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地徵收條例邊角地
1. 政府徵收土地怎麼賠償!
政府征地要補償的項目包括土地價值補償、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八條徵收土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徵收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並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
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制定區片綜合地價應當綜合考慮土地原用途、土地資源條件、土地產值、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系、人口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並至少每三年調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徵收農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對其中的農村村民住宅,應當按照先補償後搬遷、居住條件有改善的原則,尊重農村村民意願,採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貨幣補償等方式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並對因徵收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等費用予以補償,保障農村村民居住的權利和合法的住房財產權益。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相應的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於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費補貼。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籌集、管理和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土地徵用一般需要經過哪些流程
1、擬定徵用土地方案。徵用土地方案由擬徵用土地所在地縣、市人民政府或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其中徵用城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區內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的土地,由縣、市人民政府根據土地利用計劃和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情況擬定,城市建設用地區外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按建設項目實施征地的,由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建設單位或建設主管部門的建設用地申請擬定。徵用土地方案,包括徵用土地的目的及用途,徵用土地的范圍、地類、面積、地上附著物的種類及數量,徵用土地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勞動力安置途徑,原土地的所有權人及使用權人情況等。
2、審查報批。徵用土地方案擬定後,由縣、市人民政府按照《土地管理法》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後,報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徵用農用地,農用地轉用批准權屬國務院的,國務院批准農用地轉用時批准徵用土地,農用地轉用和徵用批准權屬於省級人民政府的,省級人民政府同時批准農用地轉用和徵用土地;農用地轉用批准權屬於省級人民政府,而徵用土地審批權屬於國務院的,先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後報國務院批准徵用土地。
3、徵用土地方案公告。徵用土地依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當地予以公告。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2. 土地徵收法第四十八條規定
第四十八條【補償方式】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及其地上附著物,應當給予貨幣補償。
條件允許的地方,可以採用產權調換、作價入股等方式進行補償。
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用地申請人與被徵收人另有協議的,從其協議。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徵收拆遷補償條例》全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應當對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以下稱被徵收人)給予公平補償。
第三條 房屋徵收與補償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正當、結果公開的原則。
第四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部門(以下稱房屋徵收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市、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互相配合,保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五條 房屋徵收部門可以委託房屋徵收實施單位,承擔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具體工作。房屋徵收實施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
房屋徵收部門對房屋徵收實施單位在委託范圍內實施的房屋徵收與補償行為負責監督,並對其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第六條 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監督。
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財政、國土資源、發展改革等有關部門,加強對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工作的指導。
第七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都有權向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舉報應當及時核實、處理。
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參與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政府和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的監察。
第二章 徵收決定
第八條 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徵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九條 依照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確需徵收房屋的各項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舊城區改建,應當納入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
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應當廣泛徵求社會公眾意見,經過科學論證。
第十條 房屋徵收部門擬定徵收補償方案,報市、縣級人民政府。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徵收補償方案進行論證並予以公布,徵求公眾意見。徵求意見期限不得少於30日。
第十一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徵求意見情況和根據公眾意見修改的情況及時公布。
因舊城區改建需要徵收房屋,多數被徵收人認為徵收補償方案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由被徵收人和公眾代表參加的聽證會,並根據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
第十二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房屋徵收決定涉及被徵收人數量較多的,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徵收補償費用應當足額到位、專戶存儲、專款專用。
