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規章扣押
A. 如何理解和適用沒收、扣押、收繳等執法手段的相關規定 詳細
"沒收、扣押、收繳"等執法手段的相關規定 "沒收、扣押"等措施,是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經常用到的執法手段。
2004 年1 月1 日施行的(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簡稱《程序規定))中,新增加了一種"收繳"措施。在具體辦案過程中,如何合法地使用這些手段,對公安民警依法辦案和依法行政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1、沒收的概念:沒收是國家機關對違法行為人的財物強制無償收繳的一種處罰。 沒收有行政法和刑法上的區別:刑法上的沒收是由司法機關依照刑法規定,對觸犯刑律的犯罪分子所給予的一種刑罰處罰;
而行政法上的沒收,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行政管理法律和法規將違法行為人的非法所得、實施違法行為的工具和設施、違禁物品等強制無償收歸國有或封存、銷毀的一種行政處罰措施。
1996 年10 月1 日施行的《行政處罰法》第八條明確規定:"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屬於行政處罰的種類之一。
2、對《程序規定》中"沒收"概念的理解和適用。 2004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程序規定》,
通篇十五章205 條,卻沒有用單獨的章節和條文對公安機關常用的行政處罰措施和行政強制措施進一步予以明確,這給民警在理解和適用"沒收、收繳、扣押"等措施時帶來一定的難度。
《程序規定》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指出該規定的制定依據就是《行政處罰法》及其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
《程序規定》第177 條的規定與《行政處罰法》第53 條的規定相一致,在此就不再贅述。對於沒收措施的性質和對象,(行政處罰法》第8 條已經做出明確規定。
即"沒收"的性質是一種行政處罰措施,它與《刑法》中的"沒收財產"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有別於其他的行政強制措施。
《行政處罰法》規定,沒收的對象只能是"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
因此,我們在運用《程序規定》中的沒收措施時,
就應該嚴格遵守《行政處罰法》對沒收對象的規定,只能對違反公安行政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人的"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進行沒收。
這里的違法所得是指違反國家法律規定,採用非法手段或不正當方法所獲得的收人和利益;
(1)部門規章扣押擴展閱讀:
第四十八條 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作出罰款決定後,當事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第四十九條 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不出具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
第五十條 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行政機關;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在二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
第五十一條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
(二)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三)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二條 當事人確有經濟困難,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經當事人申請和行政機關批准,可以暫緩或者分期繳納。
第五十三條 除依法應當予以銷毀的物品外,依法沒收的非法財物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必須全部上繳國庫,任何行政機關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
財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返還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返還沒收非法財物的拍賣款項。
第五十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處罰的監督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行政處罰的監督檢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有權申訴或者檢舉;行政機關應當認真審查,發現行政處罰有錯誤的,應當主動改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B. 新的行政強製法出台後,公安機關行政執法過程中扣押依據是什麼請列出具體的法律依據
《行政強製法》第九條規定了行政強制措施的種類包括【扣押財物】和【其他行政強制措施】。
其他行政強制措施法律依據如下:
1、《商標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第(四)項:
「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已經取得的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對涉嫌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進行查處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檢查與侵權活動有關的物品;對有證據證明是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物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
2、《產品質量法》第十八條第一款第(四)項:
「縣級以上產品質量監督部門根據已取得的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對涉嫌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進行查處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四)對有根據認為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或者其他嚴重質量問題的產品,以及直接用於生產、銷售該項產品的原輔材料、包裝物、生產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3、《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第九條第(五)項:
「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涉嫌無照經營行為進行查處取締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五)查封、扣押專門用於從事無照經營活動的工具、設備、原材料、產品(商品)等財物。」
4、《禁止傳銷條例》第十四條規定:
「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涉嫌傳銷行為進行查處時,可以採取下列措施:查閱、復制、查封、扣押涉嫌傳銷的有關合同、票據、賬簿等資料;查封、扣押涉嫌專門用於傳銷的產品(商品)、工具、設備、原材料等財物……」
(2)部門規章扣押擴展閱讀:
根據《行政強製法》第十八條的規定:行政強制措施實施的一般程序包括:報告及批准、表明身份、通知當事人到場、告知和說明理由、聽取陳述和申辯、製作現場筆錄和其他程序。
1、報告及批准。
行政強制措施具有緊迫性和暫時性,但鑒於其直接威脅行政相對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措施必須十分慎重。
2、表明身份。
表明身份是行政公開原則的一項基本要求。具體說來,表明身份制度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作出行政行為之前,向行政相對人出示相關證件,如工作證、執法證等,以證明自己有資格作出相應的行政行為。
3、告知和說明理由。
《行政強製法》第十八條第(四)項和第(五)項規定的告知和說明理由程序是對當事人知情權和參與權的基本保障。
4、聽取陳述和申辯。
行政機關在作出任何行政行為,尤其是對行政相對人不利的行政行為之前,必須聽取行政相對人的陳述和申辯,這既是正當程序原則的要求,也是行政參與原則的題中應有之意。
C. 應急管理部門採取扣押行政強制措施的
應急管理部門是不可以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而如果選擇強制性的採取措施,整個費用就需要由應急管理部門自己去承擔。主要的依據就是我國的行政強製法,在裡面第10條就明確的寫清楚行政強制措施是由法律設定的。
一、行政強制措施的法律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且屬於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事項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本法第九條第一項、第四項和應當由法律規定的行政強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強制措施。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且屬於地方性事務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本法第九條第二項、第三項的行政強制措施。
法律、法規以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強制措施。
二、什麼是行政強制執行
這主要是指特定行政機關所選擇的一種強制性手段,能夠保障法律法規,同樣也是一種貫徹落實的行為,主要的表現是行政性,主要是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是由特定的行政機關來實行。第二就是強制性,這是在國家行政機關的整體權利作用下,可以強行的抑制行為人的意志要求,對方絕對性的服從。第3點就是執行性,當然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保證法律法規可以達到行政管理的目的,這就是行政強制性執行的一個基本特徵。
三、行政強制執行的來源以及設定
1.行政法治所要求行政機關的權利都必須要嚴格的符合規定,應該具備明確的授權以及法律規定,其實這是一種比較嚴厲的行政權力的授權和規定法律,如果沒有規定的就應該選擇強制性執行,即使相對人並不存在履行義務,行政機關也不能夠擅自的執行。
2.我們認為為什麼要對於行政強制執行作出如此嚴格的規定,主要是因為想要維護整個社會而執行的機關一般都是法律規定的法規,又或者是規章制度以及其他的規范性文件,根本就不能夠去強制性的執行,這點也希望大家應該知道。
我們認為,對行政強制執行的設定權應當作出嚴格的規定。行政強制執行的機關由法律規定。法規、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任何行政強制執行。
D. 部門規章能否設立強制措施
政府規章是不能設立行政強制措施的。法律可以設定行政強制措施,法規可以設定一定種類的行政強制措施;而法律、法規以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例如政府規章,不得設定行政強制措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第九條
行政強制措施的種類:
(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二)查封場所、設施或者財物;
(三)扣押財物;
(四)凍結存款、匯款;
(五)其他行政強制措施。
第十條
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設定。
尚未制定法律,且屬於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事項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本法第九條第一項、第四項和應當由法律規定的行政強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強制措施。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且屬於地方性事務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本法第九條第二項、第三項的行政強制措施。
法律、法規以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強制措施。
E. 如何理解和適用沒收、扣押、收繳等執法手段的相關規定 詳細�0�3
"沒收、扣押、收繳"等執法手段的相關規定 "沒收、扣押"等措施,是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經常用到的執法手段。
2004 年1 月1 日施行的(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簡稱《程序規定))中,新增加了一種"收繳"措施。在具體辦案過程中,如何合法地使用這些手段,對公安民警依法辦案和依法行政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1、沒收的概念:沒收是國家機關對違法行為人的財物強制無償收繳的一種處罰。 沒收有行政法和刑法上的區別:刑法上的沒收是由司法機關依照刑法規定,對觸犯刑律的犯罪分子所給予的一種刑罰處罰;
而行政法上的沒收,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行政管理法律和法規將違法行為人的非法所得、實施違法行為的工具和設施、違禁物品等強制無償收歸國有或封存、銷毀的一種行政處罰措施。
