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許經營權管理條例
Ⅰ 貴州省城市公共客運交通特許經營權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適應城市公共客運交通發展需要,加強城市公共客運交通特許經營權(以下簡稱經營權)管理,保護國家及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經營者和乘客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城市公共客運交通特許經營、管理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城市,是指城市市區、近郊區以及城市行政區域內因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
本條例所稱城市公共客運交通,是指城市中供公眾乘用的公共汽車(含大、中、微型公共汽車)、出租汽車、軌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第三條城市公共客運交通經營權通過公平競爭、有償出讓方式實行特許。取得特許的經營者應當在許可范圍和期限內依法經營。
鼓勵投資者採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參與城市公共客運交通經營。第四條城市公共客運交通遵循統一規劃、加強管理、優質服務、公平競爭、協調發展的原則。鼓勵規模化、公司化經營。
經營權出讓應當遵循公開透明、公正有序、誠實信用和總量控制的原則。第五條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部門負責全省經營權監督管理,其所屬城市公共客運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有關具體工作。
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縣級人民政府主管經營權的部門(以下簡稱經營權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經營權監督管理。
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經營權管理工作。第二章特許經營權第六條經營權分為線路經營權和出租汽車經營權。線路經營權包括公共汽車線路經營權和軌道交通線路經營權。
線路經營權出讓應當採取招標方式。出租汽車經營權出讓採取招標或者拍賣等公平競爭方式,推廣以服務質量為主要競標條件的招標方式。第七條公共汽車線路經營權和出租汽車經營權出讓期限不得超過10年,軌道交通線路經營權出讓期限不得超過30年。出讓期屆滿,經營權終止。第八條實行經營權出讓,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城市公共交通規劃;
(二)有經營權出讓方案。方案應當包括擬出讓經營權的數量、車型及技術條件、票價、線路、站點以及出讓方式和期限等。第九條經營權出讓方案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訂,經市、州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審查,報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部門。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方案之日起45日內會同省人民政府財政、價格部門作出審核決定。經營權有償出讓方案經核准通過後,方可組織實施。
經營權出讓方案制訂過程中應當舉行聽證會。第十條經營權主管部門應當自經營權出讓方案核准之日起20日內通過兩種以上媒體公布經營權出讓方案。第十一條申請線路經營權或者出租汽車經營權的企業,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具備企業法人資格且有與其經營規模相適應的注冊資本;
(二)有固定停車場所;
(三)無失信記錄;
(四)有與經營業務相適應並取得相應資格的從業人員;
(五)有健全的客運服務、行車安全等方面的運營管理制度。第十二條申請出租汽車經營權的個人,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經營方式符合有關規定;
(二)有相應的經營資金;
(三)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四)無嚴重違反交通法律、法規的記錄。第十三條經營權投標人或者競買人依法中標或者競買成交後,經營權主管部門應當與中標人或者買受人在7日內簽訂特許經營合同,並代收經營權有償使用費。第十四條特許經營合同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特許經營區域、期限、車型、車輛數量、線路、票價、站點、設施等;
(二)經營權有償使用費;
(三)經營責任和安全責任;
(四)服務標准、安全標准、技術規范;
(五)履約擔保;
(六)經營權的變更或者撤回;
(七)經營權出讓期屆滿後的處理;
(八)違約責任;
(九)爭議解決方式;
(十)雙方認為應當約定的其他事項。第十五條中標人或者買受人自簽訂特許經營合同之日起30日內,應當到工商、稅務等部門辦理相關手續。第十六條依照本條例取得經營權的出租汽車,可以根據乘客需要跨區域運營,但是不得在沿途載客,不得異地駐點運營。
Ⅱ 山西省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活動,促進市政公用事業健康發展,提高市政公用事業產品和服務質量,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是指政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選擇特許經營者,在特定范圍和期限內經營市政公用事業某項產品或者提供某項服務。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活動及其管理的,適用本條例。第四條實施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應當遵循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優先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第五條實施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應當合理布局、有效配置資源,鼓勵跨行政區域的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實行共享。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增加對市政公用事業的投入。
特許經營者因承擔政府指令任務造成經濟損失的,政府應當給予相應的補償。第七條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
城市人民政府的建設、市政公用、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等市政公用事業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政公用事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業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的組織管理和實施工作。
發展和改革、監察、財政、審計、國有資產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質監、價格、環保等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八條特許經營者應當公平競爭,誠實守信,向用戶提供安全、優質、穩定的產品與服務,確保公共利益不受損害。
特許經營者通過合法經營取得合理回報,並承擔相應的投資和經營風險。第九條社會公眾享有對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及其管理活動的知情權和提出意見的權利;有權對損害公共利益或者侵害自身利益的行為進行舉報和投訴。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社會公眾監督機制,加強公眾對特許經營活動的監督,及時研究解決公眾提出的意見和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採取聽取專項報告,組織代表視察、調查等形式,加強對同級人民政府實施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情況的監督。第二章特許經營許可第十一條下列市政公用事業項目,條件成熟的,可以依法實施特許經營:
(一)供水、供氣、供熱;
(二)公共交通;
(三)生活垃圾清掃、清運,路面保潔;
(四)城市道路、橋涵、路燈、園林綠化等市政公用設施的養護;
(五)污水、垃圾處理;
(六)城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市政公用事業項目。第十二條第十一條第三項、第四項、第五項和第六項規定的市政公用事業項目是否實施特許經營及其實施時間,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制定實施方案,並進行可行性論證後決定。
供氣、供熱、公共交通是否實施特許經營及其實施時間,由城市人民政府決定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供水項目是否實施特許經營及其實施時間,由城市人民政府決定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
按照第一款規定進行可行性論證時,應當有專家、企業代表、社會公眾代表等參加,其中社會公眾代表的比例不得少於三分之一。第十三條市政公用事業項目實施特許經營的方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項目名稱;
(二)項目基本經濟技術指標和服務標准;
(三)選址和其他規劃條件;
(四)特許經營期限;
(五)凈資產收益、投資收益、成本收益、價格和收費標准測算及調整;
(六)特許經營者的選擇方式;
(七)政府承諾的范圍;
(八)保障措施;
(九)城市人民政府認為應當明確的其他事項。第十四條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可以申請從事市政公用事業項目的特許經營:
(一)銀行資信、財務狀況良好;
(二)有滿足該項目經營必需的資金、設備和設施;
(三)有相應數量和從業資格的技術、管理、財務人員;
(四)有相應的經營方案和保證提供持續、穩定、方便、及時、安全、優質、價格合理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第十五條市政公用事業主管部門根據城市人民政府的授權,可以採取招標、有償轉讓、委託的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與特許經營者簽訂特許經營合同。
新建市政公用事業項目,應當依法採取招標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通過招標方式未能確定特許經營者的,市政公用事業主管部門可以採取直接委託的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
現有市政公用事業項目,市政公用事業主管部門可以採取資產有償轉讓或者委託的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有償轉讓所得資金應當用於同類市政公用事業項目的建設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