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證條例2016
Ⅰ 居住證暫行條例 居住證門檻是不是放低了
新的管理規定是為了理順目前中國大量流動人口的管理,看似將門檻降低了,可是在實際執行時各地方政府還是會設置較高的入門門檻的。而且獲得居住證後能獲得什麼待遇也是個未知數。
Ⅱ 國務院公布居住證暫行條例有什麼特別意思嗎
慢慢弱化戶口
Ⅲ 新出台的居住證制度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663號
《居住證暫行條例》已經2015年10月21日國務院第109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李克強
2015年11月26日
居住證暫行條例
第一條 為了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常住人口全覆蓋,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公民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申領居住證。
第三條 居住證是持證人在居住地居住、作為常住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申請登記常住戶口的證明。
第四條 居住證登載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號碼、本人相片、常住戶口所在地住址、居住地住址、證件的簽發機關和簽發日期。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的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衛生計生等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做好居住證持有人的權益保障、服務和管理工作。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的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將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所需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人口信息庫,分類完善勞動就業、教育、社會保障、房產、信用、衛生計生、婚姻等信息系統以及居住證持有人信息的採集、登記工作,加強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居住證持有人信息的共享,為推進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轉移接續制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供信息支持,為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居住提供便利。
第八條 公安機關負責居住證的申領受理、製作、發放、簽注等證件管理工作。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用人單位、就讀學校以及房屋出租人應當協助做好居住證的申領受理、發放等工作。
第九條 申領居住證,應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機關委託的社區服務機構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證、本人相片以及居住地住址、就業、就讀等證明材料。
居住地住址證明包括房屋租賃合同、房屋產權證明文件、購房合同或者房屋出租人、用人單位、就讀學校出具的住宿證明等;就業證明包括工商營業執照、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出具的勞動關系證明或者其他能夠證明有合法穩定就業的材料等;就讀證明包括學生證、就讀學校出具的其他能夠證明連續就讀的材料等。
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等,可以由其監護人、近親屬代為申領居住證。監護人、近親屬代為辦理的,應當提供委託人、代辦人的合法有效身份證件。
申請人及相關證明材料出具人應當對本條規定的證明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
對申請材料不全的,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機關委託的社區服務機構應當一次性告知申領人需要補充的材料。
對符合居住證辦理條件的,公安機關應當自受理之日起15日內製作發放居住證;在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的地區或者因特殊情況,不能按期製作發放居住證的,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實施辦法中可以對製作發放時限作出延長規定,但延長後最長不得超過30日。
第十條 居住證由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簽發,每年簽注1次。
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連續居住的,應當在居住每滿1年之日前1個月內,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機關委託的社區服務機構辦理簽注手續。
逾期未辦理簽注手續的,居住證使用功能中止;補辦簽注手續的,居住證的使用功能恢復,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的居住年限自補辦簽注手續之日起連續計算。
第十一條 居住證損壞難以辨認或者丟失的,居住證持有人應當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機關委託的社區服務機構辦理換領、補領手續。
居住證持有人換領新證時,應當交回原證。
第十二條 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的權利。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下列基本公共服務:
(一)義務教育;
(二)基本公共就業服務;
(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服務;
(四)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五)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務;
(六)國家規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務。
第十三條 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享受下列便利:
(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出入境證件;
(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
(三)機動車登記;
(四)申領機動車駕駛證;
(五)報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申請授予職業資格;
(六)辦理生育服務登記和其他計劃生育證明材料;
(七)國家規定的其他便利。
第十四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擴大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務和便利的范圍,提高服務標准,並定期向社會公布居住證持有人享受的公共服務和便利的范圍。
第十五條 居住證持有人符合居住地人民政府規定的落戶條件的,可以根據本人意願,將常住戶口由原戶口所在地遷入居住地。
第十六條 居住地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下列規定確定落戶條件:
(一)建制鎮和城區人口50萬以下的小城市的落戶條件為在城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或者其他建制鎮有合法穩定住所。
