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
1.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對象
保護對象
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觀和復雜的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對象,以保存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保護、拯救和擴繁珍稀瀕危生物物種,保持生態系統的自然演替過程,保障長白山乃至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三大水系中下游廣大地區的生態安全,保護全人類珍貴的自然遺產為根本目的,集資源保護、科研教學、綠色教育和生態旅遊四大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
①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及其生境:如紫貂、東北虎、金錢豹、梅花鹿、人參、東北紅豆杉、長白松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及其生存環境。
②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觀:長白山是典型的休眠火山,世界上最突出的四種地貌類型,即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緣地貌。這些地貌的形成,揭示了地質演化的進程,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見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③珍貴的紅松闊葉林帶:保護區內紅松闊葉林帶是長白山寒溫帶典型的地帶性植被,主要生長於氣候較溫和、降雨量較大、暗棕色森林土、海拔720~1100米范圍內,是長白山區動植物種類最多、植物生長最繁茂的典型林帶,珍貴瀕危葯用植物野山參就生長在其中。該植被帶中的紅松、水曲柳、黃菠蘿、紫椴等均為珍貴樹種,是國家Ⅱ級保護植物。
④獨特的植被自然垂直分布景觀:長白山隨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著針闊混交林、暗針葉林、岳樺林和高山苔原4個植被垂直分布帶,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和突出的美學價值。
⑤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長白山生存著種類繁多的野生生物,種質基因資源豐富。已知的野生動物有1558種,分屬於45目163科,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8種;已知的野生植物有2806種,分屬於73目256科,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23種。保護好這些野生動植物的優良遺傳基因,對於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
⑥重要的「三江」源區:長白山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發源地,其中圖們江、鴨綠江均為中朝兩國的界河。因此,保護好這一重要的水源地,不僅對吉林省「三江」中下游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非常重大的生態意義。
植物
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植物屬長白山植物區系,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不僅保留了第三紀孑遺植物和長白山特有植物種,而且還有亞熱帶、溫帶、亞寒帶以及極地植物。區內植被類型主要由紅松闊葉林、針葉林、岳樺林、草甸植被、高山苔原植被等組成,從下到上依次形成四個植被分布帶,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
紅松闊葉林帶位於海拔720~1100米之間的玄武岩台地上。該植物帶地勢平緩,氣候溫濕,植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層次不甚清晰。喬、灌、藤、草、蕨等在這一植物帶中都有多種分布。土壤多為典型暗棕壤,主要喬木樹種有紅松、長白落葉松、楓樺、椴樹、色樹、白樺等,局部潮濕地帶生長著成片長白落葉松林,局部地塊還生長著小片長白松(美人松)林。
針葉林帶位於海拔1100~1700米的傾斜玄武岩高原上。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紅松與雲、冷杉林,另一種是雲、冷杉林。該植物帶氣候冷濕,植物層次清晰、整齊高大。土壤為針葉林土,土層較薄。主要喬木有紅松、雲杉、臭松、落葉松等,除針葉樹之外,伴生有槭樹、花楸等闊葉樹,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生長細弱,而苔蘚較多,被稱為苔蘚世界。
岳樺林帶位於海拔1700~2000米之間,位於火山錐體下部,坡度陡,氣溫低,降水多,濕度大,風力強,樹木矮小彎曲。土壤為疏林草甸土、土層很薄。植被以岳樺矮曲林為主,並有少量耐寒的長白落葉松、雲杉、冷杉、東北赤楊、花楸等。灌木主要有牛皮杜鵑、篤斯越桔等。
高山苔原帶位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長白山火山錐體中、上部,本帶氣候嚴酷,土層瘠薄,濕度很大,土壤為山地苔原土,植物種類稀少,高大喬灌木已絕跡,只有生長期短、開花集中、適應強冷風吹襲和高山日照的矮小匍匐灌木及地衣、苔蘚等,形成了廣闊的地毯式苔原,主要植物有杜香、牛皮杜鵑、篤斯越桔、高山罌粟、松毛翠等。
動物
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已知有1578種,分屬於52目258科。脊椎動物32目86科333種,其中哺乳類6目18科48種,鳥類18目50科240種,魚類5目10科24種,兩棲類2目5科9種,爬行類1目3科12種。此外,森林昆蟲13目77科1225種。
區內野生動物資源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58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東北虎、金錢豹、梅花鹿、紫貂、白肩雕和中華秋沙鴨等10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棕熊、黑熊、猞猁、馬鹿、鶚、蒼鷹、雀鷹、花尾榛雞等48種。
2.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范圍