第十三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後應當及時公告。公告應當載明徵收補償方案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權利等事項。
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做好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宣傳、解釋工作。
房屋被依法徵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收回。
第十四條 被徵收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徵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五條 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房屋徵收范圍內房屋的權屬、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情況組織調查登記,被徵收人應當予以配合。調查結果應當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
第十六條 房屋徵收范圍確定後,不得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實施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和改變房屋用途等不當增加補償費用的行為;違反規定實施的,不予補償。
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將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相關手續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
第三章 補償
第十七條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
(一)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二)因徵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三)因徵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
第十八條 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優先給予住房保障。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第十九條 對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被徵收房屋的價值,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按照房屋徵收評估辦法評估確定。
對評估確定的被徵收房屋價值有異議的,可以向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申請復核評估。對復核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向房地產價格評估專家委員會申請鑒定。
房屋徵收評估辦法由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制定,制定過程中,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第二十條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協商選定;協商不成的,通過多數決定、隨機選定等方式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應當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房屋徵收評估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
第二十一條 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
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用於產權調換的房屋,並與被徵收人計算、結清被徵收房屋價值與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價值的差價。
因舊城區改建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選擇在改建地段進行房屋產權調換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改建地段或者就近地段的房屋。
第二十二條 因徵收房屋造成搬遷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搬遷費;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產權調換房屋交付前,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臨時安置費或者提供周轉用房。
第二十三條 對因徵收房屋造成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根據房屋被徵收前的效益、停產停業期限等因素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第二十四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對違反城鄉規劃進行建設的,依法予以處理。
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對認定為合法建築和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應當給予補償;對認定為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不予補償。
第二十五條 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
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六條 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七條 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
第二十八條 被徵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強制執行申請書應當附具補償金額和專戶存儲賬號、產權調換房屋和周轉用房的地點和面積等材料。
第二十九條 房屋徵收部門應當依法建立房屋徵收補償檔案,並將分戶補償情況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
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徵收補償費用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監督,並公布審計結果。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中不履行本條例規定的職責,或者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本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三十二條 採取暴力、威脅等方法阻礙依法進行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三十三條 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用的,責令改正,追回有關款項,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有關責任單位通報批評、給予警告;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四條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或者房地產估價師出具虛假或者有重大差錯的評估報告的,由發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對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並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對房地產估價師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並記入信用檔案;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注冊證書;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6月13日國務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同時廢止。本條例施行前已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項目,繼續沿用原有的規定辦理,但政府不得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
