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條例半殖民

條例半殖民

發布時間: 2021-01-29 04:57:33

❶ 英國發布《航海條例》的根本目的是

根本C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直接A打擊荷蘭的海上貿易活動

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英國歷史上關於航海貿易的一系列立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鼓勵發展英國的航海事業和海外貿易。1381年理查二世頒布英國最早的航海條例,1485年和1540年又陸續訂立。1651年,英吉利共和國政府針對當時英國海上貿易的主要競爭對手荷蘭頒布的航海條例規定,凡從歐洲運往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送;凡從亞洲、非洲、美洲運往英國或愛爾蘭以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英屬殖民地的船隻運送。英國各港口的漁業進出口貨物以及英國國境沿海貿易的貨物,完全由英國船隻運送。這些規定排擠了荷蘭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危及荷蘭的海上利益,導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被迫承認這一條例。1661年頒布的航海條例重申1651年航海條例的主要內容,規定某些產品只能運送到英國和愛爾蘭或英國其他殖民地。1665年爆發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戰敗,航海條例稍有放寬。1651年以後頒布的航海條例是為了壟斷英國和殖民地的貿易,維持英國殖民地對英國的依賴,限制殖民地的經濟發展。1672年和1692年英國政府又先後頒布航海條例。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開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到1849年廢除大部分航海條例。1854年,外國的商船被准許從事英國沿海的貿易。至此,航海條例所規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❷ 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關系

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

【課標要求】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

2、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教學重點】

1.英國的崛起。

2.西歐國家進行的殖民霸權的爭奪。

【教學難點】

殖民霸權變化的原因與資本主義發展間的關系。

【授課提綱】

一、荷蘭的殖民擴張活動——「海上馬車夫」(17世紀)

1、條件

①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瀕臨大西洋,背靠歐洲大陸)

②政治條件:尼德蘭革命與荷蘭共和國

③技術條件:造船業發達

④對外貿易發達: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

2、殖民擴張

(1)成立殖民公司:東印度公司

(2)建立海外殖民地(美洲、亞洲、非洲):如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即後來紐約)

3、結果:

憑借一支強大的商船隊,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的「海上馬車夫」。

二、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

1、原因:

①地理優勢:大西洋航路中心

②政策優勢: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的利益

③軍事保障: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海軍優勢,大力發展海軍

④經濟優勢:通過圈地運動,英國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2、表現:

①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參與殖民掠奪

②1600年,成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

3、殖民霸權的角逐:

(1)與西班牙: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2)與荷蘭:

①導火線:1651年頒布《航海條例》

②1652年,經過三次英荷戰爭,荷蘭不僅喪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3)與法國:「七年戰爭」(1763年)

(4)結果:英國最終成為海上霸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三、世界市場的拓展——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

1、殖民主義的罪惡:

①野蠻的掠奪

②殘酷的屠殺

③販賣黑奴

④不平等貿易

2、影響

①對殖民地: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和痛苦,造成亞、非、拉地區長期落後於世界。

②對殖民國家:獲得了資金、原料、市場,促進西歐資本主義發展,並未後來的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③對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途徑,使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拓展。

【教材問題解答】

[想一想]

1.請思考尼德蘭革命的性質是什麼。

答案提示: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資產階級革命;反對宗教壓制。

2.為什麼殖民者要進行販運黑奴的活動?

答案提示:牟取暴利;滿足美洲對勞動力的需求。

[議一議] 英荷戰爭的本質是什麼?

提示:爭奪世界市場的商業戰爭;爭奪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權的戰爭。

[自我測評]

1.新航路開辟後.早期殖民活動出現。以下各項,正確說明了殖民活動對於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作用的是

①推動了西方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 ②加速了西歐封建主階級的衰落

③造成了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變化 ④為手工工場提供大量的勞動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殖民擴張是西歐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結合史實簡要說明。

答案提示:從原始資本積累、市場擴大、原料增加等方面分析。例如,殖民擴張使巨額財富源源流入歐洲,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信息途徑之一,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材料閱讀與思考]

1.結合材料分析英國早期海外活動的特徵。

答案提示:利用英國製成品進行正常的海外貿易。反對西班牙貿易獨占權,進行海盜式搶奪。參加販賣黑人奴隸。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英國商人同印第安人進行不平等貿易。

