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法規和v吃

法規和v吃

發布時間: 2021-01-03 11:38:12

⑴ 請教食品試吃裝上標注信息書寫規范和法規

你好!!《食品標簽通用標准》規定食品標簽上必須標注的內容有8項:1。食品名稱回2。配料表3。凈含量答及固形物含量4。製造者、經銷者的名稱和地址5。日期標志和貯藏指南必須標明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或/和保存期。6,質量(品質)等級產品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中已明確規定質量(品質)等級的食品,必須標明食品的質量等級。7。產品標准號即產品執行標准8。特殊標注內容除此以外,還有一些規定:進口食品標識必須有中文解釋。謝謝!!

⑵ 法律規定不能吃狗肉

目前沒有法律規定不能吃狗肉,而且中國還有不少養殖肉食狗的企業。
與此相關的是《反虐待動物法(專家建議稿)》的草案中有提到吃狗肉的問題,該部法律只是專家建議稿,不是立法稿子,只是向有關部門或者機關提出立法建議。大致包括禁止吃貓狗肉,反虐待動物的主要制度,野生動物、經濟動物、寵物等多類動物的反虐待措施,動物醫療、動物運輸、動物屠宰的反虐待措施,法律責任以及附則。
中國首部「動物保護法」在徵集意見過程中,有不少市民對「動物福利」提出質疑。對此,法律專家經過討論,決定改變提法,起草「反虐待動物法」,中國首部「動物保護法」改為「反虐待動物法」。
很多網民表示,同意加強對動物的保護,但對「禁食貓狗肉」持保留態度,認為定的處罰條件太過苛刻,也有不少反對者認為它有損人吃肉的權利。面對諸多爭議,《反虐待動物法》(專家建議稿)首席起草專家、中國社科院法學社會法室主任常紀文教授特致函中國網,對《反虐待動物法》(專家建議稿)作了進一步地闡釋,並針對部分網民的誤解予以澄清。
常紀文教授聲明:
一些媒體出現了「違法吃貓狗肉處15日拘留」的標題新聞,引起了網民的誤解。為了清楚地闡明我們的想法,予以澄清:
1.《反虐待動物法》的稿子只是專家建議稿,不是立法稿子。我們只是向有關部門或者機關提出立法建議。是否採納以及採納多少,那是立法機關的許可權。
2.反對虐待動物是中華民族的良好傳統,我們起草的目的是鞏固、維護這一良好的傳統。整個專家建議稿以反虐待動物為主線而展開,關於貓狗的反虐待僅是一小塊內容。
3.因為吃貓狗肉涉及一些民族和地方的傳統和風俗問題,《動物保護法》(專家建議稿)採取了靈活的處理方法。那種認為完全禁止國民吃貓狗肉的理解是錯誤的。
4.我們公開徵求意見,本身是想了解和體現民意。對於公眾強烈反對之事項,我們會理所當然地予以修改。

⑶ 中國一定要建立吃狗犯法的法律法規

看到您提出這樣的問題,就知道您是愛動物的,是一個動物保護者。

但是,事情並不是您想的那樣簡單的,人在吃很多的動物,國家無法去一一立法。

這樣的事情目前只能寄希望於全民素質的提升。

⑷ 哪些法規 對 監理吃拿卡要 受賄 有規定

不夠成犯罪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構成犯罪的《刑法》。可以向當地紀委、監察局或人大等政府機構都可以舉報。

⑸ 地鐵上不能吃東西,這是法律規定還是道德約束

5月15日,據北京市交通委介紹,地鐵「禁食」規定今起正式實施,不文明乘車行為將納入個人信用不良記錄。地鐵禁食令是指為了保持地鐵內的環境而制定的不允許在地鐵內食用食品的舉措。地鐵禁食令全國各地都不同,2019年3月14日,有網友因在南京地鐵上喝咖啡收到一張行政處罰決定書。西安、廈門等城市也有相關規定,其中,廈門對於在地鐵車廂內飲食的乘客最高可處罰200元,而上海則將「不得在車廂內飲食」寫進乘客守則。(5月15日 澎湃新聞)


立法不是萬能的,依靠罰款不能罰出一個文明社會。法律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但有序、文明的公共秩序的形成仍需道德先行。讓道德走在法律前面是一個長期的宣傳和教育過程,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除了立法,輿論引導、宣傳教化、完善服務,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⑹ 法律規定鵪鶉蛋能吃嗎

鵪鶉蛋是人工飼養的鵪鶉產的蛋,不會禁止,但是對於國家明令禁止的野生動物不能交易,這也是對大家的安全考慮。

⑺ 吃國家保護動物違法么是否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吃保護動物是違法的么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展專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屬,維護生態平衡,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野生動物的保護、馴養繁殖、開發利用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本法各條款所提野生動物,均系指前款規定的受保護的野生動物。
珍貴、瀕危的水生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適用漁業法的規定。

⑻ 吃自助餐帶走食物違反法律規定嗎

這個餐廳肯定有禁止外帶的規定,違反你們雙方實際上訂立的餐飲服務合同

⑼ 貝類吃完留作紀念為什麼可能觸犯法律法規

轉眼又到了畢業季,不少人選擇去境外海島上放鬆幾日。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吃完海鮮,留下一些漂亮的貝殼作紀念。然而,這樣的行為很可能觸犯法律。

據廈門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硨磲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郵寄、攜帶、托運硨磲及其製品出入境,必須持有國家瀕危物種管理部門出具的證明並主動向海關申報。

該負責人提醒廣大出境游旅客,赴海島遊玩時應注意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不要隨意帶走當地的貝殼或珊瑚、海星等海洋生物。除入境時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外,攜帶部分海洋生物離境還有可能觸犯旅遊目的地國家的法律法規,為旅程徒增風險。

建議還是國內游吧,出國游太嚇人。

來源:澎湃新聞網

熱點內容
危險化學品相關法規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6 20:47:16 瀏覽:393
法治宣傳宣誓 發布:2025-09-16 20:41:25 瀏覽:809
海門法院上訴 發布:2025-09-16 20:37:21 瀏覽:46
宜陽法院名單 發布:2025-09-16 20:25:42 瀏覽:565
人大國安立法對香港的意義 發布:2025-09-16 20:18:32 瀏覽:257
現代行政法專題 發布:2025-09-16 20:17:00 瀏覽:295
協議書簽字畫押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6 20:03:57 瀏覽:857
深圳市勞動法是哪年實施 發布:2025-09-16 19:59:21 瀏覽:193
吉林大學科學道德與學術規范 發布:2025-09-16 19:58:32 瀏覽:925
民商法中央財經大學 發布:2025-09-16 19:56:05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