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橋梁
1. 南寧市城市橋梁管理條例(2012修正)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橋梁管理,確保城市橋梁完好、安全和通暢,充分發揮城市橋梁的功能,根據國務院《城市道路管理條例》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建成區范圍內城市橋梁及其附屬設施的養護、維修、檢測評估和日常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城市橋梁,是指連接或者跨越城市道路,供車輛、行人通行的橋梁,包括跨越江河湖泊的橋梁以及立交橋、高架道路、人行天橋等。第三條市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是城市橋梁管理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
城區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其職責范圍內的城市橋梁的管理工作。
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城市橋梁維護管理機構負責所管轄的城市橋梁的養護、維修、檢測評估和日常管理。
規劃、建設、公安、交通、水利、園林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城市橋梁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四條政府、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的公益性城市橋梁,由城市橋梁維護管理機構負責養護、維修和日常管理;政府投資建設但已經出讓經營權的城市橋梁,或者企業投資建設的城市橋梁,在經營期限內,由獲得經營權的企業負責養護、維修和日常管理;其他城市橋梁由產權人負責養護、維修和日常管理。第五條橋梁竣工後,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建設程序組織竣工驗收。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以及未按照國家有關技術規范設置照明、排水防水系統等附屬設施和限載、限高等必要交通(通航)標志和標線的,不得交付使用。第六條超限機動車輛、履帶車、鐵輪車等確需在城市橋樑上通行的,應當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並向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時起,二十四個小時內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
涉嫌超重、超高、超長的載貨車輛通過城市橋梁的,城市橋梁維護管理機構應當對其進行檢測。經檢測超過橋梁安全通行標準的,承運人或者車輛所有人應當自行卸貨;貨物為不可解體的,應當選擇其他道路通行。第七條依附於城市橋梁的各種市政管線、電力線、信息通信線等設施的建設,應當與城市橋梁同步規劃建設。
申請在原有城市橋樑上敷設或者架設各種市政管線、電力線、信息通信線等設施的,申請人應當提交橋梁原設計單位出具的技術安全意見及相關材料,報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方可實施。
橋梁原設計單位無法出具意見的,經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申請人可以委託資質不低於原設計單位的設計單位提出技術安全意見。第八條經批准在城市橋樑上敷設或者架設市政管線、電力線、信息通信線等設施的,敷設或者架設單位應當與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簽訂管理協議,明確管理責任。因橋梁改建、擴建、維修需要拆除、遷移管線的,管線單位應當及時拆除、遷移。第九條市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城市橋梁安全保護區設置區域保護標志。
城市橋梁安全保護區是指橋梁主體、引橋及其垂直投影面兩側各一定范圍內的區域(含陸域和水域):
(一)邕江的橋梁安全保護區,其范圍包括橋梁主體垂直投影面兩側各一百米的區域,引橋垂直投影面兩側各三十米的區域。
(二)邕江各支流(含內河及湖泊)的橋梁安全保護區,其范圍包括橋梁主體垂直投影面兩側各三十米的區域,引橋垂直投影面兩側各二十米的區域。
(三)立交橋和人行天橋的橋梁安全保護區,其范圍包括橋梁主體垂直投影面兩側各五米的區域。第十條在城市橋梁安全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擅自佔用橋面和橋下的陸域、水域、空間;
(二)泊船;
(三)種植、養殖、捕撈作業;
(四)采砂、取土、明火作業;
(五)堆放、儲存腐蝕性物品、易燃易爆物品或者其他危險物品;
(六)法律、法規、規章禁止的其他行為。
在不影響橋梁安全、道路暢通的情況下,經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橋下可以停放車輛、設置城市橋梁管理用房或者綠化。第十一條在城市橋梁安全保護區范圍內從事牽拉、吊裝、打樁、挖掘、地下(水下)管道頂進、爆破作業的單位或者個人,在取得施工許可證之前,應當向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許可的決定。准許作業的,申請人應當與市政設施行政管理部門簽訂安全保護協議,採取安全保護措施後,方可施工。
申請人提出申請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橋梁原設計單位出具的技術安全意見,原橋梁設計單位無法出具意見的,經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申請人可以委託資質不低於原設計單位的設計單位提出技術安全意見;
(二)具有評估資質的機構出具的安全評估報告;
(三)突發事故應急預案;
(四)施工安全保障措施方案。
在城市橋梁施工控制范圍內從事河道疏浚作業的單位和個人,在取得施工許可證前應當先經市政設施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並簽訂城市橋梁保護協議,採取保護措施後,方可施工。
