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規處考評細則
① 實施細則和實施辦法的區別
實施細則和實施辦法的區別:
一、定義不同
1、實施細則,是有關機關或部門為使下級機關或人員更好地貫徹執行某一法令、條例和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對其所做的詳細的、具體的的解釋和補充。
2、實施辦法是有關機關或部門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有關法規、規定,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或問題提出具體做法和要求的文件。
二、內容不同
1、實施細則:對某一法令、條例和規定詳細的、具體的的解釋和補充。
2、實施辦法:對政策及有關法規、規定一方面的工作或問題提出具體做法和要求的文件。
三、特點不同
1、實施細則:
①規范性
細則是對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補充說明或輔助性的規定,自然具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范特點。
②補充性和輔助性
細則是主體法律、法規、規章的從屬性文件,它對法令、條例、規定或其部分條文進行解釋和說明,制定細則的目的是為了補充法律、法規、規章條文原則性強而操作性弱的不足,以利於貫徹執行。
③操作性強
細則對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基本概念進行界定,規定具體適用的標准及執行程序,從而使主體規范性文件具有更強的操作性。
2、實施辦法由首部和正文兩部分組成,辦法的法規約束性側重於行政約束力。其條款都具體、完整,不抽象籠統。
四、作用不同
1、實施細則多是主體法律、法規、規章的從屬性文件,與原法令、條例、規定配套使用。
2、實施辦法是對政策及有關法規、規定的實施的辦法的列舉,是幫助政策及有關法規、規定實施。
五、格式不同
1、細則一般由首部和正文兩部分組成:首部,包括標題、制發時間和制發依據等項目。
①、標題。幾乎全按「適用范圍 + 實施 + 文種」構成,適用范圍一般多由母體公文標題來充當。一般細則的標題有兩種形式:
②、正文一般由總則、分則和 附則三部分組成。總則說明製作本細則的目的、根據、適用范圍、執行原則;分則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有關條款制訂出具體的執行標准、實施措施、執行程序和獎懲措施;附則說明解釋權和施行時間,有的細則還對一些未盡事宜作出說明。
2、辦法由首部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①、首部。包括標題、制發時間和依據等項目內容:標題:由發文機關、事由、文種構成。
②、正文。一般由依據、規定、說明這三層意思組成,可分章、分條敘述。辦法中的各條規定,是辦法的主體部分,要將具體內容和措施依次逐條寫清楚。辦法的結尾,一般是交代實施的日期和對實施的說明。
② 考核細則怎麼寫
考核的對象及內容
1、生產部員工
2、各部門辦公室文員
3、各部門負責人及組長
4、業務部、後勤、保安
六、績效考核的分類及考核時間
績效考核分為月度考核與年度考核兩種方式
1、月度考核
月績效考核的時間為5日-12日,考核上一月的工作表現。各部門必須在每月12日下午18:00點前將績效考核結果上交管理部,由管理部統計考核數據。
2、年度考核
年績效考核的時間為1月5日-10日,考核全年的綜合表現。年度考核以每年12個月的月度考核為依據統計。年度考核根據員工12個月考核總得分相加除以12個月後的總得分再加上級評價為個人年度考核得分。見如下公式:
、績效獎金的核算及分配方式
1、生產部員工的獎金核算及分配方式參照《產能獎管理辦法》執行;
2、各部門負責人及組長包括辦公室文員等崗位人員拿出個人基本工資的50%進
行績效考核。具體操作方法見如下公式:
(1)個人績效獎金核算公式:
個人基本底薪 個人基本底薪
2 × 績效考核系數 — 2 = 個人績效考核獎金
(2)績效獎金分配公式(個人績效獎金為負數不需套用此公式計算):
個人上班總時間(不計加班)
26 ×個人績效獎金 = 個人所得績效獎金
績效考核的效力
1、考核的結果決定員工的職位升降及處罰;
參於考核的各部門員工,連續三個月或以上考核成績為須改進或差者,屬於管理層或負責人給予降級或無條件開除處理,屬於普通員工的給予勸退或無條件開除處理,並視情況連帶給予本人不低於200元或以上的罰款。
2、考核的結果與員工的績效工資與獎金掛鉤;
考核的結果及每月的出勤率直接決定員工本人的績效工資及公司在過年過節發放福利獎金的金額。
3、考核的結果與員工的年終福利獎金相結合;
年度綜合考核的結果決定員工年終福利獎金及罰金:
4、考核的結果與員工工資的升降直接掛鉤;
此項針對固定工資的職員(有加班工資、產能獎、業務提成等額外收入的員工暫不考慮),具體辦法參照下表:
工 資 升 降 標 准(每次調薪最高不超過 元)
