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礦產資源管理法律法規

礦產資源管理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1-01-15 10:47:41

⑴  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的指導思想

我國立法的一般指導思想,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為規范,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據此,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的立法指導思想,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建立、健全地質礦產社會活動領域中的行為規范,充分發揮法律在國家管理地礦工作中的作用,達到發展礦業,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前和長遠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加強地質環境的保護和防治,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的基本原則

所謂立法原則,是立法者在立法活動中始終必須遵守的准則。在我國立法活動中所遵循的一般立法原則由憲法確立,基本政治原則包括:社會主義原則、民主原則和法制統一原則等;基本方法原則包括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原則、堅持群眾路線原則等。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的立法除了必須遵循上述基本原則外,還有其特定的基本原則,主要有礦產資源國家所有原則、礦產資源國家管理原則、礦業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原則、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與保護環境相一致原則等。這些基本原則是制定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體系的基礎,反映了立法體系中各項法規的實質,並構成法律體系的各種規范行為的整體結構。

(一)礦產資源國家所有原則

我國的憲法和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明確了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這一基本規定構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的一切社會關系的核心,並決定著這些社會關系的基本內容和形式。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意味著除國家以外的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成為礦產資源這一自然客體的所有者。這一基本制度的重要法律特徵:一是礦產資源所有權的主體即擁有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除國務院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能行使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國家通過制定法律授權有關國家機關代表國家在其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行使管理礦產資源的職能,並接受國家監督。除此以外的任何國家機關不論其地位如何,都不能擁有礦產資源所有權人的權能;二是礦產資源所有權的自然客體包括已探明、正在利用的和尚未探明、利用的礦產資源;三是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自然客體的佔有權和使用權是通過國家行政主管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得到實現;四是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收益權通過向礦產資源使用人徵收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的方式來體現;五是礦產資源不能成為民事權利流轉的客體,如買賣、抵押、出租礦產資源等民事行為,礦產資源的處置權通過國家的規劃分配、授予礦產資源使用人勘查、開採的權利來實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制度的原則和法律特徵,是確立我國地礦法律規范的基礎,反映和決定了國家管理的各項法律制度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二)礦產資源國家管理原則

礦產資源的國家管理是指由國家機關行使的礦產資源國家專有權管理,以及由作為國家主權要素產生的各種職能的活動。國家通過自己的機關行使礦產資源所有者的權能。這些機關在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實施旨在對礦產資源勘查、合理開發和保護等國家管理行為。這一原則要求在制定地礦法律規范時,要劃分各類、各級國家機關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許可權范圍,以保證國家各類行為科學、正常和有序地運行。在立法方面,要明確劃分和確立中央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及其機構的許可權,地方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及其機構的許可權,以避免立法錯位或越權立法的產生。在行政方面,要明確各級政府及其有關機構的許可權,既堅持國家集中統一管理和權能,又發揮各級政府和管理機關依法監督管理和保護資源的作用。要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礦產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原則,明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監督管理部門代表國家行使礦產資源所有權能和主權權能,並通過建立各項法律制度,實施各項具體行政行為進行管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礦產資源國家管理原則在法律規范中將得到更完整的體現,將有效地調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保護過程中的各種社會關系。

(三)礦業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的原則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法律規定探礦權、采礦權是由國家行政機關無償授予申請人的,法律還規定采礦權不得轉讓、抵押。原有的法律規定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阻礙了礦業經濟的發展。所以,1996年國家修改了礦產資源法,明確了礦業權有償取得和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可以依法轉讓的原則,並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法規,規定實施這一法律制度的管理原則和程序。實施這一原則,既保證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實現、保值和增值,又將促使礦業權人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保障投資者和礦業權人的經濟利益,達到振興礦業的目的。

(四)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礦產資源與保護環境相一致的原則

由於礦產資源的特點和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國的國情和礦情,國家在立法時十分強調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將其作為指導法規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法律規定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勘查、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的方針,鼓勵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科學研究,推廣先進技術,提高勘查、開發的科學技術水平。

礦產資源既是自然資源,又是自然環境的要素。開采礦產資源必然導致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惡化,法律規定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防止環境污染,節約用地,把土地復墾和生態環境恢復與防治作為采礦權人的重要義務規定下來。如果礦業權人違反了法律規定要承擔法律責任

保護礦業權人的權利,是保障其合理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的權利與義務的重要前提,保護了礦產資源使用權,建立正常的礦業秩序,才能使礦業權人穩定、有效地開采利用與保護礦產資源,承擔治理環境的義務。貫徹這一立法原則,我國原有的法律力度不夠,需要加強立法,如盡快制定地質環境保護、防治的法規,礦山環境保護的法規,還要加強執法監督管理。

⑵ 制定和實施礦產資源政策法規

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政策

制定相關政策的基本原則是,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改革地質勘查體制,實現公益性地質調查評價與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分制運行。國家開展公益性地質調查評價,為礦產資源規劃和管理決策提供依據,為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提供基礎信息服務,降低投資風險;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鼓勵多渠道社會投資開展適應市場需要的商業性勘查,逐步形成以商業性勘查為主體、公益性調查評價與商業性勘查互相促進、良性循環的新局面。

組織開展公益性地質調查評價,重點是開展地質工作程度較低地區的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遠景評價工作。積極開展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物探化探遙感調查等基礎地質工作,加強西部地質工作程度較低地區的基礎調查工作。優先安排西部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和國家急缺礦種的調查評價工作。從國家長遠戰略利益出發,加強國際海底區域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及研究與開發,提高我國參與國際海底區域事務的能力和地位,維護國家對國際海底區域的資源權益。

國家鼓勵利用多渠道社會資金開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重點鼓勵勘查石油、天然氣、煤層氣、環保煤、地熱、優質錳礦石、鉻、銅、金、銀、鎳、鈷、鉑族金屬、鉀鹽等國內資源供給不足的重要礦產;鼓勵在中西部地區、邊遠及少數民族地區等經濟欠發達且具資源潛力的地區進行適應市場需要的礦產資源勘查;鼓勵礦山企業在礦區,特別是資源耗竭礦區的周邊和深部開展礦產資源勘查,增加後備資源,減緩產量遞減。

