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恩條例單
1. 工資結算的計算方法
新華網1月10日消息 勞動保障部今天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通知對職工制度工作時間的計算以及工資折算辦法進行了調整。以下是通知全文。
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勞社部發2008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局):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國務院令第513號)的規定,全體公民的節日假期由原來的10天增設為11天。 據此,職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數和工資折算辦法分別調整如下: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時數的計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時。 按照《勞動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即折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不剔除國家規定的11天法定節假日。據此,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為:
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
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三、2000年3月17日勞動保障部發布的《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20008號)同時廢止。 在實際工作中,企業發放職工工資、辦理工資結算是通過編制「工資結算表」來進行的。工資結算表又稱工資表,是按車間、部門編制的,每月一張。在工資結算表中,要根據工資卡、考勤記錄、產量記錄及代扣款項等資料按人名填列「應付工資」、「代扣款項」、「實發金額」三大部分。
工資結算表一般應編制一式三份。一份由勞動工資部門存查;一份按第一職工裁成「工資條」,連同工資一起發給職工;一份在發放工資時由職工簽章後交財會部門作為工資核算的憑證,並用以代替工資的明細核算。由於工資結算表是按各個車間、部門分別編制的,因此,只能反映各個車間、部門工資結算和支付的情況。工資結算表的格式如下表所示。
工 資 結 算 表
第一基本生產車間 200×年×月 單位:元 序號 姓名 月工資率 月工資標准 計時工資 計件工資 應扣工資 綜合獎金 津貼 應付工資 代扣款項 實發金額 事假 病假 夜班費 保健費 水電費 托兒費 公積金 個人所得稅 天數 金額 天數 金額 1 趙林 795 38 795 2 76 3 22.8 180 86 90 1052.2 45 69 5.2 933 2 張功 1029 200 40 100 1369 94 108 10 1157 3 黃平 1008 180 60 100 1348 63 60 86 9 1130 4 李合 910 160 80 90 1240 60 75 7 1108 5 陳理 784 150 70 90 1094 40 58 6 990 6 7 合計 35840 32880 380 260 5000 1300 5040 79420 858 410 3750 362 74040 企業與職工進行工資結算時,需要編制工資結算憑證,工資結算憑證主要有工資結算單和工資結算匯總表,並及時的把工資公告出來,做到工資透明。
1)工資結算單
為了反映企業對每個職工的工資結算情況,每月應編制工資結算單。工資結算單通常按部門、車間或班組設置。
離休、退休金發放清單
200×年×月 單位:元 編 號 姓 名 離退休金 補貼 代扣款項 應付離退休金 簽收 水電費 房租 1 劉崗 675 55 620 2 毛新 640 40 600 3 武小娟 638 58 580 4 覃恩 590 45 545 5 吳群山 485 35 450 6 19 20 合 計 10700 960 9740 2)工資結算匯總表
為了總括反映整個企業及各車間、部門的工資結算情況,便於進行工資核算,應根據「工資結算單」編制「工資結算匯總表」。
工資結算匯總表
200×年×月 單位:元 車間、部門名稱 計時工資 計件工資 應扣工資 綜合獎金 工資性津貼 應付工資 代扣款項 實發金額 事假 病假 夜班津貼 保健津貼 電費 托兒費 公積金 個人所得稅 第一基本生產車間
其中:生產工人
管理人員 35840
30530
5310 32880
32880 380
380
20 260
260 5000
4200
800 1300
1250
50 5040
4620
420 79420
72860
6560 858
740
118 410
350
60 3750
3320
430 362
320
42 74040
68130
5910 第二基本生產車間
其中:生產工人
管理人員 17980
13030
4950 26500
26500 410
354
56 210
210 4950
4220
730 1280
1186
94 3690
3310
380 53780
47682
6098 762
642
120 360
300
60 2260
1863
397 308
270
38 50090
44607
5483 管理部門 25760 104 36 3840 1630 31090 395 240 1880 175 28400 銷售機構人員 9840 48 22 1700 570 12040 220 60 840 80 10840 基建工程人員 15500 123 47 3060 2910 21300 416 180 1320 114 19270 醫院室內、托兒所 4910 75 580 205 5620 125 405 31 5059 長期病假人員 2410 90 2500 84 155 3361 合 計 112240 59380 1140 575 19130 2580 14135 205750 2860 1250 10610 1070 189960
2. 河南商丘一村民家中發現乾隆年間聖旨,該文物需要上繳國家嗎
不需要,不過尊重個人意願。
你要是覺得自己能保存得好,那麼世代相傳下去也是個挺美好的事情;如果你自己保存不好,上交國家也未嘗不可。
那麼,你覺得韓氏後人應該上交這道聖旨嗎?
