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法律法規
Ⅰ 關於機關幹部人員受賄退贓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託人財物後及時退還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賄。」
在認定及時退贓的及時性問題時,必須認識到「及時」絕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 時間間隔作為一個考量的重要因素,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考察受賄人的供述和行賄人的陳述,綜合作出退贓是否及時的判斷。 認定退贓是否及時,具體來說,需要綜合重點考量的因素包括:
1、收受到退還或上交的時間間隔
從受賄人收受賄賂到退還或上交賄賂的時間間隔,是判斷退贓是否及時的一個重要因素。司法解釋未對該時間間隔作出准確的時間界定,參照理論界的主流觀點和辦案機關的主流意見,該時間間隔可借鑒《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國內公務活動中不得贈送和接受禮品的規定》和《國務院關於在對外公務活動中贈送和接受禮品的規定》的規定,界定為一個月內。但這一個月的期限僅是考量因素之一,不是唯一標准。
2、退還或上交的客觀可能性
司法實踐中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形:受賄人基於不知情或盛情難卻的情況下收受了財物,事後就決定退還給行賄人,但行賄人總是以自己出差在外等為由敷衍,導致受賄人退贓不能或者受賄人因自身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及時退贓。出現這種情形的,不應當影響及時退贓的認定。如果受賄人因不可抗力等特殊原因,沒有條件退還或上交時,等後來有條件退還或上交就退還或上交的,也算及時。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考量該因素時要避免為鑽法律空子而故意製造不可抗力的情形發生。
3、反腐風聲、反腐形勢
在中央和地方反腐倡廉形勢下,集中整治貪污腐敗,一些貪腐的國家工作人員相繼落馬,這也給有過貪腐行為但尚未東窗事發的人員以壓力而向行賄人退還贓款贓物,根據兩高聯合發布的《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受賄後,因自身或者與其受賄有關聯的人、事被查處,為掩飾犯罪而退還或者上交的,不影響認定受賄罪。」認定退贓是否及時,也要考量受賄人退還贓款贓物是否是因為自身已經開始被調查或者身邊人員已經被查處,迫於壓力而退贓。
4、其他需要考量的因素:收受賄賂金額大小、收受賄賂時的經濟活動狀況等
除了上述幾個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需要予以考量。比如:收受賄賂金額大小。如果受賄人收受的賄賂金額很大,在當今這個發展迅速的經濟環境下,一筆巨款幾天就可能產生巨大效益,雖然幾天就退還,但行賄人和受賄人的犯罪意圖和犯罪目的已經實現,不影響犯罪既遂的認定。再比如:收受賄賂時的經濟活動狀況。這包括受賄人自身和親朋好友的經濟活動狀況,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如果受賄人的親屬正在參加一個工程項目的招投標,但限於經濟實力有限,無法支付大額投標保證金,行賄人願意提供資金,中標後即予以退還。雖然時間間隔很短,但行賄人和受賄人均如願以償,不影響犯罪構成。
認定及時性的排外情形
即構成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就否定退贓的及時性:
1、先收受,見機行事決定是否退還或上交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受賄心態,在收受賄賂時限於客觀條件或主觀因素當場收下,事後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可能並不會被發現,也不會產生對自己不利的法律後果,產生僥幸心理,於是就持觀望態度,根據反腐的形勢和自身所處環境的變化,一旦嗅到風吹草動就主動退還或上交,認為也是為時不晚的。這樣的受賄心態無疑貽害無窮,也不應當因案發前退贓而構成退贓及時。辦案機關在辦案過程中遇到此情況,應作為及時退贓的排外情形,否定退贓及時性,不適用《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第一款的規定。
2、實收虛退,無退贓證據
辦案機關在辦理案件時,對行賄的事實可以通過受賄人的供述和行賄人的陳述相互予以印證,對行賄事實的證據提取也相對比較容易。但為了掩人耳目,受賄人和行賄人可能形成「攻守同盟」,在認定是否及時退贓的關鍵問題上,何時退贓是一個關鍵點,但實際上是否真的退贓了更是重中之重。不排除受賄人受賄後並未實際退贓,而通過口供企圖印證退贓的事實。辦案機關在辦案過程中,涉及到存在退贓情形的行為時,要嚴格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確立的「重證據、輕口供」原則辦案,查明是否有退贓的書證、實物證據等證據。
3、主動索賄
根據《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受賄人索取他人財物,即使沒有為他人謀取利益,也構成受賄罪。且根據《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條的規定,索賄的從重處罰。可見主動索賄是法律嚴打的對象,一旦存在主動索賄情形,就說明受賄人有受賄的主觀故意,即使其存在退贓情形,但不論其退贓有多麼及時,有其他什麼情節,均不影響受賄罪的成立。
綜上,根據現行法律規定,結合案件具體情況,准確認定退贓是否及時,需要考量的因素不僅限於單純的時間概念,還要綜合諸如退還或上交的可能性、涉案金額的大小等等因素,有時候這些因素會成為判斷的關鍵。但如果出現了認定及時性的排外情形,則就不能構成及時退贓。總而言之,判斷退贓是否及時的原則和落腳點都是犯罪主觀方面,即判斷是否有受賄的主觀故意。
Ⅱ 我國有哪些有關反腐的國家法律法規
您好!目前我國尚未出台反腐敗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反腐敗法律體系,相信不久發明腐敗法應該能夠出台。
Ⅲ 有關腐敗的法律文獻
【內容提要】當代中國正在探索著構建權力制衡機制的途徑,目標是建立法治化的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結
構,從源頭上根治權力腐敗。可以說,有了公共權力,便有了對公共權力的監督,法律監督 是人類社會治理權力腐敗的神聖使命和主要方式。
【摘 要
題】法學時論
【英文摘要】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probing a way of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of power su p ervision and it aims at setting up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social and econom ic structures so as to bring power corruption under
permanent control.Legal supe rvision and public powers are,so to speak,twins
parasitizing in the state instit utions.There are state institutions,there are
public powers.There are public pow ers,so there must be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powers.Legal supervision is thesacred mission and principal mode of
governing power corruption in human societi es.