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政策

保持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鼓勵開采國內短缺的礦產資源,限制開采供過於求的礦產,對出口優勢礦產實行限產保值。

加強西部和海域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力度,增加原油生產能力,把天然氣開發放在重要位置,為實施「西氣東輸」工程提供穩定可靠的資源基礎;積極扶持煤層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強煤礦生產礦山煤層氣的抽取利用。調控煤炭開采總量,限制開采高硫煤、高灰煤,加強優質煤、環保煤和特殊煤種的保護性開采,積極開發與推廣潔凈煤技術,優先發展煤炭氣化、液化技術和煤炭洗選加工利用技術。加強鈾礦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地浸、堆浸和就地爆破浸出生產為主,適當發展常規采冶,保障國內用鈾的需求。鼓勵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地熱資源。

鼓勵開采銅、金、銀、鉭、鈮等礦產。限制開采鎢、錫、銻、稀土、鉬、汞等礦產,嚴格控制開采總量。控制新建鋁土礦礦山,鼓勵現有鋁礦山提高采選冶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嚴格控制重晶石、螢石、菱鎂礦等出口優勢礦產的開采總量。限制開採石棉礦。暫不新建硫鐵礦礦山。擴大鉀鹽開采規模,研究開發含鉀岩石的農業應用技術。加強環保、節能、農用非金屬礦產的開發利用。鼓勵開采適應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建材非金屬礦產。鼓勵企業依靠科技進步,擴大非金屬應用領域,研究開發新型非金屬產品,提高裝備水平,大力發展深加工。

三、礦產資源保護政策

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礦區的礦產儲量規模相適應。嚴禁大礦小開、一礦多開、亂采濫挖。因地制宜地確定並控制礦區的最低開采規模。對新建礦產資源開采項目,要嚴格審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保證礦產資源規模開采、集約利用。對開采規模與礦區儲量規模顯著不協調、資源破壞浪費嚴重的生產礦山,限期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統一規劃,整改合並,走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之路。

國家對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國家規劃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依法實行有計劃的開采,並實行特殊的保護措施。在國家規劃礦區范圍內,不得設置與礦床儲量規模不相適應的采礦權。采礦權申請人提交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必須符合批準的國家規劃礦區總體開發方案。禁止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企業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適於建設大、中型礦山的礦產地開采礦產資源。

國家對當前尚不能經濟地開發利用的大中型、低品位貧礦或難選冶礦床,採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護,不得進行破壞性開采。加強主焦煤等稀缺資源的保護。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大型建築物或者建築群,建設單位必須向礦產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了解擬建工程所在地區的礦產資源的分布和開采情況;未經科學論證和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批准,不得壓覆重要礦床。

礦山企業必須按照國家批準的礦山設計或者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采礦產資源。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和伴生共生礦產的綜合利用水平必須達到批準的礦山設計或者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規定的要求。鼓勵礦山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的技術水平,研究開發礦產品深加工技術、貧礦和難選冶礦利用技術及節能降耗技術,支持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特別是深部采礦與低品位、難選冶礦石的開發利用等問題的科技攻關。

四、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政策

鼓勵礦山企業積極開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利用多種礦產共生的綜合性礦床的,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必須包括伴生共生礦產綜合開發利用的措施。鼓勵礦山企業開展對「三廢」綜合利用的科技攻關、技術改造。推進節能降耗,不斷提高單位能源、礦產資源的國民經濟產出率。發展礦產品深加工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節能、節材、節水、降耗技術和工藝,降低資源消耗水平。積極發展稀缺資源的廉價替代品。鼓勵對廢舊金屬及其他二次資源的回收利用。

五、利用外資勘查開發礦產資源政策

國家鼓勵並依法保護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的規定,在我國勘查、開發礦產資源。允許外國投資者與中方合作者以非法人合作組織的形式進行礦產資源勘查。外商投資企業和非法人合作組織發現具有商業價值的礦產後,只要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取得采礦權的條件,國家保障其依法獲得采礦權。鼓勵外國投資者與國內礦山企業合資、合作,提高采選冶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市場競爭力。鼓勵外國投資者到中西部地區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不得參與合資、合作辦礦,不得非法向外國投資者提出各種形式的股份或者利潤分成要求,不得亂檢查、亂攤派,不得非法增設收費項目;積極改善本地區的外商投資條件,加大執法監督力度,維護礦業秩序,保障外國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利用外資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法制建設和政策引導,明晰、簡化、規范外商投資審批程序,及時提供地質、法律、政策、管理等各種信息服務。

六、到國外勘查開發礦產資源政策

國家鼓勵和支持企業到國外勘查和開采國內資源不足或國民經濟發展需求較大的石油、天然氣、富鐵礦石、優質錳礦石、銅、鉀鹽等礦產,以及鉻、鉑族金屬等稀缺礦產;支持到資源潛力大,資源互補性強,投資環境好,與我國有一定合作基礎,關系友好的國家勘查和開采礦產資源。到國外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企業應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形成具有國際礦業投融資能力、生產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新型跨國公司。國家通過國際科技交流與經濟合作等多種形式,開展對世界特別是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資源條件和投資環境的調查研究,建立全球礦產信息系統,為企業提供基礎信息服務。建立健全國內企業到國外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規范投資和經營行為,並提供必要的政策和外交支持。設立國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風險基金,扶持、引導一部分有條件的地質勘查單位和礦山企業逐步形成在國外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的能力。

七、礦產品進出口政策

根據比較利益原則,調整礦產品進出口結構,提高進出口效益。適度控制低價位初級礦產品的大量出口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礦產品的大量進口,鼓勵深加工高附加值礦產品出口和初級礦產品進口。加強對鎢、錫、銻、稀土、螢石、重晶石等出口優勢礦產的出口總量的調控和出口秩序的治理,鞏固和加強在國際市場的優勢地位,獲取最佳的外貿經濟效益。嚴格執行礦產品出口許可制度,根據「公正、公平、競爭、效益」的原則,改革出口配額指標分配辦法,保證國家關於礦產品出口戰略的實施。

