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章是誰制定誰廢止的
法規是具有法律效應的,而規章則只是在小范圍內特定人員的規則,至於制定人,法規的制定人是具有法律信息的人,而規章是范圍內的符合制定要求的任何人.
2. 規范性文件失效和廢止的區別
廢止實際上就是說,已經被明確代替的,與上位法是相互抵觸的,必須回予以廢止,帶有明令的答性質,本級政府制定機關,規章的制定機關明令進行廢止,因為咱們國家也採取明示廢止的方式。宣布失效,比如適用期已經過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一些規定,比如適用期已過,就應該宣布失效。有些新的法規當中,有的規定有效期,比如奧林匹克標志保護的,那個明確規定,就是奧運會開完以後,我們就應該宣布失效。可是很多像這樣的法規,沒有規定這樣的有效期,怎麼辦?實際上它只是一次性的工作或者階段性的工作,工作完了以後,就已經失效了,我們就必須進行宣布。
一些法規規章的調整對象已經消失了,比如過去針對某個具體人群、具體事項的,現在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快速的發展,很多東西都已經不存在了,不存在了以後怎麼辦?像這樣的東西沒有新的東西來代替它,明令廢止它又不合適,就宣布失效。另一個根據當時的具體規定,實際上已經失效了的,失效是它已經失效了,也需要宣布失效。
3. 已經廢止的部門規章是不是就不能再用了
是的
宣布在法律上不再生效;完全取消;大都說的是新條例的頒布,完全作廢原來的條例。 造句:如果在法律上廢止了,原告將無權控訴。
4. 行政規章由誰來制定,有誰知道嗎
《立法法》第七十一條規定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專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
5. 中國的法規、規章、法律等是由哪些部門制定的啊
廣義的法復律包括法律、行制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法律是全國人大制定的。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
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規章是國務院部門、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及地方政府制定的。
注意:
1、規定是規范性文件,不屬於法律范疇,效力低於法律。
2、條例是法律的名稱,不是法律的種類。
法律效力等級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我國法律遵循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在法律覆蓋層面上,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6. 依據廢止法律制定的部門規章有效嗎
合理不合理在此不予討論,我只告訴你實務當中,只要規章沒有被明確廢止,就是有效的。而廢止的理由之一就是上位法已經修改或廢止,當然,肯定會有滯後期的。
7. 部門規章怎樣廢止
以行政報告或行政通告的方式廢止即可。
8. 規章是由誰制定的
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設區市的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之所以是規章,是從其制定機關進行劃分的。
具體如下:
規章是各級領導機關及其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實施管理,規范工作、活動和有關人員行為,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並發布實施的、具有行政約束力和道德行為准則的規范性文書的總稱。
規章按其性質、內容,可分為行政規章、組織規章、業務規章和一般規章。
1.行政規章。按作者及其許可權,可分兩類:
(1)國務院部門規章。是由國務院所屬各部、各委員會制定、發布的規章。
(2)地方政府規章。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省和自治區政府所在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行政規章常用規定、辦法、細則等文種。
2.組織規章。是指對一個組織或團體的性質、宗旨、任務、組織原則、成員及其權利義務、機構及職權、活動及紀律等做出系統規定的規章。組織規章的常用文種是章程。
3.業務規章。是指對專項業務的性質、內容、范圍及其運作規范等做出系統規定的規章。業務規章的常用文種為章程。
4.一般規章。一般規章是各級各類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實施管理、規范工作和活動,在其職權內制發的規章。這類規章便是通常所說的規章制度。一般規章的常用文種有規定、辦法、准則、細則、制度、規程、守則、規則等。
(8)規章是誰制定誰廢止的擴展閱讀:
根據《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制定規章應當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其一,應當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
其二,應當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的同時,應當規定其相應的權利和保障權利實現的途徑。應當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
其三,應當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轉變。應當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相同或相近的職能應當規定由一個行政機關承擔,簡化行政管理手續。
其四,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但不得稱「條例」。
其五,規章用語應當准確、簡潔,條文內容應當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除內容復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節。
其六,涉及國務院兩個以上部門職權范圍的事項,制定行政法規條件尚不成熟,需要制定規章的,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聯合制定規章。有這種情形的,國務院有關部門單獨制定的規章無效。
9. 具體哪些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被廢止
《中共中央關於廢止和宣布失效一批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日前發布。根據該《決定》,1978年以來制定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廢止和宣布失效,467件繼續有效,其中42件將作出修改。
這次集中清理工作是中共中央於去年部署開展的。根據去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印發的《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開展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意見》,這次清理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清理1978年至2012年6月制定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第二階段(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清理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前制定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這次中央發布《決定》,就是第一階段清理工作的重要成果。
這次對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進行集中清理,在我們黨歷史上是第一次,是黨的制度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制定頒布了大量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對於規范黨組織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黨內法規制度中存在的不適應、不協調、不銜接、不一致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有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滯後於實踐的發展和形勢任務的需要,有的存在同黨章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不一致、同憲法和法律不一致的情況,有的相互之間交叉重復、沖突打架。通過這次集中清理解決好「四不」問題,對於全面摸清黨內法規制度家底,有效維護黨內法規制度協調統一,加快構建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切實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據介紹,這次清理工作中,中央辦公廳會同有關部門對1978年至2012年6月期間發布的767件中央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進行了清理,逐件予以研究、論證、審核,並充分徵求了有關方面的意見。在此基礎上,中央研究決定,對162件部分內容同黨章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相抵觸、同憲法和法律不一致、明顯不適應現實需要、已被新規定涵蓋或替代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予以廢止;對138件調整對象已消失、適用期已過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宣布失效。其餘467件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繼續有效,其中42件需作修改。
中央要求,凡廢止、宣布失效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自《決定》發布之日起一律停止執行,不再作為規范黨組織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依據。廢止和宣布失效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在規范黨內生活、加強黨的建設、推動黨的工作等方面曾經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今後仍有借鑒參考價值,要按照檔案管理有關規定,做好存檔、查檔利用等管理工作。對需作修改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中央辦公廳要加強統籌協調,在黨內法規制定工作規劃計劃中作出安排,有計劃、分步驟地加以推進。對繼續有效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要進一步加大貫徹落實力度,完善制度實施後評估機制、督查機制、問責機制,加強對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規行為,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現象,切實維護黨內法規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確保各項制度規定成為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
中央強調,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對照中央《決定》,抓緊清理本地區本部門出台的配套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並作出廢止、宣布失效、修改等相應處理。
中央要求,第一階段清理任務結束後,要抓緊組織實施第二階段清理工作,對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前制定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進行清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狠抓落實,確保這次集中清理工作於2014年12月底前全部完成。
中央強調,在開展集中清理工作的同時,要建立健全定期清理和即時清理機制,今後一般每5年對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開展一次集中清理;同時,在制定或修改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時,對與之不協調、不銜接、不一致的相關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同步進行清理,實現清理工作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
10. 部門規章是由誰頒布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版管理職能的直屬權機構」頒布。
根據《立法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由「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頒布。嚴格的說,上述部門頒布的只能稱為部門規章,不可以稱之為部門法規。
地方法規,根據《立法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