【關 鍵
詞】權力/腐敗/監督/power/corruption/supervision
【正 文】
腐敗,指思想的腐朽、生活的墮落及私慾的膨脹。其中,權力的腐敗乃是核心,正如有人 形容,腐敗是權力和私慾結合的罪惡之子。腐敗的根源,來自於國家機關的壟斷權力,權力
腐敗是權力異化的極端表現形式。因之,在腐敗的種種表現中,最令人擔心的是權力的腐敗 ,對於權力腐敗必須治理也毋庸置疑。
權力腐敗和權力濫用有種種典型表現:(1)不正當佔有公共資源為個人享用,包括貪污行為
、挪用公款行為、侵佔財物行為等,這是腐敗現象的典型表現。它以腐敗者擁有的公共權力
作為基礎,利用這種公共職位,其可以不遺餘力地從事圖謀私利的類似經營的活動,從生活
資料的侵佔發展到生產資料的侵佔,使腐敗從生計型向致富型方向發展。(2)利用經濟上的
好處改變人們對於地位、職位、財產方面的判斷和安排,其行為的外部表現形式就是賄賂。
賄賂的延伸,發展為變相送禮、大吃回扣、強拿硬要等。在賄賂中,受賄者喪失原則,行賄
者以較少的成本獲取垂涎已久的地位或利益,誘使更多人的逐臭效尤。(3)偏離公共的角色 濫
用職權,泛指以權謀私、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行為。在現代,腐敗的核心問題是 以權謀私,腐敗的形式也已經從經濟上的小打小鬧、小偷小摸,發展到了政經勾結的腐敗
類型,引起政府形象的極度損壞。(4)以親疏之別、遠近之別、上下之別、情感之別的私人
關系決定公共關系的確立和維持,在公共權力機關的組成體系中,形成裙帶網路。在中國,
腐敗擁有著地緣與人情的肥厚土壤,這種不正常的關系網路會導致權力腐敗在民間的延伸,
它的可怕之處正在於普通的公民對此安之若素。(5)公共權力的「人治化」行使,體現為嚴
重的官僚主義和特權主義。在執行公務的過程中,官員們製造著一種濃濃的「官氣」,集權
現象、家長制現象、神秘化現象、地方保護主義現象等普遍存在;瀆職無能、擅離職守、拋
棄責任、人浮於事、文山會海、強迫命令、任意決策、好大喜功、管理混亂、道德失范等等
,構成了腐敗產生的溫床。(6)腐敗還帶有行業壟斷色彩,多發生在權力較大的經濟管理部
門和執法司法機關,主要手段是依託部門和行業權力進行勒卡索要。於是,人們又在探討立 法腐敗、行政腐敗、司法腐敗、行業腐敗的特徵及其根源。
自階級社會產生以來,腐敗現象如剜之不去的痼疾,生而需治,治而復生,這使歷代的統 治者在對其「輻輳攻之」中疲於應付。但無論是「天子們」的自我約束,還是包拯、海瑞似
清官的竭忠輔弼;無論是將整飭吏治任務放在第一位的明君治世,還是在腐敗面前繳械投降
的昏君,哪朝哪代的「萬世江山」都逃脫不出因腐敗的政治統治而社稷山崩的命運。現代社
會,腐敗問題仍然是一個世界性問題。1992年,義大利政界爆出受賄丑聞:僅1991年,意大
利各政黨非法收入高達83億美元,賄賂和回扣使這個國家的公共開支增加了30-40億美元。
一位官員形容:「當人們用刀刺透官方記錄的表層時,腐敗便顯露出來,人們甚至在沒有看
到時也能聞到它的氣息」。「這類事件將戰後依舊紛亂的世界驚得目瞪口呆」。[1](P1)
權力腐敗的罪惡後果十分明顯。政治上,腐敗引起人民的普遍反對而威脅著國家社會的穩 定;經濟上,腐敗破壞著分配公平而阻礙著市場的競爭;文化上,腐敗引起社會道德的淪喪
而制約文明水準的提高;思想上,腐敗腐蝕了人事制度的肌體,毀掉了一大批公務人員。特
別是,腐敗是一種超法律、反法律的行為,它動搖著國家權威的基石——法律權威。因此,
各國都把反抗權力腐敗作為完成民族復興、建設富強國家、凈化社會空氣的大事。權力監督
的原理論證,乃是為了解決公共權力的限制問題,最終是為了防止國家權力的超越、濫用、
腐敗、違法問題。其實質,在於倡導法治的方略,弘揚民主的精神,使我國不再走任人治主
義倡行、任特權主義存在、任腐敗行為泛濫的重復之路。具體而言,主要的法治化措施如下 :
一、對權力腐敗的規則控制:以法律制約權力
對權力腐敗的規則控制,指制定嚴密的法律法規,規范權力的運作過程,控制官員的用權 行為。目的在於使易於越軌的公共權力在立法、行政、司法、守法的各個運行環節上都受到
法 律的制約,一旦行為「脫軌」,便有法律依據制裁這種脫軌。正如美國著名法學家博登·海
默所說:「在法律統治的地方,權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規則的阻礙,這些規則使掌權者受到 一定行為方式的約束。」[2](P344)
回溯中國反腐敗過程,我們曾經走過彎路,即主要靠道德約束和政治運動抑制腐敗,這要 從專制制度中追根溯源。在我國長期的封建政治統治中,極為強調的是管理者自身的素質和
才能,而其素質和能力的判定,有賴於上級的賞識、道德的約束和自我的剋制。在法律監督
方面,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察權均屬於皇權的組成部分,也即行政權的附庸,沒有
形成類似西方國家的議會監督制度和司法審查制度。這一歷史留給今天的痕跡是極其發人深 省
的,它導致我國公共權力的行使不是以法律為度量范圍,而是以長官意志為標准邊界,行政
權力從未受到過法律力量的實質約束。現代社會,人們已充分認識到,控制腐敗甚囂塵上之
勢,必須有賴於法律的制定及其實施。法律基於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而賦予國家機關一定的
權力和職責,就必然要求國家機關符合權力運用目的而不濫用權力,維護公共利益而不以權
謀私,合法執行權力而不越權違法,履行法定職責而不失職瀆職,遵守法定程序而不喪失程
序公正。強化法律監督的作用,正在於法律規范具有道德規范所不能比擬的普遍性、權威性 和強制性。
在反腐倡廉中,法治化的明確要求,首先是必須完善廉政立法。在此方面,世界各國頒行 了諸如《反腐敗法》、《陽光下的政府法》、《公務人員職責法》、《官員道德標准法》、
