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責任的意義

經濟法責任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5-10-15 16:24:37

1. 經濟法責任定義

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主體因其行為違反經濟法義務或者不當行使經濟法權利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其定義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 責任來源:經濟法責任源於經濟法主體的行為,當這些主體違反了經濟法規定的義務或者不當行使了經濟法權利時,即需承擔經濟法責任。

  2. 內涵體現

    • 否定性法律後果:這是因實施違反經濟法律、法規的行為而產生的法律後果,通常表現為對違法行為的制裁,如罰款、沒收違法所得、限制行為等,旨在預防和遏制違法行為。
    • 基於法律規定的負擔:這是直接基於法律規定的經濟法主體需要承擔的責任,如賠償經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旨在通過經濟手段對經濟法主體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
  3. 目的意義:經濟法責任不僅是對經濟秩序的維護,也是對市場公平競爭的保障。通過設定經濟法責任,可以促使經濟法主體遵守經濟法律法規,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健康發展。

2. 經濟責任制的意義淺論

國有企業改革中我國的經濟改革的核心所在,是經濟制度變遷中關鍵的存量變遷發展的實質性內容。經濟責任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根本所在。
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落後是導致國有企業改革的原因,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國有企業的自有資金不足是根本所在,其資產負債率過低,使得其依賴於銀行的貸款和財政的救濟,因而當國家的銀根收緊時,就會導致國有企業的流動資金匱缺,從而使得其經濟效益下降。從根本上說,國有企業多年以來一直處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境地之中,因而實際上是一種低水平發展狀況。那種認為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天然落後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國有企業的改革,實質上就是舊有體制的轉軌問題。既有制度下的政府、銀行和企業的連帶關系決定了企業改革的實際困難,中國的企業改革分別採取過「放權讓利」、「承包租賃制」和股份制等形式,不可否認,產權改革對於國有企業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從經營權的思路走向法人財產權的思路是正確認識到了改革的問題所在。即實現國有企業的獨立地位,實現法人制度同經營權的結合。法人財產權的實現,對於國家所有權中企業組織的獨立性作出了制度的規范性規定,但是制度的變遷,是由制度事實和社會運動所決定的。「不可想像,在一個官僚主義和腐敗盛行的國家,會存在高效率的、充滿活力的國有企業」,「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一套機構多而重疊,人浮於事、職責不明、缺乏科學和嚴格的考核,工作效率不高的管理制度,而且它在改革中沒有受到多少觸動,成為滋生官僚主義和腐敗的溫床。在這種情況下,有關機關對於國有資產的責任包括持股責任、資本保值和增值責任、監督責任等不落實,微觀的企業制度就是設計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不僅如此,部分國有企業依賴於良好管理取得經濟效益的例子屢見不鮮,而同時眾多企業出現的「斯密克現象」也表明了國有企業管理不善是其經濟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事實上,我們認為,對於政府和企業關系的改造其目的同樣是為了間接實現管理水平的提高。
國有企業改革,使之與市場經濟相兼容,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同樣是與政府行為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良好的文官制度作為基礎性的保證,沒有完善的競爭市場對其實行有效的約束,任何單方面的改革都將是一相情願的。正是如此,經濟法及其經濟責任制對於國有企業的改革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令各種各級國家機關都做到責、權、利結合,科學地分工、合作,層層制約、相互制約。對任何一個機關或其首長、工作人員,都不允許存在職責不清-有權無責或有責無權的情況……完善的、制度化的監督機制是不可或缺的」。
通過經濟責任制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決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關鍵問題,一方面通過對經濟管理主體的約束來要求其依法依照經濟規律來進行經濟管理,另一方面通過對國有競爭性組織的規定來實現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因而,它對於解決所有權代表人以及經營者之間的行為不規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濟責任制是實現經濟法的經濟自由與經濟民主目標的基礎性的制度,在公有國家內,沒有有效的經濟責任制制度約束,在既有社會和文化水平下,是難以實現勞動者的權利,難以實現積極的、昂揚的、充滿活力和自由精神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