八、礦產資源戰略儲備政策

從保障國家安全出發,要逐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戰略礦產儲備體系,以增強抵禦突發事件,應對國際局勢動盪和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戰略礦產儲備採用國家儲備與企業儲備相結合的方式:依靠財政等手段逐步建立國家戰略儲備;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強制性要求戰略礦產生產、銷售企業和大的消費用戶保有一定比例的戰略礦產儲存。實施戰略礦產儲備的重點:一是供應短缺會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國家安全造成較大沖擊的礦產,尤其是主要依賴國外資源,需要大量進口滿足需求的短缺礦產;二是我國在國際市場處於優勢地位,其出口對國際市場價格具有重要影響的礦產。「十五」期間啟動石油戰略儲備。

九、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政策

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預防為主和防治結合的方針,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土地復墾制度和排污收費制度,鼓勵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礦山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履約保證金制度,改善礦山生態環境狀況,逐步建立環保型礦業。

禁止在國家劃定的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重要風景區和重要地質遺跡保護區內開采礦產資源,嚴格控制在生態功能保護區內開采礦產資源,禁止新建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恢復利用的破壞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采項目。禁止土法采選冶金礦和土法煉汞、煉砷、煉鉛鋅、煉油、煉焦、煉硫、煉礬。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於1.5%的煤礦,禁止新建含硫量大於3%的煤礦。限制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開采礦產資源,禁止在地質災害危險區開采礦產資源。禁止在鐵路、國道、省道兩側的直觀可視范圍內進行露天采礦。

新建礦產資源開采項目必須研究論證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採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避免或減少對大氣、水、耕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響和破壞,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必須依法報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必須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實施方案、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並按照規定報經國家有關部門審批。

礦山企業必須依法履行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等義務。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的要求,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要依法查處,責令限期整改、達標,並按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補償。

探索新機制,積極推進礦山環境綜合治理。按照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的原則,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礦山環境保護投資機制,對礦區進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對礦山損毀土地進行復墾;對礦山「三廢」進行綜合治理、綜合利用;對礦山開發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質災害及水源枯竭、水質惡化、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加強預防、監測,及時組織治理。

⑶ 礦產資源法律、法規和政策

1.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

2013年5月31日,國務院第638號令通過《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與礦產資源管理有關的有:

(1)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第七條修改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就對外合作開採石油的海區、面積、區塊,通過組織招標,確定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的外國企業,簽訂合作開採石油合同或者其他合作合同,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報送合同有關情況」。第八條修改為:「中方石油公司在國務院批準的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區域內,按劃分的合作區塊,通過招標或者談判,確定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外國企業,簽訂合作開採石油合同或者其他合作合同,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報送合同有關情況。」

(2)將《鄉鎮煤礦管理條例》、《煤礦安全監察條例》中的「煤炭生產許可證」修改為「安全生產許可證」。取消《安全生產許可條例》及《國務院關於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中的「煤炭生產許可證」有關規定。

2014年7月9日,國務院第653號令通過《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與礦產資源管理有關的有:

(1)對《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的修改:①刪去第十三條第一款中的「經評估確認的」;②第十三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價款,由具有礦業權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評估報告報登記管理機關備案」;③第三十八條修改為:「中外合作勘查礦產資源的,中方合作者應當在簽訂合同後,將合同向原發證機關備案」;④刪去第四十條。

(2)對《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的修改:①刪去《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十條第一款中的「經評估確認的」;②第十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由具有礦業權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評估報告報登記管理機關備案」;③第二十九條修改為:「中外合作開采礦產資源的,中方合作者應當在簽訂合同後,將合同向原發證機關備案。」

(3)對《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的修改,將第九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由具有礦業權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評估報告報探礦權、采礦權登記管理機關備案。」

2.發布實施新辦法

發布實施《國土資源行政處罰辦法》(國土資源部令(部門規章)2014年第60號)和《地質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2014年第59號)。明確加強國土資源違法案件審理的內部監督;對執法程序作了規范;完善了國土資源行政處罰結案標准;健全了行政處罰的監督制度等。

為了促進和規范境外投資,提高境外投資便利化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頒布《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商務部2014年第3號令),自2014年10月6日起實行,對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備案或核准,企業的國家責任、法律責任、社會責任、誠信責任、環境和勞工保護義務及報告制度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3.出台頁岩氣勘查開發鼓勵政策

2013年10月2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實施《頁岩氣產業政策》(公告〔2013年第5號〕),鼓勵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多元投資主體投資頁岩氣勘探開發;鼓勵企業在基礎設施缺乏地區投資建設天然氣輸送管道、壓縮天然氣(CNG)與小型液化天然氣(LNG)等基礎設施;鼓勵各種投資主體進入頁岩氣銷售市場。鼓勵對外技術合作、勘探開發區內的合作。鼓勵頁岩氣資源地所屬地方企業參與頁岩氣勘探開發。確認「頁岩氣出廠價格實行市場定價」。依據《頁岩氣開發利用補貼政策》,按頁岩氣開發利用量,對頁岩氣生產企業直接進行補貼。並鼓勵地方財政另行補貼。第30條規定將頁岩氣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對頁岩氣開采企業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權使用費」等。

⑷ 有關自然資源的法律

1、土地法,是指國家調整土地所有、佔有、經營、使用、保護、管理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目的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土地經濟利益,有利於穩定統治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和政治統治。

2、水法,有關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的人類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各類水事關系的法律。

3、礦產資源法是國家關於礦產資源的法律法規。1996年8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對《礦產資源法》的修正並公布,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4、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50年 6月30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第18條,規定大森林收歸國有,由人民政府管理經營。同年還頒布了《關於禁止砍伐鐵路沿線樹木的通令》、《各級部隊不得自行採伐森林的通令》。

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1961年中共中央制定了《關於確定林權、保護山林和發展林業的若干政策規定(試行草案)》,1963年國務院發布了《森林保護條例》,196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強山林保護管理、制止破壞山林樹木的通知》。

1979年 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並決定每年3月12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植樹節。

1980年3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的指示》,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5、《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是為了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的法律。

6、海洋法目前有兩種解釋:

一是確定各海域的法律地位並調整各國在海洋利用各個領域中的關系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總體】。

二是海洋法就是規定海洋各個海域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制度並調整各國在其中從事各種活動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總體。

它還具有沿海國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其他國家在大陸架的合法權利、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等。

7、國土資源法是調整人們在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各部門資源法組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草原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等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⑸ 506.現有礦產資源法律法規對礦山企業「超量」開採的管理有什麼明確規定

