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法規定
⑴ 我國選舉法規定,享有選舉權的基本條件是
中國的選舉權有三個基本條件:
1、具有中國國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內。公民是享有從事管容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共事務的權利的人,這是公民定義。
2、年滿十八歲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能力。
3、依法享有政治權利。公民的選舉權不因民族、種族、性別、財產狀況、居住年限、受教育程度等外部因素的差異而受到限制或者剝奪。
選舉權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規定享有參加選舉的權利,包括參加提名代表候選人,參加討論、醞釀、協商代表候選人名單,參加投票選舉等。
(1)選法規定擴展閱讀
作為權利的選舉權具有意志性,即公民有選擇候選人的權利,有投張三的票還是投李四的票或不投票的權利。
其他權利何時行使、怎麼行使主要由權利人自己決定,選舉權的行使必須在法律規定統一時間內,眾多選民「共同」行使,不論哪個公民不能在此之前或之後單獨行使選舉投票權,不是公民想何時行使就都可以行使的。
⑵ 我國《憲法》規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內制度。禁止任何容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2)選法規定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制度是相對於資本主義制度而言的政治經濟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實行公有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指社會主義國家機關在其法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創制、認可、修改和廢止法律,以及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經濟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
⑶ 英國改革法中新選舉法規定了什麼
改革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關於選民財產資格的確定。新選舉法回規定:在城市選區,除有條件答地保留某些古老選舉權利外,凡「在其居住地……擁有或租有任何住宅、倉庫、賬房、商店或其他房屋……年值在10鎊以上」的均擁有選民資格。在郡選區,凡「執有任何公簿而獲得土地或產業之產權,或依除自由產權外之任何其他租佃方式而獲得,……其凈值年不少於10鎊的」;凡「任何土地或產業……之租賃人或代理人,其原定租期在60年以上……其凈收入……年在50鎊以上的」;凡「任何土地或租地之佃戶,確實按時交租,年在50鎊以上的」均擁有選民資格。改革後整個聯合王國的選民由原來的478,000人增加到814,000人。
⑷ 憲法規定了什麼內容
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內根本任務,容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憲法同黨和人民進行的艱苦奮斗和創造的輝煌成就緊密相連,同黨和人民開辟的前進道路和積累的寶貴經驗緊密相連。
(4)選法規定擴展閱讀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學習憲法、尊崇憲法,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就一定能讓憲法更加深入人心,更好發揮憲法的根本法作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⑸ 我國選舉法規定的選舉程序
選舉程序在《選舉法》的第九章,內容如下:
第九章選舉程序
第三十五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應當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並接受監督。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預選民或者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
第三十六條在選民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時,選民根據選舉委員會的規定,憑身份證或者選民證領取選票。
第三十七條選舉委員會應當根據各選區選民分布狀況,按照方便選民投票的原則設立投票站,進行選舉。選民居住比較集中的,可以召開選舉大會,進行選舉;因患有疾病等原因行動不便或者居住分散並且交通不便的選民,可以在流動票箱投票。
第三十八條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選舉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時,由各該級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主持。
第三十九條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一律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法。選舉時應當設有秘密寫票處。
選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殘疾不能寫選票的,可以委託他信任的人代寫。
第四十條選舉人對於代表候選人可以投贊成票,可以投反對票,可以另選其他任何選民,也可以棄權。
第四十一條選民如果在選舉期間外出,經選舉委員會同意,可以書面委託其他選民代為投票。每一選民接受的委託不得超過三人,並應當按照委託人的意願代為投票。
第四十二條投票結束後,由選民或者代表推選的監票、計票人員和選舉委員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的人員將投票人數和票數加以核對,作出記錄,並由監票人簽字。
代表候選人的近親屬不得擔任監票人、計票人。
第四十三條每次選舉所投的票數,多於投票人數的無效,等於或者少於投票人數的有效。
每一選票所選的人數,多於規定應選代表人數的作廢,等於或者少於規定應選代表人數的有效。
第四十四條在選民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時,選區全體選民的過半數參加投票,選舉有效。代表候選人獲得參加投票的選民過半數的選票時,始得當選。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選舉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時,代表候選人獲得全體代表過半數的選票時,始得當選。
獲得過半數選票的代表候選人的人數超過應選代表名額時,以得票多的當選。如遇票數相等不能確定當選人時,應當就票數相等的候選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當選。
獲得過半數選票的當選代表的人數少於應選代表的名額時,不足的名額另行選舉。另行選舉時,根據在第一次投票時得票多少的順序,按照本法第三十條規定的差額比例,確定候選人名單。如果只選一人,候選人應為二人。
依照前款規定另行選舉縣級和鄉級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時,代表候選人以得票多的當選,但是得票數不得少於選票的三分之一;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另行選舉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時,代表候選人獲得全體代表過半數的選票,始得當選。
第四十五條選舉結果由選舉委員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根據本法確定是否有效,並予以宣布。
當選代表名單由選舉委員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予以公布。
第四十六條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依法對當選代表是否符合憲法、法律規定的代表的基本條件,選舉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程序,以及是否存在破壞選舉和其他當選無效的違法行為進行審查,提出代表當選是否有效的意見,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報告。
