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體育設施管理條例
1. 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1129號文件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2.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的第五章 草原利用
第二十三條草原承包經營者應當履行合理利用草原的義務,不得超過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核定的載畜量;草原承包經營者應當採取種植和儲備飼草飼料、增加飼草飼料供應量、調劑處理牲畜、優化畜群結構、提高出欄率、進行草原流轉等措施,保持草畜平衡。
第二十四條在草原上採集甘草、麻黃草、蓯蓉、防風、黃芩、柴胡等野生植物,應當遵守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五條國家和自治區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徵收或者徵用草原的,應當支付草原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附著物補償費。
草原補償費按照該草原被徵收或者徵用前五年平均飼養牲畜價值和年產經濟植物價值之和的十倍支付;安置補助費按照每畝被徵收或者徵用草原前五年平均飼養牲畜價值和年產經濟植物價值之和的十至十五倍支付;附著物補償費按照實際損失合理支付。
依照法律徵收、徵用或者使用草原的,應當交納草原植被恢復費。草原植被恢復費專款專用,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用於草原植被恢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六條在草原上進行勘探、鑽井、修築地上地下工程等需要臨時佔用草原的,草原佔用者應當根據草原權屬,徵得草原所有權或者使用權單位以及草原承包經營者的同意,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按照規定的時間、區域和作業方式進行。佔用期滿,佔用者應當恢復草原植被,並及時退還。
臨時佔用草原的單位,應當按照被佔用草原前五年平均飼養牲畜價值和年產經濟植物價值之和,並按佔用時限給予草原承包經營者一次性補償;未承包經營的草原給予擁有草原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單位補償。
臨時佔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不得在臨時佔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築物和構築物。
第二十七條在草原上修建直接為草原保護和畜牧業生產服務的工程設施,需要使用草原十畝以下的,由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十畝以上一百畝以下的,由盟行政公署、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一百畝以上的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前款所稱直接為草原保護和畜牧業生產服務的工程設施,是指:
(一)生產、貯存草種和飼草飼料的設施;
(二)牲畜圈舍、配種點、剪毛點、葯浴池、人畜飲水設施;
(三)科研、試驗、示範基地;
(四)草原防火和灌溉設施。
3. 學校體育教育設施的管理條例,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呢
在為學生們所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當中,學校要求學生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校拒絕培育出只會讀書的書獃子而是一個全方位共同發展的新時代好青年。那麼在學校體育教育設施的管理條例中,哪些規定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育作為強健人體魄的重要教育途徑,其重要價值不言而喻。體育,不只是簡單的運動,它是一種意志力教育、協作教育和規則教育。
4. 內蒙古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辦法
《內蒙古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已經於2018年12月13日內自治區人民政府第26次常務會議通過,以238號政府令公布,自2019年2月1日起施行。
為了規范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工作,保障機關正常運行,降低機關運行成本,建設節約型機關,根據《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公共機構節能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4)內蒙古自治區體育設施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本級政府機關事務的統一管理,明確機關事務主管部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標准,統籌配置和節約利用資源。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各部門應當集中管理本部門的機關事務,嚴格執行機關事務管理制度和標准。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機關事務信息化建設,建立和完善經費、資產、公務用車、能源資源節約以及後勤服務等管理信息平台,促進信息和資源共享。
5.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的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草原是指具有草原生態功能和適用於畜牧業生產的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第三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草原規劃、保護、建設、利用和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草原的保護、建設和利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草原保護和建設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
第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草原監督管理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依法負責草原監督管理具體工作。下級草原監督管理機構接受上級草原監督管理機構的工作監督和指導。
蘇木鄉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情況的監督檢查,根據需要可以設專職或者兼職人員負責具體監督檢查工作。
第六條林業、水利、公安、工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配合草原行政管理部門做好草原保護和建設的相關工作。
第七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草原管理、保護、建設、合理利用、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等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獎勵。
6. 懸賞100分,求《內蒙古自治區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全文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現將《內蒙古自治區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內蒙古自治區人員密集場所