工資升10% 年度考評為優者,月度考核9個月或以上被評為優、其它3月考核全部為良好者。
工資升8% 年度考評為優者,月度考核7個月或以上被評為優、其它5月考核全部為良好者。
工資升6% 年度考評為優者,月度考核5個月或以上被評為優、其它7月考核全部為良好者。
工資升3% 年度考評為良好者,月度考核3個月或以上被評為優、至少8月考核全部為良好者、月考核結果中不能含差。
工資不變 年度考評為合格者,月度考核3個月以下被評為優或良好、其它月考核成績不能含差,須改進不能超過2次。
工資降5% 年度考評為須改進者,月度考核至少有5個月被評為合格或以上者,差不能超過2次。
工資降8% 年度考評為須改進者,月度考核至少有3個月被評為合格或以上者,差不能超過3次。
工資降10% 年度考評為差者,月考核成績差超過3次以上者。
③ 政府采購法評分原則是如何規定的
搖號箱內粘乒乓球!罰款2萬、一年內禁止代理政府采購業務!
其次,應通過健全內外聯動機制完善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體系。一方面應強化來自監察和審計部門以及公眾的外部監督,另一方面應優化內部監督機制,從源頭上防治腐敗。
另外,應積極應用經濟手段實現廉潔風險管理。如《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規定的「采購文件要求中標或者成交供應商提交履約保證金的,供應商應當以支票、匯票、本票或者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出具的保函等非現金形式提交」,便為政府采購項目履約提供了經濟制約。
不難發現,奉行「形式公平」的隨機抽取法仍給廉潔風險留下了空間。在工程投資不大、工期較短、工程內容比較單一、有詳細的施工設計圖紙、工程量能夠准確計算的政府采購項目中,隨機抽取法所帶來的風險與收益還算平衡。在此范疇之外,各地還是應該積極創新,為政府采購創造更加公平的形式與環境。
④ 請問:制度、規定、辦法、細則的准確區別是什麼
制度、規定、辦法、細則的區別是:
制度的含義較為廣泛,具體應用的時候可大可小。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就是大的制度,而具體到一個企業的制度,往往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的章程之類的。
規定是為實施貫徹有關法律、法令和條例,根據其規定和授權,對有關工作或事項作出局部的具體的規定。是法律、政策、方針的具體化形式,是處理問題的法則。主要用於明確提出對國家或某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些重大事故的管理或限制。規定重在強制約束性。
辦法是對有關法令、條例、規章提出具體可行的實施措施,是對國家或某一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工作、有關事項的具體辦理、實施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辦法重在可操作性。它的制發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
細則是對某一法律、法規全部或部分內容的具體化。 法定效力僅僅次於法律,是國家權力機關和黨政機關依照法律運用法律的規范形式,將國家的方針、政策依法予以肯定,具有法律條文和黨政機關公文雙重屬性,即有法律的指導作用,又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力,成為機關、單位、個人在有關方面的行為准則。
(4)政策法規處考評細則擴展閱讀
條例、規定、辦法辨析
條例: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並發布的,之前國務院有過明確規定,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能稱其為「條例」。其制發者必須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以及受這些機關委派的組織;企事業單位的職能部門、黨派團體更不能用條例行文。
規定:上級機關或職能部門對特定范圍內的工作和事務制訂相應措施,要求所屬部門和下級機關貫徹執行的法規性公文。一般主要是針對對某一法律、法規或加強某專項管理工作而制定的,內容細致,操作性較強。一般縣一級以上的政府和事業單位都可以制定發布。
辦法:作為應用最廣泛的法規性公文文件,適用於各級政府和部門,除了個人幾乎沒有限制,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公司。
⑤ 績效考核細則如何制定
績效考核標准,根據企業的不同有不同的方法,但是這個問題在企業里會找到三個答案:老闆;企管部或人力資源部;下屬的直接上司。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請採納,謝謝!
