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民的相關條例
Ⅰ 對於樓上鄰居擾民有相關法律條例限制么
《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五十八條 違反關於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製造雜訊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警告後不改正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Ⅱ 擾民法律怎麼規定時間
您好,法定擾民時間限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擾民是晚上二十二點到早上六點之
間。
1、一類生活區域夜測50分貝以上,二類生活區域夜測65分貝以上,只要超過晚上9點或者10點鍾的就是擾民了,屬於噪音污染。如果所處的地方出現了在這些范疇之內的行為就是擾民。
2、小區里裝修時間12時至14時、19時至次日7時才是不擾民。每個省份規定的時間都有所不同,但是大同小異,居民正常休息時間內操作算擾民。容許裝修的
時間集中在7時到12時,14時到19時。
3、晚11點到次日早7點,分貝高於80分貝,即為擾民。
根據城市區域雜訊標准明確規定了城市五類區域的環境雜訊最高限值:
1、療養區、高級別墅區、高級賓館區,晝間50分貝、夜間40分貝;
2、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晝間55分貝、夜間45分貝;
3、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晝間60分貝、夜間50分貝;
4、工業區,晝間65分貝、夜間55分貝;
5、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線道路、內河航道、鐵路主、次干線兩側區域,晝間70分貝、夜間55分貝,(夜間指22點到次日晨6點)。
二、關於擾民的處理辦法
根據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可以並處罰款:
根據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可以並處罰款:
(一)在城市市區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使用高音廣播喇叭;
(二)違反當地公安機關的規定,在城市市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音響器材,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過大音量的;
(三)未按本法第四十六條和第四十七條規定採取措施,從家庭室內發出嚴重干擾周圍居民生活的環境雜訊的。
我國法律對擾民時間有著明確的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三十條規定,擾民時間為夜間22點至凌晨6點之間。以上就是關於法定擾民時間限制的有關內容的整理。
Ⅲ 有沒有關於擾民的法律規定
法律規定規定晚上22點至次日凌晨6點算擾民。
根據《雜訊管理辦法》,雜訊管制時間是22點至版次日凌晨權6點,但各地方人民政府有權根據當地的實際,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所以要參照當地的管理辦法。
具有某種影響力的人或組織粗暴對待相關民眾利益的作法,一般指雜訊擾民。
根據《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可以並處罰款:
(一)在城市市區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使用高音廣播喇叭;
(二)違反當地公安機關的規定,在城市市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音響器材,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過大音量的;
(三)未按本法第四十六條和第四十七條規定採取措施,從家庭室內發出嚴重干擾周圍居民生活的環境雜訊的。
Ⅳ 噪音擾民時間規定是什麼
環境雜訊對人們的工作和休息危害較大,當人們遇到雜訊問題困擾時,可以先請具有國家資質的相關檢測機構對環境雜訊或者室內雜訊進行系統、科學的檢測,在拿到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測報告後,如果發現其雜訊確實超標,便可向物業管理公司或當地專門處理雜訊污染的部門(如環保部)進行投訴,環保部門會按照國家的環保標准和有關法律對雜訊超標事件依法進行處理。
一、國家《城市區域雜訊標准》中,根據區域不同規定了噪音的不同標准,城市五類區域的環境雜訊最高限值如下:
1、療養區、高級別墅區、高級賓館區,晝間50dB(分貝)、夜間(指22時至次日6時,下同)40dB;
2、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晝間55dB、夜間45dB;
3、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晝間60dB、夜間50dB;
4、工業區,晝間65dB、夜間55dB;
5、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線道路、內河航道、鐵路主次干線兩側區域,晝間70dB、夜間55dB。
二、中國現行的國家標准為《聲環境質量標准》,根據雜訊限值規定,從聲音小到大分別為0類、2類、3類、4類。各類標準的適用區域:
1、0類標准適用於療養區、高級別墅區、高級賓館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位於城郊和鄉村的這一類區域分別按嚴於0類標准5分貝執行;
2、1類標准適用於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鄉村居住環境可參照執行該類標准;
3、2類標准適用於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
4、3類標准適用於工業區。
5、4類標准適用於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域,穿越城區的內河航道兩側區域。穿越城區的鐵路主、次干線兩側區域的背景雜訊(指不通過列車時的雜訊水平)限值也執行該類標准。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四條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Ⅳ 樓上擾民有法律規定
對於這種相鄰權受到侵害的情況,首先應該及時向相關部門(物業、居委會)反映,請求幫助解決;而對於調解未果的,則可依據上述法律規定,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如果向法院提起訴訟,則需要由相關部門對樓上傳出的「音樂」噪音做出鑒定,證明噪音的確影響到了相鄰的正常生活。如果樓上鄰居家的「音樂」聲確實達到了雜訊的標准,則應該立即改正其不當行為,並承擔相應的精神賠償責任。
《物權法》第八十四條 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
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第九十條 相鄰不動產之間禁止排放、施放污染物
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雜訊、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
第四十六條
使用家用電器、樂器或者進行其他家庭室內娛樂活動時,應當控制音量或者採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對周圍居民造成環境雜訊污染。
相鄰關系,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在所有人或使用人在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發生矛盾的,應當運用法律調節彼此間的矛盾,使他們有權從鄰方得到必要的便益,並防止來自鄰方的危險和危害。同時,對各自所有權的行使也應有所節制,不能損害鄰方的合法權益。因此,相鄰關系實際上是在斟酌相鄰各方的利益和公共秩序後,對行使所有權的一種限制或節制。享有地上權(見用益物權)的人,也應適用相鄰關系的法律規定。
Ⅵ 擾民法律怎麼規定的
禁止任何單位、個人在城市市區雜訊敏感建設物集中區域內使用高音廣播喇叭。音樂大小白天超過五十五分貝,夜間超過四十五分貝就算擾民了,夜間是指晚二十二點至晨六點之間的期間。禁止任何單位、個人在城市市區雜訊敏感建設物集中區域內使用高音廣播喇叭。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條禁止任何單位、個人在城市市區雜訊敏感建設物集中區域內使用高音廣播喇叭。在城市市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音響器材可能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過大音量的,必須遵守當地公安機關的規定。
Ⅶ 噪音擾民的法律依據
雜訊擾民可以報案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八條違反關於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製造雜訊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警告後不改正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條使用家用電器、樂器或者進行其他家庭室內娛樂活動時,應當控制音量或者採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對周圍居民造成環境雜訊污染。
(7)擾民的相關條例擴展閱讀
噪音擾民的起訴
噪音擾民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雜訊擾民是一個行為後果為定義的違法行為。只要產生的雜訊煩擾了公民的正常生活,即產生噪音擾民的違法事實。
《雜訊法》對噪音擾民行為並沒有提出聲響一定要達到多少分貝才構成噪音擾民的必要條件。起訴噪音擾民需有能夠證明噪音存在的證據,比如證人證言、錄音、當事人陳述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Ⅷ 關於擾民的相關法律條款
1、樓上住戶已經嚴重侵犯你的休息權;
2、你可以做一份錄音證據,將開裂的天花板拍下來;
3、搜集好證據盡快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