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提高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水平,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內蒙古自治區安全生產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商業零售、餐飲、文化娛樂、體育運動項目、旅遊飯店經營單位(以下統稱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適用本辦法。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對消防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等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其他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第四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綜合監督管理,指導、協調和監督政府有關部門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商務、文化、體育、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部門的職能職責,對本地區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安全生產實施行業監督管理;公安消防、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分別對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單位消防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等實施專業監督管理。
相關行業協會應當協助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指導會員單位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制定相關行業規范,提供相關服務。
檢測檢驗等中介機構應當依法為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提供技術服務。
第二章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安全生產職責
第五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是安全生產責任主體,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
第六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應當遵守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及標准,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完善安全生產條件,確保生產安全。
第七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從業人員超過300人的,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在300人以下的,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委託具有國家規定的相關專業技術資格的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安全生產管理服務。
前款所稱從業人員包括本單位的職工和在本單位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其他人員。
第八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單位應當對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情況進行記錄,記錄至少保存2年。
第九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的特種作業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方可上崗作業。
第十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安全生產例會制度,定期研究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制定有效的安全生產措施,並對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
第十一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建立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制度,對本單位容易發生事故的部位、設施,明確責任人員,制定並落實防範和應急措施;對排查出的事故隱患,應當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資金,及時進行整改。
第十二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在每日營業開始前和結束後,對營業區域進行全面安全檢查;營業期間每2小時至少進行1次安全巡查。檢查和巡查應當做好記錄。
第十三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的變配電室總額定容量在630千伏安以上且電壓等級為10千伏的,應當安排專人24小時值班。值班人員應當做好記錄。
在變配電室內不得存放危險物品和雜物。
第十四條 變配電室應當配備用電設備和配電線路平面分布圖等安全技術資料,以及必要的作業工具和勞動防護用品,並在明顯位置設置變配電系統操作模擬圖板。
變配電室的門、窗、電纜溝應當設置防水設施和擋鼠板。
第十五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設置的電源線路應當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臨時用電線路應當採取有效防護措施;電氣設備應當安裝漏電和過載保護裝置。
第十六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應當保證安全出口的暢通;不得封閉、堵塞安全出口;安全出口處不得設置門檻。
疏散門應當向疏散方向開啟,不得採用卷簾門、轉門、吊門、側拉門。門內和門外1.4米范圍內不得設置踏步。
第十七條 營業區域內的安全出口數目、安全疏散距離、疏散門和疏散通道的寬度應當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
第十八條 營業區域內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及其轉角處應當設置燈光疏散指示標志。燈光指示標志應當能夠在斷電且無自然光照明時,指引疏散位置和疏散方向。
安全出口和疏散門的正上方應採用「安全出口」作為指示標志;沿疏散通道設置的燈光疏散指示標志,應設置在通道及其轉角處距地面高度1米以下的牆面上,且燈光疏散指示標志的間距不得大於20米;對於袋形通道,不應大於10米,在通道轉角區,不應大於1米。
第十九條 營業區域內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重點部位應當設置應急照明燈。應急照明燈的連續供電時間不得少於20分鍾;高度超過100米的高層建築連續供電時間不得少於30分鍾;其地面最低照度不得低於1.0勒克斯,樓梯間內不得低於5.0勒克斯。
第二十條 營業區域內落地式的玻璃門、玻璃窗、玻璃牆應當設置安全警示標志。
安全警示標志應當明顯,保持完好,便於公眾識別。
第二十一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的庫房,設置、設施應當符合相關標准、規范。電氣設備應當符合防爆要求。危險物品應當單獨存放,專人管理。
第二十二條 設有集中收銀區的超市等商業零售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收銀區設置無購物出口,並設置明顯標志。
