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徵信法律法規

徵信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5-18 06:24:33

Ⅰ 個人徵信管理辦法有哪些

明確信用信息的定義及徵信管理的邊界。

《徵信業務管理辦法》按照依法採集、為金融等活動提供服務、用於識別判斷企業和個人信用狀況等三個維度,將符合上述標準的基本信息、借貸信息、其他相關信息,以及基於這些信息的分析評價信息界定為信用信息。從事個人徵信業務應當依法取得個人徵信許可;從事企業徵信業務和信用評級業務應當依法辦理備案。
《徵信業務管理辦法》定義的徵信管理范疇不涉及非商業合作的信息服務。比如,國家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依職責直接向金融機構提供個人或企業信息的,以及汽車經銷商、房產營銷中介等市場機構依法代金融機構收集客戶信息但並不對客戶信息分析處理營利的,不適用本辦法。互聯網平台開展助貸等相關業務符合徵信業務定義的,適用本辦法。

(1)徵信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規范徵信業務全流程。

《徵信業務管理辦法》對信用信息採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和使用等徵信業務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明確規定。主要包括:信用信息採集應遵循「最小、必要」原則,不得過度採集;採集個人信用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並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採集信用信息的目的;徵信機構要對信息來源、信息質量、信息安全、信息主體授權等進行必要的審查;信息使用者使用信用信息要基於合法、正當的目的,並取得信息主體的明確同意授權,不得濫用,等等。

Ⅱ 徵信相關的法律法規

今日(3月15日)起,我國首部徵信業法規——《徵信業管理條例》正式開始實施,自2003年以來,醞釀十年終於塵埃落定。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被限定為5年,超過5年將被刪除;同時,個人可以每年免費兩次向徵信機構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對於錯誤、遺漏信息可以行使異議權和申訴權。

不良記錄「保質期」縮短為5年

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個人的不良信息記錄將不是「一輩子」的污點,而是只有5年的「保質期」,不用擔心污點影響自己一輩子。此前,2006年正式運行的舊的信用報告上個人不良信息是「一直展示」。

《條例》規定,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

徵信系統中記錄的信息包括正面的、積極的信息,也包括一些負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在與銀行發生借貸關系後,未按合同要求時間還本付息,拖欠和借款不還都會如實反映在信用記錄中,對個人信用形成不良影響。

根據《條例》,只要在五年內保持良好的信用行為,這些不良信息將會5年後消失無蹤。比如一筆貸款應當是在5月1日還款,但是一直逾期到10月1日才償還,那麼,從10月1日開始計算,5年後此記錄將被刪除。

據了解,國際上一般都對個人的不良信息設定了保存時限,但期限並不相同。如英國規定保留6年;韓國規定保留5年;我國香港地區的規定是,個人破產信息保留8年,敗訴信息保留7年。相比較而言,5年的期限並不算長。

信用報告一年兩次免費查

如果信息主體想了解自己的信用報告,可以每年免費兩次向徵信機構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

例如,廣州的居民就可以持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向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提交查詢申請,一年內免費查詢兩次自己的信用報告。

如果當事人發現自己有不良信息記錄,比如信用卡有逾期還款等記錄,不要太著急。據記者了解,一般銀行在審查個人信用狀況時,相對重點關注兩年內的信用行為。通常而言,新的、良好的信用行為的積累會幫助當事人逐漸「替代」以前的不良記錄,也就是說「攢信用」可以彌補以前的行為。兩年內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有助於重新塑造信用形象。

業內人士提醒,個人積極主動地維護個人信用。首先,每個人都要關注自己的信用報告,利用可以免費查詢的機會,檢查自身的信用報告,避免錯誤信息產生不良影響;同時,如果經過查詢發現自身有不良信息,要及時改變消費習慣等,積累新的、好的信用記錄。

採集查詢信息須經本人同意

《條例》的制定以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為主線,對於個人信息的徵集范圍作了相對明確的規定,尤其是明確劃分了禁止和限制徵集的信息范圍,為個人保護自身隱私提供了有力支持。

