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城鎮管理條例
❶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自然條件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735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24.7%,完成年度計劃的48.1%。其中:限額以上50萬元以上的項目完成投資48042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24.6%,增速排銅仁市第3位。在限額以上項目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30702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34.0%;更新改造投資2738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61.1%;房地產開發投資3780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倍;其他投資108216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2.6%。產業發展完成投資177760萬元,占限額以上投資的37.0%。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4億元,比2013年上半年下降5.2%,完成年度計劃的40.0%。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273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3.1%,排銅仁市第3位,完成年度計劃的45.4%。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36635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1.8%;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9638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8.2%。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財政總收入2753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0.0%,排銅仁市第9位,完成年度計劃的48.1%。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79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3%,排銅仁市第7位,占年度計劃的54.8%。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07049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下降13.0%。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稅收收入2183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3.6%,排銅仁市第9位。其中:國稅稅收收入完成602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31.4%,排銅仁市第5位;地稅稅收收入完成1581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8.0%,排銅仁市第10位。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24073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2.0%,排銅仁市第9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28567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6.0%;金融機構貸款余額497031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28.8%,排銅仁市第6位。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10元,排銅仁市第8位,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1.9%,增速排銅仁市第8位,完成年度計劃的4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4元,排銅仁市第8位,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7%,增速排銅仁市第8位,完成年度計劃的40.0%。
❷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印江縣設17個鄉(鎮),其中3個街道、13個鎮、1個鄉。縣政府駐峨嶺街專道縣府路。
街道:峨嶺街道、屬龍津街道、中興街道、
鎮:板溪鎮、沙子坡鎮、天堂鎮、木黃鎮、合水鎮、朗溪鎮、纏溪鎮、洋溪鎮、新寨鎮、杉樹鎮、刀壩鎮、紫薇鎮、楊柳鎮
鄉:羅場鄉
❸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建制沿革
唐武德三年(來620),建立思王自縣,治今縣境東部,開元四年(716)置思邛縣,治今印江鎮甲山村。天寶元年(742),思王、思邛縣隸寧夷郡。五代時屬黔州。 宋廢思王、思邛2縣,設朗洞和思堡,為思州地。建炎元年(1127),改隸夔州路。建隆元年(960)廢思邛縣為邛水縣。
元代,印江為思州軍民安撫司地,境內建思邛江、朗溪、厥冊三長官司。建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隸順元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改隸湖廣行省。
明初為厥冊蠻夷長官司,保持朗溪、思邛江長官司。洪武年間改厥冊蠻夷長官司為朗溪蠻夷長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廢思邛江長官司、朗溪司,設立印江縣。
清道光十年(1830),廢朗溪蠻夷長官司,並入印江縣。
民國二年(1913),隸屬貴州省黔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廢黔東道,由省直管。民國二十四年(1935),隸屬貴州省第六行政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隸貴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隸黔東南師管區所轄。
1949年,設立印江縣。
1986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印江縣,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
1992年被國務院列為內陸對外開放縣。
❹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是屬於哪個市的
屬於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銅仁地區
❺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包括哪些鄉鎮
印江屬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區,地勢東高西低,一般海拔在400米至1300米之間,專最高海拔東部屬梵凈山2493.8米。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2℃,年均降水量934毫米,年日照1267.8小時,無霜期272天。
全縣轄9個鎮(郎溪鎮、合水鎮、木黃鎮、纏溪鎮、天堂鎮、沙子坡鎮、板溪鎮、洋溪鎮、峨嶺鎮)、8個鄉(新寨鄉、刀壩鄉、中壩鄉、永義鄉、杉樹鄉、新業鄉、楊柳鄉、羅場鄉)。
❻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計生辦辦證難,向那個部門去投訴他們
向印江縣計生局
❼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歷史文化
土家族婚俗文化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婚俗文化演變至今,少說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哭嫁歌》是一種女性演唱的婚俗情景曲目,有獨唱、對唱,還有眾友好姐妹陪哭的群唱等形式;音域只有五度,調式是漢族商調式,也有徵調式的。
印江獅子燈
印江獅子燈舞獅2人,牌燈1人,寶燈或燈籠1人,有的燈班扮帶面具的笑和尚和孫猴子各1人,其餘大都是備玩重桌子時表演各種雜技的能手。獅子出燈、收燈各種儀式和龍燈相同。演出時,牌燈按白天送的帖子引到各主家。獅子到地,在大門外向主人堂屋俯伏在地,搖頭擺尾,抖動頭上的鈴鐺,俟主人對著獅子燃過香紙,拱手作揖,打發錢物後,獅子點頭三下,向主人答謝。
苗族宗教習俗
「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土家族過趕年
過趕年,即比漢族過年提前一天過年,月大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印江土家人又稱「蓑衣年」。據說明代,東南沿海倭寇成患,明朝廷對各地土司官特旨招募土兵。是時,印江土兵供湖廣總兵俞大猷征調,按調令要求,土兵往往在臘月底登程,土家人為了能過團圓年,便紛紛提前過年祭祖祭神,為出征的土兵壯行。
印江儺堂戲
儺堂戲是儺祭法事結束後開洞娛人唱的戲。儺堂戲劇目有正戲和雜戲之分;①正戲,即由唐氏太婆和尖角將軍請出鎖在桃園三洞中的24個面具,它代表24出神戲,分半堂戲和全堂戲,半堂戲12個劇目,全堂戲24個劇目。 印江油紙傘
油紙傘是印江縣民族傳統手工藝產品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印江油紙傘流行於明清時期。在民國時期就暢銷遵義、貴陽、重慶、廣西、福建等省市。因此,在西南地區歷來有「思南斗篷,印江紙傘之美稱。l958年至l962年,印江油紙傘出口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亞國家,在省內及全國多次獲獎,深受廣大用戶及旅遊者的喜愛,具有較好的收藏價值。
梵凈山團龍貢茶
梵凈山團龍貢茶1994年6月被評為國優新產品,榮獲「中茶杯」一等獎,2000年元月又榮獲第六屆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❽ 請問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一共有多少個鄉鎮,分別是哪些
印江全縣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城南街道、城北街道、甲山街道)、9個鎮(郎溪鎮回、合水鎮、木答黃鎮、纏溪鎮、天堂鎮、沙子坡鎮、板溪鎮、洋溪鎮、峨嶺鎮)、8個鄉(新寨鄉、刀壩鄉、中壩鄉、永義鄉、杉樹鄉、新業鄉、楊柳鄉、羅場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農場含(小雲、大雲、小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