《官員彈劾法》等,對於規范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行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的憲
法、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監察法已就法律監督問題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全國人大
常委會、國務院、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也先後頒行了關於禁止黨政機關及領導幹部經商
受禮的規定、關於禁止揮霍公款的規定、關於禁止借選拔任用幹部之機營私舞弊的規定、關
於財產收入申報的規定等相關法律文件和政策性規則。這類文件的及時出台,不能說在監督
問題上無法可依,但我國的監督立法比較簡陋和粗糙,對於腐敗問題的政策性文件多,立法
的規范性和技術性都未能達到應有水平,還需要在立法上出台成熟健全的法律規則,實現制 度的預先控制。
不僅如此,權力監控還必須從嚴。漢密爾頓曾經直白地指出,「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 ;霍布斯也強調,「不帶劍的契約不過是一紙空文。」法律監督的目標,是將權力置於法律
規則的控制之下,一旦被監督者有違法擅權行為,能有被察覺、防範、制止、懲戒的可能,
反之,如果監控機制不健全,「得手」的容易會使違法者有恃無恐。因此,國家應當加大對
於國家公職人員貪污、賄賂、挪用、豪賭等腐敗行為的懲治力度,並使法律責任成為腐敗行
為所支付的最大成本。這種控制和懲罰,主要來自於外部的外力,它猶如一種動力,能夠推 動政府及其官員
的行為合法正當,但它更多的是一種威懾力,如同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對於不法行為會有
力的予以戳穿。就我國目前的情況看,雖然一些重大腐敗案件受到了立案查處,但「漏網之
魚」仍然存在,「特權階層」仍然存在,對一些官員處罰的「輕描淡寫」也仍然存在,致使
僥幸心理的、抗拒法律的人會繼續腐敗。因此,只有在治理權力腐敗方面敢下狠心,才能真
正有利於遏制腐敗。如上述義大利事件發生後,該國警方逮捕1350人,受牽連者約2500人,
捲入了8個政黨,5名內閣部長辭職,多名國會議員、高級官員和企業家受到司法調查、審訊 、逮捕或拘留,這在義大利政界雖是一件丑聞,但懲治腐敗的力度從中可窺見一斑。
二、對權力腐敗的體制控制:以權力制約權力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人們總是把建立一個全心全意為自己服務的政府作為一種理想和希望 ,
這未嘗不是好事,但希望必須落實於政治體制的配套之中。以權力制約權力,意味著一種國
家權力對另一種國家權力的外在約束,通過各國家機關之間的相互制約,達到權力的基本均 衡,防止其中的一項權力過於強大而濫用。尤其需要在下列方面有所作為:
充分認識權力監督的必要性。國家機關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關繫到各國的政治、經濟、 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大局,決非可有可無、可重可輕、可大可小的個人事務所能比擬。因此
,立法、行政、司法機關的權力定位和相互關系的法治化由來已久。以行政權力為例,從古
至今,這種權力都最為實在、最為廣大、最為權威。行政機關可以運用授權、審批、頒證、
收費、禁止、命令、管制、處罰等權力方式,行使委託立法權、法律執行權、國家管理權、
行政處罰權、自由裁量權,並強制所有的社會成員服從這種權力。這必然導致政府與被管理
者形成矛盾沖突關系,也與其他國家機關形成權力對抗關系。由此而言,重視國家機關之間
的權力制衡,絕不僅僅從「人民主權」的民主意識角度考慮,還表現為一種強化國家管理的
「實用性」要求。應該說,政治家是最實用主義的。可以想像,如果構成國家機體的主要國
家機關相互扯皮,如果公務人員不受限定任意擴張自己的權力,而監督體制顯現出控制不力
、有錯不糾、放任自流的狀況,自然是一種政治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表現,而如此的社會也 必然是一個失卻秩序亦失去民心的社會。
合理利用人類文明的創造性。在治理權力腐敗的過程中,古今中外有許多成效顯著的範例 。如中國歷史上的監察體制,以健全完備的監察法規、相對獨立的監察機構、廣泛擁有的監
察職權、糾舉權貴的監察實效而著稱於世,監察御史擔負著調查、彈劾、諫諍、審計、監試
、考核、偵查、公訴、審判官吏的重要使命,實際是通過「治官之官」,實現「治吏之道」
,值得當代人潛心研究。而現代國家中,英國、瑞典、新加坡,都是廉政建設的成功樣板。
英國的文官制度嚴密嚴格,通過考核使文官隊伍保持相對純潔,在規范化的制度約束下,公
務員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一步。瑞典自古倡導「消除特權,官民平等」的法律精神,
議會督察專員監督與政黨監督、新聞監督相互配合,有效作用,由此成為北歐政治清廉的主
要國家。新加坡是一個中華傳統文化氣息濃厚的國家,也是一個注重法制的國家,其廉政立
法的健全和明確、廉政機構的獨立和高效、廉政措施的嚴明和有力,都獨具特色和魅力,值 得我國在當今的制度完善中予以借鑒。
切實保障政體改革的有效性。當代中國正在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主要是針對國家權力設
置而進行的內制改革,它與法律監督所要達成的控制權力濫用的監督目標息息相關,有利於