2. 武漢市城市橋梁隧道安全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橋梁、隧道管理,確保城市橋梁、隧道完好、安全、暢通,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市區和市人民政府確定實行城市化管理的其他區域內供車輛、行人通行的,具備一定技術條件的橋梁、隧道及其附屬設施的建設移交、安全使用、檢測維護等,適用本條例。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所涉橋梁、隧道的安全管理,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本市城市橋梁、隧道與公路橋梁、隧道的界限范圍由市級城市管理部門會同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按照責任清晰、全面覆蓋的原則予以確認,報市人民政府備案。第三條本市城市橋梁、隧道安全管理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管理與養護並重的原則。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風景區、化工區管委會,下同)應當加強對城市橋梁、隧道安全管理工作的領導,保證檢測評估、養護維修等各項資金投入。第五條市、區城市管理部門是本轄區內城市橋梁、隧道的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本轄區內所有城市橋梁、隧道的安全負有監管責任。其所屬的城市橋梁和隧道管理機構具體負責城市橋梁、隧道安全管理日常工作。
發展改革、國土規劃、城鄉建設、安全生產監督、公安、交通運輸、水務、財政、園林和林業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城市橋梁、隧道安全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六條市、區人民政府投資建設的城市橋梁、隧道,其養護維修責任人(以下簡稱養護人)為城市管理、水務、園林和林業等部門,具體責任劃分由同級人民政府確定;已經出讓經營權的城市橋梁、隧道,在經營期限內,其養護人為經營者,經營期滿後,由同級人民政府確定養護人;其他城市橋梁、隧道的養護人為產權人。第七條對政府投資建設的城市橋梁、隧道,同級人民政府應當按年度統一安排檢測評估和養護維修經費,並足額及時撥付;已經出讓經營權的城市橋梁、隧道,在經營期限內,其檢測評估、養護維修等經費由經營者承擔;經營期滿後,經檢測合格依法交還同級人民政府管理。其他城市橋梁、隧道的檢測評估、養護維修等經費由產權人承擔。第八條市、區城市管理部門及其城市橋梁、隧道管理機構應當建立安全隱患和違法行為舉報制度,接到舉報後及時調查,依法處理。第二章建設移交管理第九條城市橋梁、隧道的規劃與建設應當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十條城市涉水橋、立體交叉橋、高架橋等橋梁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相應城市橋梁最高荷載等級規劃設計。建設城市道路,應當綜合考慮連接該城市道路的城市橋梁、隧道的荷載等級,合理確定城市道路的荷載等級。第十一條城市橋梁、隧道設計應當充分考慮行人、非機動車通行需求。城市隧道應當設置緊急疏散通道。
城市橋梁、隧道封閉和半封閉隔音設施應當採用不燃或者難燃材料,並設置相應消防設施。第十二條建設單位在組織城市橋梁、隧道建設工程預驗收和正式驗收時,應當通知城市管理、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等部門及養護人參加。城市管理、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等部門及養護人提出的合理意見,建設單位應當予以採納;不予採納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在城市橋梁、隧道驗收過程中,建設單位應當對橋梁進行荷載試驗;對隧道進行安全性檢測,對自動化管理系統進行聯調聯試。試驗、測試結果未達到設計要求的,不得確定為驗收合格。
城市橋梁、隧道建設工程經竣工驗收合格後,方可交付使用。第十三條城市橋梁、隧道工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工程質量保修制度。
建設單位應當自城市橋梁、隧道交付使用之日起三十日內,書面通知城市管理部門。城市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書面通知之日起,依法履行該城市橋梁、隧道的路政管理職責。第十四條城市橋梁、隧道交付使用後需要移交的,建設單位應當自交付使用之日起三十日內,向養護人移交設計、施工、養護等相關工程建設資料並辦理移交手續;養護人拒絕辦理移交手續的,應當向建設單位作出書面說明。養護人自辦理移交手續完成之日起,承擔該城市橋梁、隧道的養護維修責任;城市管理部門自辦理移交手續完成之日起,承擔該城市橋梁、隧道的安全監督管理責任。第十五條新建、改建、擴建中型以上或者特殊結構的城市橋梁、隧道,建設單位應當同步建設符合相關規定的城市橋梁、隧道安全信息監控管理系統,實現安全監測自動預警;其他小型城市橋梁、隧道,建設單位應當安裝安全監控設施。
既有城市橋梁、隧道的養護人應當在市城市管理部門規定的期限內,安裝安全信息監控管理系統或設施。
市城市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全市城市橋梁、隧道安全信息監控管理平台。各城市橋梁、隧道安全信息監控管理系統應當統一接入全市城市橋梁、隧道安全信息監控管理平台。
3. 廣東省橋梁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了維護橋梁水域通航秩序,保護橋梁和過往船舶(包括浮動設施,下同)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省橋梁水域范圍內船舶航行、停泊、作業,以及與水上交通安全有關的橋梁建設、施工、管理等活動,適用本規定。
橋梁水域,是指橋梁橋軸線兩側各一定范圍內的通航水域。橋梁跨越內河的,其范圍為橋軸線上游400米至下游200米;橋梁跨越海域或者對水域范圍有特殊需求的,其范圍由當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會同海事管理機構論證確定並予公告。第三條海事管理機構負責橋梁水域通航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負責維護通航環境和通航秩序,發布航行通(警)告,組織協調水上交通事故的調查處理等工作。
