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及職業健康法規實務
『壹』 什麼是安全生產三同時和職業衛生三同時
安全生產三同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第二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以下統稱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職業衛生三同時:
生產經營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統稱建設項目)的職業衛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拓展資料:
「三同時」制度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創舉,是在總結我國環境管理實踐經驗基礎上,被我國法律所確認的一項重要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這項制度最早規定於1973年的《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在1979年的《環境保護法(試行)》中做了進一步規定。此後的一系列環境法律法規也都重申了「三同時」制度。1986年頒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對「三同時」制度做了具體規定,1998年對《辦法》做了修改並新頒布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它對「三同時」制度做了進一步的具體規定。
主體的特徵性
「三同時」制度適用的主體是所有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的單位,包括從事一切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項目的主體,同時也包括區域開發建設項目以及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的引進項目的主體等。「三同時」制度不像其他制度那樣具有適用的廣泛性,而只適用於環境保護管理的某一個別方面,調整在建設項目的新建、擴建、改建過程中發生的對環保設施的設計、施工和投產使用過程中發生的某一特定部分或方面的社會關系,因此其適用的主體是特定的。
范圍的廣泛性
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工業、交通、水利、農林、商業、衛生、文教、科研、旅遊、市政、機場等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都要實行「三同時」制度。由於環境問題的多樣性和綜合性決定了「三同時」制度適用范圍必然具有廣泛性。「三同時」制度重在預防產生新的環境問題,「三同時」制度保護的是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而不是只將某一集團或某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其預防保護對象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要素,凡是可能損害這些環境要素的建設項目都必須實行「三同時」制度。
依靠行政手段實施
行政手段,是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帶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等措施,來管理環境的手段。這一手段在運用中具有以下特徵。
1、權威性。行政手段以權威和服從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政主體的權威大小。提高領導者的權威有助於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2、強制性。行政強制要求人們在行動目標上必須服從統一的意志,上級發出的命令、指示、決定等,下級必須堅決服從和執行。
3、垂直性。行政指示、命令是按行政組織系統的層級縱向直線傳達,強調上下級的垂直隸屬關系,橫向結構之間一般無約束力。
4、具體性。一定的行政命令、指示只在特定時問對特定對象起作用,事件、時間、地點都是具體的。
5、非經濟利益性。行政主體與行政對象之間的關系不是經濟利益關系,而是一種無償的行政統轄關系,兩者之間不存在經濟利益利害關系。
6、封閉性。行政方法依靠行政組織和行政機構,以行政區劃和行政系統的條塊為實施基礎,具有系統的內化約束力,因而產生封閉性。
科學技術性
環境法本身是一門科學技術性很強的學科。科學技術是環境法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動力,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擁有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而對科學技術的不當利用導致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人類終於清醒地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且意識到這是一項科學技術性很強的事業,要通過環境法調整一定領域的社會關系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要依照客觀的自然規律改造大自然,沒有嚴肅的科學態度和嚴格的技術准則是無法實現的,環境問題是由於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造成的,「三同時」制度是為防止環境問題的產生而設計的一項制度,其本身的實旋需要科學技術來保障,以各有關自然科學的技術成果為基礎。如為防治污染而規定的生產工藝要求、為防污設施規定的性能要求、為某種污染物的排放規定的特殊要求等等。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都有技術方面的條款。
社會公益性
「三同時」制度設置的目的是預防環境損害,保護的是環境這一公共利益,其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實施和使用與項目建設單位的自身利益是相沖突的。環境法本身是公益性法律,生態環境問題已經發展到危及整個人類生存的災難性程度,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己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三同時」制度正是在人類的這種認識和客觀形勢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三同時」制度的目的是預防產生新的環境問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維持生態平衡與安全,確保人類健康和幸福,實現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