4. 2018年元月國務院對拆遷土地徵收有何法律規定
房屋拆遷政策具體的要根據當地省政府制定的文件來確定,不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不好全國定價。建議查詢當地省級政府發的文件。如果拆遷工作已經開始,可以申請信息公開查詢《拆遷補償安置方案》,里邊有對補償標準的具體規定,
5. 邊角地處理管理規定
各地不同,參考吧。
邊角地及補償標准
邊角地是指在城市規劃區或者村莊建設規劃區內難以單獨出具規劃要點、被「三舊」改造范圍地塊與建設規劃邊沿或者線性工程式控制制用地范圍邊沿分隔(割)、面積小於3畝的地塊。
農業生產恢復及遺留問題處理方案
根據石家莊市政府批復的《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工程新樂市段征遷安置實施辦法》(石政函〔2006〕36號)及上級有關政策文件精神,為了盡快解決工程建設給我市沿途各村的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制定本《方案》。
一、生產恢復的內容
農業生產恢復,以鄉村為主、有關部門為輔,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需移位的變壓器等電力設施及需恢復的水利電力設施。
(二)需鋪設的農田連接道路。
(三)形成的「夾心地」、「邊角地」、「飛地」及「死地」。
二、農業生產恢復方案的制定及審批
(一)對「夾心地」、「邊角地」、「飛地」的解決,主要通過修通道路加以解決,並與生產連接路一並考慮,統一規劃。
(二)由市調水辦根據各村的申請進行初審。在初審方案的基礎上,由設計、監理、市調水辦及鄉(鎮)村工作人員,按照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節約土地、節約投資的原則,最終確定方案。
(三)良繁場及萬畝開發示範園的恢復方案另行制定。
三、恢復的標准及要求
(一)機井的規格,各鄉(鎮)村根據機井位置、地質條件和灌溉面積確定。
(二)電力設施的恢復標准,要符合電力專業規范要求,能滿足生產需要。材料採用標准:電桿為7.5米水泥桿;電線為16LGJ鋼芯鋁絞線,符合國家標准;變壓器為80KV節能型S11。如鄉村提高等級、標准,增加的投資由鄉村負責。
(三)連接路標准,單車道路基寬4米,路面為3.5米泥結碎石結構,連接路布置應結合交通橋、生產橋就近與原有的道路相銜接,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如鄉村要求增加連接道路寬度、提高標准,增加的投資由鄉(鎮)村負責。
四、實行投資包干
以鄉鎮為單位實行投資包干。
(一)打井及水利配套工程投資,按實際恢復量計算,沙河南3500元/眼,沙河北5000元/眼。涉及單位和集體所有的機井,占壓量超恢復量部分,按原標准給予補償。井台及相應配套灌溉工程等佔地按每眼機井0.1畝計算,計2255.6元(含青苗費)。不足部分從第(八)條資金中解決。
(二)農田電力設施恢復,按恢復量計算,以審計局審核確定的標准計算,具體見附表。變壓器、電桿佔地補償從第(八)條資金中解決。
(三)修路佔地補償,按實際數量每畝22556元(含青苗費)的標准計算。(含解決飛地、夾心地、邊角地問題修路)
(四)專為其他村和單位修路,按實際數量比照永久性徵地標准34080元/畝,另按糧食作物加一季青苗補償費683.5元/畝的標准計算。互相專為其他村和單位修路的,按長度抵頂後的路段按該標准給予補償。插花互相佔地修路不按該標准補償。(含解決飛地、夾心地、邊角地問題修路)
(五)道路施工費依據《31億投資包干方案》標准13.3元/平米(每米53.2元,4米寬)計算。
(六)夾心地、邊角地、飛地,能夠修路解決的修路解決,不能修路解決的進行相鄰村調整,給予一定調整土地費用,按實際數量每畝10000元的標准計算。超過5畝的按5畝計算。不足部分從第(八)條資金中解決。
(七)死地補償,按實際數量,按每畝22556元(含青苗費)的標准計算。
(八)解決鄉村內部邊角地的調整及征遷安置中各種遺留問題。按征地面積每畝600元的標准撥付一定資金。
以上投資計算後,包干給鄉(鎮),由鄉(鎮)統一安排使用。不足部分由村集體負擔。對打井、修路等佔地,佔用責任田的參照永久性徵地補償標准發放青苗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佔用非責任田的,亦參照永久性徵地的解決辦法處理。
五、驗收與撥款
各相關單位負責實施的各項恢復工作,要明確專人負責,明確責任,認真落實。
調水辦根據鄉(鎮)進度、恢復量大小,先預撥部分資金。工作完成,經驗收合格後七日內撥付剩餘資金:
(一)電力設施,由電力部門驗收質量,由施工單位調試後,由鄉(鎮)村現場試驗,安全、合格後,鄉(鎮)村工作人員簽字確認。
(二)農田機井,由鄉(鎮)負責村質量驗收。
(三)連接道路施工,由調水辦委託道路監理單位負責施工監理和質量驗收。監理費按工程造價的2%計列。
(四)各村生產生活恢復項目及數量,由鄉(鎮)村、市調水辦及征遷監理現場共同確定。
七、資金管理
各鄉(鎮)要按照《會計法》、《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資金管理辦法》及有關財務規定使用資金,對農業生產恢復費實行獨立核算,單獨設置會計帳薄。市調水辦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指導。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的通知
(青政辦[2008]150號)
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00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 (省國土資源廳二00八年十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青海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青海省林地林權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參照蘭青線蘭州至西寧增建二線電化項目和青藏線西寧至格爾木段增建二線工程征地拆遷補償標准,現就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制定如下方案:
一、建設規模及征地情況
本期工程主要建設內容:新建一條長3800米、寬45米的跑道,原跑道改為平行滑行道並向西延長800米,跑道兩端各新建2條快速出口滑行道;新建航站樓39300平方米,新建站坪客機位18個(4B9C4D+1D),約21萬平方米;配套建設貨運、空管、供油、消防救援、生產輔助、辦公生活服務等設施。工程總投資210868萬元。其中:機場工程項目202941萬元,民航青海安監辦項目728萬元,空管工程項目4311萬元,供油工程項目2888萬元。需徵用互助縣高寨鎮東村、西村、中村、曹家堡村土地2570畝(實際征地面積以勘測定界面積為准)。
二、征地拆遷補償原則
(一)使用國有荒山、荒坡,河流水面、裸岩石礫地等未利用地,不予補償。
(二)徵用集體耕地,依法據實給予補償。征地補償標准按蘭青二線標准執行。
(三)青苗補償費按年產值計算,臨時用地按年產值和實際使用年期予以補償。
(四)苗圃及2-5年生(胸徑5厘米以下)的小幼樹,原則上應予移栽;不能移栽的,按本方案確定的標准予以補償。
(五)徵用宅基地按其鄰近地類補償,並給搬遷戶1000元的搬遷補助。
(六)在工程建設征遷工作中,遇到不可預見的特殊情況,應實事求是地與有關部門協商解決。對地類認定有異議的,由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確認;建築、構築物等級、成新度,樹木的品種規格等認定有異議的,聘請相關部門的專家鑒定。
(七)人均耕地的測算以行政村為單位核定。實施征地拆遷後,人均耕地0.3畝以下的按年產值30倍補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原則上應兌現給被征地村民。
(八)非法建築物、構築物以及在工程建設用地范圍內搶種、搶建、搶栽的一律不予補償。
四、對具體問題的處理意見
(一)在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蔬菜、花卉、葯材、苗木等作物均按征地補償方案中規定的大棚菜地標准給予補償。
(二)除溫室大棚以外蔬菜與小麥、豌豆、洋芋、油菜等糧食作物間種的,一律按鄰近耕地的補償標准給予補償。
(三)簡易溫室大棚按耕地補償標准給予補償,地上附著物按本標准規定的補償標准補償。
(四)按照基本農田「五不準」的要求,不準在基本農田內種植林木、苗木。凡在基本農田內種植林木、苗木的,土地按照耕地補償標准補償,對林木、苗木不再補償;凡在耕地中種植林木、苗木的,地類按林地認定,林木、苗木按合理株數補償。
(五)未經批准,擅自改變地類用途的,仍按原地類給予補償。
(六)對部分宅基地及房屋的征遷補償,採用以下方式:
1、對剩餘面積達到當地宅基居住標准,或不影響居住和生產生活出路,村民自願繼續居住的,按實際征(占)用面積給予補償;
2、當農戶房屋被拆遷一部分後,對剩餘部分造成嚴重影響而不能繼續居住的,對拆遷涉及的另一部分房屋全部給予補償。
(七)邊角地的補償問題。項目建設造成的一部分水路不暢、道路不通的邊角地塊,在登記補償中採取以下方式:
1、對面積小於100平方米且無法耕種的邊角地,應作為施工影響區,按徵用該地類的補償標准進行補償;
2、對面積較大的,原水澆地變為旱地但仍能繼續耕種的地塊,按征地補償方案中的年產值標准支付13倍安置補助費。
(八)建設項目佔用國有劃撥用地的,按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4倍給予補償。
(九)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按以下方式進行補償:
1、原劃撥土地使用權因各種原因補辦出讓手續(除授權經營、作價入股以外)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補償價格應為:補辦土地出讓手續時應當補繳的土地出讓金(以土地出讓合同為准)×補償系數。
2、對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以市場價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補償價格應為:以市場方式出讓時繳納的土地出讓價款×補償系數。
青海省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補償標准系數表
(十)征地拆遷工作完成後,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弄虛作假,有意損害群眾利益或製造矛盾的單位和個人要進行嚴肅處理。對工作出現重大差錯和造成失誤的,按照《青海省征地工作紀律》追究責任。
6. 國有土地徵收與補償細則怎麼寫
國有土地徵收與補償細則的制定是為了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制定的。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應當對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給予公平補償。以及政府工作的細則內容的公布和依據。
【法律依據】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三條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後應當及時公告。公告應當載明徵收補償方案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權利等事項。市、縣級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做好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宣傳、解釋工作。房屋被依法徵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收回。第十四條被徵收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徵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第十五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房屋徵收范圍內房屋的權屬、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情況組織調查登記,被徵收人應當予以配合。調查結果應當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
7. 誰有<北京市拆遷補償條例細則>的全文內容
已經2001年6月6日國務院第40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朱鎔基
二00一年6月十三日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和生態環境改善,保護文物古跡。
第四條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本條例所稱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本條例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
第五條 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房屋拆遷工作的部門(以下簡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互相配合,保證房屋拆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六條 拆遷房屋的單位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
第七條 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應當向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市、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經審查,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
第八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在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同時,應當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事項,以房屋拆遷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應當及時向被拆遷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九條 拆遷人應當在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內,實施房屋拆遷。
需要延長拆遷期限的,拆遷人應當在拆遷期限屆滿15日前,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延期拆遷申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延期拆遷申請之日起10日內給予答復。
第十條 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得作為拆遷人,不得接受拆遷委託。
第十一條 拆遷人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第十二條 拆遷范圍確定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租賃房屋。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必須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1年。
第十三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和補償金額、安置用房面積和安置地點、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四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代管的房屋需要拆遷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必須經公證機關公證,並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五條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十六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裁決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裁決書送達之日起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拆遷人依照本條例規定已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拆遷安置用房、周轉用房的,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第十七條 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八條 拆遷中涉及軍事設施、教堂、寺廟、文物古跡以及外國駐華使(領)館房屋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十九條 尚未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建設項目轉讓的,應當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同意,原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有關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給受讓人。項目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書面通知被拆遷人,並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予以公告。
第二十條 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資金應當全部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的監督。
第二十一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拆遷檔案管理制度,加強對拆遷檔案資料的管理。
第三章 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二十二條 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拆除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二十三條 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
