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管理條例
1. 民用航空器國籍和登記的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本規定依據國務院一九八七年五月四日發布,六月一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條例》制定。第二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飛行的任何民用航空器必須具有規定的國籍標志和登記標志,並攜帶登記證件。第三條民用航空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登記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該民用航空器的所有權或經營管理權屬於國家機關、國營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依法組成的團體和組織。
(二)該民用航空器所有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三)法律另有規定的民用航空器。第四條中國民用航空局(以下簡稱民航局)代表國家管理民用航空器的國籍和登記,設置《中國民用航空器登記簿》由民航局航空器適航司負責具體實施。第五條凡符合第三條規定的民用航空器在民航局登記後,即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管轄和保護。第六條民用航空器不得具有雙重國籍。未注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登記的民用航空器,在外國所作的登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予承認;在外國登記的民用航空器只有在證實注銷了在外國的登記後,才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登記。第七條在民用航空器所有權的任何訴訟中,國籍登記不能作為航空器所有權的證據。第二章國籍登記證第八條符合本規定第三條的民用航空器的所有人或使用人應向民航局申請該航空器的《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證》。第九條申請人須向民航局提交一份按規定格式填寫的完整屬實的《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證申請書》(見附件一),並出示下列證明原件並提供副本:
(一)申請人的合法憑證;
(二)航空器所有權證明:銷售帳單、交接證明或轉讓證明;
(三)航空器使用權證明:租賃協議或承租合同;
(四)在其他國家未登記或已注銷登記的證明。第十條民航局收到按第九條規定提交的申請書和有關證明文件,經審查符合規定的,應即為該航空器在《中國民用航空器登記簿》上予以登記,並頒發《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證》(見附件二)。第十一條《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證》應放置在航空器內顯著的位置,以備檢查。第十二條《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證》自頒發之日起長期有效,直至遇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持證人應及時將書面申請連同《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證》(除證明不能交回外),提交民航局,辦理注銷或變更登記的手續。
(一)持證人書面申請取消登記;
(二)航空器所有權或使用權已轉移,所有人或使用人變更地址;
(三)航空器出口;
(四)航空器退出使用或報廢;
(五)航空器失蹤並停止尋找。第十三條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民用航空器出口,持證人除將《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證》交回民航局外,還需書面說明該航空器出口所至的國家名稱和提交有關銷售或轉讓證明。民航局根據持證人的要求,可向進口該航空器的國家出具航空器已注銷登記的證明。第十四條《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證》不得塗改,偽造或轉讓。
《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證》丟失或殘缺時,持證人應按本規定第九條的要求並附書面說明材料向民航局申請補發或更換《民用航空器國登記證》。第十五條申請人應按規定向民航局繳納民用航空器登記手續費。第三章國籍和登記標志第十六條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民用航空器,必須在其外表標明按本章規定的國籍和登記標志。
國籍和登記標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標志——拉丁字母B和登記標志——數個阿拉伯數字或者阿拉伯數字後綴拉丁字母組成。在國籍標志B與登記標志(阿拉伯數字)之間有一短連接線。第十七條在民用航空器外表繪制國籍和登記標志的位置、字體及大小,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一)固定翼航空器的國籍和登記標志,噴塗在機翼和尾翼之間的機身兩側或垂直尾翼兩側(如系多垂直尾翼,則應在兩外側),和右機翼的上表面、左機翼的下表面。
旋翼航空器噴塗在尾梁兩側或垂直尾翼兩側。
飛艇噴塗在右水平安定面上表面、左水平安定面下表面,和垂直安定面下半部兩側。
