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監督法規
❶ 《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屬於行政法規。 判斷題 是對還是錯 謝...
錯。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屬於會計法律,是最高層專次的會計法律
2會計行政法規――屬國務院制定並發布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擬定並經國務院批准發布
制定依據是《會計法》。
國務院發布的有《總會計師條例》、《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
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發布的是《企業會計准則》。
3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國務院財政部制度,包括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會計規章如:《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
會計規范性文件:例如《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會計檔案管理辦法》。
❷ 財政監督相關法規
會計法
會計工作規范
企業會計制度
企業會計准則
預算會計制度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各種稅法
國家有關財務核算的規范性文件等
❸ 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的對象和范圍是什麼
對象:機關、團體、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范圍:1.會計賬簿設置,2.會計憑證、賬簿、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完成性,3.會計核算,4.會計檔案,5.《會計法》執行,6.會計人員。
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的對象和范圍,在《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中有明文規定。
《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10號)
第二條國務院財政部門及其派出機構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以下統稱財政部門)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下統稱單位)執行《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行為實施監督檢查以及對違法會計行為實施行政處罰,適用本辦法。
當事人的違法會計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執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本條第一款,規定了會計監督的對象。)
第九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設置會計賬簿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應當設置會計賬簿的是否按規定設置會計賬簿;
(二)是否存在賬外設賬的行為;
(三)是否存在偽造、變造會計賬簿的行為;
(四)設置會計賬簿是否存在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行為。
第十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實施監督檢查,內容包括:
(一)《會計法》第十條規定的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經濟業務事項是否如實在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上反映;
(二)填制的會計憑證、登記的會計賬簿、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與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是否相符;
(三)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四)其他會計資料是否真實、完整。
第十一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核算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採用會計年度、使用記賬本位幣和會計記錄文字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二)填制或者取得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三)財務會計報告的編製程序、報送對象和報送期限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四)會計處理方法的採用和變更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五)使用的會計軟體及其生成的會計資料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六)是否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建立並實施內部會計監督制度;
(七)會計核算是否有其他違法會計行為。
第十二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檔案的建立、保管和銷毀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實施監督檢查。
第十三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公司、企業執行《會計法》第二十五條和第二十六條的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任用會計人員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是否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二)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是否具備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任職資格。
(以上5條,就是財政實施會計監督的范圍。
❹ 根據《會計法》的規定,下列各項中,屬於財政部門依照《會計法》對單位實施會 計監督的內容有
答案為AC
根據《會計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財政部門對各單位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
1.對會計帳簿設置的監督職責。《會計法》總則規定,各單位必須依法設置會計帳簿,這一條規定對此進行監督。這一條所講「依法」應從廣義上來理解,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法律;二是法規;三是行政規章。只要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有具體的規定,單位就須依法設置。
2.對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的監督職責。根據《會計法》有關規定,各單位必須做到:保證會計帳簿真實、完整;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帳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不得以虛假的經濟業務事項或者資料進行會計核算;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真實、完整。各單位必須按照上述要求,確保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否則,財政部門則有權查處。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根據《會計法》的規定,財政部門在對上述事項實施監督,發現重大違法嫌疑時,國務院財政部門及其派出機構可以向與被監督單位有經濟業務往來的單位和被監督單位開立帳戶的金融機構查詢的有關情況,有關單位和金融機構應當給予支持,比如為查詢機構提供查帳方便,不得拒絕等。
3.對會計核算的監督職責。根據《會計法》有關規定,各單位必須:對法定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遵守會計年度;遵守記帳單位;遵守會計登記制度;遵守法定的文字記錄;妥善保管會計資料;公司、企業必須遵守會計核算的特別規定。各單位必須依照《會計法》「會計核算」一章的有關規定和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比如《會計基礎工作規定》的規定進行。否則,財政部門有權查處。
4.對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的監督職責。根據《會計法》第五章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擔任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除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外,還應當具備會計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或者從事會計工作三年以上經歷,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根據《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熟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遵守職業道德。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應當依照《會計法》和有關規定具備相應的從業資格,不符合從業資格的,不得從事會計工作。否則,財政部門則有權查處。
❺ 財政部門對各單位進行會計監管的內容有哪些
第二章 會計監督檢查的內容、形式和程序
第九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設置會計賬簿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應當設置會計賬簿的是否按規定設置會計賬簿;
(二)是否存在賬外設賬的行為;
(三)是否存在偽造、變造會計賬簿的行為;
(四)設置會計賬簿是否存在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行為。
第十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實施監督檢查,內容包括:
(一)《會計法》第十條規定的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經濟業務事項是否如實在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上反映;
(二)填制的會計憑證,登記的會計賬簿、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與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是否相符;
(三)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四)其他會計資料是否真實、完整。
第十一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核算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採用會計年度、使用記賬本位幣和會計記錄文字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二)填制或者取得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三)財務會計報告的編製程序、報送對象和報送期限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四)會計處理方法的採用和變更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五)使用的會計軟體及其生成的會計資料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六)是否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建立並實施內部會計監督制度;
(七)會計核算是否有其他違法會計行為。
第十二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檔案的建立、保管和銷毀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實施監督檢查。
