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特區經濟條例
A. 198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建立的經濟特區是
1980年,中共中央決定設立的經濟特區有: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
.廈門經濟特區
B. 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的先後順序是什麼
特區設立時間:
1、1980.08.26 廣東省 深圳經濟特區
2、1980.08.26 廣東省珠海經濟特區
3、1980.10.07 福建省廈門經濟特區
4、1981.10.16 廣東省汕頭經濟特區
5、1988.04.13 海南省海南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特點:
①在國內劃出一定地區,一般選擇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有利於貨物流轉,節省費用,降低成本;
②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推行開放政策,並採用減免關稅辦法,吸引外資;
③為外商創造方便安全的投資環境(見國際投資法),訂立優惠條例和保障制度;
④產品以外銷為主;
⑤集中管理,特區行政管理機構有權制定因地因時制宜的特區管理條例;
⑥區內企業享有相當的自主權。
(2)廣東省特區經濟條例擴展閱讀
1977年11月11-20日,鄧小平復出後首站到廣東視察。當廣東省委領導匯報一些邊境地區的農民外逃出港問題十分突出時,鄧小平說:「看來最大的問題是政策問題。政策對不對頭,是個關鍵。」「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此事不是部隊能夠管得了的」。
鄧小平指出:「你們的問題相當集中,比較明確,要寫個報告給中央,把問題分析一下,什麼是自己要解決的,什麼是需要外省和中央解決的,看來中心的問題還是政策問題。」這為此後提出創辦經濟特區埋下了伏筆。
1978年4月10日—5月6日,受國務院委派,國家計委和外經貿部組織考察組,對港澳實地調研。考察組回京後向中央提交《港澳經濟考察報告》。
提出:可借鑒港澳的經驗,把靠近港澳的廣東寶安、珠海劃為出口基地,力爭經過三五年努力,在內地建設具有相當水平的對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游覽區。
1978年4月19日,鄧小平在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今後八年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的規劃要點》時指出:「廣東搞出口基地,要進口飼料,應該支持,試一試也好嘛。」
C. 1980年8月26日,決定在廣東和福建的哪幾個省份設置經濟特區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決定,批准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專廣東省的深圳、屬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1980年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規定:特區鼓勵客商及其公司投資設廠或與我方合資設廠、興辦企業和其他工業,並在稅收、金融、土地和勞動工資等方面予以適當的優惠條件。
樓主應該問哪幾個市0.0
D. 經濟特區條例是誰制定的
經濟特區條例是由國務院相關的機構制定的,也有一部分是由省政府制定的。
E. 全部設立為經濟特區的是什麼
不懂你想問什麼
經濟特區是一個國家為了集中和有效地利用外國資金及技術到版本國進行生權產,發展貿易,繁榮經濟而設置的交通條件比較優越的特別地區,在這個地區推行對外開放政策和優惠制度,是吸收外國投資、實現國際經濟合作的一種方式。
1979年4月30日,鄧提出創建經濟特區。1980年3月24日,中 央命名「經濟特區」。1980年8月26日,我國正式設立經濟特區,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決定,批准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
《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規定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特區鼓勵外國公民、華僑、港澳同胞及其公司、企業,投資設廠或者與我方合資設廠、興辦企業和其他事業。
F. 經濟特區的基本經驗
經濟特區
中國建設和發展經濟特區的基本經驗主要有:
①完善投資環境,包括完善投資的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前者為基礎設施結構中以通電、通水、通路、通訊、通煤氣、通排污、通排洪和平整土地為主體的「七通一平」等;後者包括政治條件(政治、社會、政策等的穩定和法制的健全)、管理水平(政府的效率等)、經營條件(貨幣和物價、外匯管制、金融、信息服務和自主權等狀況)、人口素質和市場、政策優惠(稅費等)等;②外引內聯有機結合,發揮特區的「四個窗口」(技術、知識、管理和對外政策)和兩個扇面輻射(對內和對外)的「樞紐」作用;③努力探求建立一種靈活而有效地適應國際市場規律的特區經濟體制模式。為此,需在計劃管理體制、企業管理體制、基本建設管理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勞動人事制度和工資制度以及財政金融體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 中國經濟特區名單序號批准時間所在省市區經濟特區名稱1 1980.08.26 廣東省 深圳經濟特區 2 1980.08.26 廣東省 珠海經濟特區 3 1980.10.07 福建省 廈門經濟特區 4 1981.10.16 廣東省 汕頭經濟特區 5 1988.04.13 海南省 海南經濟特區 6 2010.0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喀什經濟特區 72014.0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爾果斯經濟特區中國經濟特區立法及其特徵