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96465hm²。依據2005年資源檔案數,按林業調查的劃分標准,保護區有林地面積為169244hm²,占總面積的86.1%;疏林地8406hm²,占總面積的4.3%;灌木林地4893hm²,占總面積的2.5%;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澤地共10956hm²,占總面積的5.6%;林業設施和其它用地2966hm²,占總面積的1.5%。全區森林覆蓋率85.97%。
3.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是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統一由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局)負責,其職責是:
①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②全面保護好保護區的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林地、草地、水域、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環境及自然歷史遺跡;
③保存、拯救、增殖珍貴稀有生物物種,開展科學研究,探索自然資源合理利用途徑,把保護區建設成為生物物種儲存基地、科研科普基地和環境監測基地;
④開展宣傳教育,普及自然保護知識,組織區內外有關單位共同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景物,維護自然生態平衡;
⑤會同當地人民政府組織區內外有關單位制訂森林防火公約,共同搞好森林防火;
⑥審核、辦理入區手續;
⑦對入區人員和駐區內的單位進行自然保護方面的監督管理;
⑧定期進行自然資源調查,掌握資源消長規律,建立自然資源檔案;
⑨按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總體建設規劃進行建設,監督和管理區內的各項建設;
⑩制止和依法處理違反本條例的行為。
4.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介紹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安圖、撫松、長白三縣交界處,總面積196465h㎡。位於E127°42』55」-W128°16』48」,N41°41』49」-S42°51』18」,主要保護對象為溫帶森林生態系、自然歷史遺跡和珍稀動植物。1960年,建立長白山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中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5.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各級自然保護區。
《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其中在國內外有典型意義、在科學上有重大國際影響或者有特殊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國務院批准。」
截至2013年底,我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已達407處。 黑龍江目前是我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多的省份,達到33處;排在第二位的是四川,有28處;排在第三位的是內蒙古,有27處。超過或達到20處的還有湖南(23處)、陝西(22處)、廣西(21處)、雲南(20處)、福建(15處)。
2014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內蒙古畢拉河等21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批准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1處。至此,我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達到428處,總面積93萬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9.72%。
2015年3月28日,黑龍江黑瞎子島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歷史沿革
1960年4月,建立長白山保護區。是中國建立較早、地位十分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1980年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正式批准長白山保護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列為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
1986年,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
1988年11月9日,吉林省人大七屆六次常委會通過了《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在中國自然保護區中率先實現一區一法。
1992年8月,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審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長白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被國際人與生物圈、人與地理圈、山地研究發起組織等十個國際組織評為全球28個環境監測點之一。
2005年6月,成立長白山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 。
2006年1月,長白山被國家列入首批《中國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被國家建設部評為中國國家級自然遺產。
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7. 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規范性文件
中國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目前有以下法律法規:
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後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法規,還有一些司法解釋《關於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中國還加入了一些重要的國際公約和組織,如《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等。
另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等還有各自的地方性法規。
