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檢條例
『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出台了哪些規范
中國國家的船舶技術監督機構。其職責是對船舶(包括海上鑽井平台等)執行回監督檢驗,使之符答合各規范標准以及有關國際公約規定的技術條件,以保障船舶和船上人命財產安全和防止水域遭受污染。
原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局,成立於1956年8月1日,1958年6月1日改為現名。
1998年與中國船級社實行「局社、政事分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局(交通部安全監督局)合並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
『貳』 輪船要不要年檢
當然需要,不但要年檢,5年需要一個特檢,第2或者第3年需要一個中間檢.按要求區分
年檢<中間檢<特檢
對於國際航線的海船,這些工作由該船加入的船級社執行.
『叄』 做船東,船檢需要什麼條件
太籠統了,認識一個船東,剛畢業就做駐廠代表,有什麼經驗?關鍵不是什麼能力,主要看關系。光有能力只能當驢子死幹活
『肆』 船舶法定檢驗的船舶法定檢驗的法律責任
確保船舶質量是航來行自安全的必要條件,而絕不是充分條件;船檢承擔的僅僅是檢驗時刻技術狀況的責任,不對此後由於不正確使用所發生的問題負責,但是由於工作疏漏、失職等留下的隱患,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國家海事局制定的《船舶檢驗機構及驗船人員工作過錯追究辦法》、《行政許可法》、《內河海事行政處罰規定》等法律、法規、規章中具體明確了船檢機構相應的行政責任。
2.民事責任。主要是指經濟賠償責任,如因為檢驗不到位,造成船舶無法使用或給當事人造成經濟損失,又簽發了合格的檢驗證書,根據《國家賠償法》,船檢機構就有可能承擔經濟賠償責任。
3.刑事責任。驗船人員由於工作疏漏、失職甚至瀆職,如造成船舶重大人員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將被追究刑事責任。如異地檢驗、越權檢驗、濫發證書等,就有可能構成濫用職權罪;由於漏檢了必檢項目等,又簽發了檢驗證書,且這種行為與造成的法律後果有必然關聯,就有可能構成玩忽職守罪。
『伍』 船舶檢驗制度有什麼
船舶檢驗
驗船機構對船舶進行的技術監督檢驗。其目的是促使船舶具備安全航行的技術條件。船舶檢驗一般分為:船舶製造檢驗、初次檢驗、特別檢驗、定期檢驗、年度檢驗、臨時檢驗、船舶入級檢驗、船用產品檢驗以及其他公證檢驗等。各種檢驗的范圍和內容在驗船機構的有關規定、規則和規程中均有具體規定。
製造檢驗
為使船舶在各方面滿足船舶規范及有關規定的要求,驗船機構對新建船舶,從審查設計圖紙和技術文件開始,以及在船舶建造過程中進行檢驗、試驗和試航,直至簽發各種船舶證書為止的一系列工作。對入級船舶,製造檢驗又稱建造入級檢驗。
初次檢驗
一般指未經我國驗船機構監督下建造的國外船舶,為換發我國船舶證書所進行的檢驗。其目的是檢查船舶技術狀況是否符合安全航行的要求。對船舶入級的檢驗,又稱為初次入級檢驗。申請初次檢驗時,須將該船原有船舶證書、證明文件及有關技術資料提交驗船機構審查。對要求取得船級的船舶,初次檢驗的項目、內容和要求,驗船機構將根據船舶的具體情況,按"海船入級規則"的規定辦理。《197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和《1966年國際船舶載重線公約》規定,船舶投入營運以前的檢驗,也稱初次檢驗。上述檢驗合格後,應簽發有關的船舶證書。
定期檢驗
驗船機構對營運中的船舶按規定的間隔期限對其有關航行安全的項目所進行的檢驗。目的在於檢查船舶的技術狀況及主要部分的損耗程度,以確定是否保持安全航行所必需的技術條件。根據《197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和《1966年國際船舶載重線公約》的規定,除初次檢驗外,規定相隔-定期限的檢驗,均稱為定期檢驗。目前,在我國國內航行的船舶,機動船每隔四年進行一次的檢驗和非機動船每隔六年進行一次的檢驗,也稱為定期檢驗。上述檢驗合格後,應簽發相應的船舶證書。
船舶入級檢驗
對需要取得船級的船舶,驗船機構按照《海船入級規則》的規定所進行的檢驗。其目的是檢查船舶是否符合入級條件。船舶入級檢驗分為建造入級檢驗和初次入級檢驗。檢驗的內容在《海船入級規則》有詳細規定。
保持船級檢驗
對已取得船級的船舶,為繼續保持其船級,驗船機構按照《海船入級規則》的規定所進行的各種檢驗。包括年度檢驗、塢內檢驗、鍋爐檢驗、螺旋槳軸和尾軸檢驗、特別檢驗、循環檢驗。各種檢驗的詳細要求在《海船入級規則》中均有詳細規定。
年度檢驗