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根據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提出的報告,確認代表的資格或者確定代表的當選無效,在每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前公布代表名單。
第四十七條公民不得同時擔任兩個以上無隸屬關系的行政區域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5)選法規定擴展閱讀:
選舉是起源於古希臘的政治制度,它是民主的一種表現形式。現代的選舉則起源於英國選舉,它的發展同經濟基本同步,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選舉在英國,甚至全球范圍內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從選舉人到被選舉人,
逐步擴大了范圍,到了1962年,英國的選舉已普及到了所有成年人(政治犯除外).雖說它的存在總認為是民主的重要表現,但也有不少的人提出了質疑,選舉的結果總不如人們所設計的那樣完美,
相反,"賄選"、「多數人的暴政」、等的詞彙足以見得人們選舉存在的嚴重的缺陷,而這缺陷又是不可避免,但因此取消選舉則是得不償失的。
資本主義國家在投票選舉議員或總統之前,各候選人之間為達到當選目的而爭取選票。在宣布大選後,社會各政黨。各黨派政治力量先推出自己的候選人,由這些候選人在各自政治力量的支持下,組織競選班子,籌集競選費用,擬定競選綱領,
利用報刊、廣告、電視、廣播和在競選地區發表演說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向選民講解自己的政治主張,許下諾言以取得選民的信任,從而獲得選票。
但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競選時的諾言與上台執政後的實際行動往往不符。一些國家的競選中,以行賄、欺騙等手段獲取選票的違法行為屢有發生
⑹ 根據憲法和選舉法的規定我國選舉制度基本原則是什麼
選舉權的普遍性原則;選舉權的平等性原則;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並用的原則;秘密投票的原則;選舉的保障原則。
具體如下:
1、簡介
選舉制度,是一國統治階級通過法律規定的關於選舉國家代表機關的代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原則、程序與方法等各項制度的總稱,它包括選舉的基本原則、選舉權利的確定,組織選舉的程序和方法,以及選民和代表之間的關系。
2、概念
選舉國家各級代表機關的代表(議員)和其他國家公職人員的原則和制度的總稱。它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選舉原則、組織與程序等。通常由憲法和選舉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規定。
3、普遍選舉
凡達到選舉年齡的公民,除被剝奪政治權利者外, 普遍享有選舉權。 資產階級雖然最早提出"普遍選舉"的口號,用來動員人民群眾參加反封建專制的斗爭。但是在他們奪取政權後,卻嚴格限制選舉權,規定了諸如居住期限、財產資格、教育程度、性別、種族等選舉資格的限制,直到20世紀初,普遍選舉才成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選舉原則(見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制度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享有選舉權,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⑺ 各少數民族的選舉有哪些法律規定
各少數民族的選舉有以下法律規定:
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聚居的少數民族都應有代表參加當地的人民代表大會。
聚居境內同一少數民族的總人口數占境內總人口數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應相當於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
聚居境內同一少數民族的總人口數不足境內總人口數百分之十五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可以適當少於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但不得少於二分之一;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人口特少的自治縣,經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可以少於二分之一。人口特少的其他聚居民族,至少應有代表一人。
聚居境內同一少數民族的總人口數占境內總人口數百分之十五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可以適當少於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但分配給該少數民族的應選代表名額不得超過代表總名額的百分之三十。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和有少數民族聚居的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對於聚居在境內的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族代表的選舉,適用《選舉法》第十八條的規定。
散居的少數民族應選當地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可以少於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和有少數民族聚居的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對於散居的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族代表的選舉,適用前款的規定。
有少數民族聚居的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產生,按照當地的民族關系和居住狀況,各少數民族選民可以單獨選舉或者聯合選舉。
自治縣和有少數民族聚居的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對於居住在境內的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族代表的選舉辦法,適用前款的規定。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制定或者公布的選舉文件、選民名單、選民證、代表候選人名單、代表當選證書和選舉委員會的印章等,都應當同時使用當地通用的民族文字。
少數民族選舉的其他事項,參照《選舉法》有關各條的規定辦理。
⑻ 我國選舉法規定,有權提出代表候選人的是___。
A、各政黨
B、各人民抄團體
C、權利義務一致性
根據《選舉法》第二十九條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候選人,按選區或者選舉單位提名產生。
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可以聯合或者單獨推薦代表候選人。選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聯名,也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推薦者應向選舉委員會或者大會主席團介紹代表候選人的情況。接受推薦的代表候選人應當向選舉委員會或者大會主席團如實提供個人身份、簡歷等基本情況。提供的基本情況不實的,選舉委員會或者大會主席團應當向選民或者代表通報。
各政黨、各人民團體聯合或者單獨推薦的代表候選人的人數,每一選民或者代表參加聯名推薦的代表候選人的人數,均不得超過本選區或者選舉單位應選代表的名額。
(8)選法規定擴展閱讀:
根據《選舉法》第三十條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實行差額選舉,代表候選人的人數應多於應選代表的名額。
由選民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代表候選人的人數應多於應選代表名額三分之一至一倍;由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代表候選人的人數應多於應選代表名額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⑼ 按照現行選舉法第七條的規定,直接選舉的主持者是
1979年選舉法規定。我國直接選舉的范圍擴大到(B.縣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