3. 郭祥正的人物生平
郭祥正出身官宦之家,父親郭維,曾任淮南提刑、度支郎中等職。郭祥正少年即倜儻不羈,詩文有飄逸之氣,史傳其母夢李白而生。
對於輪回的描述,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的記載。根據《宋史》十帖三冊四百四十四卷記載,唐朝的著名詩人李白,轉世到了宋朝,名字叫做郭祥正。還有南北朝時代的梁元帝,他的前生是一位出家人,他的名字叫眇目僧,這也是出自《南史梁紀》一帖三冊八卷。還有天人轉世的記載,例如出自《唐書》三帖二冊二十七卷,就記載著唐朝的皇帝唐代宗,他是神人降胎來的。另外還有人轉成動物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戰國時代秦國的大將白起,當時他跟趙國打仗。趙國的大將趙括是紙上談兵,不懂用兵之道,四十萬趙國士兵都被俘虜了,大敗。結果秦將白起,居然把手無寸鐵的四十萬趙國士兵都給活埋了。因此,後來《東周列國志》上面記載,在唐朝末年的時候,有一天突然天上打了個雷,就把一頭牛給震死了,結果發現牛的肚子上面寫著「白起」兩個字。歷史對這個事件的評論,是說白起因為殺人太多了,所以他生生世世都要輪回做畜生,受這個報應,而且還要受天雷震死的報應。這些歷史的記載,再加上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古人對於輪回轉世、因果報應,其實真的沒有什麼懷疑。
史傳其母夢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儻不羈,詩文有飄逸之氣。梅堯臣見之嘆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也!」仁宗時舉進士,慶歷初年(1041),任過秘閣校理、德仕尉,因經常高談闊論,遭到非議;又常常同太守抵觸,相處不洽,遂棄官回家。熙寧中(1073年前後)復出,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當時王安石主持朝政,實行變法,祥正每次上疏神宗,陳述天下大計,唯王安石一人是聽。神宗甚異之,將奏章轉給王安石,稱其有才可以任用。時郭祥正從章惇考察回來,聽說朝中有人嫉恨,遂辭去殿中丞官職,回家鄉姑孰屏居。不久又復出做官,於元豐中(1080前後)任汀州通判,經常在公餘外出遊覽,飲酒賦詩。因在漳州頂撞了吏部使者,被誣陷下獄,5年後得以平反,知端州。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又被朝廷啟用為轉承議郎,階至朝請大夫。後以耄耋之年請歸故里,隱於青山,終在故鄉去世。祥正一生飄灑,他在姑孰屏居時,其宿處自號「醉吟庵」,曾作《醉吟先生傳》,有「朝霞濯鮮於水上,夕風泛涼於木末,月魄在鉤,蓮香滿船」之佳句,洋溢著江南水鄉的生活氣息。漳州出獄後,還自號「漳南浪士」。一生交遊,多天下名士。著有《青山集》30卷。
少時曾拜訪過正任國子監直講的梅堯臣,將自己的詩作呈梅堯臣審閱,梅堯臣閱後驚嘆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後生也!」並作《採石月》贈他。當時的詩壇名將鄭獬、潘興嗣等也紛紛以「江南又有謫仙人、「人疑太白是重生」等詩句稱譽郭祥正。
皇祐五年(1053)中進士,授秘書閣校理,遷星子縣(今江西)主簿。任職期間,性格與上司不合,至和元年(1054)棄官歸寓宣城(今安徽)昭亭。嘉祐四年(1059)赴德化縣(今江西九江)尉。嘉祐八年(1063)德化尉任滿,適逢母卒,歸家守喪。其後一直在家閑居。神宗熙寧五年(1072)知武岡(今湖南)縣尉,並應辟赴權邵州防禦判官,六年四月為太子中舍,與江東路家便差遣,遭謗言。八年(1075)為桐城縣令。時王安石為相,實行「新政」,郭祥正擁護王安石變法,並上書奏乞天下大計,稱頌王安石。王安石升他為殿中丞。他積極參與王安石的信譽之人編修三司條例官章惇「開梅山」工作。但遭王安石反對派百般誣蔑,一些人說他諛頌王安石。王安石避嫌,「恥為小人所薦,因極口陳其無行」,故而對他冷漠、輕蔑。
熙寧十年(1077)自桐城令徙為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郭祥正自覺實難做人,心灰意冷,便於熙寧十一年(1078)辭官歸隱姑孰青山。就在郭祥正辭官的當年,王安石也被罷官,以使相銜判江寧府。元豐四年(1081)起任汀州(今福長汀)通判,次年代理漳州(今福建)知州。時章惇執政,由於他曾「刺新法之非」,為章惇一派所忌恨,先被停職、罷官,後又入獄。直到哲宗即位後的元祐元年(1086)冤屈得伸,出獄後自號「漳南浪士」,後以覃恩轉承議郎。元祐三年(1088)起為端州(今廣東)知州,在任上有惠政。元祐四年(1089)階至朝清大夫,他看清官場的險惡,奏准致仕,返鄉隱居,長達二十四年。初宅居當塗城關東街西二條巷的壽俊坊。晚年,隱居青山東麓,宅號醉吟庵,俗稱「郭子壠」,曾作《醉吟先生傳》,有「朝霞濯鮮於水上,夕風泛涼於木末,月魄在鉤,蓮香滿船」之句,洋溢著江南水鄉的氣息。隱居期間,專心釋氏,自號凈空居士。在居士林中,最欽服龐蘊大士,「何日許龐公」是他的平生追求。曾先後謁見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等禪師,多有省悟。徽宗政和三年(1113)郭祥正病故,終年七十九歲。