當談到設定考核標準的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先問一問,誰對被考核者的情況最了解?誰對被考核者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平時誰對被考核者提出工作要求?這些問題一提,最後我們發現,考核標準的設定實際上和考核者是統一的。 但企業里常常是由人力資源部或企管部來設定考核標准。每年年底我們會在很多公司看到這樣的情況,人力資源部或企管部的幾個秀才們加班加點搞出來一套考核表,發下去以後各部門怨聲載道。考核表不是設計得不好,但是與各個部門的實際情況往往不符。 為什麼?原因就在於人力資源部和企管部並不懂得別人的業務,又怎麼能了解各個部門的情況,怎麼能了解他的上司在工作方面對下屬的期望是什麼呢?如果他的上司都不了解,別人怎麼能不了解呢,所以人力資源部或企管部設計出來的考核指標往往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然也有公司的考核標準是由老總來設定的。一般在年初開會時,老總會同幾個副總一起給各個部門,特別是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定任務。但老闆給下屬定考核標准這本身就是錯誤的。 如果公司的組織架構是明確的話,就應該按照公司的指揮鏈下達任務。老總應該把任務目標分解給副總一級,然後副總再往下分解給他分管的部門。 而現在很多企業在設定考核標準的時候,實際上是老總一勺燴,那麼到時候你要求副總們肩負起這個責任,結果他們心中是不服的。因為這目標是老闆定的,不是我定的,憑什麼最後讓我去負這個責任? 既然我們確定了考核標准應該由他的上司定,那我們再來看,如果把考核標準的設定都交給他的上司、交給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定行不行? 也不行,亂套了。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有不少公司做過這樣的嘗試,結果考評辦法五花八門,定什麼的都有,甚至是公司有多少個部門、有多少個子公司分公司,就有多少種考核方法,公司的統一性就受到了影響。
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一定要區分目標和指標。 在企業里大家經常會問今年給你訂的指標是多少?3000萬還是5000萬的銷售額?或者是500萬套還是1000萬套的產量?這實際上應該叫目標。指標應該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利潤率、銷售額、費用節約率等等。那麼什麼是目標呢,指的是費用節約率提高多少,利潤率是百分之多少,銷售額是多少。指標和目標是有區別的,但很多時候,大家在口語上是混在一起的,往往在說指標的時候指的是目標。 為什麼要對這兩者作區別?就在於涉及到誰來設定考核標準的問題。既然我們已經明確,考核標准一定要讓他的直接上司設定,但是上司各自去設定目標又會亂,那怎麼辦呢?這時候,就需要人力資源部或企管部做一件前期工作——為這些上司們設定考核標准設定目標。這樣就能兼顧全公司的統一性和各個層級上的考核者制定標準的靈活性。 指標系列和目標系列是兩個系列,指標系列是公司的一個平台,這是用一種科學的方法設計出來的;目標體系是由他的直接上司往下制定的。這樣公司的人力資源部或企管部的角色就完全變化了,他不是在做一些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而是為考核提供了技術的平台和框架,然後把具體的內容交給上司來填。 設定什麼作為標准? 設定什麼作為考核標准呢? 第一個就是把整個目標按照指揮鏈進行分解,形成一個目標系列。目標系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工作業績。目標的形式又分為兩種,一個是定量的目標,一個是定性的目標。 第二個就是考核表裡我們經常看到的工作能力(開拓、創新、溝通等)和工作態度(主動性、責任感、團隊精神等)。 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怎麼考核呢?首先要明確,不能只考核業績或者銷售產量。這就說到了我們考核的一個基本思路:考核為什麼——就是為了績效發展。 但很多公司對員工進行考核的時候,工作能力要考核他的溝通能力、開拓能力和創新能力,工作態度要考核他的主動性、團隊精神和責任感,這兩項加起來就40分了,有些綜合部門甚至60分,考核是為了績效發展,考核那麼多干嗎?考核是要看到他的變化。考核表裡面充斥了太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就是過去考核效果不好的一個原因。 一個人生病不能上班了,那肯定馬上要送醫院。所謂的治病就是補短板,企業的績效發展也是這樣,我們應該關注的是,現在他最短的一塊板在我們的考核期內能不能提高。辦法就是把過去考核表裡的一大堆的成套目標拆開來,要有所側重,因為特定時間之內,人的改變是有限的,如果責任感是他的短板,那就主要考核他的責任感好了,他去年的責任感是這樣,今年要看是否真的有什麼變化。
⑥ 法律、法規、條例、辦法、意見、實施細則這些法律屬於怎麼區分
可從制定部門,特點,適用地方這幾個方面區分
1、制定部門之間的區別
法律: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制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規:由國家機關制定。例如:比如說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等。