(二)城區人口50萬至100萬的中等城市的落戶條件為在城市有合法穩定就業並有合法穩定住所,同時按照國家規定參加城鎮社會保險達到一定年限。其中,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壓力小的地方,可以參照建制鎮和小城市標准,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壓力大的地方,可以對合法穩定就業的范圍、年限和合法穩定住所的范圍、條件等作出規定,但對合法穩定住所不得設置住房面積、金額等要求,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的要求不得超過3年。
(三)城區人口1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的落戶條件為在城市有合法穩定就業達到一定年限並有合法穩定住所,同時按照國家規定參加城鎮社會保險達到一定年限,但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的要求不得超過5年。其中,城區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可以對合法穩定就業的范圍、年限和合法穩定住所的范圍、條件等作出規定,也可結合本地實際,建立積分落戶制度。
(四)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應當根據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連續居住年限等為主要指標,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
第十七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在工作過程中知悉的居住證持有人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
第十八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責令改正,處200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一)使用虛假證明材料騙領居住證;
(二)出租、出借、轉讓居住證;
(三)非法扣押他人居住證。
第十九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一)冒用他人居住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住證;
(二)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的居住證。
偽造、變造的居住證和騙領的居住證,由公安機關予以收繳。
第二十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符合居住證申領條件但拒絕受理、發放;
(二)違反有關規定收取費用;
(三)利用製作、發放居住證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
(四)將在工作中知悉的居住證持有人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
(五)篡改居住證信息。
第二十一條 首次申領居住證,免收證件工本費。換領、補領居住證,應當繳納證件工本費。辦理簽注手續不得收取費用。
具體收費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價格主管部門制定。
第二十二條 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本行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落戶條件等因素,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二十三條 本條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條例施行前各地已發放的居住證,在有效期內繼續有效。
Ⅳ 中國居住證暫行條例歸哪個部門解釋
居住證的管理工作由公安機關負責,所以由公安機關戶政部門予以解釋。可咨詢當地的戶政管理部門。
Ⅳ 2016年實行新的居住證辦理條例,初次辦理居住證是必須登記資料以後
規定是有登記備案或者有證明材料居住半年以上的,
辦理時只要符合其他條件15日內應當制發證件。
Ⅵ 2016年6月1號廣東省居住證新規定
本文《2016年廣東省居住證/暫住證暫行條例全文,廣東省居住證/暫住證辦理流程》一說到居住證,很多人會想到暫住證。實際上,二者有比較大的區別。暫住證是赴外地工作或居住人員的一項法定義務,而居住證的申領門檻相對較高。從名稱本身也能看出區別,暫住是臨時居住,居住證則是作為常住人口來對待。接下來獨特資訊網小編來為大家解讀相關資訊!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2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從2010年1月1日起,廣東省將全面採用「居住證」來取代「暫住證」,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流動人口將享有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服務、傳染病防治等多項公共服務,符合一定條件的還可以實現子女入學和申請常住戶口。
據廣東省推行居住證制度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廣東省公安廳副廳長鄭東介紹,流動人口只要到派出所和經公安機關授權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構就可以辦理居住登記和居住證。居住證在全省通用,流動人口在廣東省內流動時只要辦理居住地址變更便可。
新的《條例》突出了「服務」理念,規定逐步實現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鄭東表示,按規定流動人口在廣東將享有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傳染病防治和兒童計劃免疫保健服務等七類公共服務,辦理了居住證的流動人口還可以享有在居住地申領機動車駕駛證、辦理出入港澳地區的商務簽注手續等四類公共服務。
該《條例》明確了流動人口入戶和子女入學的條件。流動人口在廣東同一居住地連續居住並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滿5年、有穩定職業、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其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應當與常住戶口學生同等對待。居住證持證人在同一居住地連續居住並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滿7年、有固定住所、穩定職業、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依法納稅並無犯罪記錄的,可以申請常住戶口。
Ⅶ 居住證暫行條例實行後,居住證持有人年齡到期,可以和本地常住戶口人一樣可延續社保交費嗎
居住證暫行條例實行後,居住證持有人年齡到期,可以和本地常住戶口人一樣可延續社保交費。但具體以當地實際情況確定。
《居住證暫行條例》共23條,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為依據,以各地已出台的居住證制度為參考,注意與戶口、身份證制度的比較,突出居住證的賦權功能,突出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服務職能,在明確居住證的性質和申領條件的基礎上,一方面確立了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另一方面鼓勵各地不斷創造條件提供更好的服務。
上述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主要有:一是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服務等六項基本公共服務和辦理出入境證件、機動車登記等七項便利;二是通過梯度賦權機制要求各地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擴大向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務和便利的范圍、提高服務標准,並定期向社會公布;三是明確持證人申請登記居住地常住戶口的銜接通道及各類城市確定落戶條件的標准。
Ⅷ 居住證暫行條例的專家解答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負責人就條例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為什麼要制定該條例?
