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案件中當事人死亡
㈠ 發生醫療事故後,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幫忙嗎
我國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即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那麼,發生醫療事故後,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幫忙嗎?
一、發生醫療事故後,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幫忙嗎?
發生醫療事故後,如果是請求醫療事故人身損害賠償,且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幫忙,根據我國《法律援助法》相關規定,請求工傷事故、交通事故、食品葯品安全事故、醫療事故人身損害賠償,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所以,發生醫療事故後,想要請求醫療事故人身損害賠償,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申請。
二、發生醫療糾紛後,患者如何處理?
1、保全證據復印住院病歷包括住院日誌、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影像檢查資料、出院記錄等。對衛生部規定不能復印的病程記錄、會診記錄或無法復印的實體資料等,要求及時封存。對患者死亡有異議的,應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屍檢。
2、與醫療機構協商解決當事人自願與醫療機構協商解決醫療事故賠償爭議的,應當製作協議書。協議書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和醫療事故的原因、雙方當事人共同認定的醫療事故等級以及協商確定的賠償數額等,並且雙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
3、向醫療機構所在地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經調解雙方就賠償數額達成協議的,製作調解書,雙方當事人應當履行;調解不成或一方反悔的,衛生行政部門不再調解。
4、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不願意協商或協商不成,可以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不是在正規的醫療機構就醫造成人身損害的,不屬於醫療事故范圍,可以直接向公安機關報案,因此產生有關的賠償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第三十一條,下列事項的當事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社會救助;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
(五)請求確認勞動關系或者支付勞動報酬;
(六)請求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七)請求工傷事故、交通事故、食品葯品安全事故、醫療事故人身損害賠償;
(八)請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損害賠償;
以上就是「發生醫療事故後,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幫忙嗎?」的相關內容,發生醫療事故後,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但是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
㈡ 司法救助是什麼意思
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訴訟,但經濟確有困難的,實行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免交的一項司法保障制度。提供司法救助的不只是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等司法職能機關均有司法救助的相應措施。司法救助一般由當事人提出,當事人死亡的,申請由符合條件的近親屬提出。
司法救助的條件必須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或者是當事人經濟上確有困難,難以承擔部分或全部訴訟費用。司法救助與法律援助的主要區別是司法救助的范圍只限於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法律援助的范圍是刑事、民事商事、行政訴訟過程和非訴訟調解;司法救助是緩收、減收或免收訴訟案件的訴訟費,法律援助是減收或免收法律服務費。
法律依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四十五條
當事人申請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准予免交訴訟費用:
(一)殘疾人無固定生活來源的;
(二)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的;
(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特困定期救濟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或者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無其他收入的;
(四)因見義勇為或者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致使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請求賠償或者補償的;
(五)確實需要免交的其他情形。
㈢ 法律援助醫療事故糾紛可以嗎
醫療事故糾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獲得法律援助。根據相關規定,僅僅是醫療事故官司,無法確定是否能申請法律援助,但如果屬於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規定情形的,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法律援助,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一、法律援助醫療事故糾紛可以嗎
在一定條件下,醫療事故糾紛可以獲得法律援助。其具體條件主要依據《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
第十條
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二、發生醫療糾紛後,患者如何處理
(1)保全證據復印住院病歷包括住院日誌、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影像檢查資料、出院記錄等。對衛生部規定不能復印的病程記錄、會診記錄或無法復印的實體資料等,要求及時封存。對患者死亡有異議的,應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屍檢。
(2)與醫療機構協商解決當事人自願與醫療機構協商解決醫療事故賠償爭議的,應當製作協議書。協議書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和醫療事故的原因、雙方當事人共同認定的醫療事故等級以及協商確定的賠償數額等,並且雙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
