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抗辯法規
① 不安抗辯權的法律義務有哪些
在合同履行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確切證據表明另一方喪失履行債務能力時,有權中止合同的履行。不安抗辯權是相對於後履行一方的請求權而言的。那麼,不安抗辯權的法律義務有哪些?下面,小編將為您詳細介紹。
一、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
1、須雙務合同當事人一方應先履行義務。
2、須先履行一方尚未履行義務。如果先履行義務一方已經履行了義務,即使後履行一方有不能履行情事發生,先履行一方只能通過違約請求保護其權益,不能主張不安抗辯權。
3、須後履行一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能力。《合同法》第68條規定後履行一方有下述情形時,先履行一方可中止履行:
(1)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如訂約後財產顯形減少,使合同履行有重大危險。
(2)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如當事人將主要資產轉移使擔保債務履行的財產數量顯著減少危及債權實現的。但應當注意的是,轉移財產或抽逃資金的行為須以逃避債務為目的,且該種行為足以危及本合同先履行一方債權的實現。
(3)嚴重喪失商業信譽。如後履行一方有多個合同義務未能按期履行,或陷於其他信譽危機的。
(4)
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這是一個概括性條款,凡效果上與前述列舉情形類似者,均可發生不安抗辯權。如特定物買賣出賣人將物品賣與他人,買受人可以拒絕先行付款,並可解除合同。再如,甲承諾在某日前用某油船運輸石油給乙,但在履行期到來的數日前,該油船尚在數千里之外的地方,按運行速度判斷,甲不可能在履行期內將石油運到,則乙可拒絕先行付款。
4、須後履行一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發生在合同訂立以後。如果發生在合同有效訂立之前,則一般適用欺詐或錯誤等規則以保護一方當事人利益,沒有必要主張不安抗辯權。例如:瀕臨破產的A公司故意隱瞞其不能實際履行合同的情況,而與B公司簽訂合同,則B公司得基於受欺詐訂立合同而主張合同可撤銷;但如果A公司在訂立合同當時具有履行能力,其後因經營不善瀕臨破產,則B公司僅得依不安抗辯權拒絕依合同先為履行。
二、不安抗辯權的法律義務
1、先履行方可中止履行合同,但應通知對方,並給對方一合理期限(不超過30天),使其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適當的擔保。
2、在合理期限內,後履行方未提供擔保且未恢復履行能力而要求對方履行的,先履行方可以拒絕。
3、在合理期限內,後履行方提供擔保或恢復履行,先履行方應當繼續履行合同。
如果合理期限屆滿,後履行方未提供適當擔保且未恢復履行能力,則發生第二次效力,即先履行方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損害賠償。我國的《合同法》明確規定:後履約方「在合理期限內未能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進而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對先履行方提供了明確的救濟。(發解除合同書)
另外,行使不安抗辯權時,應當負有舉證和通知兩項法定的附隨義務。
從上可知,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是需要法定的情形才能成立的,並且在不安抗辯權的行使過程中,先履行方還負有舉證和通知的義務。如果不予通知後履行方,不安抗辯權也不能成立。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在線咨詢的相關律師們。
延伸閱讀:
不安抗辯權行使怎麼確定
什麼情況下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
債務人行使的抗辯權有哪些
② 不安抗辯權的法律條件是什麼
不安抗辯權的履行條件:
1、雙方當事人互負債務,並且該兩項債務存在對價關系;
2、後給付義務人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危及先給付義務人的債權實現;
3、雙方當事人有先後的履行順序;
4、先履行一方須證明對方已無法履行;
5、先履行一方債務清償期已屆滿;
6、後履行義務無法提供相應擔保。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百二十八條
當事人依據前條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的,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③ 不安抗辯權行使的法律條件有哪些
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條件如下:
1、因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且兩債務間具有對價關系;
2、主張不安抗辯權的一方應當先履行債務,且其債務已屆清償期;
3、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後履行方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百二十八條
當事人依據前條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的,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④ 民法典關於不安抗辯權的規定是什麼
民法典規定 不安抗辯權是指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喪失商業信譽等情形時,中止履行合同。當事人依據前條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的,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五百二十七條__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八條__當事人依據前條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的,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