控權制度的實質性兌現。基本途徑和方法為:(1)權力縮減。政府只保留一部分管理權和審
批權,不能事無巨細橫加干涉。(2)權力分解。權力由不同機關、不同官員掌握,防止重大
權力的獨斷專行。(3)權力制衡。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應切實享有對行政機關的控制權,改
變目前行政權力膨脹而立法、司法權力弱化的局面。(4)權力公開。政府應充分意識「暗箱
操作」是助長權力腐敗的溫床,在反腐敗中,我們決不能忽視「政務公開」的呼籲及其潛在
力量。(5)權力監督。現有的審查制度、審批制度、審計制度、監察制度、質詢制度、考核
制度、罷免制度、聽證制度、復議制度、訴訟制度等,都可以稱之為權力控制的利劍,也都 應該不斷健全發展。
配套建構專門監督的趨向性。除了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關系的建立健全外, 目前,各國在法律監督體制上,正趨向建立外部的、獨立的監督機關以制約權力。因為,「
現在出現的問題是『多中心』的,不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機關所能個別解決,它需要一個
綜合性機構。」[3](P518-519)新加坡的反貪污調查局、香港的廉政公署、法國的行政法院
、奧地利的憲法法院等,都是相對獨立的監督組織,以地位明確、人員精練、權能強化、效
率高超的特點和優勢,成為新型監督體制的樣板。在我國,各級人大、黨的紀律監察機構、
行政監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審計組織等都享有一定程度的監督權,在對於腐敗的治理方面
,往往採取「聯合辦公」的形式,查處了許多大案要案。但不足之處是,這種體制使各種平
行的監督機關都享有監督權,尚有機構重疊、分工不明、權能模糊、效率低下的缺陷,需要
對於上述監督主體進行明確的法律定位與權責分工。為此,筆者建議:我國應該合並反貪力
量,成立專門負責腐敗治理的國家廉政總署,實現外部的、專門的、獨立的、實效的監督。
三、對權力腐敗的社會控制:以權利制約權力
以權利制約權力,是指明確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之間的聯系和界限,發揮公眾對於國家權 力的制約作用,使他們在保護自身權利實現的過程中,對於國家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權力行
為進行監督。這一立論,主要基於下述三個理由:
合法的權力源於權利。按照「人民主權」的觀點,公權力代表著社會共同體的共同性,政
府只是實現人民共同利益的代理人,政府與社會成員一樣並不擁有特權,相反,它要服從構
成共同體規則的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約束。自近代以來,「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思想
已經深入人心,國家權力由人民授予自然受人民權益限定的原理也通過憲政實踐成為現實。
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社會成員有權通過參政權、選舉權、質詢權、批評權、建議權、罷免
權、聽證權、申訴權、控告權、檢舉權的行使,維護自身利益,制約權力行為,使民主監督
成為確保國家權力合法運行的重要根基。但另一方面,人們也應該深刻地認識到:人民並不
直接享有立法權、執法權、司法權,而需要委託特定的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行使公共權力,
如果權力機關破壞了權力與權利的平衡結構,人民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英國學者哈林頓曾
經斷言:「主權應該是必不可缺的東西,然而又是十分駭人的東西。這正像火葯對於士兵一
樣,可以使他安全,也可以使他遭受危險。」[4](P103)因此,國家每設定一種權力,都要
求它代表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當公共權力過於強大,超越權力委託人的意志願望所期待的范
圍,導致權力行為與人民的權利抵牾時,就必須運用法制的手段,從權力的生成、分配和實 施各個方面來約束其不法運作。
違法的權力畏懼權利。民主監督的實質,在於動員各種社會的監督資源,形成社會內部的 多層次的權力監督網路,實現對於權力控制的「綜合治理」。在此方面,亞里士多德給了我
們許多警世名言,他說:「物多者比較不易於腐敗」,「多數群眾比少數人不易腐敗」,「
若干好人的集體一定較不易腐敗」,都說明,大眾對於權力的約束是一種重要的約束。實際
上,腐敗的力量在於把有著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的社會「撕成為碎片」,它是一種典型的「
各個擊破」,而當人民形成聯合力量之時,腐敗就無藏身之地,也無用武之地了。在當代,
人們已認識了社會控制力量的強大和深刻,並且通過多種途徑利用這種威力。諸如,新聞媒
介的公開報道,人民群眾的信訪舉報,政協組織的協商對話,工會婦聯對於社會弱者的利益
維護,社會自治團體日益發揮民間調解作用等。我們相信,當人民群眾普遍動員起來之日, 就是腐敗分子無立足藏身之時。
他律的權力需要自律。從權力和權利的平衡關系而言,公民大眾對於政府權力的限制僅僅 是「一相情願」,政府除了受民眾社會的監控之外,還應該受內部自我機制的束縛,達到自
律、自省、自勵的要求。對於各級政府而言,接受制度的規制,遵循職業的紀律,迎合道德
的評判,既是政府性質的體現,也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使然,否則政府會與民眾社會格格