載人氣球噴塗在該氣球水平最大園周沿直徑方向對稱兩個部位上。
(二)噴塗在機翼上的每個字的高不得小於50厘米。噴塗在機身、垂直尾翼、尾梁及飛艇、氣球上的字不得小於30厘米。字的寬度(1字除外)應是字高的三分之二,筆劃的寬度為字高的六分之一。每兩個字的間隔寬度不小於字寬的四分之一。
(三)民用航空器兩側標志的位置和大小應對稱,機翼或水平安定面上字母和數字的頂端應向前緣,其距前後緣的距離應相等。
(四)國籍和登記標志中的字母必須用正體大寫,字母和阿拉伯數字都不加裝飾。每個字必須用實線構成,其顏色應與背底顏色成鮮明對照。
2. 中國民用航空標准化管理規定(CCAR-375SE)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民用航空標准化工作,提高標准化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實施條例》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中國民用航空(以下簡稱民航)標准化工作。
民航標准化工作包括建立標准體系、制定標准、實施標准、檢查標准實施及組織採用國際標准。第三條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以下簡稱民航總局)對民航標准化工作實施統一管理。
民航總局、民航地區管理局標准化職能部門和受民航總局委託的民航標准化技術歸口單位具體組織民航標准化工作和監督檢查標准實施情況。第四條民航企業推行標准化工作是實現企業規范化管理的基礎,民航企業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定的標准應當依法執行。
鼓勵民航企業制定嚴於有關標準的企業標准。第五條鼓勵直接採用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准,包括公認的權威組織的標准和技術文件。鼓勵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第二章組織、管理和監督第六條民航總局標准化職能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民航標准化管理工作,其職責如下: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標准化的法律、行政法規、規章,擬訂民航標准化工作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並組織實施;
(二)編制有關國家標准、行業標准項目計劃;
(三)組織制定有關國家標准、行業標准並監督協調,辦理標準的審批、編號、發布和備案事宜;
(四)組織實施或會同民航總局有關職能部門實施有關標准,並組織監督檢查;
(五)指導民航企業的標准化工作,根據企業申請組織對其標准化水平的評估;
(六)組織民航標准化人員的培訓、考核;
(七)組織民航標准化科技成果的申報工作;
(八)組織、參加國內外標准化會議和有關專業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活動,指導民航標准化技術歸口單位和民航行業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的工作;
(九)監督民航重大引進技術、設備、工程等項目的標准化審查;
(十)管理國際標準的採用工作。第七條民航總局各有關職能部門分工負責管理本業務范圍內的民航標准化工作,其職責如下:
(一)根據民航標准項目計劃,制定或委託制定有關標准;
(二)組織實施相關標准,並開展監督檢查;
(三)負責民航重大引進技術、設備、工程等項目的標准化審查;
(四)組織採用國際標准工作。第八條民航地區管理局標准化職能部門負責管理所轄地區的民航標准化工作,其職責如下:
(一)貫徹執行有關標准化的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制定標准化工作管理文件,並組織實施;
(二)承擔民航總局下達的標准制定、修訂任務;
(三)受民航總局有關職能部門的委託,在本地區組織實施標准,並監督檢查;
(四)指導、協調各單位的標准化工作,推行採用國際標准,負責企業標准備案工作;
(五)受民航總局標准化職能部門委託,組織民航企業標准化水平評估、標准化科技成果評定、標准化人員培訓;
(六)監督本地區民航重大引進技術、設備、工程等項目的標准化審查工作。第九條民航企業的標准化工作機構,負責本單位下列工作:
(一)貫徹執行有關標准化的法律、行政法規、規章;
(二)受民航總局委託,承擔有關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起草工作;
(三)制定本企業的企業標准;
(四)實施有關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本企業的企業標准,並接受檢查;
(五)根據企業需要,組織標准化水平評估事宜;
(六)開展標准化宣傳及人員培訓,組織表彰獎勵活動;
(七)參加引進技術、設備、工程等項目的標准化審查;
(八)開展採用國際標准工作。第十條民航標准化技術歸口單位,受民航總局委託,承擔民航行業標准化技術管理的下列工作:
(一)開展民航標准化基礎理論和政策研究,提出標准化工作的建議;
(二)審查國家標准、行業標准項目的立項申請並提出建議;
(三)初審、復核標准草案,組織、參加有關標準的審定、實施和監督檢查;
(四)起草專項基礎標准;
(五)組織開展標准信息交換、檔案管理、技術咨詢、行業標准出版發行和人員培訓工作;
(六)組織或參與本行業有關的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工作,負責與有關標准化國際組織技術交流;
(七)參加標准化水平評估,跟蹤國內、外標准化發展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