驗船機構對營運中的船舶,在入級檢驗和特別檢驗之間或兩次特別檢驗之間,每年所進行一次的檢驗。其目的在於查明船舶技術狀況是否符合繼續安全航行的條件。入級船舶的年度檢驗,自入級檢驗或特別檢驗完成之日起每周年的前、後三個月內進行一次,年度檢驗的項目、內容和要求,在《海船入級規則》中均有具體規定。國內航行船舶年度檢驗的期限、項目、內容和要求,在《營運船舶檢驗規程》中均有具體規定。在《船舶起貨設備規范》中,對吊貨桿及連接於吊貨桿、桅和甲板的固定零部件,起重機,絞車及其附屬設備,起貨設備活動零部件每年進行一次的檢驗,也稱年度檢驗。上述各種年度檢驗合格後,驗船機構在相應的證書上簽證或換發新證書。
循環檢驗
驗船機構對入級船舶的特別檢驗所採取的另一種形式。即把特別檢驗的項目由集中一次進行,改為按一定比例分配在兩次特別檢驗之間有計劃地進行的檢驗。循環檢驗周期不能延期,但每一周期內的個別檢驗項目允許適當延長。實施循環檢驗的好處在於減少或避免集中進行特別檢驗所造成的非生產性停泊,提高船舶周轉率。世界各主要驗船機構均開展循環檢驗。
特別檢驗
驗船機構對具有船級的船舶,在船級證書期滿後,對其技術狀況進行全面檢查的一種檢驗。目的是確定船舶技術狀況是否能繼續保持船級的要求。特別檢驗的間隔期一般為四年,特殊情況下可延長一年;對技術狀況基本符合船級要求,但有某些可允許的不足處的船舶,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縮短。特別檢驗的項目、內容和要求,在各國驗船機構頒布的船舶入級規則中均有具體規定。特別檢驗可用循環檢驗來代替。特別檢驗合格後,換發新的船級證書。
臨時檢驗
驗船機構對技術狀況或用途等發生變化的船舶所進行的檢驗。當船舶發生海損、機損,改變航區,改變用途,更改船名、船籍港或船舶所有人,要求證書展期,以及其他原因影響船舶航行安全時,應申請臨時檢驗。臨時檢驗後,驗船機構應發給相應的證書。
選自錦程全球訂艙中心
『陸』 報考船檢的條件
報考船復檢有兩類制,條件分別是:
1、國家船檢局(中國船級社)歸交通部直屬類
驗船師,一般要求有相關專業的本科以上學歷。
必須首先進入CCS工作,才有考試的資格。
2、船廠的質量檢驗員
這類人員是在船廠負責質量檢查工作的.一般由船廠負責招聘
通常要求有相關專業大專以上學歷,對工作經驗也有一定的要求.該質檢員的考試由各船廠單獨安排,難度不會太大。
『柒』 如何辦理船檢認證
船檢認證/認可/檢驗是指船級社根據國際慣例和其船舶入級與建造規范,對於船舶,海上設施和集裝箱所用的產品,實施在認可的基礎上進行檢驗發證的制度。有關程序和要求在船級社《產品檢驗規則》中做了詳細規定。其可概括為一個途徑,兩個原則,兩種認可,四種檢驗,四種證書。有關說明如下: 一個途徑 是指申請船級社檢驗的途徑。由於管理上的需要,船級社各分支機構是按地區區域分工的(見第六條)。產品需要船級社檢驗發證時,除特殊情況外,一般是按產品生產廠所在地區由有關的船級社機構受理。故申請船級社對產品進行檢驗發證的途徑只有一個,即向主管該產品生產廠所在地區業務的船級社機構提出申請,只有這個機構接受該申請。 兩個原則 是指船級社對產品進行檢驗發證的兩個原則。即: ①對於直接用於船舶,海上設施,集裝箱的主要材料,設備,部件,必須進行檢驗發證。 ②對於間接用於船舶,海上設施,集裝箱的主要產品,即生產上述1 項產品用的重要材料,配套件及零部件等也需要進行檢驗發證。 兩種認可 是指船級社對產品的設計和製造進行認可的兩種模式。即:①型式認可,②工廠認可。 根據船級社「產品檢驗規則」,船用產品首先要按船級社的要求申請上述某個模式的認可。在取得相應的認可後,還要根據船級社在授予認可時所確定的方法,申請和接受認可後的檢驗。(見後述的四種檢驗)。 兩種認可分別介紹如下: ① 型式認可:是對產品的定型設計所給予的認可。即船級社通過對產品圖紙及技術文件進行審查和對產品樣品進行型式試驗,經確認滿足規定要求後所給予的認可。其有效期一般為四年。對於標准化或系列化的設備,需要辦理型式認可。 ② 工廠認可:是對工廠生產滿足規定要求的產品的條件和能力所給予的認可。即船級社通過對工廠提交的資料進行審查,並在工業化生產條件下抽取樣品,經認可試驗滿足規定要求,且生產設施,質量控制手段令船級社滿意後所給予的認可。其有效期一般為4年。對於材料或材料製品,一般需要辦理工廠認可。 四種檢驗 是指船級社在日常檢驗中採用的四種方法。即:①製造檢驗 ②出廠檢驗 ③不定期檢驗 ④個別檢驗。 其中製造檢驗,出廠檢驗和不定期檢驗屬於認可後的檢驗方法,也是船級社主要採用的方法,即在產品或產品廠取得認可的基礎上,對於每次供貨或日常生產的船用產品(即供入船級社級或受船級社監督檢驗的船舶,海上設施和集裝箱所使用的產品,或客戶在訂單中要求有船級社證書的產品)進行有關的試驗,檢驗和/或質量記錄審查,以確認其製造質量是否滿足既定要求。對於具體產品採用哪種認可後的檢驗方法,需要船級社根據產品的製造情況,產品用途,有關的風險程度以及產品廠的質量保證能力進行綜合考慮後決定。檢驗時,某些在認可時已做過的特殊試驗,如環境條件試驗,耐久試驗等,可以免做。至於第四種方法即個別檢驗,是特殊情況下的方法,只能有限制地使用並需經特別考慮。 四種檢驗分別介紹如下: ① 製造檢驗:是由驗船師在產品製造過程中按照生產過程的特點分階段到工廠進行有重點的檢驗(如材料試驗裝配檢驗等),並在產品完工後進行試驗和檢驗。 ② 出廠檢驗:是當產品處於完工階段時,由驗船師到工廠審查有關質量記錄(如材料試驗和裝配檢驗記錄等),並對產品進行逐件或抽樣試驗和檢驗。 ③ 不定期檢驗:是在工廠已實施令船級社滿意的質量體系或質量控制制度,其產品質量保持穩定,且驗船師可隨時到工廠進行檢查這三個前提下所採用的一種確認方法。根據這個方法,工廠按船級社的要求執行規定的質控,質檢工作,船級社或根據產品質量記錄簽發產品證書或等效證明文件,或進行不定期抽查。 ④ 個別檢驗:是對不適合認可或尚未按規定經過認可的產品所採用的檢驗方法。如船用主配電板系根據每條船的具體要求製造的非標產品,不適合做型式認可,則可對其進行個別檢驗。又如某些特殊情況下,如供貨時間緊迫,來不及按規定完成有關認可工作手續時,亦可通過個別檢驗予以變通。對為營運船舶提供的某些特製產品,也可採用這種方法。 但對於未按要求辦理認可或認可證書換新的產品,一般不容許採取個別檢驗。 個別檢驗的要求由 船級社需視具體情況決定,一般來講,驗船師要對產品圖紙和資料進行審查,並在產品製造過程和/或完工階段進行有關試驗和檢驗,必要時,還要進行非常規項目的試驗和擴大抽樣檢驗比例。 四種證書 是指認可或檢驗後由船級社頒發的四種有關船用產品的證書。即: ① 型式認可證書。 ② 工廠認可證書。 以上兩種證書是一種能力與資格的證明,除個別情況外,一般不作為供貨產品檢驗合格的證明。 作為產品合格證明並提交訂貨方和船舶驗船師核查的產品證書有以下兩種: ① 船級社產品證書。即由船級社頒發的證明某件或某批產品經檢驗符合要求的證書, 蓋有船級社機構印章並經驗船師簽名。 ② 等效證明文件。是指經船級社蓋章並經驗船師薟署的工廠質保書或合格證件,或在船級社授權下由其它船級社代發的證書。這種證明文件等效於由船級社頒發的產品證書。
『捌』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檢驗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漁業船舶的檢驗,保證漁業船舶具備安全航行和作業的條件,保障漁業船舶和漁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防止污染環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登記和將要登記的漁業船舶(以下簡稱漁業船舶)的檢驗,適用本條例。從事國際航運的漁業輔助船舶除外。
第三條 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漁業船舶檢驗及其監督管理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檢驗局(以下簡稱國家漁業船舶檢驗機構)行使漁業船舶檢驗及其監督管理職能。
地方漁業船舶檢驗機構依照本條例規定,負責有關的漁業船舶檢驗工作。
各級公安邊防、質量監督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漁業船舶檢驗和監督管理工作予以協助。
第四條 國家對漁業船舶實行強制檢驗制度。強制檢驗分為初次檢驗、營運檢驗和臨時檢驗。
第五條 漁業船舶檢驗,應當遵循安全第一、保證質量和方便漁民的原則。
第二章 初次檢驗
第六條——第九條
第六條 漁業船舶的初次檢驗,是指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在漁業船舶投入營運前對其所實施的全面檢驗。
第七條 下列漁業船舶的所有者或者經營者應當申報初次檢驗:
(一)製造的漁業船舶;
(二)改造的漁業船舶(包括非漁業船舶改為漁業船舶、國內作業的漁業船舶改為遠洋作業的漁業船舶);
(三)進口的漁業船舶。
第八條 製造、改造的漁業船舶,其設計圖紙、技術文件應當經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審查批准,並在開工製造、改造前申報初次檢驗。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應當自收到設計圖紙、技術文件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審查決定,並書面通知當事人。
設計、製造、改造漁業船舶的單位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並遵守國家漁業船舶技術規則。
第九條 製造、改造的漁業船舶的初次檢驗,應當與漁業船舶的製造、改造同時進行。
用於製造、改造漁業船舶的有關航行、作業和人身財產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環境的重要設備、部件和材料,在使用前應當經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檢驗,檢驗合格的方可使用。
前款規定必須檢驗的重要設備、部件和材料的目錄,由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條——第十二條