根據《條例》,採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採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信息除外。

《條例》規定,除法律規定可以不經本人同意查詢之外,向徵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並約定用途。《條例》還明確,信息使用者應當按照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信息,不得用作約定以外的用途,不得未經個人信息主體同意向第三方提供。

Ⅲ 徵信法律法規

法律分析:徵信不好1、影響貸款。如果有不良徵信記錄,你以後在銀行是貸不到款的,甚至連信用卡也辦不了,這就叫做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幸福;2、影響出行。如果有不良徵信記錄,之前逾期不還款會被納入徵信系統,個人的出行也會受到影響。比如無法乘坐飛機、火車等;3、影響就業。很多大公司在你入職前都會對你進行背景調查,如果查到你的不良徵信記錄,那肯定是沒辦法入職了;4、影響家庭。不良徵信記錄除了對自己有影響外,對家庭也是有一定影響的,比如夫妻雙方之間某一個人信用記錄不良,那麼另一個人想要貸款買房買車,也會被拒絕;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 被執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依法對其進行信用懲戒:(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二)以偽造證據、暴力、威脅等方法妨礙、抗拒執行的;(三)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或者以隱匿、轉移財產等方法規避執行的;(四)違反財產報告制度的;(五)違反限制消費令的;(六)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

Ⅳ 關於徵信的法律法規

法律分析:《徵信業管理條例》是為規范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

法律依據:《徵信業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了規范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本條例。

Ⅳ 徵信法律制度是指

徵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徵信法律法規主要包括隱私權的保護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從隱私權的性質來看,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隱私權具有可克減性,徵信法律制度隱私權具有支配權的性質。②隱私權的獨立人格權的屬性說明了隱私權在民法保護中的重要地位,徵信法律制度理論必須與其相協調。
隱私權的可克減性在一些關於人權的國際或區域性條約、公約中有所體現,即在社會緊急狀態威脅到國家生存的情況下,可以對隱私權在一定期限內加以限制,乃至暫停。隱私權的可克減性表明國家公共權力在社會緊急狀況下的優先性。但是,徵信法律制度即使是在這樣的緊急狀態下,國家也應當依法行政。③隱私權的可克減性還表現在:當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或公眾興趣發生沖突時,往往優先保護公共利益或公眾興趣;為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保護正當的輿論監督,實現「陽光政治」,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保護受到相應的限制;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完成正當的法律程序,需要對隱私權予以必要的限制。徵信法律制度隱私權的可克減性為個人徵信提供了理論支持。隱私權的支配權的性質表明自然人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披露自己的隱私,也可以讓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介人自己的私人生活.。隱私權的支配權的性質使個人徵信具有可操作性。徵信法律制度從隱私權的性質可以看出隱私權的保護並不是絕對的,在特定情況下如果隱私權與其他某些權利發生沖突時,對隱私權的保護要作出一定的克減,徵信法律制度也就是說對隱私權的保護是相對的。這就為徵信留下了理論空間。