1996 年10 月1 日施行的《行政處罰法》第八條明確規定:"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屬於行政處罰的種類之一。
2、對《程序規定》中"沒收"概念的理解和適用。 2004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程序規定》,
通篇十五章205 條,卻沒有用單獨的章節和條文對公安機關常用的行政處罰措施和行政強制措施進一步予以明確,這給民警在理解和適用"沒收、收繳、扣押"等措施時帶來一定的難度。
《程序規定》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指出該規定的制定依據就是《行政處罰法》及其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
《程序規定》第177 條的規定與《行政處罰法》第53 條的規定相一致,在此就不再贅述。對於沒收措施的性質和對象,(行政處罰法》第8 條已經做出明確規定。
即"沒收"的性質是一種行政處罰措施,它與《刑法》中的"沒收財產"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有別於其他的行政強制措施。
《行政處罰法》規定,沒收的對象只能是"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
因此,我們在運用《程序規定》中的沒收措施時,
就應該嚴格遵守《行政處罰法》對沒收對象的規定,只能對違反公安行政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人的"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進行沒收。
這里的違法所得是指違反國家法律規定,採用非法手段或不正當方法所獲得的收人和利益;
(5)部門規章扣押擴展閱讀:
第四十八條 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作出罰款決定後,當事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第四十九條 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不出具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
第五十條 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行政機關;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在二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
第五十一條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
(二)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三)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二條 當事人確有經濟困難,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經當事人申請和行政機關批准,可以暫緩或者分期繳納。
第五十三條 除依法應當予以銷毀的物品外,依法沒收的非法財物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必須全部上繳國庫,任何行政機關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
財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返還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返還沒收非法財物的拍賣款項。
第五十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處罰的監督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行政處罰的監督檢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有權申訴或者檢舉;行政機關應當認真審查,發現行政處罰有錯誤的,應當主動改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F.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屬於哪個級別的法律,他屬於部門規章嗎
應該不屬於。因為規章調整的是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范疇。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調整的是刑事訴訟關系,應屬於公安機關內部辦理刑事案件方面的規范性文件。
G. 規章可以設定一定數量罰款和警告的行政處罰嗎謝謝
可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十二條規定如下:
1、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2、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前款規定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
3、國務院可以授權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直屬機構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規定行政處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十三條規定如下:
1、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2、尚未制定法律、法規的,前款規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
(7)部門規章扣押擴展閱讀:
行政處罰的執行應當遵守下列原則:
1.當事人自覺履行原則;
2、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行政處罰決定不停止執行原則;
3.作出罰款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與收繳罰款的機構分離;但是,依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可以當場收繳罰款的除外。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加處罰款、拍賣查封或扣押的財物、劃撥凍結的存款、申請人民法院執行等措施。
行政處罰的適用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行政處罰適用的前提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行政違法行為客觀存在。
2.行政處罰適用的主體是享有法定的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或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