『貳』 製造業生產中涉及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我國環境法系列
我國環境法體系劃分為:憲法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保護單行法、環境保護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環境標准和我國參加的國際環境法條約七個系列。
我國現行的環境法系列是由不同層次的各類法律法規所組成的,是分門別的、多層次的、互相關聯的有機整體。《憲法》是大法,是制定《環境保護法》的依據。根據邏輯學原理,從實用角度(或實踐目的)出發,可將環境法系列的構成劃分如下。
1. 按相關性分
所謂相關性,是指與環境保護和防治污染具有相關連性的一種屬性。其具體結構如下:
環境保護法
各單行環境法規
直接相關的
質量標准:廢水、大氣等
環境標准 排放標准:廢水、大氣等
環境法系列
方法標准:廢水、大氣等
森林法
間接相關的 草原法
漁業法 等
2. 按對象屬性分
所謂對象屬性,是指被保護和防治對象所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屬性。具體結構如下:
水法
大氣法
雜訊法
固廢法
環境法系列
質量標准:廢水、大氣、固廢、雜訊等。
排放標准:廢水、大氣、固廢、雜訊等。
方法標准:廢水、大氣、固廢、雜訊等。
3. 按立法機關分
所謂立法機關,是指具有制定批准權的機關。具體結構如下:
國家的
法律法規 國務院及部委的
地方的
環境法系列
國家標准
行業標准
地方標准
4. 主要內容
1 水污染防治有關法規
2 大氣污染防治有關法規
3 雜訊污染防治有關規定
4 固體廢物的有關規定
5 化學品管理的有關規定
6 其他法規
二、職業病防治
1、國家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002年5月1日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年1月1日實施)
2、行政法規
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2002年4月30日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條例(1987年12月3日實施)
3、部門規章
【衛生部】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2006年7月27日實施)
【衛生部】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2002年5月1日實施)
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2002年5月1日實施)
【衛生部】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2002年5月1日實施)
4、行業法規
如電力行業:
全國電力行業塵肺病防治暫行辦法(1996年9月6日實施)
『叄』 職業健康安全培訓包括哪些內容
企業職業健康安全教育的主要培訓內容
一、全體人員職業健康基本知識培訓的主要內容
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職業健康法律、法規、標准;
2.公司職業健康規章制度;
3.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基礎及專業技術知識;
4.本公司和本車間(裝置)生產特點、無聊特性、主要危險危害因素;
5.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注意事項;
6.安全、衛生、環保、消防設施和防護器材及勞動防護用品的使用知識;
7.典型事故案例、預防事故及事故應急處理措施;
8.衛生保健、自救、互救和職業病預防常識。
二、新入廠員工三級職業健康教育培訓內容
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職業健康法律、法規、標准;
2.本公司職業健康規章制度;
3.職業健康專業技術知識及本車間職業健康管理制度;
4.本公司生產特點、物料特性、主要危險危害因素;
5.本車間生產概況,本崗位(裝置)生產流程及職業健康注意事項,本崗位(工種)安全操作規程;
6.職業健康設施和防護器材及勞動防護用品的使用知識;
7.典型事故案例、預防事故及事故應急處理措施;
8.衛生保健、自救、互救和職業病預防常識。
新入廠員工必須經過三級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培訓並考核合格,方可分配工作。凡考核不合格者須重新進行培訓考核。
三、各級管理負責人和職業健康專業管理人員的職業衛生培訓內容
企業管理負責人應該統一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職業健康管理知識的培訓,經考試合格後取得相應的資質。
各級管理人員培訓的內容包括:
職業衛生法律法規知識;
2.職業衛生管理知識;
3.職業危害防護基本知識;
4.職業危害事故等。
四、特種作業人員的職業健康培訓內容
按國家經貿委《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辦法》執行。
五、外來人員的職業健康主要培訓內容
國家和地方有關職業健康法律、法規和本公司有關職業健康制度、規定及安全注意事項;
2.本公司和與施工作業有關的單位(裝置、部位)的生產特徵、物料特性、主要危險危害因素,易發生泄漏、跑冒、著火、爆炸、中毒的部位及防範措施;生產裝置消防報警設施和防護、救護設施的擺放位置及使用方法;
3.針對施工區域特性和施工特點提出的施工安全衛生要求;
4.施工中必須遵守的職業健康規定;
5.典型事故案例、事故應急處理措施。
六、違章違紀人員、嚴重違章人員
應培訓的內容應重新進行職業健康安全教育,並加強職業危害事故的培訓,經考試合格後重新取得上崗資質。