Ⅵ 商業銀行違反徵信管理條例,可能帶來的法律後果

如果銀行的這種行為對你造成了損失,你就可以起訴銀行要求其賠償。如果其為對你造成損失,你可以先對其進行投訴。

Ⅶ 徵信業管理條例自什麼起開始實施

法律分析:《徵信業管理條例》是為規范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13年1月21日發布,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一是對信用信息和徵信業務做了明確規定。使徵信監管有法可依。將為金融經濟活動提供服務、用於判斷個人和企業信用狀況的各類信息界定為信用信息,其信息服務活動為徵信活動。當前實踐中,利用該信息對個人或企業作出的畫像、評價等業務界定為徵信業務,屬於《辦法》的約束范圍。二是從保護個人和企業合法權益角度對信用信息採集、整理、保存和加工進行了規定。要求徵信機構採集信息遵循 「最少、必要」原則,不得以非法方式採集信息;採集個人信息,應當告知採集的目的、信息來源和信息范圍等,採集非公開的企業信用信息,應當取得企業同意;整理、保存、加工信用信息,應遵循客觀性原則,不得篡改原始數據。三是規范信用信息的使用,保障用於合法目的。要求信息使用者使用個人信用信息應當用於合法、正當目的,不得濫用;徵信機構提供信用信息查詢、信用評價、信用評級、反欺詐服務等不同種類徵信業務時,應當遵循相應的業務規則。四是對信用信息安全和跨境流動進行了規定。從內控制度、軟硬體設備、人員管理等方面要求徵信機構做好信息安全工作,建立應急和報告制度。向境外提供企業信用信息查詢服務的,應當確保信用信息用於跨境貿易、融資等合理用途,並採取單筆查詢的方式提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條 民事主體與徵信機構等信用信息處理者之間的關系,適用本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

Ⅷ 徵信方面的法律法規

《徵信業管理條例》是為規范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13年1月21日發布,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條例》適用於在我國境內從事個人或企業信用信息的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徵信業務及相關活動。規范的對象主要是徵信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對徵信機構的監督管理。

《條例》對設立從事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的管理相對嚴格,除符合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外,還需具備主要股東信譽良好,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注冊資本不少於5000萬元,有符合規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設施、設備和制度、措施,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取得任職資格等條件,並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取得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後方可辦理登記。

Ⅸ 國家徵信管理條例 第十五條規定

法律分析:從事徵信業務及相關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誠實守信,不得危害國家秘密,不得侵犯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法律依據:《徵信業管理條例》 第十五條 信息提供者向徵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應當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不良信息除外。

Ⅹ 2022年徵信新政策

2022年徵信新政策如下:
1、從事個人徵信業務的,應當依法取得中國人民銀行個人徵信機構許可;從事企業徵信業務的,應當依法辦理企業徵信機構備案;從事信用評級業務的,應當依法辦理信用評級機構備案;
2、 金融機構不得與未取得合法徵信業務資質的市場機構開展商業合作獲取徵信服務,所稱金融機構,是指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監督管理的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的地方金融組織適用本辦法關於金融機構的規定;
3、從事徵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應當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保障信息安全,防範信用信息泄露、丟失、毀損或者被濫用,不得危害國家秘密,不得侵犯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
從事徵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應當遵循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反社會公序良俗。
法律法規
《徵信業務管理辦法》
第十條 徵信機構與信息提供者在開辦業務及合作中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通過協議等形式明確信息採集的原則以及各自在獲得客戶同意、信息採集、加工處理、信息更正、異議處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第十一條 徵信機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應當制定採集個人信用信息的方案,並就採集的數據項、信息來源、採集方式、信息主體合法權益保護制度等事項及其變化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告。第十四條 個人徵信機構應當將與其合作,進行個人信用信息採集、整理、加工和分析的信息提供者,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告。
個人徵信機構應當規范與信息提供者的合作協議內容。信息提供者應當就個人信用信息處理事項接受個人徵信機構的風險評估和中國人民銀行的情況核實。

熱點內容
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 發布:2024-05-03 21:08:14 瀏覽:170
借條找人家代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5-03 19:39:46 瀏覽:547
法律援助咨詢中心慈溪 發布:2024-05-03 18:14:56 瀏覽:610
厚大黃韋博行政法講義 發布:2024-05-03 17:24:45 瀏覽:832
作文道德與義務 發布:2024-05-03 16:16:03 瀏覽:946
訴訟法各大學排名 發布:2024-05-03 15:24:27 瀏覽:985
公司經理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3 15:03:24 瀏覽:507
道德經推導 發布:2024-05-03 14:05:12 瀏覽:677
道德層面 發布:2024-05-03 13:49:19 瀏覽:226
對於中標通知書的法律效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發布:2024-05-03 11:49:42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