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基本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規章和制度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具特點,相互區別。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分為基本法律與非基本法律,效力次於憲法。廣義上的法律概念則包括狹義法律、法規與規章,覆蓋所有有約束力的規范。
法規則進一步細分為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自治法規與經濟特區法規。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效力僅次於法律。地方法規由省級、市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效力次於行政法規,省級法規高於市級,人大法規優於常委會法規。自治法規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包括自治條例與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針對經濟特區。
規章包括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是法律體系中效力層級最低的規范。
至於制度,其定義相對模糊,但通常指社會的游戲規則,涉及正式規則、非正式約束及其實施特徵。制度是人為設定的規則,旨在決定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簡而言之,制度涵蓋了法律、法規與規章等正式規則,以及非正式的約束與實施方式,共同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
Ⅱ 什麼是我國的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分別有那些
基本法律包括《刑法》、《民法通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普通法律包括《勞動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國家賠償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
法律分析
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普通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的區別:制定法律的機關不同: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制定的機關不同,基本法律由全國人大制定,非基本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基本法律可以由全國人大修改,也可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如果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基本法律,必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且不得與基本法律的基本原則相違背,只能作部分修改,且不能修改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Ⅲ 請說出我國法律法規表現形式和創制機關分別為哪幾種具體內容是
一般來說,法律形式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有約束力的形式,比如各種法規。判例法在普通法國家也具有約束力。另一種不具有約束力,但可以作為參考,如一般原則和法律原則。
法律形式的理解一般是指法律效力的來源,主要是指各種法律的制定。中國的法律形式主要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法律,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行政法規。
1、憲法。憲法是每一民主國家最根本的法律形式,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最高的。它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或標志,憲法的權威直接來源於人民。
2、法律。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我們這里使用的是狹義的法律的概念,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規范。在我國法律形式中,法律的地位和效力僅次予憲法。
3、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即國務院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國務院所發布的決定和命令,凡屬於規范性的,也屬於法的淵源之列。
4、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一定層面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依法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內具有法的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5、規章制度。規則是行政法律的規范性文件,從制定機關的角度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國務院各部委及其直屬單位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另一種是人民政府人民政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省、自治區,並經國務院批准由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依照法定程序,根據下列事項可以讓當地政府規則: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需要開發的項目;本行政區域內的具體行政事項。
6、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特別行政區除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的外交和國防事務外,享有高度自治。並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7、國際條約和慣例。國際條約,是指我國同外國締結的具有條約、協定性質的雙邊、多邊協定和其他具有國際法主體性質的文件。
(3)國家非基本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法的表現形式,法律規范籍以存在並獲得表現的外部形式。可以有多種理解。
1、由國家創製法的方式所決定的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如憲法、法律、條約、習慣等,這種理解近似於「法的淵源」。
2、體現法律規范內容及效力的法律文獻形式。如國家創製法的機關發布的「公報」、「公告」、「政報」等。
3、法律規范各種外部表現形式的總和。既包括法的淵源,也包括法律文獻形式,還包括體現法律規范內容及原則精神的適用法律的個別性文件,如司法機關的判決書、裁定書等。
Ⅳ 中國制度修訂是什麼部門負責的
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制定的,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1. 法規 : 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自治州(2015《立法法》最新修訂),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2.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之所以是規章,是從其制定機關進行劃分的。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