《礦產資源法》第四十四條規定:
「違反本法規定,
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內
資源的,
沒收礦產品和容違法所得,
處以罰款,
可以吊銷采礦許可證」

《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
第三十一條規定:采礦權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2
)有效保護、合理開采、綜合利用礦產
資源」
;第四十三條第(
6
)項規定:
「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
嚴重破壞的,處以相當於礦產資源損失價值
50%
以下的罰款」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
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
刑法第三百四
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破壞性采礦罪中『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
,是指行為人
違反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采礦產資源,
並造成礦產資源嚴
重破壞的行為」

⑹ 礦產資源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決定履行與監督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54號)將行政復議機關要求被申請人停止執行具體行政行為、暫停相關行政審批事項的決定和行政復議調解書的履行情況也納入監督范圍。明確規定不履行復議決定的法律後果,復議機關可以作出責令書面檢查、通報批評、取消評優資格的處理決定,行政復議機構可以建議人事、監察部門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經責令履行仍拒不履行的,可以建議人事、監察部門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55號)主要內容:一是明確礦產資源規劃的地位和作用,涉及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當與礦產資源規劃做好銜接。二是明確各級規劃的編制和審批許可權,規劃編制許可權與礦業權審批發證許可權相一致。三是明確規劃編制的內容和要求,規定承擔規劃編制工作單位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四是明確規劃實施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五是明確違反規劃的法律責任。

《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56號)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把采礦活動造成土地損毀的復墾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規范;二是要求在申請用地和采礦權報批前應當編制土地復墾方案;三是規定對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不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采礦權審批和采礦許可證延續、變更、注銷手續;四是要求將土地復墾費用列入生產建設成本或建設項目總投資;五是土地復墾責任人應當與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銀行三方簽訂復墾資金使用監管協議,統籌企業使用復墾資金的靈活性和主管部門監管的有效性;六是對歷史遺留損毀土地作了明確界定;七是細化土地復墾驗收規定。

⑺ 礦產資源與礦業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規

美國是較為嚴格的依法管理的國家。盡管判例在美國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和地位,但近百年來,美國的成文法律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補充,及不斷細化和條款化,法律法規在礦產資源和礦業、能源管理上日益起著主導性和決定性作用。在美國目前的有關礦產資源和礦業、能源管理的法律中,主要有《通用采礦法》(1872)、《礦產租約法》(1920)、《礦物材料法》(1947)、《戰略與關鍵材料儲備法》(1946)、《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1977)、《聯邦陸上石油天然氣租借改革法》(1987)、《外大陸架土地法》(1953)、《淹沒土地法》(1953)、《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管理法》(1982)、《聯邦土地政策與管理法》(1976)、《印第安礦產租約法》(1938)、《印第安礦產開發法》(1982)、《礦產收益支付澄清法》(2000)、《能源政策法》(1992)、《政策、研究與開發法》(1970)、《聯合碳氫租約法》(1981)、《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簡化和公平法》(1966)、《采礦和礦產政策法》(1970)、《征購土地法》(1947)、《地表資源法》(1955)、《地表礦山復墾與執行法》(1977)、《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1969)、《煤炭保護法》、《出口管理法》、《聯邦森林管理法》、《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法》(1977)、《有毒物質控製法》(1976)、《天然氣政策法》(1978)、《戰略與關鍵材料儲備修正法》(1979)、《國內礦產項目擴展法》(1953)、《深水權利金救濟法》、《國家環境政策法》(1969)、《污染防治法》等,它們涉及到美國礦產資源和礦業、能源管理中從礦業土地准入、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業權的招投標程序、礦產品生產、運輸、銷售、貿易、礦業稅收、礦業收益利益分配、管理者和開發者、礦業權持有者的權利、義務、責任到環境保護、礦山安全、防範措施、應急程序、勞動力健康、礦山復墾、社區安全、文化古跡保護、戰略礦產儲備等的各個方面,可以認為,它們構成了美國目前關於礦產資源和礦業、(化石)能源業管理的以強調有效管理、安全生產和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護為主導的完整法律法規體系。以下作一簡要介紹。

一、《通用采礦法》(GeneralMiningLawof1872)

《通用采礦法》(1872),也稱「硬岩采礦法」(HardRockMiningAct),由美國國會於1872年通過,並由UlyssesS.Grant總統於1872年5月10日簽署成法律。該法的立法宗旨是:促進西部聯邦土地上的礦產資源的勘查與開發活動,對已開採的礦山提供獲得礦權的機會,幫助開拓者在西部定居。《通用采礦法》(1872)是聯邦土地管理政策的一個主要立法。

1872年通過的《通用采礦法》是美國礦業和礦產資源管理中的一部經典性法律,至今對美國(聯邦土地上)的礦產資源管理仍有重要影響。該法規定,「公共土地上的礦產資源,無論是已被調查過的還是未被調查過的,均屬於美國,允許(美國公民)個人和公司自由准入公共土地進行找礦活動」。該法同時建立了目前仍然適用的礦權-專權制度(ClaimPatentSystem)。所謂礦權-專權制度,就是探礦者在公共土地上進行探礦活動,對被認為含有有價值礦床的地區,可確立一項礦權權利(Claim),權利主張者對每項權利主張每年須交納100美元維持費。一旦所主張權利的礦床被確定在經濟上是可開採的,並完成至少500美元的開發工作,礦權權利持有者可以提交礦產專權(Patent)申請,以獲得地表權和地下礦產開采專權。從1989年1月3日起,礦產專權申請者需交納250美元申請費,外加每項50美元的礦權費。如果申請得到批准,則礦產專權持有人可以以每英畝2.5美元的價格(對砂礦而言)或每英畝5美元的價格(對脈礦而言)購買地表和地下礦產權。目前《通用采礦法》仍然允許私人公司或多國公司以1872年每英畝土地2.5~5美元的價格購買(含礦的)公共土地。 礦產專權具一定排他性質,可對抗政府和他人。概括地說,1872年的《通用采礦法》具5個要素,即:①發現有價值礦床;②確立采礦權和地點;③記錄采礦權和地點;④采礦權和地點的維持費;⑤礦產專權。根據該法規定,一項砂礦礦權面積通常限於20英畝內,但脈礦礦權面積可稍微大於20英畝。