北宋仁宗皇祐至神宗熙寧年間,我國詩壇上出現了一顆新星,這就是當塗詩人郭祥正。他一出現,立即贏得享有盛譽的詩壇老將梅堯臣的贊揚,贏得著名詩人王安石、袁世弼、章望之、章衡的贊揚,他們中的多數人都說他是「李白後身」。希望他繼歐陽修之後領導詩壇,為詩壇盟主,郭祥正的作品產生過相當廣泛的影響。
郭祥正,字功父,一字功甫,又名謝公山人、醉吟先生、漳南浪士。史傳「其母夢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儻不羈,詩文有飄逸之氣。梅堯臣一見,便嘆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也。」皇祐五年(1053),他至京師應禮部試,舉進士。初任秘閣校理,後為南康軍星子縣主簿。嘉佑四年(1059),轉任江州德化尉,時年25歲。治平二年(1063)他聞鄭毅夫知荊州,即以詩贈之。鄭毅夫看到郭祥正的詩十分驚嘆,稱他為「謫仙人」。鄭在《寄郭祥正》詩中說:「天門翠色未繞雲,姑孰波光欲奪春。怪得溪山不寂寞,江南又有謫仙人。」熙寧五年(1072),郭祥正調任武岡縣令。六年四月,為太子中舍,以軍功遷升殿中丞。八年,復為桐城縣令。十年,又自桐城令徙為廬州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當時王安石主持朝政,祥正每上疏神宗,陳述天下大事「唯安石一人是聽」,「凡議論有甚異於安石者,雖大吏亦當屏黜。」神宗甚異之,將奏疏轉給王安石,稱其「有才可用。」王安石認為郭祥正「為人縱橫捭闔而薄行」,極口稱其不可。郭祥正得知朝中有人嫉恨,遂辭去殿中丞官職,回到家屏居,一吟一酌,婆娑溪上,自號「醉吟先生」。元豐四年(1081),起用汀州通判。五年,攝守漳州,以頂撞吏部使者,被召回京。行至半途,遭誣下獄。5年後始得平反,出獄後自號「漳南浪士」。元祐二年(1087)復被朝廷起為轉承議郎,階至朝請大夫,出知端州。四年,以年邁請求歸里。初宅居當塗城關東街西二條巷的壽俊坊。晚年,隱居青山東麓,宅號醉吟庵,俗稱「郭子壠」。曾作《醉吟先生傳》,有「朝霞濯鮮於水上,夕風泛涼於木末,月魄在鉤,蓮香滿船」之句,洋溢著江南水鄉的氣息。
郭祥正一生寫詩1400餘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詩縱橫奔放,崇尚李白,其詩風酷似李白,在所著的30卷《青山集》中,郭祥正就收錄了用李白韻寫的詩41首。南宋末年,著名的文藝理論家黃升對他的作品予以高度評價,說「功甫詩如此數絕,真得太白體,宜為諸老之所稱賞也」。黃升在這里所說的「數絕」,是指郭祥正收入他的《青山集》中的《西村》、《訪隱者》及《山居》等絕句。曹庭棟在《宋百家詩存》中更說他的詩「沉雄俊偉,如波濤萬疊,一涌而至,莫可控御,不特句調彷彿太白,其氣味竟自逼真」。南宋著名文藝理論家胡仔在他所纂輯的《苕溪漁隱叢話》中,曾專章記述了郭祥正的創作活動,並高度評價他的作品說:「功甫《金山行》造語豪壯,世多不見全篇」。為此,他特全錄予後人。從元到明、清的幾百年中,即使是「詩必盛唐」的口號籠罩一時,一些文壇巨子還給郭祥正的作品以比較公允的評價。著名詩人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曾說:「宋詩信不及唐,然其中豈無可匹體者,在選者之眼力耳。如郭功甫的《水車嶺》雲:「千丈水車嶺,懸空九疊屏。北風吹不斷,六月亦生冰。……誰謂宋無詩乎?」胡應麟在他的名著《詩藪》中也說:「蘇於瞻的《定慧寺海棠》、郭功父的《金山行》等篇,尚有佳處,而不能盡脫宋氣。」又說:「蔡天啟的《題申王畫馬圖》……與郭功甫的《金山行》,俱七言古詩翹楚,不可全以宋目之。」清嘉慶八年(1803年),安徽巡撫朱 在《青山集序》中還說:「考功甫在《宋史·文苑傳》,稱其母夢李白而生祥正,梅堯臣嘆為李白後身,譽之至矣。」還慨然嘆之雲:「先生之志則大矣,以之侑食青山祠,列之北宋名家,亦不負其 驥千里之願也。」可見後人對他的作品贊不絕口。
郭祥正的詩不僅深得李白的神韻,還因為他對家鄉人民的深切同情與關懷。如《苦寒行》、《前春雪》、《後春雪》、《川漲》、《治水謠》等。在《苦寒行》二首中,郭祥正寫道:「江南饒暖衣 ,今冬春寒人未識。溪流冰合地成坼,一月三旬雪三尺。去年大僚人無食,子母生離空嘆息。只今道路多橫屍,安忍催科更誅殛。」又說:「下溪捕魚一丈冰,上山采樵三尺雪。人人飢餓衣裳單,骨肉相看眼淚血。乾坤失色雲未收,雕鶚無聲自將拆。官倉斗米余百金,願見春回二三月。」在《前春雪》和《後春雪》中,詩人更是飽含淚水地寫道:「嗷嗷何物聲,雲是飢民哭。來請義倉米,奈何久空腹。寒威如戈矛,命盡須臾速。憶昨去年水,雲濤卷平陸。高村既無麥,低田又無谷。民間已乏食,租稅仍未足。縣令欲逃責,催科峻鞭撲。嗟哉吾邦民,何以保骨肉?」類似這樣的詩句,在郭祥正的詩集中多處可見。他卒年近八十,雖仕於朝,「不營一金」,所到之處,多有政聲。