不入。例如,政府會「主動」採取某些自我監控的措施,頒行各種行政法規,嚴格把握重大
管理活動,審慎決策,實行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並且通過內部罷免處分等手段使違紀
的成員受到制裁等,以維護政府自身形象,防範內部機構和成員對於政府行為總體目標的反 叛
。所以,約束有外部和內部之分,有他律和自律之別,有強制與自願之異,但無論如何,約 束的目的均見之於政府權力被「有限化」的後果之上。
四、對權力腐敗的審計監督:以專門技術控制權力
審計,是國家審計機關通過審查原始憑據、帳目、報表、資產、文件,對有關國家機關、
財政金融機構、企業事業單位的財政財務活動進行檢查、審核、評價、鑒證,以判斷其真實 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活動。
現代經濟生活中,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不法之徒採取各種手段和伎倆,在財產佔有 、投資增值、交換分配、消費使用的每一個環節,加劇著非法斂財聚財的活動。特別是在一
些大宗的違紀違法行為中,運用帳目做手腳的現象增多,其作案蹤跡隱蔽,作案手段狡猾,
需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關於審計監督特性之認識,正建立在審計技術方法的
優越性基礎之上。審計監督,擁有一套完整科學的操作體系,諸如審閱法、核查法、順查法
、逆查法、盤點法、外調法、線索篩選法、配套還原法、立體查帳法、補帳查帳法等。這類
特殊的技術方法,使審計機關得以揭露和糾正經濟領域的違法腐敗行為,為紀檢、監察、法
院、財政、稅務部門的監督及偵破大案要案建立功績。可以說,審計監督已成為市場經濟大
潮中控制權力腐敗的重要手段,並為其他任何監督形式所不能替代。透視其發展趨向如下:
發揮審計監督的經濟功能。在中國,關於法律監督的理性思考偏於強調政治上的必要性, 政治領域建立相互制約體制的實踐也相對比較成熟。但筆者以為,約束機制並不僅僅適用於
政治社會代議制條件下的立法監督和執法監督,而應該更加廣泛地適用於所有經濟領域的「
權利代理」情形。如在國有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如何對於普遍存在的「化公
為私」、抽逃國家資產現象進行監督,就應該是法律監督討論的重點。廣義而言,人類生存
的基本問題就是經濟問題,經濟利益已成為一切社會活動的原動力,也成為判別人類行為合
理合法與否的試金石。成功與失敗、高效與低能、進步與落後都取決於經濟活動中的權益法
定與權益實現,而權力之腐敗也主要表現為非法權力和非法利益相融合之政治經濟勾結型的
腐敗。這就要求我們把經濟領域的監督問題納入平行於、甚至超出政治領域監督問題的更高
高度看待。可以說,審計監督根植於控制經濟活動的需要,只要經濟活動廣泛存在,審計就
成為必須,審計的經濟意義就應當高於政治意義。運用審計組織來監督經濟運作,保持良好
的競爭環境,不僅能有效地節約經濟成本,而且對於政經勾結型的權力腐敗是最好的防治措 施。
追逐審計監督的實用價值。審計監督的實用性為其他所有監督形式所不具備,即無論在理 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審計工作都與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有關,而且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保駕護
航。在我國,違憲審查還罕見應用,人大代表的罷免權也鮮為行使,社會團體對於局部利益
的維護尚有失偏頗,人民群眾的監督呈現出分散性和無效性,這使上述監督具有著虛幻的成 分和監督的缺漏,但審計監督的前提和後果都是實實在在的,它往往通過經濟數字的量化
指標和科學精確的技術手段予以表現。對於被監督者,一旦被查處貪污腐敗,將在經濟上有
所損失,這種損失是令被監督者痛之又痛的;對於監督者,由於人類文明的積淀,審計人員
可以「胸有成竹」地作出審計結論,置違法違紀者以「無可辯駁」的推理之中,使「狐狸再
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發揮這種審計監督的實用性,是審計監督的生命力所在。但目前,
審計的運用,仍然沒有與它的實用性價值成為正比,在審計監督效果和效益上,我們還大有
潛力可挖。特別要加大對重點審計對象的定期審計,加強對財政、金融、稅收、工商、外貿
活動的審計,以及落實領導幹部在任和離任時的經濟責任審計,才有利於為權力腐敗設置一 道鐵壁防線。
確保審計機關的獨立地位。審計機關擔負著特殊的使命,這要求其在組織體制上必須具有
一定的獨立性,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預。綜觀目前各國審計機關的設置
,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隸屬於議會,美國、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屬於此種模式;二是隸屬
於政府,瑞典、沙特、約旦等國採取這種體制;三是既不隸屬議會、也不隸屬政府,經費、
人事、體制獨立,僅向議會或政府報告審計結果,法國、德國、日本、印度建立了此種制度
。中國的現行體制,基本屬於第二種類型,審計機構是設立於政府內部的工作機構之一,這
使同級審計確有難度。法律監督本身是「挑毛病」,易於「得罪人」,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