拓展資料: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30號,《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定》已於2010年4月26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予以公布,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1999年7月12日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發布的《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參考鏈接: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辦法
『肆』 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法律法規,標准等什麼情況下應及時評估
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法律。
『伍』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共包括:安全生產責任制、職業安全衛生措施計劃制度、職業安全衛生教育制度、職業安全衛生檢查制度、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統計報告和處理制度、職業安全衛生監察制度、三同時制度。
一、安全生產責任制
1、規定各類人員的安全責任制
2、規定各部門的安全生產責任制
二、職業安全衛生措施計劃制度
主要內容:
1、單位或工作場所
2、措施名稱
3、措施內容和目的
4、經費預算及其來源
5、負責設計、施工的單位或負責人
6、開工日期及竣工日期
7、措施執行情況及其效果
具體有以下幾種:
1、安全技術措施
2、職業衛生措施,包括防塵、防毒等
3、輔助用室及設施,包括更衣室、消毒室等
4、職業安全衛生宣傳教育措施
三、職業安全衛生教育制度
1、管理人員的職業安全衛生教育
2、特種作業人員的職業安全衛生教育
3、員工的職業安全衛生教育
分為上崗前的三級教育,改變工藝和變換崗位教育經常性教育三種形式
4、經常性職業安全衛生教育
四、職業安全衛生檢查制度
檢查內容:
查思想、查管理、查隱患、查整改和查事故處理。
五、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統計報告和處理制度
(一)傷亡事故的統計報告和處理
1、傷亡事故分類
1)按傷害程度分類
輕傷:指損失工作日為一個工作日以上105個工作日以下的失能傷害
重傷:指損失工作日在105以上的失能傷害、重傷的損失工作日最多不超過6000日
死亡:其損失工作日為6000日
2)按事故嚴重程度分類
輕傷事故:只有輕傷的事故
重傷事故:指有重傷沒有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
重大傷亡事故:指一次死3-9人的事故
特大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的以上(含10人)的事故
2、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
報告依據,1989年國務院34號令《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和1991年國務院第75號令《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執行。
3、傷亡事故統計
按1992年勞動部辦公廳發出的「關於實施《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統計報表制度》的通知」和1993年發出的「關於印發《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統計問題解答》的通知」。
(二)職業病的統計報告和處理
1、職業病報告辦法
按衛生部1988年修訂頒發的《職業病報告辦法》執行一切企事業單位都應報告當地衛生監督機構,由他統一上報。
2、職業病處理
按衛生部、勞動部、財政部、全國總工會1987年11月發布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執行。
六、職業安全衛生監察制度
是指按國家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部門,代表政府對企業的生產過程實施職業安全衛生監察,以政府的名義,運用國家權力對生產單位在履行職業安全衛生職責和執行職業安全衛生政策、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情況依法進行監督,檢瘵和懲誡制度,執法主體是法律、法規授權部門而不是其他的國家機關和群眾團體。
七、三同時制度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53條規定了在新建、改建、擴建的基本建設項目時,其職業安全衛生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陸』 安全生產法是指立法機關制定的有關安全生產,職業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等一系列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
所謂「三同時」,即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內同時投入生產和使容用。 1、《勞動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條明確要求: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2、《安全生產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的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人生產和使用,安全設施投資應當納人建設項目概算。 3、《職業病防治法》第十六條規定:建設項目的職業病防護設施所需要費用應當納入建設項目工程預算,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4、《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監察規定》(原勞動部第3號令)是目前從事「三同時」監察工作最為明確、具體的法規,《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管理辦法》(原勞動部第10號令)和《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單位資格認可與管理規則》(原勞動部第11號令)都是原勞動部第3號令的配套規章。
『柒』 注冊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安全生產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核心知識點整理