野生動植物既是自然資源,更是生態資源,是自然生態系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動植物資源屬國家所有,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8. 自然保護區有哪些禁止開發的條例詳細點。
第三章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第十九條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和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職責分工,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其主管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者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二十一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自然保護區內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自然保護區的具體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條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
(三)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四)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
(五)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
(六)在不影響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組織開展參觀、旅遊等活動。
第二十三條管理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國家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
第二十四條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在自然保護區設置公安派出機構,維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條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單位、居民和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的人員,必須遵守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第二十六條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必須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原有居民確有必要遷出的,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八條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開展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因教學科研的目的,需要進入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從事非破壞性的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
從事前款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將其活動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
第二十九條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在自然保護區組織參觀、旅遊活動的,必須按照批準的方案進行,並加強管理;進入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嚴禁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
第三十條自然保護區的內部未分區的,依照本條例有關核心區和緩沖區的規定管理。
第三十一條外國人進入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事先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報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外國人,應當遵守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
第三十二條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建設其他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採取補救措施。
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建設的項目,不得損害自然保護區內的環境質量;已造成損害的,應當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決定由法律、法規規定的機關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按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三條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護區污染或者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9. 吉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保護什麼
保護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火山口湖瀑布,海拔最高最大最深的火山口湖,朝鮮族人心目中的聖山,東北亞地區的物種基因庫,東北虎,黑熊,狍子,梅花鹿,等等等等,很多很多呢
10.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
位置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的東南部,地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安圖縣和渾江地區的撫松縣、長白縣。東南與朝鮮毗鄰。地圖上位於E127°42』55」-W128°16』48」,N41°41』49」-S42°51』18」,總面積為196465公頃,其中林面積16081公頃;草地5683公頃;天池水面402公頃;森林覆蓋率87.9%,是一個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綜合體自然保護區。
