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能夠制定地方性法規
『壹』 以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國家機關是
B,E
『貳』 我國所有的地方權力機關都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
市級以上的權力機關有權制定
『叄』 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有
法律分析: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法律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 第七十八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經批准後,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肆』 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機關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
1、「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2、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3、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
4、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
5、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
(4)兵團能夠制定地方性法規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立法主體包括兩大類:一是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二是設區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
《立法法》修訂以前以「較大的市」為第二類立法主體,包括以下三種:
1、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省會市);
2、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3、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如今《立法法》修訂將立法主體從「較大的市」擴展為「設區的市」,但其他法律中仍存在「較大的市」概念亟待釐清,有學者建議涉及地方立法主體的情形,應與新《立法法》中「設區的市」概念相統一,通過修法統一為「設區的市」的表述;
不涉及地方立法主體的情形,需要與新《立法法》中「設區的市」等相關概念相銜接,明確概念范圍為「設區的市」還是「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伍』 我國,哪些國家機關能夠制定地方性法規
你好,我國《憲法》第100條規定:「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它們的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地方性法規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陸』 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有哪些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
1.「省、自治區、直轄版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權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2.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3.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
4.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
5.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
一共五類
『柒』 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主體有哪些如何區分
不完整。197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專下簡屬稱《地方組織法》)時的條文未提及「較大的市」。1982年修改《地方組織法》時加入了「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分別在第二十七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擬訂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規草案,提請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制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第三十五條第(一)項最後增加:「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還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規章;」。據此,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擁有了地方立法權。2000年實施的《立法法》對此進行了繼承,仍舊規定了較大的市的地方立法權。可見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兩者的區分在於制定機關的不同,前者是人大及其常務委員制定,後者由地方政府制定。效力方面前者比後者大。
『捌』 國家機關中,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有
A.不能籠統說地方,必須是省一級的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哦
『玖』 自治區能否制定地方性法規(除了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自治區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需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需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區政府制定的地方規章不需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九條 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
(一)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三)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四)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五)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
第七十五條 部門規章應當經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
第六十六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拾』 立法法72條規定哪些機構能制定地方性法規
1、下列國家機關中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經濟特區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
2、《立法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本法所稱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註: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有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無錫、淮南、青島、洛陽、寧波、淄博、邯鄲、本溪、徐州、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