注冊安全工程師考試必備知識點
1物體打擊
失控物體的慣性力造成的人身傷害事故。如落物、滾石、錘擊、碎裂、崩塊、砸傷等造成的傷害,不包括爆炸、主體機械設備、車輛、起重機械、坍塌等引發的物體打擊。
2車輛傷害
企業機動車輛在行駛中引起的人體墜落和物體倒塌、下落、擠壓造成的傷亡事故。如機動車輛在行駛中的擠、壓、撞車或傾覆等事故,在行駛中上下車、搭乘礦車或放飛車所引起的事故,以及車輛運輸掛鉤、跑車事故。
3機械傷害
指機械設備與工具引起的絞、輾、碰、割戳、切等傷害。如工件或刀具飛出傷人,切屑傷人,手或身體被捲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傷,被轉動的機構纏壓住等。
常見傷害人體的機械設備有:皮帶運輸機、球磨機、行車、卷揚機、乾燥車、氣錘、車床、輥筒機、混砂機、螺旋輸送機、泵、壓模機、灌腸機、破碎機、推焦機、榨油機、硫化機、卸車機、離心機、攪拌機、輪碾機、制氈撒料機、滾筒篩等。但屬於車輛、起重設備的情況除外。
4起重傷害
從事起重作業時引起的機械傷害事故。包括各種起重作業引起的機械傷害,但不包括觸電,檢修時制動失靈引起的傷害,上下駕駛室時引起的墜落式跌倒。
起重傷害事故是指在進行各種起重作業(包括吊運、安裝、檢修、試驗)中發生的重物(包括吊具、吊重或吊臂)墜落、夾擠、物體打擊、起重機傾翻、觸電等事故。
5觸電
電流流經人體,造成生理傷害的事故。適用於觸電、雷擊傷害。如人體接觸帶電的設備金屬外殼或棵露的臨時線,漏電的手持電動手工工具;起重設備誤觸高壓線或感應帶電;雷擊傷害;觸電墜落等事故。cq.yd119.cn
6淹溺
因大量水經門、鼻進入肺內,造成呼吸道阻塞,發生急性缺氧而窒息死亡的事故。適用於船舶、排筏、設施在航行、停泊、作業時發生的落水事故。
7灼燙
強酸、強鹼濺到身體引起的灼傷,或因火焰引起的燒傷,高溫物體引起的燙傷,放射線引起的皮膚損傷等事故。適用於燒傷、燙傷、化學灼傷、放射性皮膚損傷等傷害。不包括電燒傷以及火災事故引起的燒傷。
8火災
造成人身傷亡的企業火災事故。不適用於非企業原因造成的火災,比如,居民火災蔓延到企業。此類事故居於消防部門統計的事故。
9高處墜落
人由站立工作面失去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墜落引起的傷害事故。適用於腳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於地面的墜落,也適用於山地面踏空失足墜入洞、坑、溝、升降口、漏斗等情況。但排除以其他類別為誘發條件的墜落。如高處作業時,因觸電失足墜落應定為觸電事故,不能按高處墜落劃分。
10坍塌
建築物、構築物、堆置物的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適用於因設計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發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築物倒塌,腳手架倒塌,挖掘溝、坑、洞時土石的塌方等情況。不適用於礦山冒頂片幫事故,或因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事故。
11冒頂片幫
礦井工作面、巷道側壁由於支護不當、壓力過大造成的坍塌,稱為片幫頂板垮落為冒頂。二者常同時發生,簡稱為冒頂片幫。適用於礦山、地下開采、掘進及其他坑道作業發生的坍塌事故。
12透水
礦山、地下開采或其他坑道作業時,意外水源帶來的傷亡事故。適用於井巷與含水岩層、地下含水帶、溶洞或與被淹巷道、地面水域相通時,涌水成災的事故。不適用於地面水害事故。
13放炮
施工時,放炮作業造成的傷亡事故。適用於各種爆破作業。如採石、采礦、採煤、開山、修路、拆除建築物等工程進行的放炮作業引起的傷亡事故。
14瓦斯爆炸
可燃性氣體瓦斯、煤塵與空氣混合形成了達到燃燒極限的混合物,接觸火源時,引起的化學性爆炸事故。主要適用於煤礦,同時也適用於空氣不流通,瓦斯、煤塵積聚的場合。
15火葯爆炸
火葯、炸葯及其製品在生產、運輸、儲藏的過程中發生的爆炸事故。適用於火葯與炸葯在加工配料、運輸、儲藏、使用過程中,由於震動、明火、摩擦、靜電作用,或因炸葯的熱分解做用,發生的化學性爆炸事故。
16鍋爐爆炸
鍋爐發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適用於使用工作壓力大於0.07MPa、以水為介質的蒸汽鍋爐。但不適用於鐵路機車、船舶上的鍋爐以及列車電站和船舶電站的鍋爐。
17容器爆炸
壓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氣體爆炸,即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內盛裝的可燃性液化氣在容器破裂後,立即蒸發,與周圍的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氣體混合物,遇到火源時產生的化學爆作,也稱容器的二次爆炸。
18其他爆炸
凡不屬於上述爆炸的事故均列為其他爆炸事故,如:
①可燃性氣體如煤氣、乙炔等與空氣混合形成的爆炸;
②可燃蒸氣與空氣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氣體混合物如汽油揮發氣引起的爆炸;
③可燃性粉塵以及可燃性纖維與空氣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氣體混合物引起的爆炸;
④間接形成的可燃氣體與空氣相混合,或者可燃蒸氣與空氣相混合(如可燃固體、自燃物品,當其受熱、水、氧化劑的作用迅速反應,分解出可燃氣體或蒸氣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氣體),遇火源爆炸的事故。 爐膛爆炸,鋼水包、亞麻粉塵的爆炸,都屬於上述爆炸方面的,亦均屬於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人接觸有毒物質,如誤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氣體引起的人體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廢棄的坑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風的地方工作,因為氧氣缺乏,有時會發生突然暈倒,甚至死亡的事故稱為窒息。兩種現象合為一體,稱為中毒和窒息事故。不適用於病理變化導致的中毒和窒息的事故,也不適用干慢性中毒的職業病導致的死亡。
20其他傷害
凡不屬於上述傷害的事故均稱為其他傷害,如扭傷,跌傷,凍傷,野獸咬傷,釘子扎傷等。