站在被審計的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的「對立面」,常常面對巨大的壓力和阻力。因此,實現
有效的審計監督,有賴於改革雙重領導制,使審計機構在國家機關中單列組織體系,直接對 上級審計機關負責而不隸屬同級政府,做到有權有責,才能在經濟監督中實現有利有節。
促進審計監督的專職發展。審計監督權力實現之基礎,在於審計主體掌握專業技術知識,
因而,對審計人員的職業素質要求也高於一般國家公職人員。審計人員除了應具備必要的政
治素養、法律知識、管理經驗、觀察能力外,還必須熟知金融知識、財會知識、貿易知識、
稅收知識,以及掌握一定程度的會計審計查帳方法,唯其如此,才能使審計監督准確、恰當
、公正、客觀、合法。而審計職能的職業化,意味著審計機關自行安排審計工作計劃,獨立
地對審計事項作出審查、評價和審計報告;意味著審計機關履行職責所必須的經費應當列入
財政預算,由政府予以及時、足額保證;意味著審計人員依法以第三者的身份執行職務,在
實施審計時居於公正地位;意味著審計人員有相對固定的職位,工資、升降、任免、退休都 受法律保障,非違法瀆職不受調動和免職等。
概括言之,反腐敗必須治標又治本,將權力制約納入法制化軌道就是治本之策。而在反腐 敗過程中,尤其需要從嚴格經濟監督的角度控制權力之濫用,將防範政經勾結型的腐敗類型
作為重任。同時,對權力腐敗者繩之以法,也是發揮監督功能的必然要求。我們堅信,腐敗
為敗類所為,為人類共憤,採取法律監督的綜合措施予以治理,必將控制腐敗於未然之中,
打擊腐敗於已然之時。在此過程中,法律監督事業也必然對於中國改革、發展、穩定之大局 立有功勛。
【參考文獻】
[1]林喆.權力腐敗和權力制約[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3]龔祥瑞.比較憲法和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4]詹姆斯·哈林頓.大洋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Ⅳ 什麼是制度反腐
綜觀古今中外的反腐敗歷程,曾經不斷出現過所謂嚴刑反腐、運動反腐、高薪反腐制度等各種嘗試,雖然一時取得成效,但最終都往往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胡同,制度反腐被證明是最行之有效的反腐方式。在反腐敗理論研究與實踐中,人們得出了一條共同的結論:反腐敗最終要靠制度。「制度反腐」是指通過加強整個國家的制度體系建設,使得社會各階層、組織、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在符合該政權性質和宗旨的基本前提下得到合理的調整與歸位,解決因制度本身的矛盾、沖突、缺陷而導致的腐敗行為的反腐方法。於是,各種直接針對腐敗行為的法律法規陸續出台,人們甚至期望能盡快形成一整套對已經出現或將來可能發生的各種腐敗行為進行制止和懲處的各種法律法規,即通常所稱的「反腐敗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目前的反腐敗,根本方法唯有通過制度建設;目前制度反腐仍然有許多缺點不足,歸根到底要靠制度的深化、細化和改革;我國制度反腐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需要不斷加強每個國民的法制意識。中紀委五次全會提出,要建立科學嚴密完備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體系,要進一步加強反腐倡廉教育、監督、預防和懲治等四個方面制度建設。這標志著中央下制度反腐的信心和決心,把反腐敗工作推向了新階段
Ⅳ 我國及世界范圍內主要的反賄賂及反腐敗的法律有哪些
大國指綜合國力,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科技、文化、國民素質等等,世界上算的上大國的有美國(超級強國),俄羅斯(面積、軍事、資源、軍事強,經濟算不上),英國(歷史上的大國,現在仍然有影響力),法國德國也可以,中國國土面積大,但是其他方面差距較大,雖然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水分很大,GDP構成中高科技含量很低,主要靠消耗資源,廉價勞動力等低級別方式拉動GDP,尤其是全國瘋狂的搞建設,造成嚴重產能過剩,重復浪費,最重要的是體制落後,造成貪污腐敗,社會嚴重不公短期內難以改變,算不上大國。
Ⅵ 反腐神劇《人民的名義》涉及的法律知識有哪些
我國現行《刑法》中,對受賄罪有以下規定:
第三百八十五條 【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
國家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以受賄論處。
第三百八十六條 【對犯受賄罪的處罰規定】對犯受賄罪的,根據受賄所得數額及情節,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處罰。索賄的從重處罰。
第三百八十三條 【對犯貪污罪的處罰規定】對犯貪污罪的,根據情節輕重,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處罰:
(一)貪污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二)貪污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三)貪污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數額特別巨大,並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對多次貪污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貪污數額處罰。