營業區域內應當設置主要疏散通道和輔助疏散通道。主要疏散通道應當直接通向安全出口,其寬度不得小於2.4米;輔助疏散通道的寬度不得小於1.5米。疏散通道內不得設置攤位或者堆放貨物及其他物品。
第二十三條 餐飲經營單位操作間的集煙罩和煙道入口處1米范圍內,應當每日進行清洗。中餐操作間的排油煙管道應當每60日至少清理1次,清理應當做好記錄。
第二十四條 國家實行強制性體育服務標準的體育運動項目經營單位,應當配備持有相應運動項目執業證書的從業人員,方可對社會提供服務。
體育運動項目經營單位應當為消費者提供合格的設施、器材。國家實行強制性體育服務標準的體育運動項目的設施、器材,應當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並在顯著位置設置相應的使用說明和警示標志。
人工游泳池、天然游泳場應當按照有關標准和規范的要求,配備救生員。救生員應當持證上崗,並佩帶明顯標識。
第二十五條 歌舞娛樂場所的出入口、主要通道應當安裝閉路電視監控設備,並保證閉路電視監控設備在營業期間正常運行,不得中斷。
歌舞娛樂場所應當將閉路電視監控錄像資料留存30日備查,不得刪改或者挪作他用。
電影放映單位、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等有固定座位的區域,不得增設臨時座位。
第二十六條 文化娛樂場所與商場等單位設在同一建築物內的,文化娛樂場所經營單位應當保證通往建築物外的疏散通道暢通,並在商場等單位營業結束後安排工作人員指引人群疏散。
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應當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在發生危險時,能夠在終端機顯示器上以視頻形式予以提示。
歌舞娛樂場所應當設置報警系統,並在包間、包廂的視頻設備上設置開機安全提示語。
舞台幕布、銀幕、窗簾等應當採用經過防火處理的材料。
第二十七條 旅遊飯店應當在客房、會議室等經營場所的顯著位置設置中英文對照的逃生疏散指示圖;在客房內設置安全須知等安全提示標志或者資料、設施。
第二十八條 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單位在營業區域內進行裝修、維修、改造等施工且不停止營業的,應當與施工單位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明確安全責任;施工區域應當與其他營業區域相隔離,並採取安全措施,確保安全。
第二十九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將經營場所出租的,應當與承租單位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對各承租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統一協調、管理。
第三十條 當接近最大容納人數或者人員相對聚集時,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單位應當採取有效的控制和疏散措施,確保安全。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的最大容納人數,按照相關規定、標准、規范執行。
第三十一條 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單位應當制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急救援預案應當包括應急救援組織、危險目標、啟動程序、緊急處置措施等內容。
應急救援預案應當每半年至少演練1次,並做好記錄。
第三十二條 舉辦大型活動(會議)的單位應當與使用場所的經營單位(租用單位)簽訂使用合同(協議),在合同(協議)中應明確雙方的安全責任,並制定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預案。
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單位在經營場地舉辦促銷活動的,應當制定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預案。活動舉辦期間,應當落實各項安全措施,配備足夠的專職安全工作人員維護現場秩序。
建築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根據標准、規范的規定,應當配備足夠數量的專兼職安全工作人員。
第三十三條 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單位的有關負責人應當掌握應急救援預案的全部內容;其他人員應當能夠熟練使用應急器材,了解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位置以及本崗位的應急救援職責。
第三十四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應當設置能夠覆蓋全部營業區域的應急廣播。
第三十五條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後,應當迅速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採取有效措施,組織人員疏散,防止事故擴大。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按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三章 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的監督管理
第三十六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商務、文化、旅遊、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法律、法規、規章及標准和本辦法,制定本行業人員密集場所安全生產規范及實施細則。
第三十七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商務、文化、旅遊、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應當定期對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以及容易發生事故的經營場所、設備、設施進行安全檢查。生產經營單位應當積極配合,不得拒絕、阻撓。
對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監督檢查的主要內容:
(一)貫徹執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及標準的情況;
(二)制定和執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情況;
(三)安全經營條件和安全經營狀況;
(四)事故隱患排查和治理情況;
(五)事故預防措施及應急救援預案落實情況;
(六)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情況;
(七)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任職培訓情況;
(八)特種崗位人員的培訓、考核和持證上崗情況;
(九)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和使用情況;
(十)安全生產費用的提取和使用情況;
(十一)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和設備、設施使用情況;
(十二)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三十八條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發現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存在安全生產問題,屬於行業監督管理或者專項監督管理職責的,應當及時以書面形式督促有關部門處理。
第三十九條 商業零售、餐飲、文化娛樂、體育運動項目、旅遊飯店經營單位違反本辦法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商務、文化、體育、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