『捌』 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主要內抄容包括:《安全生產襲法》應用、安全生產行政法規應用、安全生產部門規章應用、《礦產資源法》和《煤炭法》應用、《礦山安全法》應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應用、《煤礦安全監察條例》和《職業病防治法》應用、《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和《工傷保險條例》應用、《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辦法》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應用。
本書將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和與礦山企業密切相關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內容緊密結合,以工學深度融合、任務驅動、行動導向為工作思路,提煉出礦山企業典型的事故案例,以這些案例的分析作為工作任務和載體,並圍繞這些工作任務和載體來介紹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及其應用,體現了基於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教育特色,強調學與做的統一,注重實務。本書取材新穎,內容豐富全面,能夠給讀者的學習和工作帶來真正有效的幫助。本書既是高職安全技術管理專業的骨幹課程教材,也是對煤礦安全技術管理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人員等有實用價值的學慣用書。
『玖』 求法律法規清單(安全、衛生、職業健康、特種設施等)
安全生產法律
1、安全生產法
2、職業病防治法
3、礦山安全法
安全生產法規
1、 安全生產許可證專條例
2、 生產安屬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3、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4、 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
5、 礦山安全法實施條例
6、 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
7、 吉林省安全生產條例
『拾』 安全生產法和( )是政府和生產單位都應遵守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基本法律
我國《勞動法》稱為勞動者或職工。從業人員進行勞動,其生命安全和健康受法律保護,法律賦予其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同時現代化的大生產中,要實現安全生產,沒有從業人員的積極參與是不可能的,從業人員是實現安全生產的基本要素,安全生產規程、安全技術標准等都需要從業人員通過其具體的勞動來實現。因此不僅生產經營單位應承擔安全生產保障義務,從業人員也應承擔安全生產保障義務。《安全生產法》第6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依法獲得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並應當依法履行安全生產方面的義務」。
1.從業人員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
(1)知情權 即從業人員有了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範的措施和事故應急措施的權利。知情權保障從業人員知曉並掌握有關安全知識和處理辦法,從而可以消除許多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隱患,避免事故發生或者減少人員傷亡。《安全生產法》第36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教育和督促從業人員嚴格執行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並向從業人員如實告知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範措施以及事故應急措施。」《職業病防治法》第30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後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並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或者欺騙。勞動者在已訂立勞動合同期
間因工作崗位或者工作內容變更,從事與所訂立勞動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時,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前款規定,向勞動者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並協商變更原勞動合同相關條款」。《職業病防治法》第32條規定:「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以上規定賦予了從業人員知情權。
(2)建議權 即從業人員有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建議的權利。建議權保障從業人員作為安全生產的基本要素發揮積極的作用,做到安全生產,人人有責。《安全生產法》第45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權了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範措施及事故應急措施,有權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建議」。
(3)批評權和檢舉、控告權 即從業人員有對本單位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檢舉、控告的權利。生產經營單位不提供法律規定的勞動條件,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等行為,是發生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對這種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從業人員可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有權批評、檢舉和控告。《安全生產法》第46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因從業人員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提出批評、檢舉、控告或者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而降低從業人員的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與其簽訂的勞動合同」。