答: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就業,同時,城市間的人口流動也不斷加速。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跨縣(市、區)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達到1.7056億。這部分常住人口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方面仍難以與當地戶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工作和生活面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風險和矛盾。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上述問題,近年來作出一系列推進城鎮化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都將建立居住證制度作為創新人口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提出了明確要求。
因此,有必要制定條例,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為流動人口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提供製度框架、有序推進城鎮化進程。
問:條例對居住證是如何定位的?
答:條例從為流動人口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提供製度框架出發,規定:居住證是持證人在居住地居住、作為常住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申請登記常住戶口的證明;公民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申領居住證。
問:條例規定了居住證持有人享受哪些公共服務和便利?
答:條例在不影響其他流動人口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政策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了居住證持有人享受的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具體包括:
一是規定了居住證持有人享受的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服務,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出入境證件,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機動車登記,申領機動車駕駛證,報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申請授予職業資格,辦理生育服務登記和其他計劃生育證明材料等便利。
二是建立了梯度賦權的機制。條例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逐步擴大向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務和便利的范圍、提高服務標准,並定期向社會公布。
三是建立了居住證持有人通過積分落戶制度等方式申請登記常住戶口的銜接通道,並明確了各類城市確定落戶條件的標准。
問:條例規定了政府及相關部門哪些工作職責?
答:條例按照寓管理於服務之中的精神,突出了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服務職能。
一是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機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做好居住證持有人的權益保障、服務和管理工作。
二是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的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將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所需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三是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人口信息庫,分類完善各類信息系統及居住證持有人信息採集、登記工作,加強信息共享,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供信息支持。
四是規范了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服務和管理行為,如限期制發居住證、對持證人個人信息予以保密、免費辦理首次證件及簽注手續等,並對無故拒絕受理、發放,違反規定收取費用,利用便利收受他人財物等違法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Ⅸ 居住證暫行條例公布 門檻會否帶來不公平
2015年12月13日,《居住證暫行條例》公布,將於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相關數據顯示,當下中國的流動人口達2.53億人,這一數字在2020年將接近3億。如此龐大的規模,正是此次《居住證暫行條例》可能涉及的人群。
從過去針對外來人口的暫住證到如今的居住證,背後隱含著我國戶籍管理制度的演進軌跡。而一字之差的改變會給這些人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寫在條文里的權益如何才能走進現實?
針對這些問題,相關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
解讀1
居住證和暫住證有何區別?
居住證有穩定性 強調外來人口的權益
北京公開文件中曾提出,外地來京人員應當在來京後三日內,按規定辦理暫住登記,其中年滿16周歲、擬在京暫住一個月以上或從事務工經商活動的人員,應當在辦理暫住登記的同時申請辦理《暫住證》;暫時不符合辦理《暫住證》條件或暫住一個月以下的非務工經商人員,應當按規定辦理《暫住人員臨時登記證》。臨時登記證的有效期為一個月,有效期滿仍不具備辦理《暫住證》條件的,應當自動離開本市。
對於居住證和暫住證的區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杜鵬表示,暫住證的初衷是對流動人口進行管理,是臨時性的,提供的服務較少;而此次條例中涉及的居住證辦理是基於流動人口在居住地居住了一定的時間,有穩定的住所或者職業等,有一定的穩定性,同時提到持證人享有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服務和一些辦事便利,更加強調了外來人口可以享受到的權益。
解讀2
居住證的「含金量」有多高?