3.行政處罰適用的對象是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政違法者,且具有一定的責任能力。
4.行政處罰適用的時效,是指對行為人實施行政處罰,還需其違法行為未超過追究時效。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H. 扣留和扣押的區別
扣押,通常稱的死封,可以就地也可以異地,可以由法院保管也可以指定申請人或第三人保管,但無論誰保管原則上都不準使用;扣留,一般是對個人的到期收入採取的限制性措施。具體區別是:
一、適用條件不同
先行登記保存實施的先決條件是「在證據可能免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是取證措施之一。查封和扣押的前提是必須有相關法律、法規具體規定的情形,並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與違法行為有直接關系的物品所採取的保全措施,既屬於證據保全的強制措施,又屬於保證行政執法得以順利進行的強制措施。
二、針對的對象側重點不同
登記保存針對的對象側重點是證據,實踐中,證據可以是違法產品的本身,也可以是與違法行為相關的物證、書證、生產經營的賬冊、合同等其他資料;封存和扣押在質量技術監督行政執法領域針對的對象側重點一般限於違法產品的本身以及原輔材料、包裝物、生產工具,對於違法行為的產品本身以外的物證、賬冊、合同等一般不適用查封和扣押。
三、作用不同
登記保存的作用是證據保全,保證證據不滅失和以後不再難以取得。查封和扣押的作用一是制止正在發生的違法行為,二是為了保全證據,三是為了便於執行下一步的行政處罰。
四、依據的法律、法規不同
登記保存依據的是《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七的規定;封存和扣押的依據是《產品質量法》第十八條(封存或扣押)、《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第三十七條(封存或扣押)、《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第五十二條(封存或扣押)、《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第二十條(封存或扣押)、《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第九條(封存或扣押)等。
五、期限不同
登記保存的期限《行政處罰法》規定只有7天時間;封存和扣押的期限一般以行政機關查明違法事實為期限,但有的法規也規定了具體期限,如《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規定實施查封扣留的最長期限為30日。
??根據執行理論,查封是指對債務人的財產加以封存,禁止債務人或其他人轉移或處分的一種限制性措施。扣押是指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之財產就地或運至有關場所,予以扣留,並禁止被執行人或任何人佔有、使用及處分之執行措施。凍結是指人民法院通知銀行、信用合作社及其他有儲蓄業務之單位,不準被執行人提取自己之存款,以維持其現狀之執行措施。扣留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規定不準被執行人領取其收入的執行措施。
??從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查封、扣押屬於相同的一類,凍結、扣留又屬於一類。查封與扣押的根本區別就是標的物的位置是否轉移,查封的財產一般留在原地,由被執行人或佔有人自行保管,只是禁止其處分、轉移,而扣押的財產一般要轉移地點,脫離被執行人或佔有人的實際控制,禁止其佔有、使用和處分,即通常所說的就地查封和異地扣押。
??筆者認為,雖然查封、扣押、凍結和扣留均可以認為是控制性執行措施,但它們之間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的:
??查封,是一個大概念,選擇不同的控制性執行措施,採用的執行方法也不同。一般用於控制其所有權交易或在物上設置他項權利;
??扣押,通常稱的死封,可以就地也可以異地,可以由法院保管也可以指定申請人或第三人保管,但無論誰保管原則上都不準使用;
??凍結,一般是對銀行的存款採取的限制性措施;
??扣留,一般是對個人的到期收入採取的限制性措施。
??之所以加以區別,是為了在製作法律文書時用語更加准確、嚴謹。
I. 法律法規授權哪些部門實施扣押,查封
扣押一般針對動產,查封一般針對不動產。
在訴訟中或訴訟前,為了保證以後的生效判決能夠執行,也為了避免被告人轉移財產,法院可以採取查封、扣押等訴訟保全措施,當案件進入執行階段,法院為了執行生效判決,也可以採取查封扣押被執行人的財物然後以拍賣變賣等方式實現生效判決確定的義務。
在行政機關查處行政違法行為時,也可以採取扣押查封等行政強制措施搜集證據。關於這方面的詳細規定可以查閱《行政強製法》。
所以,法院及行政機關都可以對相關物品查封扣押。
J. 交警部門怎麼處理被扣押的車輛
交警部門對與被扣押車輛的處理: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扣留機動車、非機動車,應當當場出具憑證,並告知當事人在規定期限內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受處理。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被扣留的車輛應當妥善保管,不得使用。逾期不來接受處理,並且經公告三個月仍不來接受處理的,對扣留的車輛依法處理。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一百零七條規定:
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條、第九十五條、第九十六條、第九十八條的規定被扣留的機動車,駕駛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30日內沒有提供被扣留機動車的合法證明,沒有補辦相應手續,或者不前來接受處理,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通知並且經公告3個月仍不前來接受處理的。
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將該機動車送交有資格的拍賣機構拍賣,所得價款上繳國庫;非法拼裝的機動車予以拆除;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予以報廢;機動車涉及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移交有關部門處理。
(10)部門規章扣押擴展閱讀
交警扣留車輛後發生的相關費用處理:
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五十八條規定,因扣留車輛發生的費用由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承擔,但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通知當事人領取,當事人逾期未領取產生的停車費用由當事人自行承擔。經通知當事人三十日後不領取的車輛,經公告三個月仍不領取的,對扣留的車輛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