第十條 進口的漁業船舶,其設計圖紙、技術文件應當經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審查確認,並在投入營運前申報初次檢驗。進口舊漁業船舶,進口前還應當取得國家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出具的舊漁業船舶技術評定證書。
第十一條 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對檢驗合格的漁業船舶,應當自檢驗完畢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簽發漁業船舶檢驗證書;經檢驗不合格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
經檢驗合格的漁業船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其噸位、載重線、主機功率、人員定額和適航區域;不得擅自拆除其有關航行、作業和人身財產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環境的重要設備、部件。確需改變或者拆除的,應當經原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核准。
第十二條 進口的漁業船舶和遠洋漁業船舶的初次檢驗,由國家漁業船舶檢驗機構統一組織實施。其他漁業船舶的初次檢驗,由船籍港漁業船舶檢驗機構負責實施;漁業船舶的製造地或者改造地與船籍港不一致的,初次檢驗由製造地或者改造地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實施;該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應當自檢驗完畢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檢驗報告、檢驗記錄等技術資料移交船籍港漁業船舶檢驗機構。
第三章 營運檢驗
第十三條——第十五條
第十三條 漁業船舶的營運檢驗,是指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對營運中的漁業船舶所實施的常規性檢驗。
第十四條 營運中的漁業船舶的所有者或者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申報營運檢驗。
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根據漁業船舶運行年限和安全要求對下列項目實施檢驗:
(一)漁業船舶的結構和機電設備;
(二)與漁業船舶安全有關的設備、部件;
(三)與防止污染環境有關的設備、部件;
(四)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檢驗項目。
第十五條 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應當自申報營運檢驗的漁業船舶到達受檢地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實施檢驗。經檢驗合格的,應當自檢驗完畢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在漁業船舶檢驗證書上簽署意見或者簽發漁業船舶檢驗證書;簽發境外受檢的遠洋漁業船舶的檢驗證書,可以延長至15個工作日。經檢驗不合格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
第十六條——第十八條
第十六條 漁業船舶經檢驗需要維修的,該船舶的所有者或者經營者應當選擇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維修單位。維修漁業船舶應當遵守國家漁業船舶技術規則。
用於維修漁業船舶的有關航行、作業和人身財產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環境的重要設備、部件和材料,在使用前應當經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檢驗,檢驗合格的方可使用。
第十七條 營運中的漁業船舶需要更換有關航行、作業和人身財產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環境的重要設備、部件和材料的,該船舶的所有者或者經營者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十八條 遠洋漁業船舶的營運檢驗,由國家漁業船舶檢驗機構統一組織實施。其他漁業船舶的營運檢驗,由船籍港漁業船舶檢驗機構負責實施;因故不能回船籍港進行營運檢驗的漁業船舶,由船籍港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委託船舶的營運地或者維修地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實施檢驗;實施檢驗的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應當自檢驗完畢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檢驗報告、檢驗記錄等技術資料移交船籍港漁業船舶檢驗機構。