4. 誰能跟我詳細介紹請代的官僚制度
一、內閣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參照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大學士改加殿、閣頭銜,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體仁閣,成為三殿三閣)。大學士的品級改為正五品,這也是參照明制,怕大學士權力過重,而特降低其品秩,藉以抑制。這時的內閣,雖具有掌握最高政權的中樞機關的雛形,但因大學士降低了品秩,又減少了辦事人員,所以其權任反較順治初年之內三院為輕了。
內閣大學士的品級,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滿、漢俱定為正一品。至此,大學士成為清王朝最高的官員,猶如歷朝的丞相。《清史稿•大學士年表序》說:
清大學士滿、漢兩途,勛高位極,乃以相授……其品列皆首文班。任軍機者,自親王外,其領袖者必大學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
這說明清代大學士的地位是極為尊崇的。
協辦大學士,猶如宋之參知政事,為大學士之副職。初期未有定額設置,遇有大學士在內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選人員協辦閣務。早在雍正元年至五年間(公元1723—1727)有署大學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有額外大學士。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再設協理大學士。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協辦大學士,以後並改為常設。其品級比大學士稍低,從一品。
內閣學士的品級為從二品,均兼侍郎銜(乾隆五十八年以後去兼銜)。其職掌是:滿學士掌奏本章,漢學士掌批「題本」(內外官員匯報皇帝之文書)。若依其應有權任,並不僅於此。如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諭:「學士乃參贊政事之官,如有所見,應行啟奏。近來並無與議者,若惟送本接本,用一筆帖式足矣,何必設立學士?此後各有所見,俱令敷陳。」①雖有此諭,可是一般學士仍按部就班,作一些例行之事而已,遠不如軍機章京職責之重。
內閣人員的額數,據《大清會典》、《清史稿》等書的記載,規定為:大學士滿、漢各2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學士滿6人、漢4人,典籍滿、漢、漢軍(編入八旗之漢人)各2人,侍讀學士滿4人,蒙、漢各2人,侍講滿10人,蒙、漢、漢軍各2人,委署侍讀無定員,中書滿70人,蒙16人,漢30人,漢軍8人,帖寫中書滿40人,蒙古6人(以上各員額時有增減),撰文中書無定員,供事62人,總人數為288人(委署侍讀是由典籍內派委、撰文中書是由中書內派委,都不佔額數)。
內閣乃諸曹總匯之區。其職掌據《光緒會典》卷2載:「掌議天下之政,宣布絲綸、厘治憲典,總鈞衡之任,以贊上理庶務。凡大典禮,則率百寮以將事」。其具體的職務有:
第一,掌議政事,宣布綸音(皇帝的詔令)。
內閣為正一品衙門,位在六部之上。大學士「位尊望重」,其職務首先是議政事,宣布綸音。閣臣常在皇帝的左右,充當顧問。他們不但對答政事中的疑難問題,而且為皇帝辦理公文,草擬諭旨。內閣所承辦的公文有制、詔、誥、敕、題、奏、表、箋。據《光緒會典》卷2載:
凡綸音之下達者,曰制、曰詔、曰誥、曰敕,皆擬其式而進焉。凡大典宣示百寮,則有制辭。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彝憲,則有詔,有誥。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曰誥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曰敕命。諭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傳敕,曰敕諭。
內閣為絲綸重地,每日欽奉上諭,由軍機處承旨,凡應發鈔者,皆下於內閣。此外,內閣還負責記載綸音,所載事項分為三冊:凡每日發科本章,滿漢票簽處當直中書摘記事由、詳錄聖旨者分為一冊,稱為「絲綸簿」;特降諭旨者分為一冊,稱為「上諭簿」;中外臣工奏摺,奉旨允行,及交部議覆者,分為一冊,稱為「外記簿」。三冊存放內閣,以備參考。
第二,辦理本章。