除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外,被拆遷人可以選擇拆遷補償方式。
第二十四條 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條 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計算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結清產權調換的差價。
拆遷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六條 拆遷公益事業用房的,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七條 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第二十八條 拆遷人應當提供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準的房屋,用於拆遷安置。
第二十九條 拆遷產權不明確的房屋,拆遷人應當提出補償安置方案,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後實施拆遷。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三十條 拆遷設有抵押權的房屋,依照國家有關擔保的法律執行。
第三十一條 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
在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安排住處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遷人提供的周轉房的,拆遷人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二條 拆遷人不得擅自延長過渡期限,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按時騰退周轉房。
因拆遷人的責任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安排住處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增加臨時安置補助費;對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付給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三十三條 因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四章 罰則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未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擅自實施拆遷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並處已經拆遷房屋建築面積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五條 拆遷人違反本條例的規定,以欺騙手段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1%以上3%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拆遷人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可以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3%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
(一)未按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實施房屋拆遷的;
(二)委託不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的;
(三)擅自延長拆遷期限的。
第三十七條 接受委託的拆遷單位違反本條例的規定,轉讓拆遷業務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合同約定的拆遷服務費25%以上50%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後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或者對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九條 在城市規劃區外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四十條 本條例自2001年11月l日起施行。1991年3月22日國務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今年6月
■被徵收人優先配租配售保障房
《北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中住房保障優先配租配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明確,北京徵收國有土地上個人住宅,在對被徵收人進行補償安置後,符合本市公租房、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或者限價房條件的被徵收人,在通過保障房資格審核後,區縣應當優先給予住房保障,對被徵收人直接配租配售。
徵求意見稿要求各區、縣政府應根據房屋徵收補償計劃和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優先安排建設保障性住房,滿足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被徵收人使用。被徵收家庭已選擇某種形式的住房保障後,不得再參加保障性住房公開搖號配租、配售。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將建名錄
《北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選定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今後,將由市住建委根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的資質、從業經歷、監管記錄、社會反映等情況,建立房屋徵收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名錄,並向社會公布。沒有列入該名錄的機構,不得承接北京的房屋徵收評估業務。
■拆遷造成停產、停業可補償
《北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停產停業損失補償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明確,因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造成停產停業損失的,將給予被徵收人一定的補償,並公布了補償評估的計算公式。
被徵收房屋如果符合三項條件,房屋徵收部門應當給予被徵收人停產停業損失補償。這三項條件為:被徵收房屋具有房屋權屬證明或經有關部門認定為合法建築;有合法、有效的營業執照,且營業執照上標明的營業地點為被徵收房屋;已辦理稅務登記並具有納稅憑證。
如果被徵收房屋是非住宅的,將由徵收雙方按照房屋被徵收前的效益、停產停業期限等因素協商確定停產停業損失補償金額;協商不成的,由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評估確定。
如果是用住宅房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則將按照實際經營面積每平方米800元至3000元給予一次性補償,具體標准由各區縣房屋徵收部門結合本地區實際確定。
8. 土地徵收有哪些相關法律規定
合法徵收土地的法律規定有:徵收土地應當遵循先補償、後搬遷的原則,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並依法及時、足額支付,不得採取暴力、威脅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
【法律依據】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七條
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條
徵收土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徵收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並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徵收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並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
9. 土地徵收標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