違反本規定,按照安全生產、消防、特種設備安全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由有關部門依法處罰。
第四章 附 則
第四十條 對本辦法所確定行業(領域)的說明:
(一)本辦法所稱商業零售經營單位是指建築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上或者地下建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包括百貨店、購物中心、超市、倉儲式會員店、家居建材店、專業店、專賣店、折扣店、小商品批發市場、大型農貿市場等零售店鋪。
(二)本辦法所稱餐飲經營單位是指建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餐飲經營單位。
(三)本辦法所稱文化娛樂經營單位包括依法設立的電影放映單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演出場所經營單位、娛樂場所經營單位。
(四)本辦法所稱旅遊飯店是指30間客房以上的賓館、飯店、度假村等經營單位。
(五)本辦法所稱體育運動項目是指國家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正式公布的體育運動項目。
第四十一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具體解釋工作由自治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責。
7. 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的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了促進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加強對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管理和保護,充分發揮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功能,繁榮文化體育事業,滿足人民群眾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是指由各級人民政府舉辦或者社會力量舉辦的,向公眾開放用於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公益性的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站)、體育場(館)、青少年宮、工人文化宮等的建築物、場地和設備。
本條例所稱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是指負責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維護,為公眾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提供服務的社會公共文化體育機構。
第三條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傳播有益於提高民族素質、有益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開展文明、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從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動。
第四條國家有計劃地建設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對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予以扶持。
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舉辦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維修、管理資金,應當列入本級人民政府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和財政預算。
第六條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舉辦公共文化體育設施。
國家鼓勵通過自願捐贈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社會基金,並鼓勵依法向人民政府、社會公益性機構或者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捐贈財產。捐贈人可以按照稅法的有關規定享受優惠。
國家鼓勵機關、學校等單位內部的文化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
第七條國務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門、體育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國務院規定的職責負責全國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體育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監督管理。
第八條對在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管理和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獎勵。
8. 內蒙古全民健身條例
11月27日,《內蒙古自治區全民健身條例》頒布實施新聞發布會在自治區體育局召開。該條例規定,新建、改建或者擴建城鎮住宅區,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體育設施配套建設指標的規定,規劃、建設體育健身設施,同時明確維護資金的來源和管理單位。配套建設體育健身設施的規劃設計方案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的,規劃部門不予發放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硬性規定體育設施不達標不準進行住宅區建設,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內蒙古自治區全民健身條例》將於12月1日起施行,這是內蒙古首部針對全民健身事業制定的專門性地方法規,對全民健身的組織領導、健身活動、健身設施、健身指導以及服務保障各方面做出了全面規定。截至目前,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和政府已經先後頒布了5部有關體育工作的地方性法規,立法層次之高和速度之快在全國少見,其規范與調節范圍之廣、銜接與配套性之強在全國也居首位。
自治區體育局局長石梅說:「《內蒙古自治區全民健身條例》的頒布施行,不僅為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規保障,而且對培養健康、科學、文明、時尚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加快依法治體進程等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牛天甲)
9.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介紹
(1998年6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第5次常務會議通過,1998年8月4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86號發布,2006年1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修訂)。《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已經2006年1月1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發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