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法規
『壹』 我國頒布的國防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革命烈士褒揚條例》、《軍人撫恤優待條例》。
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1)革命法規擴展閱讀
國家加強武裝力量建設和邊防、海防、空防建設,發展國防科研生產,普及全民國防教育,完善動員體制,實現國防現代化。國家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設和鞏固國防,實行積極防禦戰略,堅持全民自衛原則。
國家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國防建設,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國家對國防活動實行統一的領導。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當依法履行國防義務。
『貳』 革命委員會的相關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年)有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
第二章 第三節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
第二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地區、市、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三年。農村人民公社、鎮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兩年。
第二十二條 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同時又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若幹人,委員若幹人組成,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或者罷免,並報上級國家機關審查批准。
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都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
第二十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產生的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在本地區內,保證法律、法令的執行,領導地方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審查和批准地方的國民經濟計劃和預算、決算,維護革命秩序,保障公民權利。
第四節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第二十四條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它的自治機關是人民代表大會和革命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年)有關規定
第三節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
第三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三)縣、自治縣分為人民公社、鎮。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四條 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人民公社、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革命委員會。
人民公社的人民代表大會和革命委員會是基層政權組織,又是集體經濟的領導機構。
省革命委員會可以按地區設立行政公署,作為自己的派出機構。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設立自治機關。
第三十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省、直轄市、縣、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下一級的人民代表大會經過民主協商,無記名投票選舉;不設區的市、市轄區、人民公社、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經過民主協商,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
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縣、市、市轄區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三年。人民公社、鎮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兩年。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至少舉行一次,由本級革命委員會召集。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單位和選民,有權監督和依照法律的規定隨時撤換自己選出的代表。
第三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法令的遵守和執行,保證國家計劃的執行,規劃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議和公共事業,審查和批准地方的經濟計劃和預算、決算,保護公共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通過和發布決議。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並且有權罷免本級革命委員會的組成人員。縣和縣以上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並且有權罷免本級人民法院院長和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有權向本級革命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革命委員會所屬機關提出質詢。受質詢的機關必須負責答復。
第三十七條 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
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若幹人,委員若幹人組成。
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和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決議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區域的行政工作,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發布決議和命令。縣和縣以上的革命委員會依照法律的規定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都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受國務院統一領導。
第四節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第三十八條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是人民代表大會和革命委員會。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革命委員會的產生、任期、職權和派出機構的設置等,應當根據憲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的關於地方國家機關的組織的基本原則。
在多民族居住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中,各有關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第三十九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除行使憲法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外,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行使 自治權。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使用當地民族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
第四十條 各上級國家機關應當充分保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充分考慮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大力培養各少數民族幹部,積極支持和幫助各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
『叄』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其他立法及其主要特點是什麼
(一)各時期代表性的刑事法規
1.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
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的工農民主政府,於1934年4月正式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
條例共四十一條,主要內容有:(1)重點確定了反革命罪的概念和主要罪行。(2)規定了刑罰種類。有死刑、監禁、沒收財產的全部或一部分、剝奪公民權的一部分或全部。(3)規定了本條例的適用范圍和刑罰具體運用的一般原則。
2.抗日民主政權的懲治漢奸條例
鋤奸斗爭是抗日戰爭時期邊區軍民面臨的十分緊迫的政治任務。漢奸罪犯,成為當時刑法打擊的主要對象。
在總結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基礎上,確立了鋤奸斗爭和刑事立法的主要方針,包括以下要點:
(1)正確區分敵我界限,劃清罪和非罪的界限。
(2)實行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方針。
(3)嚴禁逼供信。買行「少捉不殺」的原則,錯案必須平反。
(4)鋤奸工作和刑事審判工作,都必須加強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貫徹群眾路線。
(5)適用刑法必須堅持人人平等的原則。
為了懲治漢奸罪犯,各邊區的抗日民主政府分別制定了許多有關懲治漢奸的單行法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39年制定的《陝甘寧邊區懲治漢奸條例》(草案)。
3.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刑事立法的新發展
主要任務是打擊反動階級的破壞活動,各邊區、大行政區、各地軍管會及人民政府先後制定了刑事法規。刑法原則的重大發展是明確規定「首惡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方針,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刑事立法原則。
與抗日戰爭相比,某些刑法及執行上有所變化,主要有兩點:
(1)新刑種「管制」的產生。即政府把反動分子登記後,將其交給當地政府及群眾監督改造,每日或每周須向制定機關報告其行為,限制其自由。它是發動群眾對敵專政,改造罪犯的好形式。
(2)取消「回村執行服役辦法」。取消了抗日戰爭時期一度實行的交鄉執行刑罰的制度。
此外,在刑事立法方面,各解放區人民政府還頒布過《懲治貪污條例》、《禁煙禁毒辦法》、《森林保護條例》和嚴禁破壞交通、破壞金融等法令。各級人民法院在審判反革命案件的同時,也積極審理了大批其他刑事案件。
(二)婚姻立法
1.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關於婚姻問題的民議案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婦女運動決議案》確定實行「結婚離婚自出」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在湖南、江西等省農民代表大會通過的《農村婦女問題決議案》,確定了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政策,如嚴禁摧殘婦女,嚴禁多委制,反對買賣婚姻,取消聘金制,結婚須雙方自願,允許寡婦改嫁等。
2.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婚姻法
1931年12月公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婚姻條例》,至1934年4月正式頒布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婚姻法》。主要內容有:
(1)確定新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是,實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2)結婚須雙方同意,男滿二十歲,女滿十八歲,男女同到鄉政府領取結婚證,即合法。
(3)離婚自由,男女雙方同意即可離婚。關於離婚有兩個特殊規定:一是紅軍戰士之妻要求離婚,須其夫同意;二是女子在懷孕期內和產後四個月以內,男於不得提出離婚。此外,對於離婚後的財產處理和子女撫養問題,都作了原則性規定。
3.抗日戰爭及其之後的婚姻條例
這一時期各地婚姻條例的基本原則,與蘇區的婚姻法大體相同,只是在若干細節方面,作了具體而靈活的規定。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各解放區制定的婚姻法規,基本上沿用抗戰時期的規定,有的作了補充修訂,使之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