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青海省旅遊條例

青海省旅遊條例

發布時間: 2025-06-24 09:35:58

❶ 青海省外國人登山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外國人在青海省(以下簡稱青)登山活動的管理,促進登山事業的發展和對外交流,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外國人在青攀登海拔4500米以上的對外開放的獨立山峰、攀岩、攀冰、滑雪(以下簡稱登山活動),附帶在山峰區域內進行科學考察、測繪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外國人在青進行登山活動,應當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外國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四條 省體育主管機構統一管理外國人在青登山活動。山峰所在地州、縣(市)體育主管機構協助作好外國人登山的有關工作。
公安、科技、國土資源、林業等部門和外事、旅遊等機構依照各自的職責,依法做好外國人登山管理的有關工作。第五條 外國人來青登山,應當向國家或者省的體育主管機構提出書面申請。省登山協會可以接受外國人的委託,代理有關申請事宜。
登山附帶科學考察或者側繪的,必須在申請登山的同時,申報科學考察或者測繪計劃,依照法定程序獲得批准後,方可實施。第六條 省體育主管機構收到登山書面申請後,應當在3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並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請人。未經批准,不得進行登山活動。
經批準的登山活動內容需要變更的,應當重新辦理登山審批手續。第七條 申請人接到批准登山通知書後,應當及時與有資質的登山接待服務機構簽定登山議定書。沒有資質的單位不得接待外國人進行登山活動。第八條 外國人在青登山活動期間,省登山協會應當指定中方人員但任聯絡員,協助辦理登山活動的有關事宜。第九條 外國人到達山峰所在地向當地體育主管機構交驗批准登山通知書後,當地體育主管機構應當協助其安排登山活動。第十條 外國人在青登山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維護中國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尊重當地民族風俗習慣;
(二)按批準的山峰、路線、時間實施登山計劃;
(三)不得吸收申報人員以外的人員登山;
(四)在登山過程中或者登頂後展現國旗,須經國家有關部門同意,並同時展現相同規格的中國國旗。
(五)使用山峰的名稱和高度應當以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為准;
(六)保護生態環境和衛生,不得擅自在山峰區域安放紀念物或者其他物品,禁止捕殺野生動物和損毀野生植物;
(七)向省體育主管機構提供登山活動中形成的有關資料。第十一條 外國人登頂成功,由省體育主管機構報國家體育主管機構確認後,頒發登頂證明書。第十二條 外國人登山附帶科學考察活動結束時,必須通過簽約的中方登山接待服務機構向省科學技術、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提供下列樣品和資料;
(一)採集的標本、樣品和化石的清單;
(二)發現的野生動植物新種或者類群的資料;
(三)製作的野生動植物新種正模式標本、特殊動植物類群的標本;
(四)標本、樣品、化石的室內分析結果;
(五)登山附帶科學考察的音像資料的復制本。第十三條 外國人登山時採集的標本、樣品、化石以及製作的資料,必須經有關部門檢驗許可後,方可攜帶出境。第十四條 外國人登山附帶測繪的,應當提交全部測繪成果副本一式兩份,由簽約的中方登山接待服務機構送省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第十五條 外國人在青登山,須按有關規定向省體育主管機構交納山峰區域環境衛生保護費,用於山峰區域環境衛生的清理工作和設施建設。第十六條 外國人在青登山發生意外時,當地的公民、組織應當積極參加救助活動。第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省體育主管機構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以人民幣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經批准擅自進行登山活動的;
(二)擅自改變攀登山峰、進青路線、攀登路線或者登山時間的;
(三)擅自吸收未獲批準的人員參與登山的;
(四)未經批准展現國旗,或者經批准展現國旗時,拒不展現相同規格的中國國旗的;
(五)擅自在山峰區域安放紀念物或者其他物品的;
(六)不按規定報告登山結果並提供登山活動有關資料的。第十八條 未經批准擅自進行科學考察及側繪的,不按規定提供科學考察的樣品、資料及測繪成果的,破壞生態環境、捕殺野生動物、損毀野生植物的,由有關行政部門依照相關法津、法規予以處罰。

❷ 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維護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生態環境保護應當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負責,統籌協調解決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問題,組織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持續改善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產業園區管理機構應當明確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崗位和人員。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引導村(居)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林業草原、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管理機構,在職責范圍內對生態環境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生態管護員制度。聘用生態管護員應當簽訂協議書,對履行職責等事項作出約定。