第四章 臨時檢驗
第十九條 漁業船舶的臨時檢驗,是指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對營運中的漁業船舶出現特定情形時所實施的非常規性檢驗。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漁業船舶,其所有者或者經營者應當申報臨時檢驗:
(一)因檢驗證書失效而無法及時回船籍港的;
(二)因不符合水上交通安全或者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要求被責令檢驗的;
(三)具有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特定情形的。
第二十一條 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應當自申報臨時檢驗的漁業船舶到達受檢地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實施檢驗。經檢驗合格的,應當自檢驗完畢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在漁業船舶檢驗證書上簽署意見或者簽發漁業船舶檢驗證書;經檢驗不合格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
第二十二條 漁業船舶臨時檢驗的管轄許可權劃分,依照本條例第十八條關於營運檢驗管轄許可權的規定執行。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六條
第二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漁業船舶,漁業船舶檢驗機構不得受理檢驗:
(一)設計圖紙、技術文件未經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審查批准或者確認的;
(二)違反本條例第八條第二款和第九條第二款規定製造、改造的;
(三)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維修的;
(四)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應當報廢的。
第二十四條 地方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應當在國家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核定的范圍內開展檢驗業務。
第二十五條 從事漁業船舶檢驗的人員應當經國家漁業船舶檢驗機構考核合格後,方可從事相應的漁業船舶檢驗工作。
第二十六條 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及其檢驗人員應當嚴格遵守漁業船舶檢驗規則,實施現場檢驗,並對檢驗結論負責。
漁業船舶檢驗規則由國家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制定,經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公布實施
對具有新穎性的漁業船舶或者船用產品,國家尚未制定相應的檢驗規則的,可以適用國家漁業船舶檢驗機構認可的檢驗規則。
第二十七條——第三十一條
第二十七條 當事人對地方漁業船舶檢驗機構的檢驗結論有異議的,可以按照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申請復驗。
第二十八條 漁業船舶的檢驗收費,按照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規定的收費標准執行。
第二十九條 漁業船舶的檢驗證書、檢驗記錄、檢驗報告的式樣和檢驗業務印章,由國家漁業船舶檢驗機構統一規定。
第三十條 漁業船舶檢驗人員依法履行職能時,有權對漁業船舶的檢驗證書和技術狀況進行檢查,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配合。
重大漁業船舶海損事故的調查處理,應當有漁業船舶檢驗機構的檢驗人員參加。
第三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漁業船舶,其所有者或者經營者應當在漁業船舶報廢、改籍、改造之日前7個工作日內或者自漁業船舶滅失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向漁業船舶檢驗機構申請注銷其漁業船舶檢驗證書;逾期不申請的,漁業船舶檢驗證書自漁業船舶改籍、改造完畢之日起或者漁業船舶報廢、滅失之日起失效,並由漁業船舶檢驗機構注銷漁業船舶檢驗證書:
(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廢的;
(二)中國籍改為外國籍的;
(三)漁業船舶改為非漁業船舶的;
(四)因沉沒等原因滅失的。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漁業船舶未經檢驗、未取得漁業船舶檢驗證書擅自下水作業的,沒收該漁業船舶。
按照規定應當報廢的漁業船舶繼續作業的,責令立即停止作業,收繳失效的漁業船舶檢驗證書,強制拆解應當報廢的漁業船舶,並處2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漁業船舶應當申報營運檢驗或者臨時檢驗而不申報的,責令立即停止作業,限期申報檢驗;逾期仍不申報檢驗的,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並可以暫扣漁業船舶檢驗證書。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立即改正,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正在作業的,責令立即停止作業;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停止作業的,強制拆除非法使用的重要設備、部件和材料或者暫扣漁業船舶檢驗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使用未經檢驗合格的有關航行、作業和人身財產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環境的重要設備、部件和材料,製造、改造、維修漁業船舶的;
(二)擅自拆除漁業船舶上有關航行、作業和人身財產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環境的重要設備、部件的;
(三)擅自改變漁業船舶的噸位、載重線、主機功率、人員定額和適航區域的。
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八條
第三十五條 漁業船舶檢驗機構的工作人員未經考核合格從事漁業船舶檢驗工作的,責令其立即停止檢驗工作,處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立即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取消檢驗資格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已簽發的漁業船舶檢驗證書無效:
(一)未按照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實施檢驗的;
(二)所簽發的漁業船舶檢驗證書或者檢驗記錄、檢驗報告與漁業船舶實際情況不相符的;
(三)超越規定的許可權進行漁業船舶檢驗的。
第三十七條 偽造、變造漁業船舶檢驗證書、檢驗記錄和檢驗報告,或者私刻漁業船舶檢驗業務印章的,應當予以沒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所屬的漁業行政執法機構依據職權決定。
前款規定的行政處罰決定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財物、其他好處,或者不履行監督職責、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或者有其他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章 附 則
第三十九條 外國籍漁業船舶,其船旗國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檢驗的,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條 本條例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玖』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檢驗條例的介紹
《中華人來民共和國漁業船舶自檢驗條例》 為了規范漁業船舶的檢驗,保證漁業船舶具備安全航行和作業的條件,保障漁業船舶和漁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防止污染環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制定本條例。2003年6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83號發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共計7章4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