《通用采礦法》首次確立了可標界礦產(Locatableminerals)的概念,所謂可標界礦產,是指通過提交一個采礦權申請書(一般是一個礦權地,該礦權地僅限於開發和提取礦產,在該礦權地上所規定的權利僅在發現了有價值的礦床後才有效,可對抗任何人和政府)或在相關部門備案一個采礦權申請書,就能獲得采礦權的那些礦產。在《通用采礦法》中,最初確立的可標界礦產是指除煤炭以外的所有礦產(煤適用於1873年的《煤法》),後來國會通過法律,取消了《通用采礦法》對一些礦產(礦種)的管轄權,即分離出一些礦種如石油、天然氣、鉀、鈉、磷酸鹽等不受《通用采礦法》的制約,而受其他法律的管轄和約束。目前,通用采礦法中規定的可標界礦產僅包括金、銀、銅、鉬、鉛、鋅、錫、鎢、鉑族、辰砂、石膏、長石、硼砂、螢石、石墨、雲母、寶石

銅、鉛、鋅等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可租約的。 等。在可標界礦產中,不需交納權利金。

現行《通用采礦法》不管轄聯邦「獲得土地」(AcquiredLand)上的礦產,盡管「獲得土地」也是聯邦所有土地。所謂獲得土地,是指聯邦政府從州或私人所有者那裡通過購買、贈予或徵用等方式獲得的土地。獲得土地上的礦產受《獲得土地的礦產租約法》(1947)()管轄。

1872年的《通用采礦法》的不足是,該法未含有環境保護的條款,導致許多自然景觀和土地因後來的硬岩采礦作用而遭破壞。該法也沒有對每人所能確立的礦權地數量作出限制,同時也未對礦產開發的時機和方式作出規定,導致許多礦權地從未進行過生產、開發活動。

二、《礦產租約法》(MineralLeasingActof1920)

1920年頒布的《礦產租約法》,確立了美國礦產資源和礦業管理的租約制度。在該法中,首次明確了可租約礦產(Leasableminerals)的概念。所謂可租約礦產,一般是指需要通過簽訂租約的形式,才能獲得采礦權的那些礦產。目前,在《礦產租約法》規定下,公共土地上可租約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油頁岩、地熱資源、鉀、鈉、瀝青、固體半固體瀝青、瀝青質岩、磷酸鹽和煤等(1920年的《礦產租約法》將煤納入其管理中)。硫在路易斯安納和新墨西哥州的公共土地上也是可租約的。此外,在聯邦政府購買的土地上和印第安保護地上的可標界礦產也是可租約的。

1920年的《礦產租約法》也建立了礦產租約人的資格制度。該法規定,只有美國公民或根據美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民組織,或根據美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司才有資格獲得租約。該法也規定了承租人就某一特別礦種如煤、磷酸鹽、石油天然氣、鈉等可以租用礦地的最大面積,一般不得超過2560英畝(油頁岩最大面積不超過5120英畝)。該法同時還規定了禁止外國人擁有采礦租約,但在(采礦)公司中擁有股份者除外。該法也首次確立了可租約礦產的權利金制度。

《礦產租約法》在1920年頒布後,歷經超過40多次的修改和補充,就租約人權利義務、權利金、紅利、土地租金、租約存續條件、公共利益、環境保護、許可證有效期、許可證延續、具體礦產的采礦技術條件和指標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補充和修訂,使《礦產租約法》處於不斷的完善之中。

該法規定,礦產租約由內政部土地管理局授予。目前美國主要礦產的權利金如下:煤(露天礦山)12.5%,煤(井下礦山)8%;磷5%;鈉5%;鉀5%;石油和天然氣12.5%。

三、《礦物材料法》(MineralMaterialActof1947)

1947年頒布的《礦物材料法》對利用公共土地(聯邦所有土地)上的砂、石、粘土等礦產資源作了規范性規定。該法規定,砂、礫、石、浮石、火山渣、普通粘土、硅化木、風化花崗岩、壓碎的岩石、灰岩、規格石料等是可出售礦產(Salableminerals)。該法授權土地管理局以市場公平價格,或通過銷售合同方式,銷售公共土地上的可出售礦產(礦物材料)。對政府部門利用這些礦物材料,可以發給免費利用許可證,數量一般也不限。該法也允許土地管理局對非贏利性組織利用有限數量的可出售礦產發放免費利用許可證。免費利用許可證持有者不能銷售所利用的礦物材料。免費利用許可證有效期為10年,可延期1年。

該法規定,當需要對礦物材料礦產進行鑽探和槽探時,必須先要得到土地管理局的授權,土地管理局將對采樣和試驗結果強加約束條件和復墾要求。相關分析、測試結果必須要呈交給土地管理局。如果分析、測試結果含有商業機密內容,許可證持有者可提出,將其排除在公眾檢查之外。如果銷售材料價值不到1000美元,可簽訂小額銷售合同。如果欲利用的礦物材料來自社區附近,則買賣合同可直接從土地管理局獲得。

無許可證或未簽訂合同而擅自從公共土地開採石料者,將被認為是未被授權利用或非法侵入者。非法利用者將可能處以1000美元的罰款,並可能處以1年的牢獄。

四、《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FederalCoalLeasing AmendmentsActof1977)

1976年,針對對大量非生產性的聯邦煤炭租約的關注,美國國會修改了《礦產租約法》(1920),制定了聯邦煤炭租約修正法,以懲罰持有聯邦煤炭租約而不進行實質性煤炭生產的能源公司,遏制持有聯邦煤炭租約而不進行商業性煤炭生產狀況上升的勢頭。該法確立的基本政策是:煤炭租約持有者必須要及時地(在合理的期限內)開發、生產煤炭資源,滿足國家能源需求。

該法第3款明確規定,如果能源公司的採煤公司不遵守聯邦煤炭租約規定,即在獲得煤炭租約的10年內不進行商業性煤炭開發和生產活動,則將被禁止參與新的聯邦陸上油氣租約的競爭。

該法也確立,新規定不僅適用聯邦煤炭租約,也同樣適用於聯邦陸地土地上的石油天然氣租約和其他礦產租約,從而奠定了聯邦礦產租約持有者必須要在合理的期限范圍內積極開發和生產相關礦產的政策基礎和制度。

