢舉、控告違紀違法行為的,黨組織和有關人員應當為其保密;對泄露的要追究責任。
對檢舉、控告黨員或黨組織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經查證屬實的,給予表揚或獎勵。對打擊報復監督者的,對以監督為名侮辱、誹謗、誣陷他人的,以及在監督中有其他違紀違法行為的,依紀依法嚴肅處理。
黨組織發現違反本條例的行為或接到檢舉、控告,認為需要查明事實、糾正錯誤、追究責任的,按照職責和許可權,及時調查處理。
各級黨委、紀委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切實履行監督職責,發揮監督作用。黨員和黨員領導幹部應當正確履行職責,自覺接受監督。
⑼ 民事訴訟法審理監督條例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十六章 審判監督程序
第一百九十八條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一百九十九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第二百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第二百零一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第二百零二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
第二百零三條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第二百零四條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但當事人依照本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的規定選擇向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第二百零五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二百零六條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執行,但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執行。
第二百零七條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第二百零八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第二百零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第二百一十條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
第二百一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但經該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的除外。
第二百一十二條人民檢察院決定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提出抗訴的,應當製作抗訴書。
第二百一十三條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審時,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
⑽ 安徽省行政執法監督條例的監督條例
(1997年4月11日安徽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2006年12月22日安徽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修訂)
第一條 為了建立和完善行政執法監督機制,防止和糾正違法或者不適當的行政執法行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適用本條例。
行政復議、審計、監察等專門監督活動,適用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第三條 上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下稱被授權組織)對下級行政機關、被授權組織行政執法活動依法進行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設立在本行政區域內不屬於本級人民政府管理的行政機關和組織執行法律、法規情況依法進行監督。
第四條 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新聞媒體和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對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領導並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部門法制工作機構,在本部門的領導和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的指導下,負責本系統內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
第六條 行政執法監督的內容:
(一)行政執法主體的合法性;
(二)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與適當性;
(三)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
(四)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履行法定職責情況;
(五)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情況;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應當進行監督的其他事項。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行政執法監督職權:
(一)對本級人民政府所屬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制定和發布的違法或者不適當的規范性文件,責令限期修改,或者依法予以撤銷;
(二)對本級人民政府所屬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作出的違法或者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責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改變、撤銷,或者確認違法;
(三)對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責令依法履行;
(四)對違法設立的行政執法組織或者對不適當的行政執法委託,責令限期改正;
(五)對制定和發布違法的規范性文件和作出違法或者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的直接責任人,責成或者建議有關機關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
第八條 實行規范性文件備案制度。行政執法部門應當自規范性文件發布之日起15日內將其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報本級人民政府備案。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自規范性文件發布之日起15日內將其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九條 實行規范性文件異議審查制度。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公民認為省以下人民政府或者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違法或者不適當的,可以向文件制定機關的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書面提出審查的建議。
第十條實行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制度。行政執法由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
行政執法部門委託行政執法的,應當符合法律規定並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備案。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應當將其執法職責、許可權、依據和有關材料報本級人民政府,經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審查,報本級人民政府確認後予以公告。
第十一條 實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制度。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從事行政執法工作的人員應當參加統一的行政執法資格考試;考試合格並經審查符合條件,領取省人民政府統一印製的行政執法證件後,方可從事行政執法工作。
行政執法人員資格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條 實行行政執法爭議協調制度。發生下列行政執法爭議,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協調;協調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報請有權機關處理:
(一)同等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對同一行政管理事項作出不同規定發生的爭議;
(二)不同的行政執法部門對同一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執行不一致發生的爭議;
(三)需要協調的其他爭議。
第十三條 實行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有關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等行政執法的案卷。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有關監督檢查記錄、證據材料、執法文書應當立卷歸檔。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應當定期組織行政執法案卷評查。
執法文書格式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會同有關行政執法部門確定。
第十四條 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度。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實施違法或者不適當具體行政行為的,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行政執法評議考核。評議考核應當納入政府年度依法行政考核指標體系。評議考核應當聽取公眾意見,評議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十五條 實行行政執法檢查和報告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行政執法情況進行檢查,並將檢查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應當對本系統的行政執法情況進行檢查,並將檢查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行政執法部門、被授權組織。
第十六條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本級人民政府授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應當發出《行政執法督查書》,責成依法處理:
(一)違法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履行義務;
(二)未依法履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受教育權等法定職責;
(三)超越或者濫用法定職權、違反法定程序;
(四)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適當;
(五)違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作出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應當自收到《行政執法督查書》之日起15日內,將處理結果書面報告政府法制工作機構。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對《行政執法督查書》有異議的,可以在前款規定的時間內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提出書面意見,要求重新調查處理。
第十七條 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人員從事行政執法監督活動時,不得少於兩人並應當出示督察證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需要聘請社會各界人士擔任特邀行政執法監督員。特邀行政執法監督員持特邀行政執法監督員證件在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指導下從事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第十八條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賠償。
第十九條 未經法律、法規授權或者行政執法部門合法委託,從事行政執法活動的,有關部門應當責令改正,並給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第二十條 行政執法部門或者被授權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行政執法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予以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其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一)違法委託行政執法的;
(二)行政執法人員不符合法定條件的;
(三)不履行法定職責和行政行為超越、濫用法定職權或者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規范性文件不按規定的期限和要求報備案的;
(五)不按規定的期限和要求報送行政執法主體資格有關材料的;
(六)拒不執行《行政執法督查書》的;
(七)違反本條例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一條 行政執法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暫扣其行政執法證件,由有關機關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取消其行政執法資格,收回其行政執法證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履行法定職責或者濫用職權、濫施處罰的;
(二)嚴重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
(三)阻礙行政執法監督的;
(四)對控告、檢舉、申請行政復議及提起行政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打擊報復的;
(五)在行政執法工作中徇私枉法、索賄受賄,或者採取其他手段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
(六)有其他違法失職行為,經督查不改的。
暫扣行政執法證件的決定,由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作出;取消行政執法資格、收回行政執法證件的決定,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作出。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二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或者其授權的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收回執法監督證件,並建議有關機關追究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行使監督職權,造成嚴重後果的;
(二)利用監督職權進行違法活動或者謀取私利的;
(三)失職和有其他違法行為的。
第二十三條 依照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規定,應當追究有關人員行政責任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可以向監察機關和有關機關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等方面的建議,由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依法處理。
第二十四條 本條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