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化產業政策法規
❶ 近幾年來,國家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都出台了哪些政策性的文件
詳情可以參閱我院主編的《中國文化產業年鑒》,或者參閱我院相關網頁。http://www.sdci.s.e.cn/
❷ 簡述文化產業內容的管理政策
文化產業內容的管理政策:
我國政府出台了大量促進和規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政策出台。文化產業政策法規的出台, 對我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同時也存在著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我國文化產業政策法規現狀
(一)中央機關的有關文化立法,這些法律法規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制定。
(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三)地方政府出台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
二、我國文化產業政策法規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缺失、無法可依現象依舊存在。
(二)對文化產業扶持力度偏弱。
(三)政策法規有所限制。
(四)政策多變, 缺乏必要的穩定性。
(五)產業政策針對性弱,可操作性不強。
三、完善我國文化產業政策法規的對策
(一)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政策。
(二)制定文化產業的保護與開放政策。
(三)培植大型文化服務企業政策。
(四)創造寬松的金融環境政策。
❸ 國家對待文化產業有哪些優惠政策
1、降低准入門檻
對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有了一些明確的政策規定。鼓勵民營資本、外資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特別是要參與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最終目的是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2、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比較大,也非常明確
現在中央財政和部分地區的地方財政都已經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中央財政要明顯增加專項資金的規模,主要工作是以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資本金注入等方式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這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細化。
3、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使其作為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對重點領域的文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推動文化企業並購重組,推動文化資源的整合和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現在這個基金管理公司已經成立,主要是由財政部採取注資的方式,吸收國有企業、國有金融機構的資金,採取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
4、鼓勵上市融資
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主板、創業板進行上市融資,同時明確要求現在已經上市的文化企業要通過多種形式作為戰略投資者推動文化企業的並購重組。
5、明確提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
隨著文化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文化產業的影響面越來越大,但是現在發展文化產業當中所面臨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人才的極其匱乏,特別是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極少。
下一步要通過引進、培訓甚至在高等院校設立專門的學院來加快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也可以採取適當的方式在國外吸引一些專門人才投身於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6,明確提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問題
文化產業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內容生產,內容生產必然會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大現有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的步伐。
7、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從「三個一批」來理解——做優做強一批,整合重組一批,停辦退出一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文化資源向優勢企業適度集中。
❹ 如何理解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的本質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業支持文化產業的力度,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對接,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需要。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就要以風險分擔為原則,制定差異扶持金融政策,對不同類企業、不同類業務實行差異扶持。要鼓勵建立文化產業投資風險基金,制定無形資產評估質押貸款等辦法,為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便利。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制定文化產業類企業不良貸款呆賬自主核銷的辦法與措施。第二,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收政策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策略,因此,要繼續完善稅收政策。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科技稅收政策,要根據形勢的發展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國家在促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已經相繼實施的一系列稅收政策。進一步完善非營利性文化組織的稅收政策,減輕其稅收負擔,促進公益性文化產業發展。第三,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財政政策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是財政的重要職能之一。必須堅持財政政策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協調的政策目的,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立足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實,支持和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強化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的靈活性,拓寬文化產業資金投入來源,設立覆蓋多領域、多層次的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建立公眾申請、專家評審、公開透明的管理模式,形成多樣化和靈活化的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機制。