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法律條例流程

法律條例流程

發布時間: 2022-01-06 17:49:13

① 中國法律規定的訴訟方式有哪幾種分別經過哪些步驟

刑事訴訟:有二種方式:
一種是由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這種案件稱為公訴案件。一種是由公民自己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這種案件稱為自訴案件。自訴案件,是指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以書面或者口頭的形式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除了自訴案件外,其他案件都是公訴案件。
公民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案件有以下三種情況:
1.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也就是說,當事人主動到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才處理,當事人不主動起訴的,人民法院就不處理。法院不主動處理這類案件。根據刑法規定,共有四種案件是告訴本處理的案件:(1)公然侮辱、誹謗的案件(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2)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案件(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3)虐待家庭成員案件(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4)侵佔他人委託保管財物的案件(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的)。
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主要包括:(1)故意傷害的案件(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2)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案件(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的);(3)侵犯通訊自由的案件(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的);(4)重婚的案件(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的);(5)遺棄的案件(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規定的);(6)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案件(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一節規定的,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7)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七節規定的,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8)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對於這八類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該依法受理。對於其中證據不足、可由公安機關處理的,或者認為對被告人可能判處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該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也就是說,對上述八類案件,如果犯罪輕微,被害人能夠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明被告人對自己實施了犯罪行為的證據的,以自訴方式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了侵犯自己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沒有立案偵查或者作出撤銷案件的處理或者作出不起訴的決定的。

② 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條例的區別和聯系

廣義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法律是全國人大制定的版。  
行政法規權是國務院制定的。  
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規章是國務院部門、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及地方政府制定的。
注意: 
1、規定是規范性文件,不屬於法律范疇,效力低於法律。 2、條例是法律的名稱,不是法律的種類。 
法律效力等級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我國法律遵循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在法律覆蓋層面上,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③ 法律訴訟流程

法律訴訟分為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等。以民事訴訟為例,民事訴訟流程:

1、 起訴,即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庭遞交訴狀。

2、 立案審查

符合立案條件,通知當事人7日內交訴訟費,交費後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條件,裁定不予受理。

如果對裁定駁回起訴不服,10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受理後,法院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15日內進行答辯,通知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可根據當事人申請,做出財產保全裁定,並立即開始執行

3、 排期開庭

提前3日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承辦人;公開審理的案件提前3日進行公告。

4、開庭審理

宣布開庭,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詢問是否申請迴避

法庭調查:當事人陳述案件事實。

(3)法律條例流程擴展閱讀:

訴訟行為

1、訴訟行為也稱訴訟活動,指司法機關與訴訟當事人依法定程序所進行的,能發生訴訟效果的法律行為。包括司法機關對刑事案件的立案、偵查、起訴、拘留、逮捕、審判;對民事案件的受理、調查、收集證據、調解,以及當事人起訴、應訴、提供證據、進行辯論或辯護等。

2、訴訟行為除了應具備一般法律行為的條件外,還須具備訴訟法所規定的條件。即:案件須屬司法機關主管和管轄;當事人須具有當事人能力,刑事行為人須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並且都具有訴訟行為能力(無訴訟行為能力人依法由其訴訟代理人進行)。

案件須是未經法院判決確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生效的案件,按審判監督程序處理);告訴才處理的須有受害人等的告訴,民事訴訟須由當事人提起。

3、由於民事訴訟程序在三大訴訟程序中居於基本地位,因而下文專論民事訴訟行為及其調整規律。

④ 一部法律出台的過程是怎樣的

1.起草部門起草法律草案(一般由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國務院各個部委、軍委底下的解放軍四總部等起草)
2.國務院和軍委起草的需要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及軍委會議通過後,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遞交法律案
3.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以後,一般就交到法律委進行法律草案的統一審議,掛到網上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由法工委做具體的法律草案修改工作
4.然後二審通過、或者三審通過,取決於常委會委員審議過程中意見多不多,最多的物權法上了六次常委會,最後第七次上會的時候才表決通過

⑤ 法律條例

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頒布的法律,國務院頒布的各個條例的法律條文在各大新華書店都賣的有,任何公民都有資格買的

⑥ 法律法規的條例是什麼

  1.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稱法律

  2.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制定的稱為暫行條例

  3. 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稱條例

  4. 有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可稱條例

  5. 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不可以稱條例

⑦ 法律的出台有什麼步驟

我國法律的出台的步驟是三步走。
法律制定,又稱法律創制,法律創立,最通常的稱之為「立法」。它是指有法的創制權的國家機關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補充、修改和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認可法律的一項專門性活動。
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權的國家機關在創制、認可、修改或者廢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步驟和方法。狹義的立法程序僅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創制、認可、修改或廢止法律的程序。廣義的立法程序包括一切具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創制、認可、修改或廢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和《全國各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的有關規定及我國的立法實踐,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立法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審議、法律草案的表決與通過、法律的公布等。具體三步是:
1、提出法律草案。大會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全國人大職權范圍內的法律案,由大會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一個代表團或是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全國人大職權范圍內的法律案,由大會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由專門委員會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後再作決定。
2、法律案的審議。對列入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首先由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關於法律案的說明,然後由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者分組會議審議,並由法律委員會和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並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主席團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並將修改後的法律草案提請大會表決。法律案在列入大會議程前,一般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反復審議和修改,然後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大會議審議。
3、法律案的表決和公布。法律案的表決採用無記名投票、舉手錶決和其他方式進行。目前,多數情況下,對法律案採用按電子表決器的方式進行表決,代表大會全體會議表決法律案,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憲法的修改由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由大會主席團公布。