根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陸續制定、施行了關於特區入境出境人員管理暫行規定、特區企業勞動工資管理暫行規定、特區企業登記管理暫行規定、深圳經濟特區土地管理暫行規定、蛇口工業區海關邊防管理試行辦法等單行法規,法制日趨完備。根據規定,特區經營范圍十分廣泛,一切在國際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中具有積極意義的工業、農業、畜牧業、養殖業、旅遊業、住宅和建築業、高級技術研究製造業,以及客商與特區共同感興趣的其他的行業,都可以投資興辦或與特區合資興辦。經營方式一般有:①合資經營。為股權式合營,由客商依照《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其實施細則,向特區提出申請,經審核、批准後,與特區舉辦合營企業。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設有董事會,人員組成、投資比例等依中國法律及合同規定。在中國,合營企業還可採用客商、特區、內地三結合的聯合經營方式。②合作企業。指由客商投資,由中方合作者提供土地(場地)、資源和勞力共同興辦事業、企業,雙方權利、義務由雙方以合同形式予以確定,合作期滿後設備全部歸特區所有。③獨資經營。指外資獨資經營的企業。它通過與特區政府簽訂協議,取得企業用地,並商定使用期限、費用等事項,由客商獨自經營。這種企業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和自由權,但由其獨自承擔一切風險及經濟責任。此外還有補償貿易、來料對外加工裝配等方式。 中國經濟特區與外國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有本質的不同,它是在中國政府管理下,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的一種形式。經濟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特區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一個組成部分,特區內的企業和個人須尊重中國主權,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
在維護中國主權和國家利益的前提下,中國法律保障客商的合法利益,並貫徹平等互利的原則,提供一定的優惠條件。如特區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5%,比內地合營企業低一半;對投資額達5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或技術性較高、資金周轉期較長的企業,給予特別優惠待遇。客商所得利潤在特區內進行再投資為期5年以上者,可申請減免用於再投資部分的所得稅。客商在納稅後所得合法利潤,特區內的外籍職工、華僑職工、港澳職工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後的工資及其他正當收入,均可按特區外匯管理辦法匯出。特區企業生產所必須的機器設備、零配件、原材料、運輸工具和其他生產資料,可免徵進口稅,等等。
G. 決定設立經濟特區的是哪次會議(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回條例》,這答些經濟特區相繼興建,標志著經濟特區正式成立的法律授權。
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5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
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這些經濟特區相繼興建,標志著經濟特區正式成立的法律授權。
1984年鄧考察了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建設上以吸收利用外資為主。
設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之初鄧的改革開放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經濟特區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在一定時期內通過中央政府給予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二者合力,經濟以超出一般地區很多的速度成長,其人均經濟實力接近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平,後來更衍生了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 2011年5月1日起,汕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市。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深圳、廈門、珠海、汕頭等中國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都擴大了范圍。
H. 請問什麼是:經濟特區。
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果斯經濟特區。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1992年中國另一個改革高地國家級新區誕生,標志著中國新一輪改革起航。
2013年3月,陳經緯關於合並潮汕三市並升級為副省級「潮汕特區」的提案已提交全國兩會討論。2014年3月,國家發改委作了回函,表示將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其可行性。
中文名:經濟特區
提出時間:1979年4月
提出人:鄧小平
原名:出口特區
I. 1979年,中央決定的經濟特區是
廣東、福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1980年5月,又決定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各劃出一塊區域,試辦經濟特區(開始叫出口特區)。
同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正式批准國務院提出的在粵、閩四市設立經濟特區的建議,同時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完成了設立經濟特區的立法程序。
(9)廣東省特區經濟條例擴展閱讀:
經濟特區實行的特殊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有如下幾方面:
一是建設資金以引進外資為主,所有制結構為多種形式共存,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產品以出口外銷為主。
二是特區的經濟活動,在國家宏觀指導下以市場調節為主。
三是管理體制有更大的自主權,在投資項目審批、外貿、企業經營等方面都給予優惠待遇。四是對來特區投資的外商,在稅收、土地使用、出入境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
J. 深圳經濟特區初期是靠國家「輸血」維持的嗎
深圳是試驗田,不靠國家。主要是地理位置,汕頭也是特區試驗田,但經濟不如深圳。
早期深圳的資金都是靠廣東華僑,那個時候國家不會往這砸錢,只給了政策。廣東人闖出一條發展道路,推廣到全國。「保守派」見到開放的好處多,所以也走這條道路。我們不能磨滅廣東對國家的貢獻,沒有廣東,沒有香港,改開還要折騰好幾十年。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1992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此後一直未再有新區設立。上海浦東新區的設立,是中國新一輪的改革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