第四,深化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持政策。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制定文化產業人才長期發展規劃,整合人才培養的「源流」,構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從宏觀上調控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使之達到產業發展的需求。完善文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文化人才引進基金機制,解決引進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為加大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的引進力度,尤其是高層人才的引進,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五,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政策。要在現有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基礎上,構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體系。應當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框架、原則、體制等基本制度,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法統領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梳理完善現行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制度,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則性內容進行細化立法,系統構建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制度。
❺ 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的介紹
《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是2006年4月1日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蔡尚偉。
❻ 請介紹一下法國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科技自然等背景
法國
The French Republic
資料類型:WTO成員國 區域:歐洲
法蘭西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面積551602平方公里,人口5640萬,其中法蘭西人佔90%,此外還有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科西嘉人,通用法語。9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其他主要信奉基督新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首都巴黎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法國的主要自然資源有鐵、煤、鉀鹽、鋁土。
法國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一,其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破壞,戰後恢復迅速,1949年達到戰前水平,目前是西方第四大經濟強國,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1802.3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7030.7美元。從工業生產看,法國居西方國家第6位,其工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工業人口占勞動力的19%。在工業中,製造業占最大比重,工業就業人數的4/5在製造業。通訊設備、汽車及運輸設備、宇航、核能、軍火、食品加工都是法國重要的工業部門。法國缺乏能源和礦產資源,石油幾乎全部需要進口,天然氣和重要礦產品的大部分也依賴進口。法國農業很發達,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農業已成為法國最大的出口創匯部門。農用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56%,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農業人口占總勞動力的6.7%。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玉米、馬鈴薯、葡萄。在農業中畜牧業一直超過種植業,其豬肉、牛肉的產量居西歐首位,奶、酒、飲料也大量出口。
法國是世界第四齣口大國,主要出口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軍火。進口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及其他原材料,同時也進口專用設備、日用消費品、電器等其他商品。法國60%以上的貿易是同歐共體國家進行的,主要貿易對象有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1991年法國進口額為2317.99億美元,出口為2170.15億美元,法國與發達國家的貿易大多有逆差。
中法1964年建交,兩國貿易關系發展較早,但在1979年前數量不大,50年代年平均貿易額不到60萬美元,1964年後雖有大幅度增長,也不過600多萬美元,1985年中法貿易額達9.46億美元,1990年上升到23.28億美元。1991年有所下降,為23.25億美元,其中我方出口 7.35億,進口15.90億美元,逆差較大。逆差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國產品在質量、包裝、品種等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受法方配額限制及反傾銷和其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影響。我國主要從法國進口成套設備和技術、機械、化工產品、農產品。向法國出口大部分是農副產品、輕工產品、紡織品,也有部分機械、化工產品、醫葯。法國是我國在歐洲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在發達國家中居第四位,近些年來,法國已成為我國進口設備及技術的主要市場之一,比如我國從法國引進的十五萬門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電力機車設備微電子技術、電冰箱技術、空中客車飛機、核電站設備及水泥廠、卷煙廠設備等,中法在合資、合作、補償貿易等方面關系正不斷發展。
❼ 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的作品目錄
第一章文化產業及相關概念
第一節文化、文化產業、文化工業、文化事業、文化經濟
一、文化
二、文化產業
三、文化工業
四、文化事業
五、文化經濟
第二節文化產業類別
一、國際社會對文化產業類別的界定
二、中國對文化產業類別的界定
第三節傳媒:現代文化產業中樞
一、傳媒業是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子類
二、傳媒業是文化產業資源整合的最佳平台
三、傳媒業是文化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
第二章世界文化產業發展歷程
第一節世界文化產業的萌芽
一、文化產業產生的歷史土壤
二、電子媒介的出現及文化消費需求的擴張
三、世界電影業的發展
四、其他門類文化產業的雛形
五、「二戰」延緩了文化產業的形成
第二節世界文化產業的初步形成
一、工業型社會向服務型社會的轉化與文化產業的形成
二、人們的精神消費增長與文化產業的形成
三、傳媒業的快速發展與文化產業的形成
四、政府(主要是發達國家政府)的關注與文化產業的形成
第三節世界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
一、文化產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的緊密結合