經濟責任制實質上是國家加強經濟紀律,實現有效經濟秩序的有效途徑。「正好相反,沒有什麼可以像民主化那樣,對咄咄逼人的官僚主義化和進一步的異化如此有力的抵製作用。民主化不應僅僅理解為權利的民主化,而且應理解為義務、責任和一切物質後果的承擔方面的民主化」,這正是經濟責任制所要實現的目的。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由政府推動的漸進式的制度變遷,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強制主導型制度變遷的色彩。而與此相關的法制改革,則採取了政府主導型的「變法'的特色。經濟責任制的完善與發展對於制度變遷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中國的制度變遷是要實現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的融合,市場經濟的精髓是決策權的分散化,而市民社會和私有財產權的缺乏是我國經濟改革和法制改革的歷史和起點,而政府官僚行政機構的發達,國家本位和國家所有權在各個領域的主導地位,決定了中國法制的基調。在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的同時,認識到本土文化的特性及其缺陷所在,才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所在。z中國自1895年以來,試圖通過法律的變革,採取德國法系的模式來實現依法治國的理想,這一思路從根本上忽略了中國社會和政治、經濟生活的特色和根本缺陷,即管理水平的低下。
文官制度的不發達和管理水平的落後,以及由其控制的國有企業的龐大,使得國有企業的低效率、管理混亂極為突出,同時也使得文官制度難以適應制度變遷的要求。從根本上說,這是由於責任的不確定所導致的,管理的提高有賴於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經濟責任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經濟責任制通過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管理的要求,實現對經濟轉軌的促進,它是進一步實現經濟改革的必要前提。不僅如此,改革應當是通過主體對於經濟利益的追求來實現的,認識到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由此可見,要是國民經濟能夠在它的內在動力-經濟利益的推動下富有效率和效果地靈活運轉,必須改革經濟體制……各個管理經濟的國家行政組織要改變為實行經濟核算的經濟組織……各種經濟組織應該具有統一領導下的獨立性,真正成為獨立的經濟核算的主體,實行獨立的全面的嚴格的經濟核算,自負盈虧,這正是經濟責任制的精髓所在。通過保護個體的利益來改革才能使改革有效地進行,「如果我們都能認識到這種利益的差異並尊重他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權利,改革過程中的沖突可能會緩和一些,因為這是人們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與別人協商找到更可行的出路上,而不是放在相互攻擊對方和阻撓改革上」。
經濟責任制對於經濟改革的重要性更表現在對經濟增長模式改變上,我國的經濟增長中的經濟效益問題一直極為突出,「粗放式」、「外延式增長」始終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特徵,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實現「內涵式經濟增」,提高經濟效益式經濟轉軌的內在要求,「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資本利用效率過低……而這里的制度原因,就是我國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的預算軟預算,虧損了仍能生存下去,大家花國家的錢不心痛,資本損失無人承擔責任,借錢可以不還」。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需要經濟責任制的有效約束,經濟責任制通過對經濟利益的引導,通過經濟核算,將經濟法所追求的經濟效益目標切實的體現在制度之中。
經濟責任制對於經濟體制改革和法律制度變遷的重要意義,在於它針對中國的具體弊端提出了有效的制度約束方式,在於從根本上是基於中國的實際的,在於它是中國經濟體制進一步改革的關鍵和基礎所在。
對於走向新世紀的中國,要實現經濟的增長,必須依賴於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一個管理水平低下的國家,不可想像能夠出現具有高效益的經濟體制。

熱點內容
法院的將來 發布:2025-10-15 18:31:55 瀏覽:412
檔案接受收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5 18:21:03 瀏覽:127
勞動法月休息天數 發布:2025-10-15 18:19:14 瀏覽:862
吧台工作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5 18:19:12 瀏覽:592
成都法治宣傳 發布:2025-10-15 18:18:23 瀏覽:7
法官有哪些權力 發布:2025-10-15 18:16:00 瀏覽:410
依法普法治理 發布:2025-10-15 18:02:02 瀏覽:511
訂單采購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5 17:46:21 瀏覽:818
支付寶付款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5 17:41:26 瀏覽:506
工商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總結 發布:2025-10-15 17:21:09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