條例: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並發布的。
辦法:是有關機關或部門制定的。
意見:地方政府或者國家機關制定的。
實施細則:授權國務院直屬機關制定。
2、特點各不相同
法律:屬於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法規:法規分為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條例:內容的法規性,時效的穩定性,制發的獨特性。
辦法:辦法的法規約束性側重於行政約束力。辦法的條款都具體、完整,不能抽象籠統。
意見:內容的多樣性,行文方向的多向性,內容的針對性,作用的多重性。適用
實施細則:規范性,補充性和輔助性,操作性強。
3、適用范圍不同
法律:全國范圍內。
法規:行政法規全國范圍使用,地方性法規地方范圍。
條例:只能在本地區范圍使用,屬於地方法規。
辦法:國家制定的全國范圍實施,地方部門制定的適用於當地。
意見,實施細則:大多由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提出,經過本一級政府審批並通過實施。
(6)政策法規處考評細則擴展閱讀: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其中,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
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法規則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法律:
是對法律中某些條文或文字的解釋或限定。這些解釋將涉及到法律的適用問題。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其做出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還有一種司法解釋,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做出的解釋,用於指導各基層法院的司法工作。
行政法規:
是由國務院制定的,通過後由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這些法規也具有全國通用性,是對法律的補充,在成熟的情況下會被補充進法律,其地位僅次於法律。
法規多稱為條例,也可以是全國性法律的實施細則,如治安處罰條例、專利代理條例等。
網路:法律法規
網路:條例
網路:辦法
網路:細則
⑦ 請問 法律 法規 條例 細則 辦法 的概念和區別
1、法律、法規、條例、細則、辦法的概念:
①法律位於第一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最大,通過的文件可信度最高,下面的文件的都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文件為執行標准,如違反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文件,一概宣布無效。
②法規:是指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文件為基礎依據,再對照當地的具體實際情況制訂的實際執行標准.實際操作性是最主要的方面。
③條例:政府機關通過的文件,政府機關同時要服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這個發布的文件為執行標准.做了一些對實際事務進行規范和要求的文件,就是條例。
④細則:解釋性的文件,具體解釋法律法規,並詳細規定其具體做法。
⑤辦法:更為詳細的做事規定,規定了做什麼事按什麼程序,要注意什麼。
2、法律、法規、條例、細則、辦法的區別:
幾者規定的范圍、內容涉及的方面有所不同。
①法律是全國人大委員會審議並通過,全國各地通用。
②法規,條例由國務院審議並通過,全國通用,但法律效力與法律相比較差。
③條例也可由較大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所以只能在本地區實施,屬於地方法規。
④意見和實施細則一般由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提出,本一級政府審議並通過實施。
(7)政策法規處考評細則擴展閱讀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思想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
⑧ 「細則」、「總則」、「條例」、「管理辦法」的區別
細則:也稱實施細則,是有關機關或部門為使下級機關或人員更好地貫徹內執行某一法令、條例容和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對其所做的詳細的、具體的的解釋和補充。
總則:法律規章以及文章的序言。
條例: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並發布的,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內的某些具體事項而作出的,比較全面系統、具有長期執行效力的法規性公文。
管理辦法:一種管理規定,通常用來約束和規范市場行為、特殊活動的一種規章制度。它具有法律的效力,是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是從屬於法律的規范性文件,人人必須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