三、各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視
四、文化產業的開放力度加大,多元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融合
第四節世界文化產業的整合發展
一、投融資主體多元化
二、全球市場的產業發展理念
三、文化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四、各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加劇
第三章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
第一節中國文化商品與文化市場的起源
一、文化生產與文化商品的出現
二、晚清民國時期的文化行業
三、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以前的文化事業(1949—1978年)
第二節中國文化產業興起階段(1978—1991年)
一、文化娛樂業、廣告業蓬勃興起
二、文化事業單位的企業化轉型
第三節中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階段(1992—2000年)
一、文化體制改革
二、社會所辦文化產業迅猛發展
三、文化市場及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四、與信息產業相關的文化產業異軍突起
五、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新的亮點
六、國家對文化產業政策的進一步調整
第四節戰略性調整中的中國文化產業(2001年以後)
一、中國文化產業融入世界市場
……
第四章文化產業的功能、特徵與基本運作規律
第五章文化產業的成長與擴張
第六章歷史文化與文化產業
第七章科學技術與文化產業
第八章文化產業的體制、政策與法規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❽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政策法規
話產業和旅遊產業就是一個是主要是宣傳他的文化,以文化為主要。吸引的一個旅遊景點。
❾ 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的缺失體現在哪
1、政策構建缺乏系統性。我國既有文化產業政策的出台不乏應急而生者,往往是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後,未能通過深入的理論論證、只是進行簡單的經驗總結而制定出相應的對策,以至於不能形成較為完整、協調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
盡管《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兩部系統闡釋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的綱領性的政策法規,但仍然有不少地方並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基本理論,在嚴謹性和系統性方面有所欠缺。這種弊端在很多文化產業政策文本中都較為常見。
2、產業政策不完備,政策缺失現象依然存在。具體表現為:一是缺少一部全國性的文化產業政策法規。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迫切需要一部權威的《文化產業促進法》來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
但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出台這樣的法律。而反觀其他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國家,如韓國出台了《文化產業促進法》和《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日本則發布了《振興文化藝術基本法》等。
二是文化產業法律文本嚴重缺失。我國的大部分文化產業政策文本還停留在規范性文件的層面上,上升到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層面的政策都比較少,除《著作權法》、《專利法》、《廣告法》等少數幾部法律外,其它上升到法律層面的行業政策幾乎沒有。
三是在具體的文化產業行業管理中存在著政策缺失的現象,這一點在新興業態中表現的比較突出,尤其在電影分級制、電影後續產品的開發和保護、數字出版行業等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
3、對文化產業的扶持、保護力度較弱。毋庸置疑,文化產業極具發展潛力,其在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與此同時,當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只佔到GDP的3.5%左右,尚屬於「幼稚產業」,仍處在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需要加大扶持和保護力度。
但是,目前黨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文化產業政策,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和保護力度還比較弱,主要表現在:
一是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偏弱。世界上如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很多國家大都通過政府直接撥款資助,設立專項資金、組建發展基金等方式,來扶持與鼓勵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政府對一些文化產業也實行了各種扶持補貼政策。但補貼金額、補貼方式和補貼結構等方面,與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還很大差距;此外,我國政府的信貸、稅收等政策對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不夠。
二是產業政策對國內文化產業的保護力度不夠。一般來講,一國產業政策對相關產業的保護可分為對進口的限制和對外資投資的限制兩個方面。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政策無論是對國外文化產品的限制方面,還是對外資投資的限制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近年來,我國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對外資進入我國文化產業的各種事項都作了具體明文規定,但有些內容仍值得商榷,這對維護我國文化安全是很不利的。可以說,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政策還不能築起有效保護民族文化產業的屏障。
4、政策主體政出多頭,產業政策缺乏協調性。我國文化產業的主管部門有中宣部、文化部、工信部、廣電總局、旅遊局、體育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諸多部門組成,容易導致有利互爭、互相推諉、政出多頭等不良現象,嚴重製約相關產業發展。
這一點在網路游戲產業體現的尤為明顯,網路游戲的主管部門涉及中宣部、文化部、工信部、體育總局、廣電新聞出版總署等單位。工信部主管著網路游戲行業的技術開發,文化部擁有網路游戲的文化經營的審批權,廣電新聞出版總署負責網路游戲的出版,國家體育總局又主管著網路游戲中的電子競技部分。廣電新聞出版總署認為他們才是網路游戲審批的主管部門,而文化部則強調,網路游戲不經文化部審查,就不能正式進入市場,而工信部也不甘大權旁落,將網路游戲列入電子信息產業進行管理。這種惡劣的政策環境往往會導致文化產業政策難以統一,甚至互相沖突,使得文化產業未得其利,反遭其累。
5、政策變動太過頻繁,產業政策缺乏穩定性。所有產業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歷史條件發生了變化,相關政策就必須也隨之而變,文化產業政策也不能例外。但是,如若文化產業政策變動頻繁,甚至朝令夕改的話,就會讓文化產業管理者和從業者無所適從。因此,文化產業政策必須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已有上千個之多。其中,有一些政策保持了比較好的穩定性。但也有很多政策變化過於頻繁,讓文化產業管理者和從業者無所適從,這一弊端在網路、動漫等新興文化業態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同時,很多文化產業政策目前還停留在口號上,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