(4)拒絕權 即從業人員有拒絕違章作業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的權利。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是對從業人員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極大威脅,法律賦予從業人員這項權利使其能夠能與生產經營單位的違法行為進行抗衡,保護自身利益。《勞動法》第56條規定:「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權拒絕執行」。
(5)緊急避險權 即從業人員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可以採取緊急避險措施的權利,可以停止作業或者在採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後撤離作業場所。緊急避險權體現了法律以人為本的精神。《安全生產法》第47條規定:「從業人員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有權停止作業或者在採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後撤離作業場所。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因從業人員在前款緊急情況下停止作業或者採取緊急撤離措施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6)要求工傷保險待遇和民事賠償的權利 即從業人員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時,除依法享受工傷社會保險待遇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的權利。參加工傷保險是用人單位承擔的法定義務,它保障勞動者在受到工傷傷害時,及時獲得工傷保險待遇;同時為了防止用人單位在參加工傷保險後,忽視工傷事故的預防及職業病的防治,安全生產法賦予受到工傷事故傷害的從業人員在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同時,有要求生產經營單位給予民事賠償的權利。按照民事法律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對工傷事故的發生主觀上有過錯,給從業人員造成物質和精神損失的,生產經營單位應承擔賠償責任,即從業人員可以獲得《安全生產法》和《民法》的雙重保護。《安全生產法》第44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與從業人員訂立的勞動合同,應當載明有關保障從業人員勞動安全、防止職業危害的事項,以及依法為從業人員辦理工傷社會保險的事項」。「生產經營單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與從業人員訂立協議,免除或者減輕其對從業人員因生產安全事故傷亡依法應承擔的責任」。第48條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
(7)獲得各項安全生產保護條件和保護待遇的權利 即從業人員有獲得安全生產衛生條件的權利,有獲得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勞動防護用品的權利;有獲得定期健康檢查的權利等。上述權利設置的目的是保障從業人員在勞動過程中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減少和防止職業危害發生。
(8)獲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權利 即從業人員獲得本職工作所需的安全生產知識,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權利。使從業人員提高安全生產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2.從業人員安全生產保障的義務
(1)遵章守規,服從管理的義務 即從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服從管理。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是生產經營單位進行安全生產的基本要求和保證,而安全生產管理是維護生產經營單位正常生產秩序的保障,作為本單位職工的從業人員有義務嚴格遵守,有義務服從。
(2)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的義務 即從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應當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嚴禁在作業過程中放棄使用勞動防護用品或者不正確佩戴、不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勞動防護用品是為防護勞動者的人身不受職業有害因素的損傷而配備的用品。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可以避免和減輕職業危害的發生,從業人員應遵守此項法定義務。
(3)接受安全教育,掌握安全生產技能的義務 即從業人員應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安全生產知識,提高安全生產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這項義務的履行能夠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進而提高生產經營活動的安全可靠性。
(4)危險報告義務 即從業人員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時,應當立即向現場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本單位負責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