五、《聯邦陸上石油天然氣租借改革法》(Federal )

1987年頒布的《聯邦陸上石油天然氣租借改革法》是美國關於規范陸上石油和天然氣勘查、開發活動的一部重要法律。該法規定,公共土地只有在通過了土地管理局多用途規劃程序評估後,方可進行油氣租約活動。租約可分為競爭性和非競爭性兩類。在油氣資源開發可能與其他資源或土地利用的保護與管理相沖突的地區,必須要實施相關的緩解措施或補救措施。該法要求,可進行油氣租約的公共土地必須首先要以競爭的方式獲得。非競爭的油氣租約只有在進行了競爭性的拍賣而又無人進行投標的情況下才能簽訂。該法規定,在下48州地區,最大競爭的租約面積為2560英畝,在阿拉斯加州地區為5760英畝;在所有各州,最大非競爭的租約面積為10240英畝。競爭和非競爭性租約有效期一般為10年,但此後只要石油或天然氣能以盈利的數量生產,該兩類租約均能繼續有效。該法也規定了開發商租借公共土地進行油氣開發,可首期付款並以後以權利金的形式,繳納補償費。

該法規定,只有美國成年公民才能獲得聯邦油氣租約。未成年人不能獲得租約,但租約可以授予給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或受託管理人。依據美國法律或州法律成立的公民組織和公司也有資格獲得油氣租約。外國公民不能獲得聯邦油氣租約,外國人僅能通過對美國公司的股票持有獲取相關利益,且只有當該外國公民所屬國法律不排斥美國公民類似的權利時才為有效。

該法規定,租約給予租約人在所租約土地上勘查、鑽探、提取、處理石油天然氣礦床的權利,但不包括氦。租約人在進行有關擾動地表的行動前,必須要得到土地管理局的批准。在租約土地上,租約人不能建房屋、耕種土地或開發其他礦產資源。在開始鑽探工作前,租約人或運作者必須要提交不低於10000美元的保證金,以保證相關人遵守租約條款,包括環境保護等。

六、《外大陸架土地法》(OuterContinentalShelf LandActof1953)

外大陸架土地法於1953年制定,1975、1978、1984、1986、1987、1990、1992、1994和1995年多次修改。該法是指導、規范在外大陸架地區開展石油天然氣租約活動,加快勘查、開發石油天然氣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的一部重要法律。

該法認為,開發外大陸架土地上的油氣資源對保障美國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至為重要,因而應當鼓勵在外大陸架上開展石油天然氣勘查和開發活動,鼓勵用新技術開發油氣資源,減少因石油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該法也要求要嚴格保護海上環境,要平衡油氣開發與人類、海洋和海岸環境的保護。

該法規定,必須要以投標方式取得在外大陸架(土地)上的油氣租約。油氣租約持有者在海上勘查油氣資源時,必須要先提交勘查計劃,包括:①預期的勘查活動安排;②所用的設備;③每口鑽井的大體位置等。油氣租約持有者在海上開發、生產油氣資源時,必須要先提交開發、生產計劃,內容包括:①要做的具體工作;②相關設施和運作;③所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④預期的開發或生產率及時間安排等。

該法規定,必須要保障可能受到影響的州和地方政府能及時了解外大陸架開發信息,保障州和地方政府參與油氣政策和規劃決策。該法授權內政部長簽發外大陸架礦產租約,並制定外大陸架油氣開發活動的管理規章。

1953年的外大陸架土地法及隨後的各次修改建立和奠定了美國過去50年來在外大陸架土地上勘查、開發石油天然氣資源,保障國家經濟和能源安全,減少對外國石油依賴的政策基礎。

七、《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管理法》(FederalOil&GasRoyaltyManagementActof1982)

1982年頒布的《聯邦石油和天然氣權利金管理法》,明確規定了承租人、運營商和其他相關人對從聯邦土地、印第安土地和外大陸架土地區采出的石油天然氣開展運輸或銷售等商業活動時,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包括生產場地和運輸目的地、銷售價格、運輸或銷售記錄、生產場所安全計劃、在規定時間內繳納權利金或相關收益等。同時,明確界定了內政部長在管理、實施和維持與在聯邦土地、印第安土地和外大陸架土地上開展石油天然氣租約活動有關的權利金管理體系的職權和責任。該法對規范聯邦土地上與石油天然氣生產、銷售有關的記賬活動和權利金收取活動有重要意義。

該法規定,在聯邦權利金管理和執行過程中,內政部長的職責是:

建立綜合的檢查、稅收、財務和生產賬目和稽查體系,以精確確定石油天然氣權利金、利益、罰金、懲罰措施、費、定金和其他支付的數額;

建立程序以確保被授權的部長代表每年對生產有意義數量油氣的租約地至少檢查一次;

制定培訓計劃,培訓所有從事這項檢查工作的授權代表的相關方法和技術;

稽查和調解所有目前的和過去的油氣租約的租約賬目,並採取適當的行動,以進行額外的權利金收取或退還活動;

與獨立的持證會計師簽署合同和相關協議,以稽查油氣租約的承租人或經營商的賬目和記錄。挑選這種持證會計師必須要根據《聯邦財產和行政服務法1949》,進行競爭性招標。

該法規定的承租人、運營商和運輸商的職責如下。

承租人:根據租約或礦產租約法相關法律按時、按規定方式支付權利金或其他付款;如發生租約轉讓,應在規定的時間和方式內,通知內政部長關於權利金或其他付款義務的轉讓。

運營商:制定和遵守工地安全計劃,保護陸上所生產或所儲存的石油或天然氣以防止被偷,該安全計劃應符合內政部長所規定的最低標准;制定和遵守內政部長認為合適的最低場地安全措施,以防止在租約土地或外大陸架土地上所生產或儲存的石油或天然氣被偷;不晚於油井開始生產的第5個工作日或油井停止生產90天以上重新恢復生產的第5個工作日,通知內政部長油井開始生產或恢復生產的日期。

運輸商:通過車輛從租約地運輸石油的石油運輸商應攜帶相關文件,表明最低的數量、來源地和第一運輸目的地;通過管線從租約地運輸石油的運輸商應保留文件證明最低的數量、來源地、計劃輸送的石油或天然氣的第一目的地等。