內閣的日常事務,是為皇帝辦理本章。《內閣志》中說:「大學士於軍國,事無不統,其實每日所治事,則閱本也。」《皇朝文獻通考》卷80載,大學士的職務主要也是辦理本章。清代內外官的本章可分為通本和部本兩類。凡各省將軍、督撫、提鎮、學政、鹽政、順天府尹、盛京(今遼寧省)五部本章,俱通過通政司再送內閣,稱為「通本」;在京六部及各院、府、寺、監衙門本章,稱為「部本」。通本到閣後因無滿文部分,先由漢本房將其貼黃翻譯為滿文,轉滿本房校閱,繕寫清楚粘貼於後。部本原系滿、漢文合璧,與譯好的通本一並交漢票簽處。由中書草擬票簽,經侍讀學士校閱,由大學士審閱後,交滿、漢票簽處繕寫滿、漢文正簽。經內奏事處進呈御覽;皇帝批閱後,交批本處,漢學士批漢字於正面,翰林滿人中書批滿字於反面,至此成為「紅本」。接著是下達執行:由滿本房領出交紅本處,每日六科給事中來處承領,到科後抄發各衙門執行;每年終,由六科給事中回繳紅本處,轉交典籍北廳,再入紅本庫保存。此外,內閣還處理部分奏摺。
第三,辦理典禮祭祀的有關事宜。
凡是比較隆重的典禮和祭祀,如皇帝登極、立後、祭天地、祖宗等,都由內閣辦理。《光緒會典》卷2載:
凡大祀、中祀,前期書祝版。奉神位於壇廟,則視鐫與其飾青。制冊寶亦如之。皇帝登極則奉詔,授受大典,奉寶亦如之。冊立冊封則授節。命將出師,授敕印亦如之。文武傳臚則奉榜。凡大朝會、進表,則展表所宣焉。
第四,組織修書,存貯檔籍。
纂修史籍,本是翰林院職掌。順治初,以翰林院分隸內三院,修書各館,也附設於內三院。康熙以後,雖分設翰林院,但各書修纂,仍以內閣大學士任監修總裁官,學士則分兼副總裁、總纂、纂修等職。此外,內閣還負責檔案典籍保藏。在東華門內置紅本、實錄庫,這是清政府重要的檔案庫。另外還收存揭帖。《光緒會典事例》卷14載,「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議准,各省題奏本章,俱增寫揭帖一通,送起居注館,俟記注後,將揭帖轉送內閣收存。」內閣收存最大量的檔案是紅本,其他還保存實錄、聖訓。
內閣的內部設有典籍廳、滿本房、漢本房、蒙古房、滿票簽處、漢票簽處、誥敕房、稽察房、收發紅本處、飯銀處、副本庫、批本處等機構,分掌各項事務,其設官員額及具體職掌分別如下:
典籍廳:是內閣的秘書部門,有學士10人(滿6人,漢4人)、典籍6人(滿、漢、漢軍各2人),供事22人。此外侍讀學士、侍讀、中書等兼在典籍廳辦事者,由大學士派委,無定員。其辦事之所,分南、北兩廳。南廳職掌有四:
(一)掌關防。內閣無印,對外行文,用典籍廳關防。
(二)收發及辦理文稿。各衙門來文,直送兩廳,再按事務性質分送各房。
(三)官員考績事務。負責對侍讀、典籍、中書等官的考績。
(四)管理「吏役」事務。考取助理事務的「供事」及管轄皂役等事。
北廳職掌也有四項:
(一)掌奏章。擬辦陳事請旨之奏本及進賀表等。
(二)辦理大典事務。即關於大典禮的籌備應辦事項。
(三)用寶洗寶。請用國家寶璽及歲終封寶日洗寶事務。
(四)收藏紅本圖籍,並收貯表章等。
滿本房,或稱滿本堂或滿洲堂。有侍讀學士2人,侍讀4人,中書39人,貼寫中書24人,供事3人,共72人(均為滿員)。掌校閱題本的滿文部分,管理內閣大庫及皇史宬的收藏事務。如收貯實錄、聖訓、起居注、史書、方略及經略將軍的印信等物。收發和每日向皇帝進呈實錄,增修王公世爵譜冊以及繕寫各項滿洲文字。
漢本房,又名漢本堂,有侍讀學士4人(滿、漢各2人),侍讀5人(滿3人,漢2人)、中書42人(滿31人,漢軍8人,漢3人),貼寫中書16人(都是滿員),供事3人。其職掌為收發通本,翻寫貼黃及各項應翻為滿文之文書,如上諭、碑文、冊寶、祝版應譯為滿文者均屬之。故又有翻譯房之稱。
蒙古房,又稱蒙古堂,有侍讀學士2人,侍讀2人,中書16人,貼寫中書16人(以上均蒙員)。掌翻譯蒙、回、藏等各種文字以及外國來文。凡遇有各藩部陳奏事件及表文,皆譯出具奏。凡頌揚各藩部誥敕、碑文、匾額以及奉旨特交事件,俱由蒙古房譯出繕寫。並管理蒙古實錄,聖訓。凡外國文字,如俄國照會,即召翰林院俄羅斯館官員至房翻譯。西方各國來照,即召西洋館官員翻譯。
滿票簽處,有侍讀3人(滿員),中書22人(滿20人,蒙古2人),貼寫中書8人(滿員)、供事4人,此外尚有委署侍讀(滿員)若幹人。滿票簽處掌校閱滿文本章並撰繕滿文票簽,皇帝出巡時,發遞本報。京內外官員的奏摺,經皇帝批閱,應交在京各衙門知道或辦理的,由軍機處交滿票簽處,傳知各衙門鈔回辦理。
漢票簽處,有侍讀2人,中書27人(以上均漢員),供事4人。此外有委署侍讀若幹人。掌校閱漢文本章,撰繕漢文票簽;撰擬御制文字,如制、詔、誥、敕、冊文、祝文、封號等。
誥敕房,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始設誥敕房,隸漢本房兼管。專司校勘和收發誥敕。凡漢票簽處撰擬誥敕,由誥敕房審核,繕定正本,用寶頒發。封贈誥敕,按定式刊刻存儲,凡用時交中書科填寫,經誥敕房校閱頒發。
稽察房,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令各部院衙門將每日事件已結、未結情由聲明送內閣,於月底匯齊奏報,這時始設稽察房①。其職官由大學士於滿、漢侍讀、中書內派委,無定員。額設供事4人,凡交部議復事件,按日記檔,俟各部院移會到時,逐一核對,分別已結、未結,每月匯奏一次,叫「月折」。每日軍機處發出滿、漢文諭旨,由滿票簽處移至稽察房存儲,至月底,繕寫滿漢文合璧奏摺匯奏,稱為「匯奏諭旨」。