交通運輸、鐵路、水利、住房與城鄉建設、海洋與漁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負責橋梁水域有關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第四條在通航水域修建的橋梁,應當依據橋梁通航論證和設計要求,設置符合規定的水上交通安全設施。第五條橋梁建設單位依法承擔安全生產責任,督促施工單位落實施工期間的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橋梁建設單位應當確保水上交通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第六條橋梁建設單位應當在橋梁投入使用後一個月內,向當地海事管理機構報送下列有關橋梁通航安全的資料:
(一)橋梁地理位置、總長度、橋孔分布;
(二)橋梁防撞能力及防撞設施的情況;
(三)橋梁助航標志、設施以及安全標志;
(四)經論證的通航限制要求,包括橋梁通航凈空高度和凈空寬度、橋孔通航狀況(單向通航、雙向通航或者禁止通航)、橋梁水域限制航速;
(五)橋梁水域水深掃測圖、流速、流向與橋梁法線夾角等資料;
(六)其他需要報告的信息。第七條旦迅仔橋梁管理單位應當建立完善橋梁安全管理機制,維護橋梁助航標志和水上交通安全設施,排查整改橋梁安全隱患,並確保與通航安全相關的資金投入。第八條橋梁管理單位發現橋梁存在安全隱患影響通航安全時,應當及時向過往船舶發出預警信息,採取應急措施,並向海事管理機構和航道主管部門報告。第九條在橋梁水域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從事捕撈、水產養殖、水生作物種植;
(二)新設渡口;
(三)其他有礙橋梁或通航安全的行為。第十條船舶航行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船舶進入橋梁水域前,應當備車,並對船舶主要航行設備、號燈、號型等進行檢查,確保處於良好狀態;
(二)船舶通過通航橋孔,應當保留足夠的高度,並與橋墩邊緣保持足夠的安全間距;
(三)加強瞭望,謹慎駕駛,使用安全航速;
(四)發現橋梁水域助航標志等有異常情況,不能確保安全通過時,不得強行通過,並應當立即採取安全措施,同時向當地海事管理機構、航道主管部門報告;
(五)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其他規定。第十一條船舶在橋梁水域航行時,禁止下列行為:
(一)追越;
昌侍(二)並排航行;
(三)掉頭、橫駛;
(四)穿越禁航橋孔;
(五)航行試驗(主機負荷試驗除外);
(六)其他影響橋梁水域通航安全的行為。第十二條除緊急情況外,任何船舶不得在橋梁水域內錨泊。
船舶因緊急情況在橋梁水域錨泊時,應當立即向當地海事管理機構報告,並按照規定顯示信號,用甚高頻等方式通報船舶動態,並採取有效措施盡快駛離橋梁水域。第十三條有下列情況之一,船舶不得通過橋梁水域:
(一)能見度低於規定要求時;
(二)風力達到限制通航的風力等級時;
(三)流模汪速達到限制通航的速度時;
(四)橋梁水域發生事故或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時。
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機構應當依法發布通航預警信息。第十四條違反本規定第九條規定的,由海事管理機構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第十五條違反本規定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由海事管理機構處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
4. 橋梁施工安全措施有哪些,安全文明施工方案都包括哪些內容
橋梁施工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確保信息暢通:加強氣象信息的控制管理,及時掌握天氣變化,特別是針對夏季施工可能遇到的暴風雨等惡劣天氣,以便及時採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加強防範。
防護的全面性:施工現場的安全防護需全面細致,涵蓋各部分現場、臨時設施及全部人員的安全。制定安全措施時要考慮周全,避免因小事而忽視,留下安全隱患。
科學組織施工:在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時,應充分考慮雨期施工的特點,合理安排施工計劃。不宜在雨季施工的工程應提前或延後安排,根據天氣情況合理調整室內外作業,風雨天氣盡量安排室內施工作業,提高工效和施工速度。
應急准備與響應:快速反應,做好防汛搶險救災應急准備。對腳手架、物料提升機、人貨兩用電梯以及倉庫、防護棚、臨時設施等採取有效的加固措施。確保搶險救災物資和人員到位,一旦發生險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安全文明施工方案則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工程概況:簡要介紹橋梁工程的基本情況,包括工程地點、規模、結構形式等。
安全管理目標:明確安全管理的總體目標,如事故發生率、重傷率、死亡率等控制指標。
安全管理機構與職責:設立安全管理機構,明確各成員的職責和分工,確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檢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等。
安全技術措施:針對橋梁施工的特點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制定具體的安全技術措施,如高處作業安全防護、施工機械安全管理、臨時用電安全管理等。
文明施工管理:加強文明施工管理,包括施工現場的環境保護、材料堆放、垃圾處理等,確保施工現場整潔有序。
應急預案與響應:制定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響應流程、救援措施和救援隊伍組成,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救援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