⑧ 請問 法律 法規 條例 細則 辦法 的概念和區別

1、法律、法規、條例、細則、辦法的概念:

①法律位於第一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最大,通過的文件可信度最高,下面的文件的都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文件為執行標准,如違反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文件,一概宣布無效。

②法規:是指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文件為基礎依據,再對照當地的具體實際情況制訂的實際執行標准.實際操作性是最主要的方面。

③條例:政府機關通過的文件,政府機關同時要服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這個發布的文件為執行標准.做了一些對實際事務進行規范和要求的文件,就是條例。

④細則:解釋性的文件,具體解釋法律法規,並詳細規定其具體做法。

⑤辦法:更為詳細的做事規定,規定了做什麼事按什麼程序,要注意什麼。

2、法律、法規、條例、細則、辦法的區別:

幾者規定的范圍、內容涉及的方面有所不同。

①法律是全國人大委員會審議並通過,全國各地通用。

②法規,條例由國務院審議並通過,全國通用,但法律效力與法律相比較差。

③條例也可由較大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所以只能在本地區實施,屬於地方法規。

④意見和實施細則一般由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提出,本一級政府審議並通過實施。

(8)法律條例流程擴展閱讀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思想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

⑨ 中國所有法律條例

你說的太籠統了,中國法律太多不知從何說起

憲法,
它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一切法律、法規的母法。其他法律、法規是憲法的子法。子法如與母法的內容相違背,子法則無效。除了母法--憲法之外,我們可以把其餘一切法律、法規分為以下四大部門。即:(1)刑事;(2)民事;(3)經濟;(4)行政。打官司的人可以根據自己所打的官司,側重學習其中的一個部門法律、法規。

(1)刑事方面。它又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即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的,犯了什麼罪,將要受到怎樣的處罰等。如:刑法、懲法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決定、通知、補充規定等。另一類是程序法,即規定辦理刑事案件程序、步驟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補充規定等。
(2)民事方面。它也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如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著作權法等等,以及有關的補充規定。另一類是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條例等,也包括各種有關的補充規定、暫行規定等。
(3)經濟方面。實體法主要有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稅法、產品質量法等。程序法與民事方面的程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4)行政方面。實體法有食品衛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程序法有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條例和其他有關補充規定等。

⑩ 法律中的……辦法,……條例,……法各有什麼區別

在制定主體、效力等級以及實施許可權范圍等上不同。
狹義上的法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效力最高,
其名稱就常常是《××法》
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即國務院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即行政法規效力次於法律,其名稱常常是《××條例》,《××辦法》,《××規定》
地方立法機關,國務院各部門等制定的地方立法和部門規則,效力等級更低
其名稱也常常是《××條例》,《××辦法》,《××規定》
而這些條例、辦法、規定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只能在其許可權范圍或地域范圍內施行
法律法規的效力從其名稱上可見一斑,但他們之間主要的區別在於位階不同,這個時候就不能僅僅看是條例還是辦法了。國務院的規定可能叫辦法,而部門規章也可能叫辦法。這時要看的就是制定該法律法規的部門的權力了。
全國人大制定憲法和基本法律;
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一般法律;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
國務院各部、委、辦、局制定部門規章;
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發生沖突時效力如下:
上位法效力大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發生無法判別其效力時,按照《立法法》的規定由各有權部門裁決。

熱點內容
道德與法治丹丹 發布:2025-07-08 06:48:17 瀏覽:854
行政法中的數字 發布:2025-07-08 06:48:13 瀏覽:978
刑事訴訟法檔案裝訂標准 發布:2025-07-08 06:42:38 瀏覽:310
道德與法治野百合也有春天結局 發布:2025-07-08 06:40:08 瀏覽:267
unsw法學 發布:2025-07-08 06:37:43 瀏覽:197
吳鵬法學 發布:2025-07-08 06:37:34 瀏覽:498
法院逮捕決定書 發布:2025-07-08 06:36:09 瀏覽:348
四個表率推進依法治市 發布:2025-07-08 06:30:29 瀏覽:724
保險合同法講座視頻 發布:2025-07-08 06:25:42 瀏覽:57
教育法律法規教育心得 發布:2025-07-08 06:14:33 瀏覽: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