收發紅本處,又稱紅本處、收本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會典》均未見記載。《嘉慶會典》始有此名稱。約成立於乾嘉年間。司員由大學士於滿、漢中書內派委,無定員。凡批過的題本,交由紅本處每日發給六科傳鈔,年終繳回匯集,貯入紅本庫。
飯銀庫,又稱飯銀處,其司員由大學士於滿洲侍讀、典籍、中書內派委,無定員。專掌收支內閣司員飯銀。這種飯銀由各省總督、巡撫及布政使咨送。分配辦法是:大學士每日銀三錢,以下官員遞減,至中書每日銀六分,以充飧食費用②。
副本庫,約成立於乾嘉年間,《嘉慶會典》始有此名。其司員由大學士於滿、漢中書內派委,無定員,掌收題本之副本。乾隆以前,每到年終收藏副本,都派漢票簽處的中書送存皇史宬廂房,年久貯滿,無地存收,才另設副本庫。
批本處,乾隆以前稱「紅本房」,設於宮廷之內。其司員有滿洲翰林院官1人(於翰林各職事內選用),中書7人,掌進本之收發與批本事務。每日進本,由滿票簽處中書送交批本處,由批本處送內奏事處進呈,待發下以後,批本處照皇帝閱定滿文簽,用紅筆批於本面,再交滿票簽處中書帶回內閣,遇有改簽及「折本」,皆存記檔案,按日交發辦理。
清內閣自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設內三院起,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掌握國政有270多年之久,但其勢力不是始終如一的,是屢有演變的。初設內三院時,尚在關外,並有議政處分其權。那時只是初具規模。入關後,為加重內三院之職權,明命條陳政事或外國(對外)機密或奇特謀略,都由內三院轉奏。並定內三院品級與六部同(先是低六部一級)。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正式改為內閣,只是沿襲明代官制,並不是加強內閣職權,相反卻降低大學士的品級(正五品),減少了它的職官人數,其權勢反而低於內三院。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再改回內三院,大學士品級又同於六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復內閣,大學士兼尚書。康熙親政後,軍國機要,始終歸內閣。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學士升為正一品,在各部尚書之上(尚書為從一品),當時雖已設軍機處,但任軍機大臣者,除親王外,其首領必是大學士,所以當時的大學士是勛高位極,因稱內閣為「宰輔」。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再設軍機處後(軍機處停設了二年),機要章奏都下到軍機處。凡軍國要務,都要由軍機大臣承旨出政,內閣之權便輕,只是辦理一些例行事務。趙翼在《檐曝雜記》中說:「軍機處,地近宮廷,便於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於是承旨出政,皆在於此矣。」《清史稿•大學士年表序》說:「雍正以後,承旨寄信有軍機處。內閣宰輔,名存而已。」原來具有宰相身分的內閣大學士,成為進爵的虛銜,內閣便淪為辦理例行政務、頒發文告的機關。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月改題為奏,內外臣工的奏章,一般都採用奏摺。改題為奏後,各省督撫就不須把題奏事件的副本交通政司轉送內閣了,內閣便成了「閑曹」。這時的內閣公署,僅成了儲存檔案之所。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另組西歐式的責任內閣,舊內閣廢。
二、軍機處
清初沿明舊制,「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①。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軍報頻繁,內閣距內廷太遠,皇帝不便親授機宜,故在這年元月,在內廷設立軍機處,其全稱為「辦理軍機事務處」。初設時名為「軍機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名辦理軍機處。
軍機處是分割內閣之權,所以說它是「內閣之分局」。軍機處在清代統治了180餘年,成為大政所出的宰輔之區。它的體制特殊,職官簡練,有官而無吏。它的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軍機章京辦理。