第十三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公司、企業執行《會計法》第二十五條和第二十六條的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任用會計人員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是否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二)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是否具備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任職資格。
第十五條 國務院財政部門及其派出機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依法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的程序和內容實施監督檢查。
❻ 財政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監督的內容有哪些
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
第九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設置會計賬簿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應當設置會計賬簿的是否按規定設置會計賬簿;
(二)是否存在賬外設賬的行為;
(三)是否存在偽造、變造會計賬簿的行為;
(四)設置會計賬簿是否存在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行為。
第十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實施監督檢查,內容包括:
(一)《會計法》第十條規定的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經濟業務事項是否如實在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上反映;
(二)填制的會計憑證、登記的會計賬簿、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與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是否相符;
(三)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四)其他會計資料是否真實、完整。
第十一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核算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採用會計年度、使用計賬本位幣和會計記錄文字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二)填制或者取得原始憑證、編制計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三)賬務會計報告的編製程序、報送對象和報送期限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四)會計處理方法的採用和變更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五)使用的會計軟體及其生成的會計資料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六)是否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建立並實施內部會計監督制度;
(七)會計核算是否有其他違法會計行為。
第十二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檔案的建立、保管和銷毀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實施監督檢查。
第十三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公司、企業執行《會計法》第二十五條和第二十六條的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 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任用會計人員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是否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二)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是否具備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任職資格。
第十五條 國務院財政部門及其派出機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依法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的程序和內容實施監督檢查。
第十六條 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檢查可以採用下列形式:
(一)對單位遵守《會計法》、會計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情況進行全面檢查;
(二)對單位會計基礎工作、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人員從業情況進行專項檢查或者抽查;
❼ 財政監督職責法律條文
第一條復為了規范財政部門監督行為制,加強財政管理,保障財政資金安全規范有效使用,維護國家財經秩序,根據國家有關財政管理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以下簡稱財政部門)依法對單位和個人(以下統稱監督對象)涉及財政、財務、會計等事項實施監督適用本辦法。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派出機構在規定職權范圍內依法實施監督。
第三條財政部門應當按照財政管理體制、財務隸屬關系對財政、財務等事項實施監督;按照行政區域對會計事項實施監督。
上級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下級財政部門監督工作的指導;下級財政部門應當及時將監督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財政部門報告。
第四條財政部門實施監督應當堅持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督相結合,建立覆蓋所有政府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機制。
第五條財政部門實施監督應當與財政管理相結合,將監督結果作為預算安排的重要參考依據;根據監督結果完善相關政策、加強財政管理。
第六條財政部門應當加強績效監督,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第七條財政部門應當加強信息化建設,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實施監督,提高監督效率。
❽ 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屬於會計法律的內容嗎
屬於部門規章,是2001年財政部令第10號公布的。
會計法規體系
會計法律——人大版常委會通過的法律,《會權計法》《注冊會計師法》
會計行政法規——國務院頒布的法規,《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總會計師條例》
會計規章——財政部以財政部長令發布實施的會計文件。
會計規范性文件——財政部(不以部長令形式)發布的會計文件。
❾ 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必須接受縣級以上財政部門會計法規實施的監督檢查
錯在「縣級以上財政部門」
國務院財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部門除了對企業依法實施監督之外,還依法對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協會進行監督、指導,這是對社會監督的一種再監督。
❿ 財政部門實施的會計監督檢查主要包括
(一)是否依法設置會計賬簿; (二)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是否真實、完整; (三)會計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四)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是否具備從業資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對財政部門會計監督的許可權的進行了界定。為規范財政部門會計監督工作,財政部於2001年制定了《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財政部令10號),在這個制度,對於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的內容進行了較為詳細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第32條 財政部門對各單位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
(一)是否依法設置會計賬簿;
(二)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是否真實、完整;
(三)會計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四)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是否具備從業資格。
《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
第九條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設置會計賬簿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應當設置會計賬簿的是否按規定設置會計賬簿;
(二)是否存在賬外設賬的行為;
(三)是否存在偽造、變造會計賬簿的行為;
(四)設置會計賬簿是否存在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行為。
第十條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實施監督檢查,內容包括:
(一)《會計法》第十條規定的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經濟業務事項是否如實在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上反映;
(二)填制的會計憑證、登記的會計賬簿、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與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是否相符;
(三)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四)其他會計資料是否真實、完整。
第十一條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核算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採用會計年度、使用記賬本位幣和會計記錄文字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二)填制或者取得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三)財務會計報告的編製程序、報送對象和報送期限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四)會計處理方法的採用和變更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五)使用的會計軟體及其生成的會計資料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六)是否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建立並實施內部會計監督制度;
(七)會計核算是否有其他違法會計行為。
第十二條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會計檔案的建立、保管和銷毀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實施監督檢查。
第十三條財政部門依法對公司、企業執行《會計法》第二十五條和第二十六條的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財政部門依法對各單位任用會計人員的下列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是否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二)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是否具備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任職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