該法除規定了部長職責和承租人、運營商和運輸商的職責、賬目記錄、及時的權利金支付、相關責任、聽證和調查、檢查程序、民事和刑事處罰等外,還要求內政部長就該法的實施情況每年向國會提交一份報告。該法同時也要求內政部長就聯邦土地和印第安土地上的煤、鈾、其他能源和非能源礦產的權利金(管理)問題開展研究,並將建議的立法提交國會進行審議。

八、《露天礦山復墾與執行法》(SurfaceMineReclamation andEnforcementActof1977)

1977年頒布的《露天礦山復墾與執行法》,是一部確立美國煤炭礦山土地復墾制度的重要法律。該法律規定所有煤礦山在采完之後必須要進行礦山復墾,要達到復墾要求和標准,並規定在復墾不可行的地區,不得進行露天煤炭采礦活動,同時,規定了必須要以保護環境的方式,開展地表和井下煤炭采礦活動。

為了解決復墾資金問題,該法規定,煤炭生產者必須要繳納復墾費,標準是:露天煤礦每噸35美分,井下煤礦每噸15美分,或按煤炭價值的10%繳納復墾金。履行職責的聯邦雇員不得在露天或井下煤炭礦山中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經濟利益關系,凡故意違反者將面臨不超過2500美元的罰款和/或不超過1年的監禁。

在《露天礦山復墾與執行法》中,還規定了開采其他礦產資源也必須要進行土地復墾,從而原則上確立了美國礦山土地的復墾制度。

九、《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FederalCoalMine HealthandSafetyActof1969)

1969年頒布的《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是一部指導美國煤炭礦山生產安全和礦工健康的重要法律,並建立了礦山安全檢查制度。1952年聯邦政府制定了《聯邦煤炭礦山安全法》,規定每年對某些井下煤礦山進行檢查。然而,煤炭事故仍不斷發生。1969年,為了有效遏制煤礦山事故的發生,聯邦政府頒布了比以往任何有關采礦工業的聯邦法律都更綜合、更嚴格的《聯邦煤炭礦山健康和安全法1969》,要求對每個露天煤礦山每年進行兩次檢查,對井下煤礦山每年檢查四次,大大加強了聯邦政府對煤炭礦山的執法權。該法還規定了煤炭礦山的健康標准以及健康和安全標準的具體程序等。

十、《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法》(FederalMineSafety andHealthActof1977)

1977年頒布的《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法》是一部綜合性的涉及所有煤和非煤采礦工業的礦山安全和健康的法律,對保障美國礦山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該法規定的礦山檢查制度與《聯邦煤礦山健康和安全法》大體相同(要求對每個露天煤礦山每年進行兩次檢查,對井下煤礦山每年檢查四次),但在范圍上擴大到非煤礦山,從而將礦山安全檢查制度擴大到所有礦山企業。

該法還授權成立了礦山安全和健康管理局(MSHA),負責美國聯邦礦山安全和健康檢查工作,並建立了獨立的礦山安全與健康委員會專門負責評估MSHA的執法行動。該法也將以前屬內政部的礦山安全檢查職能調整到勞工部的職能中。

十一、《能源政策法》(EnergyPolicyActof2005)

2005年8月8日,布希總統簽署的《能源政策法》是美國應對21世紀能源問題的一部重要法律,也是一部指導美國未來能源生產、發展和走向的綱領性法律。

該法對美國當前一段時期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能源利用標准、能源市場規則、高效率能源產品、可再生能源生產、鼓勵措施、低收入家庭能源幫助,美國化石能源生產、銷售、深水油氣生產稅收減免、天然氣管線鋪設、公共土地准入、陸上枯竭油井、市場改革、市場透明性,煤炭開發與利用,核能利用和核安全、氫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化石能源的研究與開發、技術轉讓、能源與環境、國際合作、研發項目評估方法等進行了一系列詳細規定和界定,規定了提供聯邦抵減應稅收入(TaxCredits),以鼓勵消費者和工業用戶購買高燃料效率混合電車、高能源效率電器設備和節能型住宅和產品等。

該法的根本立法宗旨是:加強能源保護和研究與開發,為美國人民提供能源供應安全和能源供應多樣性。

⑻ 挖海沙是否違法國家對海沙資源的政策或法規。

未經允許挖海沙是違法的。挖海沙會嚴重危及海床生態,同時其危害結果還涉及岸上生活建築,對民生造成極大安全隱患。開采沙資源是要經有關的行政部門審批,取得許可證才可開採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條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的,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范圍采礦的,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經責令停止開采後拒不停止開采。

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8)礦產資源管理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非法采礦罪表現為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范圍采礦,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或者雖有采礦許可證,但不按采礦許可證上采礦范圍等要求,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行為;

而重大責任事故罪在客觀上則表現為在生產過程中,不服從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重大勞動安全責任事故罪則是工廠、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主管或負責勞動安全的人員對有關部門或單位職工提出的關於勞動安全設施的事故隱患不採取措施,從而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⑼  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的客觀條件和法律依據

一、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的客觀條件

立法的客觀條件是進行科學立法活動的客觀依據,即立法應在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所產生的社會關系需要法律調整,並且為法律調整提供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的立法,同樣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進行的,只有當一定的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等社會活動出現,其產生的社會關系需要用法律來加以調整,並為法律調整提供了可能的條件下,才能進行一系列立法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和地質環境等領域的管理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產生了大量的社會關系,許多社會關系迫切需要法律調整並為法律調整提供了可能,近年來的立法和執法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

(一)政府機關職能轉變對立法的需要

政府機關的職能就是行政,行政必須依法,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我國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要求進一步強化國家管理地質礦產工作的職能。國務院批準的部門「三定」方案賦予的地質礦產行政機關履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礦產開發監督管理、礦產資源管理和地質環境監督管理等職能。這些職能,是國家管理地質礦產工作的集中體現,它們所涉及的社會關系的范圍十分廣泛,覆蓋全社會,必須依靠法律來規范。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客觀需要,建立健全地質礦產法規體系,制定地礦行政管理法規,依法進行行政管理,才能保證國家地質礦產各項政府管理職能的貫徹實施。