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分設滿、漢員,由滿、漢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總督等奉特旨應召入值,為兼差,人員無定額;由親王或大學士滿、漢各一員為首領,當時稱為「揆首」、「領袖」。依清制,親王不能入軍機。嘉慶四年一月,曾以軍機處事繁,命成親王永瑆在軍機處行走。同年十月,又以「非祖制」罷值。至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以後,始有親王任軍機大臣。初期,凡應皇帝召見商議政務,或依皇帝旨意起草詔諭等,均為領班軍機大臣之責。凡經皇帝選調到軍機處工作的軍機大臣,則稱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初入值軍機處者,若因其資歷或能力尚淺,則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即是見習之意,其地位稍低,排班時列於後。一、二年後,再由領班軍機大臣專摺奏請皇帝,除去「學習」二字。各軍機大臣之間,也有資格、品位高低之分,權力各不相同。例如有的滿洲大臣只准閱看滿文奏摺,或新任大臣不準閱看皇帝硃批的奏摺。這些不同待遇都是由皇帝親定。
據《光緒會典》卷1017記載,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規定:軍機大臣只准在軍機處承寫當日所奉上諭,部院稿案不準在軍機處辦理(因軍機大臣為兼職,仍保留部院原職實缺)。各部司員不準至軍機處「回事」(找他們本衙門堂官請示事務)。軍機章京辦事之處,不準閑人窺視。自王以下滿、漢文武大臣,都不準到軍機處找軍機大臣談話,「違者重處不赦」。為了嚴格執行這些規定,每天派都察院御史一人到軍機處旁邊的內務府值房監視,軍機大臣散值後,才准他們退值。
軍機處初設時,所掌僅限軍務。《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序》說:「初只承廟謨商戎略而已。」但以後事權逐漸擴大,以至軍國大計莫不總攬。其具體職掌有如下幾方面:
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與官員上報之奏摺文書的處理。官員上報的文書,凡摺奏「請旨」者歸軍機處,照例的題本歸內閣,直到清末未變。
二、辦理皇帝交議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決的,或交軍機處議奏,或密議,或交軍機處會同關系衙門議奏。特交的,由軍機處查議其可否,密擬辦法上奏;會同議奏的,或由軍機處主稿,或由所會衙門主稿,臨時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軍機大臣審理擬定,或由軍機大臣會同三法司審擬。軍機大臣可在軍機處提訊,也可使用刑訊。應刑訊時,選用內務府公所或於步軍統領衙門進行。凡秋審案件,軍機大臣也參與。
四、重要文武官員之任免及各部尚書、侍郎、各省總督、巡撫、以至道、府、學政、關差、鹽政以及駐防將軍、都統、駐各邊疆地區之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官員的補放,均由軍機大臣負責開列應補人員名單,交皇帝選擇任用。遇科考,也由軍機大臣開列主考、總裁名單,奏請皇帝選用。復試或殿試,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檢查筆跡或任命閱卷官。
五、考查行軍之山川、道里與兵馬錢糧:凡有行軍,軍機處根據有關圖書,考查山川險要,道里遠近,如系邊遠地區,圖書中沒有記載的,要考查新舊檔案並加諮訪。應用的兵馬、錢糧,則由戶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門取簡明確數備查。遇有皇帝查訊的問題,即時呈遞。
六、軍機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欽差」身分,往各地檢查或處理一些政事。
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早期也稱為「司員」。最初,章京無一定額數,在內閣中書等官員中選調。乾隆初,改由內閣、各部、理藩院等衙門調派。自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始,定軍機章京分滿、漢各兩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設領班、幫領班章京各1員,由軍機大臣於章京中選資深望重者任之。軍機章京的選任,據《樞恆紀略》卷7載:「漢軍機章京由內閣中書、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進士、舉人出身者兼充;滿軍機章京以內閣中書、六部、理藩院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兼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確定漢章京額缺為20人。