地質地貌
長白山處於歐亞大陸邊緣,瀕臨太平洋的強烈褶皺帶。遠在2億年至7500萬年的中生代以前,就曾經歷過多次地殼變遷活動,形成古老的岩系,是觀察寒武——奧陶紀界限層型剖面的理想地,也是研究中、新生代以來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俯沖,分析全球地質構造演化的關鍵地區。在中生代,長白山地區經歷數十萬年的風雨侵蝕,形成了一系列的山間盆地。到了新生代,則變成了一片微波起伏的具有殘丘散在的所謂準平原。隨著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伴有火山的間歇性噴發,地殼發生了一系列斷裂、抬升,地下深處的玄武岩熔液大量噴出地面,構成玄武岩台地,形成了由火山地貌、流水地貌塑造的門類齊全的多樣性地貌組合類型。第四紀到來之前,地殼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活動時期,火山活動再次活躍起來,在原來裂隙式噴發的基礎上,轉為中心式噴發,噴出的熔岩和各種碎屑物堆積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築起了以天池為主要火山通道的龐大的火山錐,其地貌類型有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緣地貌。長白山是一個年輕的、典型的火山地貌區域,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錐體三大部分構成。長白山是一座復合式盾狀的休眠火山(距最近一次噴發時間約300年)。山頂環繞著海拔2500米以上的奇峰16座,陡峭險峻,雄姿各異。最高峰將軍峰在朝鮮境內,海拔2749米。境內最高峰是白雲峰,海拔2691米。玄武岩台地(又稱山前熔岩台地)處於長白山下部地域,面積比較廣闊,海拔在1000米以下,相對高差200米,地勢比較平緩。玄武岩高原(又稱山麓傾斜高原),介於玄武岩台地和火山錐體之間,是比較明顯的傾斜地帶,地面坡度一般在10°左右,海拔約在1000~1800米之間,是陡峻的火山錐體向玄武岩台地的過渡地帶。
氣候
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受季風影響的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氣候變化帶譜特徵。主要是由太陽輻射、地理及大氣環流相互作用而成。長白山是歐亞大陸東岸的最高山系,地勢高,地形復雜,等溫線大多呈南北向與山脈走向近乎平行,氣溫隨高度降低明顯,自山下至山上,在不同的高度上存在不同的氣候類型,形成明顯的垂直氣候帶,可劃分中溫帶、寒溫帶和高山亞寒帶3個氣候帶,在3個氣候帶中又劃分出4個不同類型的垂直氣候區。氣溫與植被的垂直分布關系極為密切:①中溫帶濕潤紅松闊葉混交林氣候區,高度范圍720~1100米。②寒溫帶濕潤雲冷杉林氣候區,高度范圍1100~1700米。③亞寒帶濕潤亞高山嶽樺林氣候區,高度范圍1700~2000米。④極地寒帶濕潤高山苔原氣候區,高度范圍2000~2690米。
長白山氣候特點春季風大乾燥,夏季短暫溫涼,秋季多霧涼爽,冬季漫長寒冷。年均氣溫在3~7℃,最低氣溫曾出現過零下44℃。年日照時數不足2300h。無霜期100d左右,山頂只有60d左右。年平均積雪深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最深處可達70厘米。年降水量在700~1400毫米之間,6~9月份降水佔全年降水量的60%~70%。長白山冰雪覆蓋期長達9個月,雪質優良,積雪最深可達2米,陰坡溝谷內斑塊狀積雪常年不化。雲霧多,風力大,氣壓低,是長白山主峰氣候的主要特點。尤其是夏季,風雲莫測,變化多端。一會兒風和日麗,一會兒雷雨交加,素有「風無一日停,天無一日晴」、「一日觀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269d,年平均風速為11.7m/s。年霧淞日數165d,山頂霧日265d,年均日照數只有100d左右。
土壤
由於地質地貌、成土母質、植被和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差異,形成了長白山明顯的土壤垂直分布帶譜,自下而上依次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帶、山地棕色針葉林土帶、亞高山疏林草甸土帶和高山苔原土帶。
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帶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熔岩台地上,主要由火山碎屑和玄武岩風化而形成,土壤質地較粗,結構疏鬆,排水良好,土層中厚。地上植被以紅松闊葉林為主。
山地棕色針葉林土帶分布在海拔1100~1700米之間的坡地高原上,母質以火山噴出岩為主,上部覆蓋有火山灰。植被以雲冷杉為主,混生有岳樺及長白落葉松。草本植物蓋度為40%左右。一般土層較薄,多在20~30厘米。
亞高山疏林草甸土帶分布在海拔1700~2000米的火山錐體的下部,地貌為火山錐體。植被以岳樺矮曲林為主,伴生少量耐寒的長白落葉松,低窪及溝谷處有赤楊分布。土層很薄。
高山苔原土帶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火山錐體周圍。土壤母質主要是火山碎屑和鹼性粗面岩等。植被只有矮小的灌木、草本和地衣、苔蘚等。由於氣候寒冷,無箱期短,植物生長期亦短,有機質分解緩慢並大量積累,形成泥炭質。土層很薄,剖面層次不明顯。
除上述有規律的地帶性土壤外,還有局部低窪地區分布的沼澤土和草甸土等。
水文
長白山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頂部,是火山噴發後形成的高山湖泊。天池略呈橢圓形,集水面積21.4km²,水面面積9.82 km²,平均水深204m,最深處373m,總蓄水量20.4億m³。大氣降水是天池的主要水源,約佔60%,其餘約40%來自地下水。
長白山保護區內河流眾多,水源豐富,是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發源地。第二松花江是松花江的上游,它有南、北兩個發源地,南源為頭道江,北源為二道江。頭道江匯集了長白山西坡的各條支流,在保護區內的主要支流有漫江、錦江、梯子河、大沙河、小沙河、松江河、槽子河等。二道江匯集了長白山北坡的各個支流,在保護區內的主要支流有頭道白河、二道白河、三道白河等。其中,二道白河直接發源於長白山天池,是第二松花江的正源。鴨綠江發源於長白山天池南麓,在保護區內的主要支流有十五道溝河、十九道溝河和二十三道溝河。圖們江源於長白山天池東麓,幹流是中朝兩國的界河。全區河流年平均流量240億m³,水力蘊藏量347萬kw。
除湖泊與河流之外,區內礦泉資源也十分豐富,既有溫水泉,也有冷水泉。主要溫泉有長白溫泉、湖濱溫泉、錦江溫泉、梯雲溫泉等。冷水泉有金線泉、玉漿泉等。在這些礦泉中,尤以長白溫泉集中,其溫泉群有200多個泉眼,最高溫度達82℃,最低溫度為37℃,日平均涌水量90t左右。二道白河西岸的兩眼冷水泉,日平均流量達20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