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訴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真誠悔罪、積極退贓,避免、減少損害結果的發生,有第一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有第二項、第三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處罰。
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項規定情形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後,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
第三百八十七條 【單位受賄罪】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前款所列單位,在經濟往來中,在帳外暗中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以受賄論,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第三百八十八條 【受賄罪;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以受賄論處。
第三百八十八條之一 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通過該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或者利用該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利用該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實施前款行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定罪處罰。
此外,針對受賄罪,此次刑法修正案加大了其刑罰,首次將「終身監禁」並到受賄罪刑罰中,同時,對數額特別巨大,並使國家和人民利益受到特別重大損失的,保留使用死刑。
需要指出的是,終生監禁在本質上並不是一個新的刑種,它是不再給予減刑和假釋的一個結果,其實質仍然是無期徒刑。
Ⅶ 如何進一步健全反腐倡廉法規制度體系
第一,建立健全廉政風險防控制度。
第二,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
第三,著力健全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等制度
第四,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
Ⅷ 基本廉正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1997年5月9日第八屆人大二十五次會議通過 2010年6月25日十一屆人大十五次會議修正 同日公布 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
(國務院令第495號 2007年4月22日公布 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
國務院關於在對外公務活動中贈送和接受禮品的規定
(國務院令第133號 1993年12月5日發布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試行)
(200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一屆檢察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 2009年9月29日公布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
(法發〔2010〕53號 2001年10月18日發布 2010年12月6日修訂發布施行)
公安機關督察條例
(1997年6月20日發布 2011年8月31日國務院令第603號修訂公布 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
Ⅸ 國家最近頒布了哪些紀檢監察法律
您好。請看以下解答:
1、什麼是黨的紀律?
答:黨的紀律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完成黨的任務的保證。黨的紀律包括政治紀律、組織人事紀律、宣傳紀律、經濟紀律、保密紀律、群眾紀律、外事紀律等。黨組織必須嚴格執行和維護黨的紀律,共產黨員必須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的約束。
2、什麼是紀檢監察法規?
答:紀檢監察法規,是紀檢法規和行政監察法律規范的總稱。紀檢法規,是黨組織通過一定程序制定的,用以規范黨的紀律檢查工作和黨組織、黨員行為的規章制度的總稱。行政監察法律規范,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定和調整行政監察關系的行為規則。
3、紀檢監察法規有哪些表現形式?