(3)向醫療機構所在地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經調解雙方就賠償數額達成協議的,製作調解書,雙方當事人應當履行;調解不成或一方反悔的,衛生行政部門不再調解。
(4)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不願意協商或協商不成,可以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不是在正規的醫療機構就醫造成人身損害的,不屬於醫療事故范圍,可以直接向公安機關報案,因此產生有關的賠償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醫療糾紛賠償適用的法律法規有《民法典》、《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賠償項目主要包括:
1、醫療費;
2、誤工費;
3、住院伙食補助費;
4陪護費;
5、殘疾生活補助費;
6、殘疾用具費;
7、喪葬費;
8、被撫養人生活費;
9、交通費;
10、住宿費;
11、精神撫慰金。
由此可知,在當事人遇到法律糾紛時,法律援助中心會進行援助,但是進行援助是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只有符合條件,法律援助才會產生。因此可知,我國的援助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援助制度被他人濫用,將會對其他人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損失。
㈣ 小學生交通事故案例
少年張王輝9歲時因電擊致雙手和左腿截肢,當時責任方未按有關規定給予賠償,使他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就在這時,唯一能照顧他生活的父親因車禍去世,張王輝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2004年,當接到他請求法律援助的電話後,市法律援助中心當即指派吳小林律師承辦此項援助。吳律師一面走訪有關部門和事發現場,掌握證據,全力為張王輝傷害索賠,同時又積極為張王輝父親交通事故處理提供法律幫助。經過近半年艱苦細致的工作,張王輝終於獲得賠償12萬余元,同時當地政府還給了他享受終身低保的待遇。
5年前,小學生廖惠因在上學時受到同學毆打,致大腦受傷,經多次治療效果都不佳。廖惠父母均為下崗職工,無力承擔繼續治療的費用,眼看唯一的女兒將受到終身影響,他們心如刀絞。在多次找校方和學生家長協商解決無果的情況下,去年,他們提出了援助申請。市法律援助中心受理後經過律師和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近半年、數十次協調、取證和有關部門的配合,終於同學校、學生家長達成了賠償協議。
參考資料:/..com/
1988、1989年兩年中,太原共發生涉及小學生上下學的交通事故242起,死亡36人,致傷181人,即每天就有一起交通事故發生,每20天就有二名小學生在交通事故中喪生。1997年4月18日,太原市政府規定全市小學生放學時頭戴小黃帽、建立路隊制,小黃帽有優先通行的權利地就是這一年,太原市涉及小學生的交通事故首次出現了「零」記錄。1998年6月18日,不幸又發生了,8歲的小學生曹某與小夥伴們結伴上學,下了電車從車前繞過,高喊著「沖刺流星」向校門沖去時,一輛載著12噸石子的大貨車將曹某撞倒並碾於輪下。這一沉痛的案例發生的原因是孩子沒有按路線通行,司機在視覺盲區造成的事故。
2003年小學生交通事故案例
2月11日14時5分,大興區黃村鎮狼各庄村村民薛新開(女,7歲)在由南向北步行橫穿公路,適有河北省固安縣解家務村司機楊建中(男,19歲)駕駛農用四輪車由東向西駛來,農用車將薛新開撞出,薛受傷經送醫院搶救無效當日死亡。
3月31日11時55分,河南省潢川縣小學生楊明亮(男,8歲),在豐台區富豐橋東韓莊子路口步行由北向南橫穿機動車道時,被由西向東駛來的李元元(女,24歲,北京市公交總公司603車隊)駕駛的大公共汽車當場軋死。
6月7日1 2時30分,房山區霞雲嶺鄉銀水村村民李興明(男,8歲)騎自行車由東向西行至房山區房鄭路潘家莊路口時,適有湖北省雄縣小步村村民韓東輝(男,35歲)駕駛小客車由南向北駛來,兩車相撞,李經醫院搶救無效於6月10日死亡。
1 0月8日11時10分,房山區玻璃河中心小學學生劉雁飛(男,9歲)步行在房山區京保路劉李店村由東向西橫過馬路,適有房山區玻璃河水泥廠職工張海(男,34歲)駕駛兩輪摩托車由南向北駛來,張車前部將劉撞出,劉受傷經搶救無效於10月1 3日死亡。
1 0月2 3日1 3時許,通州區郎府鄉馬場村村民郎雪君(女,1 0歲),在通州區通香公路杜柳棵路口迤東由北向南橫穿道路時,被由西向東駛來的河北省香河縣淑陽鎮胡莊子村村民張鐵全(男,44歲)駕駛的旅行車撞傷,郎經醫院掄救無效死亡。
㈤ 申請司法救助的條件和程序
使用國家司法救助資金應當嚴格遵循以下程序:
(一)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在辦理案件、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過程中,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當告知其有權提出救助申請。
(二)申請。救助申請由當事人向辦案機關提出;刑事被害人死亡的,由符合條件的近親屬提出。申請一般採取書面形式。確有困難,不能提供書面申請的,可以採用口頭方式。申請人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真實身份、實際損害後果、生活困難、是否獲得其他賠償等相關證明材料。
(三)審批。辦案機關應當認真核實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綜合相關情況,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意見。決定不予救助的,及時將審批意見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四)發放。對批准同意的,財政部門應及時將救助資金撥付辦案機關,辦案機關在收到撥付款後2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領取救助資金。對急需醫療救治等特殊情況,辦案機關可以依據救助標准,先行墊付救助資金,救助後及時補辦審批手續。
法律依據:
《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 第三條 國家司法救助的方式和標准
(一)救助方式。國家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為主要方式。同時,與思想疏導、宣傳教育相結合,與法律援助、訴訟救濟相配套,與其他社會救助相銜接。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建立刑事案件傷員急救"綠色通道"、對遭受嚴重心理創傷的被害人實施心理治療、對行動不便的受害人提供社工幫助等多種救助方式,進一步增強救助效果。
(二)救助標准。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具體救助標准,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在36個月的工資總額之內。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需適當突破救助限額的,應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
(三)救助金額。確定救助金具體數額,要綜合考慮救助對象實際遭受的損害後果、有無過錯以及過錯大小、個人及其家庭經濟狀況、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以及賠償義務人實際賠償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