生態管護員應當按照協議約定做好生態環境日常巡查、保護、宣傳等工作,及時報告、制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第七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並將其納入本級財政預算,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態環境保護投資融資機制。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創新、開發和應用,鼓勵和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各級行政學院、公職人員培訓機構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納入培訓內容。

各類媒體應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和先進典型的宣傳,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依法編制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包括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內容,並與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銜接。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調整,確需變更或者調整的,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報批。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依法制定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並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可以對國家相應標准中未規定的項目作出補充規定,也可以對國家相應標准中已規定的項目作出更加嚴格的規定。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規定,持續減少本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根據國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組織擬定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州)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市(州)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根據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計劃,擬定本行政區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方案,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由所轄縣(市、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❸ 青海省農村公路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農村公路安全暢通,促進農村公路事業發展,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農村公路的規劃、建設、養護、運營和管理,適用本條例。本條例所稱農村公路是指納入農村公路規劃,並按照公路工程技術標准修建的縣道、鄉道、村道及其附屬設施,包括農村公路的橋梁、隧道和渡口。
第三條 農村公路的發展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確保質量、生態環保、建管養運並重的原則,實行政府主導、行業監管、部門協作、分級負責、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公路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所需的建設、養護、管理等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建立與農村公路發展相適應的穩定增長機制。省、市(州)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農村公路資金補助機制,結合農村公路里程增加、物價變動、等級提升等因素,及時調整農村公路資金補助標准,促進農村公路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五條 縣級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公路規劃、建設、養護、運營和管理的責任主體,應當完善農村公路工作機制,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做好農村公路工作。鄉(鎮)人民政府在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鄉道、村道的建設、養護和管理工作,負責指導沿線村民委員會建立村道管護群眾組織。村民委員會在鄉(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協助做好村道的建設、養護和管理工作;提倡在村規民約中規定愛路護路的內容,組織教育村民自覺維護路容路貌。
第六條 省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編制全省農村公路發展規劃,指導和監督全省農村公路工作。市(州)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公路相關工作的指導和監督。縣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公路的規劃、建設、養護、運營和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公安、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文化旅遊、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履行農村公路的相關工作職責。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對農村公路的保護意識。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愛護農村公路和公路用地,有權制止和舉報破壞、損壞或者非法佔用農村公路、公路用地以及其他影響農村公路安全的行為。
第二章 規劃與建設
第八條 農村公路規劃應當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適應,與國道、省道以及鐵路、民航、水運等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相協調。
第九條 縣道規劃由縣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經本級人民政府審定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鄉道和村道規劃由縣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協助鄉(鎮)人民政府編制,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經批準的農村公路規劃,應當報批准機關的上一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備案。經批準的農村公路規劃,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調整,確需變更或者調整的,應當按照原程序報批和備案。
第十條 縣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在符合規劃、改善民生、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支持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公路的建設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自然地理條件、公路功能需求等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技術等級,逐步提高建設標准。縣道、鄉道的建設應當執行國家和本省有關標准,並充分利用現有道路進行改建或者擴建。
第十一條 縣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依據農村公路規劃,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投入等因素,會同有關部門編制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年度計劃,按照規定程序報經批准後組織實施。
第十二條 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應當按照有關標准設置交通安全、防護、排水、客運汽車停靠站等設施,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將農村公路與產業園區、鄉村旅遊等進行一體化建設和開發。
第十三條 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招標投標制度。
第十四條 農村公路建設項目的設計,應當由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承擔。農村公路建設項目的設

熱點內容
河北省司法廳冀東分局 發布:2025-08-15 08:44:03 瀏覽:35
體現民事訴訟法的案例 發布:2025-08-15 08:43:11 瀏覽:341
在職法律碩士騙子 發布:2025-08-15 08:41:46 瀏覽:757
法律援助精準扶貧會議信息 發布:2025-08-15 08:41:36 瀏覽:960
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知識測試問卷 發布:2025-08-15 08:36:36 瀏覽:691
雲南省高速公路條例 發布:2025-08-15 08:34:57 瀏覽:166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99條 發布:2025-08-15 08:24:23 瀏覽:328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 發布:2025-08-15 08:10:08 瀏覽:866
在經濟法的定義中 發布:2025-08-15 07:58:58 瀏覽:145
合同法第5258條 發布:2025-08-15 07:58:56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