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舉例說明
Ⅰ 什麼是行政違法行為(再舉個例子)
行政違法行為是指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應當受到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的行為,如擾亂社會治安的行為。
例子:謊報險情,破壞鐵路封閉網,毆打他人等行為都是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政違法行為
Ⅱ 舉例說明,行政法規與法律之間相互矛盾。不要復制黏貼。
法律是上位法,行政法規是下位法。以上位法為准。與上位法沖突的下位法無效。
Ⅲ 舉例說明行政法的各項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行政法的精髓,貫穿於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法制監督之中,是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廢除並指導行政法實施前基本准則。
對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國內外行政法學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概括和歸納。根據我國的行政法發展狀況,我們認為應當特別強調以下兩項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即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使行政權。該原則具體又可分為4項子原則:(1)法律優先原則。指法律位階高於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行政命令,一切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行政命令皆不得與法律相抵觸。(2)法律保留原則。指立法法第8條所規定的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又分為絕對保留和相對保留。前者如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必須由法律規定,不得授權行政機關做出規定:後者如立法法第8條規定的其他事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授權國務院先制定行政法規。(3)職權法定原則。指行政機關的任何職權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須依據法律規定,否則不得行使。(4)責任政府原則。指行政機關和國家公務員違法行政必須承擔法律責任:既包括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被撤銷、變更的責任和行政賠償責任等,也包括國家公務員因違法失職而應承擔的行政處分責任和引咎辭職責任等。
2.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即行政機關做出的行政行為內容要客觀、適度、符合理性。合理行政原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與擴大。自由裁量權指行政機關的自行決定權,即對具體行政行為的方式、范圍、種類、幅度等的選擇權。盡管從機關性質上來說,行政機關應當是執行法律的機關,其行為皆應依法實施:但由於行政事務的復雜性,立法機關不可能通過嚴密的法律規范完全約束行政行為,故不得不在事實上和法律上承認行政機關的一定程度的行為選擇權,即自由裁量權。誠然,為了執行公務的需要,行政裁量權必須存在:但與此同時,由於行政裁量權較少受到法律的約束,因而常常產生濫用的事實或出現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後果。無論行政裁量權的濫用或行政裁量顯失公正,都是對行政法治的破壞。因此,我們既應當承認自由裁量權的作用,又應當加強對自由裁量權的控制。
合理行政原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它從實質方面對自由裁量行為提出了要求,即要求其內容合理。合理行政原則的出現可謂是行政法原則的一個重大發展。
合理行政原則作為一項普遍適用的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其具體要求是:(1)行政行為的動因應符合行政目的;(2)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之上;(3)行政行為的內容應客觀、適度、合乎情理。這三點具體要求反映著合理行政原則的內涵。
我國行政法的合法性原則與合理性原則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兩大基本原則,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對於全面理解和貫徹我國行政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從它們在我國行政法律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二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二者並存於行政法之中,缺一不可。行政合法性與行政合理性是現代法制社會對行政主體制定、 實施行政法律規范提出的基本要求。
(2)二者互為前提,互為補充,共同為完善行政法制發揮作用。從行政的使命和目的看,任何行政法律規范的制定和實施,都應當以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正義、公平的理性原則,符合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目的。
Ⅳ 舉例說明,行政法規條文自相矛盾
《行政處罰法》在規定了行政處罰的七種基本類型後,根據每種處罰的特點及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的影響程度,將其分為輕重不同幾類,並以行政處罰的輕重程序為主要根據,對行政處罰的設定權作出規定。行政處罰的性質越嚴重,設定該類行政處罰的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層級就越高,以保證行政處罰在議定過程中能夠充分考慮到對處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避免重大的行政處罰由於規范層次不高的原因而被大量地設定。該法第九條明確規定:「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第十條規定:「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以此規定反觀《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決定》,不難發現該《決定》在現行立法體系中已成了一個違法的規范性文件。首先,該《決定》的立法根據是1954憲法,由於1954憲法早已失效,所以該《決定》已不存在合憲性;其次,該《決定》內容是對人身自由進行限制,依照《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勞動教養的期限為「1年至3年,必要時得延長1年」(實質上與刑罰中的4年以下有期徒刑基本相當)。由於該《決定》屬行政法規,依據《行政處罰法》第十條的規定,已不享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設定權,國務院作為這種處罰的立法主體資格也已然喪失,《決定》的施行已徹底、明確地喪失了法律依據。
只找到了這一個典型的沖突案件,另外,在同一部行政法律法規中,不會出現相互矛盾的條文。
Ⅳ 列舉一些事例說明一下什麼是行政立法什麼是行政許可什麼是行政處罰什麼是行政強制什麼是行政指導
1、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省會市人民政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的活動。涉及幾個部門,則需共同協商起草,並經有關法制機構審查批准。全國性的行政法規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由國務院總理簽署發布。部、委規章經部務或委務會議討論通過。地方政府規章經該級政府常務會議或辦公會議討論通過,由部長、主任或省長、市長簽署。重要的部門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須報上級機關審批,然後公布,一般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報國務院備案。
2、行政許可就是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政性管理行為。大體可以劃分為五類:普通許可、特許、認可、核准、登記。如開公司到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如還需要環評、安全生產的到環保部門申請、安全部門申報等。
3、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沒有上述許可,就不能生產、銷售、經營。
4、行政強制,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實現行政目的,對相對人的人身、財產和行為採取的強制性措施。如在沒有辦理營業執照等相關手續的情況下,進行生產、銷售、經營活動,行政處罰不執行,行政處罰部門可以用行政強制措施處理。
5、行政指導就是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的事務范圍內,根據國家的政策規定或者法律原則,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用非強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該行政相對方的同意或協助,有效地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動的管理行為。如說服、建議、協商、幫助、獎勵等。
Ⅵ 行政處罰行政機關..舉例說明
按律法規定,行政處罰的行政機關是在其法定的職權范圍內實施的,行政機關是國家機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國家行政職權的行政組織,包括政府以及有關功能部門,有外交部、國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郵政局、文物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中醫葯管理局等等,他們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來執行處罰。
比如涉及到環境方面的處罰,則由環境部門來執行,涉及到食品葯品方面的處罰,則由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來執行等等,涉及到不同方面的行政處罰,由相關的行政機關來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規定:
第十五條 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
第十六條 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第十七條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第十八條 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本法第十九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受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第十九條 受委託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二)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三)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的,應當有條件組織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
Ⅶ 行政人之間有什麼樣的行政法律關系,能具體舉個例子嗎
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比如城管局和流動商販之間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
Ⅷ 請舉例說明什麼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
簡單的說,全國人大制定的是法律,國務院制定的是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制定的是地方法規。
Ⅸ 設定了行政處罰的法律有哪些舉例說明 同上,,行政法規,部門規章
設定了行政處罰的法律法規太多了,但人身自由罰只能法定,且由公安機關執行
Ⅹ 請舉例說明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的區別。
1、行政法規:制定主體國務院(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2、部門規章:制定主體國務院部門(如國家科委制定的《科學技術保密規定》)
3、行政法規效力高於部門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