答:紀檢法規的表現形式主要有:黨章、准則、條例、規定、規則、守則、辦法、實施細則、解釋、答復等。行政監察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及立法、司法、行政解釋等。各級黨政機關為貫徹執行紀檢監察法規,結合當地實際作出的具體規定,也具有紀檢監察法規性質。
4、黨紀、政紀處分的種類有哪些?
答:黨紀處分包括:對黨員的紀律處分,有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籍五種;對黨組織的紀律處分,有改組、解散兩種。政紀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六種。
5、實施黨紀處分的原則是什麼?
答:實施黨紀處分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嚴治黨的原則、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黨員在黨的紀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
6、紀律檢查委員會是如何產生的?
答: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常務委員會和書記、副書記,並報黨的中央委員會批准。黨的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由黨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黨的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常務委員會和書記、副書記,並由同級黨的委員會通過,報上級黨的委員會批准。
7、紀律檢查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答:各級紀委的主要任務是: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協助黨的委員會加強黨風建設,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
8、紀律檢查機關的職能是什麼?
答:紀律檢查機關具有「保護、懲處、監督、教育」四項職能。即:保護黨員的民主權利,使之不受侵犯;懲處違反黨紀的黨員,清除黨內的腐敗分子;監督黨的各級組織特別是領導機關、領導幹部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議和貫徹民主集中制的情況;教育黨員遵紀守法,履行義務,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增強反腐蝕的能力。
9、監察機關的性質和職能是什麼?
答:監察機關是人民政府行使監察職能的機關,其職能是:保證政令暢通,維護行政紀律,促進廉政建設,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10、監察機關的監察對象是什麼?
答:監察機關的監察對象是: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
11、監察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有何法律保障?
答:《行政監察法》規定:監察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不受其他行政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監察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監察人員依法執行職務,不得打擊報復監察人員。
12、合署辦公後,紀委和監察機關的職能有什麼變化?
答:紀委和監察機關合署辦公後,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的體制,同時履行黨的紀律檢查和政府行政監察兩項職能。地方各級監察機關與黨的紀委合署後,仍屬於政府的序列,實行由所在政府和上級紀檢監察機關雙重領導的體制,按照《行政監察法》規定的職責、權力和工作程序開展工作。
13、紀檢監察機關的領導關系是怎樣規定的?
答:《黨章》規定: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黨的中央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黨的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基層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同級黨的委員會和上級紀律檢查委員會雙重領導下進行工作。《行政監察法》規定:國務院監察機關主管全國的監察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監察機關負責本區域內的監察工作,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監察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監察業務以上級監察機關領導為主。
14、反腐敗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是什麼?
答: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即: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堅決遏制腐敗現象。
15、反腐敗三項工作格局是什麼?
答:在開展反腐敗斗爭中,黨中央確定了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查處違紀違法案件、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的三項工作格局。反腐敗三項工作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基本涵蓋了當前反腐敗的主要內容,體現了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要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予反腐敗工作整體推進、協調發展。
16、為什麼說《行政監察法》是行政監察的基本法律?
答:《行政監察法》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以憲法為依據,以強化監察職能為出發點,科學總結了監察工作基本經驗,重新確定了監察機關的性質、工作原則、管轄、職責、許可權、程序以及法律責任,准確、有效地確認、調整了監察關系,是監察機關正確行使職權的有力武器,也是監察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的法律保障和行為准則。
17、如何認識《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在黨內法規中的地位?
答:《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總結了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中處理黨內矛盾、調整各種關系、解決存在實際問題的經驗,比較系統地反映了黨內政治生活的規律,明確了黨內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是非界限,將處理黨內關系的重要原則系統化、規范化。因此,是僅次於《黨章》的黨內重要法規。
18、怎樣理解《廉政准則》是一道思想道德防線?
答:《廉政准則》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行為規范。《廉政准則》立足於教育,著眼於防範,以愛護幹部為出發點,從制度上保證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防止以權謀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廉政准則》作為一道思想道德防線,對黨員領導幹部提出了比國家法律法規更為嚴格的要求。
19、為什麼說建立和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是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納入法制軌道的重要保證?
答:建立和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從制度上規定了各級領導幹部對黨風廉政建設的領導責任,其中包括貫徹執行黨風廉政法規制度的責任。因此,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是新時期黨風廉政法規制度體系中的基礎性制度,對於其他法規制度的貫徹落實具有重要的保證作用。同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為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正常運行提供了制度保證。
20.紀檢監察機關受理檢舉、控告、申訴的范圍是什麼?
答:紀檢監察機關受理檢舉、控告、申訴的范圍是對黨員、黨組織違反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違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和其他敗壞黨風行為的檢舉、控告;黨員、黨組織對所受黨紀處分或紀律檢查機關所作的其他處理不服的申訴;其他涉及黨紀黨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