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教育條例
Ⅰ 內蒙古自治區法制宣傳教育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全面推進法治內蒙古建設,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法制宣傳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宣傳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培養公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和行為習慣,促進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依法辦事、誠信守法,增強國家機關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能力,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第三條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應當將法制宣傳教育列入工作計劃,確定相應機構和人員組織實施本部門、本單位以及面向社會的法制宣傳工作。
鼓勵社會組織和法律專業人員以多種形式支持和參與法制宣傳教育。第四條法制宣傳教育應當統一規劃,分類實施,實行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點是公務員、青少年、企業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人員和居民委員會、嘎查村民委員會成員。
法制宣傳教育應當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現實需要,確定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應當使用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第六條法制宣傳教育應當通過多種載體、形式和方法,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以及法律宣傳月、宣傳周、宣傳日等主題活動。第七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普法規劃,將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和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並組織實施。第八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制宣傳教育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並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增長逐步提高。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應當統籌安排必要的經費,保證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正常開展。第九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擬定並組織實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規劃,組織、指導、協調、檢查和考核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第十條司法機關和行政執法部門應當結合司法和行政執法活動開展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第十一條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的法制宣傳教育,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第十二條公務員主管部門應當將基本法律知識和與業務相關的法律知識列入公務員錄用考試、初任培訓、任職培訓、專門業務培訓和在職培訓內容。第十三條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應當組織、指導有關單位做好法制題材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演出、出版和播映工作,加強蒙古語言文字法制宣傳教育作品的製作、編譯工作。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大眾傳播媒體應當開辦法制節目、欄目,開展公益性法制宣傳教育。第十四條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法制宣傳教育列入各級各類學校教學內容並組織實施。
各級各類學校應當落實計劃、教材、課時、師資,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活動。第十五條經濟管理部門、行業社團組織應當對其管理或者聯系的各類主體的主要經營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指導督促用人單位對其從業人員開展法制教育。第十六條公安、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訪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流動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失業人員、上訪人員等管理和服務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其學法守法,提高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第十七條監獄、勞教所、看守所、社區矯正機構、拘留所、強制隔離戒毒場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將法制宣傳教育列入服刑人員、勞動教養人員、社區矯正人員、行政拘留人員、吸毒人員的教育改造計劃並組織實施。第十八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等組織應當根據各自工作范圍和工作特點,普及相關法律知識,維護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第十九條蘇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宣傳與基層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群眾依法維護權益、表達訴求、化解糾紛,提高群眾參與基層自治和社會管理活動的意識和能力。
Ⅱ 內蒙古自治區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實施辦法
第一條為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開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根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實施辦法。第二條學校體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學校、農業中學、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第三條學校體育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下,由學校組織實施,並接受體育行政部門的指導。第四條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健全學校體育管理機構或配備專職管理人員。普通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二十四個教學班以上的中學,可以建立相應的體育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幹部和管理人員。第五條學校應按照體育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認真組織實施體育課教學,保證授課時數,不得擅自停開或減少。
普通高等學校,對三年級以上學生應開設體育選項課,每周不少於一課時。第六條民族學校應把本民族體育項目列入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內容。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其他學校,也應在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中適當安排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第七條學校應執行國家《體育合格標准》,建立學生《體育合格標准》檔案卡,健全考核制度。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學生因病、殘可免除體育課考試。第八條學校應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課間操和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課間操時間每天不少於十五分鍾,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每周不少於一百三十分鍾。
普通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有住宿生的中小學校,每天應當安排早操,早操時間不少於二十分鍾。第九條學校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組織專項體育隊,開展課余體育訓練。第十條對運動水平較高、具有培養前途的中小學生,在升入高一級學校時可以降分錄取,具體辦法由自治區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第十一條培養優秀體育後備人才的學校,對運動水平較高、具有培養前途的學生,報國家教委或自治區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後,可延長學習年限一年。
未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任何單位不得借用或錄用前款規定的學生。第十二條教育行政部門對學生體育競賽活動應統籌安排,原則上應將體育競賽活動安排在假期進行。其他部門和單位在自治區或盟市范圍內舉辦學生體育競賽,應經自治區或盟市教育行政部門同意。第十三條自治區大學生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中學生運動會每三年舉行一次。特殊情況下,可以提前或延期。在自治區范圍內舉行的其他學生體育競賽活動,由自治區教育行政部門視情況決定。第十四條學生參加盟市以上社會體育競賽,需經學生所在學校的主管部門批准,一學年不得超過三次,每次不得超過十五天。第十五條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確保體育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體育教師借調其他單位時,應經本人所在學校的主管部門批准。培養優秀體育後備人才學校的體育教師數額,應適當多於其他學校。第十六條體育教師組織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應當計算工作量。具體計算辦法,由自治區普通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校和盟市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第十七條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規定,有計劃地修建體育場地,配備體育器材和設備。提倡自製簡易體育器材和設備,自行修建簡易場地。第十八條新建、改建學校,應把體育場地、器材列入建校規劃,應至少建有一個二百米以上跑道的運動場和每二百名學生一個籃球場、一個排球場。體育場地設計需經學校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第十九條自治區各級人民政府、盟行政公署在安排年度教育經費時,應安排一定數額的學校體育經費。學校可將一部分學雜費、勤工儉學收入作為學校體育經費。第二十條對在學校體育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各級教育、體育行政部門或學校應當予以表彰和獎勵。第二十一條對違反本實施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或個人,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視情節輕重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批評教育或行政處分:
(一)不執行國家《體育合格標准》的;
(二)擅自減少體育課、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時間的;
(三)不按規定讓學生參加社會體育競賽活動的;
(四)挪用或不按規定使用體育經費的。第二十二條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專業的體育工作,不適用本實施辦法。技工學校、工讀學校、特殊學校、成人學校的體育工作,可參照本實施辦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