(二)地礦工作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地質科學技術的發展,地礦工作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大,當前世界面臨的三大問題:人口、資源和環境,地礦工作直接或間接地對這三方面都有影響。地礦工作不僅從事地質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而且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進行保護防治。為此,它要開展兩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進行國土地質背景評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決策服務。地礦工作在國家生產力布局、基本建設規劃和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生產力的布局必須考慮礦產資源的分布和總的地質環境條件。農業地質工作的開展,為推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第二,從事地質災害監測評價。地質災害監測主要是對原生自然災害和次生自然災害的監測。前者如滑坡、泥石流等;後者如水庫蓄水造成的基坡穩定性破壞,礦產開發造成的地面坍塌等。城市的整體規劃、工業基礎設施規劃也要全面、綜合地考慮地震、地層斷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質環境狀況。要預防、治理這些地質災害,就必須對這些地質災害進行大量的地質監測和評價。地礦工作已不再是單純的找礦,還要進行大量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它涉及到水文、工程、環境、農業、旅遊、軍事、災害和疾病防治,以及國土規劃與整治等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許多領域。在這些地質勘查工作的社會活動中產生了大量的社會關系,而它們並未被現行的礦產資源法等法規所調整,而現行地礦工作發展卻迫切需要法律來全面地調整這部分社會關系,因而需要從地礦工作發展客觀需要和可能出發,制定和完善有關調整地礦工作關系的新法律、新法規和新規章。

(三)礦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礦業經濟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經濟現象,就采礦主體而言,由過去的全民所有制礦山企業單一主體擴展到國有礦山企業、集體礦山企業、私營礦山企業、外商投資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等多種主體。目前,礦業企業除了1萬多座國有礦山企業外,鄉鎮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已發展到28萬個左右,外商投資礦山企業相繼出現。他們的生產活動使得礦業迅速發展。但是,由於采礦主體利益的多元化,各種利益矛盾沖突和礦業糾紛不斷,社會經濟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必須在現有的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法規基礎上,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規,以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礦業新秩序,促進和保障礦業的健康發展。

(四)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需要

我國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但是,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到2000年以後,礦產資源的形勢更為嚴峻,將嚴重製約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解決我國礦產資源供需的矛盾,一方面要加強地質勘查工作,尋找新的礦產資源;另一方面,要按照黨的十五大提出的「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方針和任務,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當前,浪費和破壞礦產資源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各類礦山企業的采礦回採率很低;礦產資源綜合回收利用水平也很低,據統計,約三分之一的礦山企業沒有進行綜合開發;采富棄貧,采主棄副和采易棄難等損失、浪費資源的現象較為普遍;有的地區、有的礦種鄉鎮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非法采礦、亂采濫挖、爭奪哄搶礦產資源的現象還很嚴重。因此,必須進一步健全有關法規,運用法律武器,建立良好的礦業秩序,加強對礦產資源的保護,以保障我國礦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的法律依據

立法的法律依據包括立法權依據、立法程序依據和立法內容依據。這里所說的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的法律依據僅指後者,即立法內容依據。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的法律依據主要是憲法和民法通則、刑法及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等有關的法律。

憲法是根本法,是我國一切法律的立法依據,它確定了國家管理地質礦產工作的根本原則和制度。憲法第9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動物、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憲法確立了礦藏即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國家保障其合理利用,禁止侵佔和破壞礦產資源等根本性制度。這一制度在我國民法通則、刑法、礦產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中,根據其規范的不同性質,從不同角度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首先,民法通則從民事權利角度,將國家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對我國的礦藏享有專有權,即這種權利具有排他性。除國家外,其他任何民事主體都不能也不允許成為礦藏的所有者。民法通則第81條第4款規定,「國家所有的礦藏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同時,將采礦權作為一種民事權利予以保護,明確規定這種權利的主體,可以是法人或公民。

其次,刑法從刑事規范角度,根據其任務和功能,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與其相關的采礦權給予了保護。礦產資源作為國家的財產決不允許受到侵害和破壞;采礦權作為采礦權人的重要民事權利,不得受到非法侵害。刑法第343條規定,「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的,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范圍采礦的,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經責令停止開采後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刑法的這些規定,將礦產資源所有權和采礦權作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予以保護。

第三,礦產資源法從行政規范的角度,規定了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屬性和破壞礦產資源的行政責任。根據憲法精神確立了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的基本方針、原則和制度,規定了探礦權和采礦權的取得、流轉、消滅和保護的程序性和實體性制度。礦產資源法第3條規定,「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地表和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國家保障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破壞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必須依法分別申請、經批准取得探礦權、采礦權,並辦理登記;」「國家保護探礦權和采礦權不受侵犯。」這是對礦產資源所有權及其使用權——探礦權與采礦權的屬性和對其保護的基本性規定。

第四,環境保護法亦從行政規范角度對保護礦產資源和自然環境作了規定。環境保護法第19條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這一規定適用於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性規定。

我國民法通則、刑法、礦產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所規定的上述各種性質的法律規范,是對我國憲法所確立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及與其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性原則和制度的具體體現。這些法律規范同憲法共同構成了我國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的基本准則。

地礦行政管理法規立法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上述法律確定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基本規范具體化,以形成健全、完善的地礦行政管理法律體系。

⑽ 礦產資源基本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專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4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國務院令第152號)規定,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地表或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國家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采實行許可證制度,國家允許外國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以及個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投資勘查、開采礦產資源。

熱點內容
社會工作研究生是法碩嗎 發布:2025-08-21 02:50:31 瀏覽:570
把員工外派到分公司勞動法 發布:2025-08-21 02:49:36 瀏覽:487
婚姻法的司法解釋探望權 發布:2025-08-21 02:42:37 瀏覽:403
菲律賓移民法 發布:2025-08-21 02:14:02 瀏覽:157
國外公司法 發布:2025-08-21 02:12:03 瀏覽:171
有煙草控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1 02:06:46 瀏覽:843
法學難過 發布:2025-08-21 01:59:28 瀏覽:208
汽車維修行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1 01:59:25 瀏覽:273
道德9年級 發布:2025-08-21 01:58:07 瀏覽:130
最高人民法院的級別 發布:2025-08-21 01:58:00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