軍機章京也是兼差,凡承旨入值軍機處的官員,仍為原衙門的實缺並照例升轉。軍機章京一般為五、六品,領班章京為從三品或正四品。軍機章京按例不參加京察,其獎敘升轉由軍機大臣酌情保奏,平時每屆三年奏保,凡遇修補檔案,編修方略等事結束時,均照例特保,故章京的提升較快,當時人視之為陞官的捷徑。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二月初十日奏定變通軍機章京升補章程,定軍機章京為實缺,其領班章京秩視三品,幫領班章京秩視四品,以下各章京俱按原品實授。並規定了三年遞升一級的升補辦法①。軍機章京辦理軍機處的日常工作,處理文書,記注檔冊,撰擬文稿等。自乾隆時傅恆任領班軍機大臣始,軍機章京亦同時負撰擬諭旨之責;還參與軍機處新承辦案件之審理;跟隨軍機大臣或單獨奉派往各省查辦和處理政務。
軍機處設於禁廷隆宗門內靠北、乾清門外西側,軍機大臣辦公處名為軍機堂。軍機處內部組織,不見記載。從軍機處檔案的《交片檔》看,有滿、漢軍機處之分,或簡稱「滿屋」、「漢屋」,由滿、漢章京分別任事。又《行文檔》中有「清檔案處」、「漢檔案處」之設,或稱「清檔房」、「漢檔房」,這是管理滿、漢檔案的分工。在宮廷之內,滿屋的辦公處設在隆宗門內之南,在軍機堂對面之左,右為漢屋。其職掌據《光緒會典》卷3所載,滿屋分管在京旗營及各省駐防和西北兩路軍營官員的補放事務,負責內、外蒙古、藩部及喇嘛等朝貢時擬賞單,並掌管軍機處本身的一切事務性工作;漢屋辦理在京部院及各省文職官員、綠營武職官員的補放進單,王公內外大臣賞單及擬給外國朝貢使臣賞單,辦理皇帝交下的應當查考和應當辦理的一切事情,以及負責軍機處的對外聯系,管理軍機處的檔案等工作。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王朝對中央行政機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表現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權的趨向。軍機處成立以後,逐漸代替了清建國以來所依靠的滿洲親王,貝勒參與議政的制度,廢除了議政處;同時也削弱了內閣參與國政的權力。軍機處以「君權附庸」的地位,成為凌駕於內閣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國政務的總匯機關,軍國大計,無不總攬。
三、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是沿襲明制。清入關後,於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設立的。名為「通政」,是以政務比水,欲其上下常通之意。據《清朝文獻通考》卷82載,通政司「掌受內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訴之事,凡在外之題本、奏本,在京之奏本,並受而進之於朝,核其不如式及程途稽限者。凡大政大獄,鹹得偕部院予議焉。」其具體任務是,收各省題本,校閱後送內閣;查有題本不合規制的,送內閣參處;有逾限期的,移交關系衙門議辦。各省將軍、副都統與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官,按季將奏過本章造具印冊,咨送內閣查核。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七月,通政使因「事務甚簡,半屬有名無實」,而被並入內閣。不久,旋於八月十一日又下諭恢復。至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因改題為奏,職無專司,才被正式裁撤。
通政使司設通政使2人(滿、漢各1人,正三品),副使2人(滿、漢各1人,正四品),參議2人(滿、漢各1人,正五品),經歷2人(滿、漢各1人,正七品),知事2人(滿、漢各1人,正七品),筆帖式8人(滿6人,漢2人),經承15人。分設啟奏科、稿房、吏房、禮房、上房、火房等單位。
通政司所屬機構有「登聞鼓廳」,管軍民擊鼓伸冤之事,由參議1人兼管,由知事率役巡查,並有筆帖式滿洲1人,漢軍1人,經承6人,分設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分別辦理所屬事務。如有擊鼓之人,由通政使訊供,確有冤枉,奏報皇帝交刑部審辦。如系誣告,即送刑部按律加一等治罪①。「登聞鼓」,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設於都察院,由御史一人監管。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移置長安右門外,以給事中或御史1人更替管理。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才並入通政使司。這是統治者表示為人民「雪冤」的設施。
5. 恩組詞有哪些
感恩節、 感恩、 恩典、 恩施、 吳承恩、 恩格斯、 恩顧、 白求恩、 洪恩、 施恩、恩地、 恩惠、 知遇之恩、 宣恩、恩將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