強調基本服務 一些更深層次的服務和便利未觸及
《條例》列舉了居住證持有人可享受到的6大服務和7項便利。那麼,持有居住證是否意味著和擁有所在地戶口一樣了呢?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楊菊華認為,二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居住證強調了基本服務的獲得,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服務和便利沒有觸及。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教授伍先江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一拿到居住證就完全享受城市福利也是不現實的,各地可以結合經濟社會實際情況,不斷創造條件逐步實現。比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服務、社保等直接關繫到公民生存權,也是法律規定必須享有的,就必須賦予;住房保障等服務如果不能一步到位,也應當加大投入、逐步解決。「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務,這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解讀3
隨遷子女異地高考能否解決?
尚未觸及 但在國家層面上釋放積極信號
對於很多流動人口來說,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子女的上學和教育問題。杜鵬指出,此次出台的條例規定了居住證持有人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服務,對於義務教育階段之外的教育問題尚沒有涉及,但是仍然在國家層面上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與居住證制度相關的教育、衛生、醫療等部門都應該在這一制度下重新定位服務,教育的問題也應該向更加便利的方向發展。
而教育方面的一項最新政策是,從明年1月1日起,我國將建立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一大特點就是「錢隨人走」,約1300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將直接受益。
解讀4
如何保障相關服務最終落實?
各部門共同保障 提供強有力監督
此次出台的《條例》對居住證持有人可以獲得的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進行了明確,而這些規定中的權益如何變成實實在在的現實呢?
「相關配套政策缺失,制約著全國性居住證制度體系的建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居住證制度體系涉及諸多要件,涉及公安、醫衛、教育、人社、工商、稅務等20多個部門,其全面落實應以國家為主導、地方政府為主體,各地各部門共同保障、深入推進。「出於多種因素,會遇到一定阻力,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提供強有力的監督。」
《條例》中對此也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的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將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所需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解讀5
居住證制度會否帶來新的不公?
專家建議居住證遵循「低門檻、廣覆蓋」原則
在申領居住證方面,絕大部分城市都設置了「門檻」。以人口流出為主的地區「門檻」相對較低,並賦予跟戶口相差無幾的待遇;人口大量流入的特大城市則以穩定居住、穩定就業等「高門檻」控制性措施為主。研究表明,我國流動人口群體內部在教育、就業、收入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由此,有人擔心:居住證制度惠及人口主要集中在年輕、高學歷、高收入等較為優秀的人群,而相對弱勢的群體獲得的福利實則有限。
「未來會不會在流動人口中分化形成居住證人群、非居住證人群等不同群體,帶來新的不公?」來自廣西崇左的「北漂」黃志瑋有這樣的疑問。陸傑華建議,居住證制度應在門檻設計上遵循「低門檻、廣覆蓋」原則,提高覆蓋人口范圍;在機制設計上遵循「分步推進、穩步提高」原則,既考慮各地現實情況,也應實現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高。 據新華社
解讀6
是否影響本地人權益?
推動更多公共服務 本地居民同樣受益
外來人口可以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了,可能有本地人會有所擔心,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權益呢?
伍先江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表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外來人口是受益群體,同時也要保障本地居民的福利不降低。長遠看,新居民的加入能夠推動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使地方財力不斷增強,進而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對本地居民也是有利的。
杜鵬說到,外地人為所在地的稅收和生產都作出了一定貢獻,在此基礎上應該去保障他們的權利,而居住證制度的實施可以讓這方面更加規范。
此外,新華社的報道也提到,南京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黃潤龍建議,國家應考慮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差異,適度進行公共財政轉移。
居住證的「前世今生」
●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一次明確將城鄉居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種不同戶籍,奠定了我國現行戶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1985年,《公安部關於城鎮暫住人口管理的暫行規定》出台,對流動人口實行以「暫住證」為主的管理辦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流動人口規模迅速擴大,城市管理者們開始思考如何讓流動人口在流入地享有平等的權利,並逐步創新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制度。在這種背景下,「居住證」應運而生。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5-12-16,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