2.英國早期海外活動對英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答案提示: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資本,提供了市場、原料、資金。

【歷史問題注釋】

[公司]

合夥公司:隨著社會經濟交換活動的增加,公司這種重要的經濟組織形式出現。最初,當從事某種商業活動或進行一次貿易時,為了規避風險、籌集資金或有效管理,一些資本持有者、合夥者和資本較少或沒有資本但經營經驗豐富的人就訂立一種較為正式的合同,集合在一起組成公司共同經營,此即公司的起源(或稱合夥公司)。這種經營體制只是較為簡單的合夥制,每次經營活動完成獲得應得的利潤後,便收回資本。如果下一次還要經營便重新再次訂立合同。因此,這種公司存在時間較短,只是一種短期經營,但從中仍體現著公司組織的本質:它是分擔風險、資金和勞力的共同體。

特權商業公司:地理大發現後,西歐商人開始對美洲、亞洲和非洲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世界市場從此開始逐步形成,國際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大,進入貿易的商品數量和商品種類急劇增加,出現專門從事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的大商業公司,如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這些公司大都由政府授予特權,可以擁有軍隊,代表國家,是一種具有國家職能的特殊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荷蘭在東方殖民地的一切權益,包括強征暴斂、使用奴隸勞動和進行強制性貿易,因此公司收益極大,有時付給股東的紅利竟然超過股本的金額。荷蘭在西方殖民地的貿易由1621年成立的荷蘭西印度公司經營。這家公司獲得了與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以及太平洋島嶼進行貿易的壟斷權,同時還積極從事海上劫掠。

工業公司是技術進步、生產日益社會化的產物。它有利於發揮大規模生產和經營上的各種經濟效益,有利於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專業化協作,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加強生產過程銜接和有利於產品的研究開發,推動技術進步,節約費用。在西方國家,工業公司表現為各種壟斷組織形式,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產物。它最早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先後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以及各種跨國公司。

股份公司是通過發行股票的形式,把分散的貨幣資本集中起來而經營的企業。它必須得到政府的批准,獲得許可證方能成立,它是法人集團,享有法人的權利與義務。股份公司是適應於資本主義生產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它最初出現於歐洲;到19世紀後半期已經廣泛流行於資本主義各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企業規模越來越大,開辦一個大企業往往需要巨額的資本,單個資本家或幾個合夥人很難籌集到必需的巨額資本,但「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8頁),可以把社會上分散的大大小小的貨幣集中成為巨額的股份資本。股份公司分為無限公司和有限公司兩種,前者指股東對公司的債務負有無限清償的責任,不受所認股金的限制;後者指股東對公司的債務只負有有限責任,即只以他所認購的公司股金為限,不涉及其他私人資產。股份公司的成立促進了資本主義大企業的建立和發展。—般來說,由於股份公司生產規模大,可以更迅速地採用新技術,更合理地組織生產,更有效地利用資源,能局部地緩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也可設立股份公司。

[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東印度公司」運作體制的變化體現現代股份公司的演進過程。1600年東印度公司成立,它還遠遠不是—個股份公司,公司所需的資金在每次船隻出航印度時籌集,在船隻返回,一次貿易結束後收取本金和利潤。這種資本的短期化日漸影響著公司的經營。1612年,公司開始不僅為本次航行募集資本,而且為今後的一系列航行募集資本並建立長期賬目。與此同時,由於去印度的往返旅程需要幾年時間,每次的股份不可避免混合在一起,就使得股東們無法隨意退出。由此,1657年,公司確立起了長期資本,這標志著一次重大的轉折,從而保證了企業經營的持續性。這樣,公司可以有計劃地進行購置大型船隻、在海外設置固定商館、支付人員的薪俸、進行一些長期性的投資項目。1688年左右,股份在倫敦交易所上市,完成了從一般公司到股份公司的體制演進。

[「海上馬車夫」]

17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增多。當時,世界各國間的貿易通道主要在海上,哪個國家的造船工業發達,擁有商船的數量和噸位最多,它就能控制東西方貿易,稱霸海洋,從事海外殖民掠奪。船在當時就象陸路運輸的馬車—樣,船就是海上的馬車,哪個國家掌握了海上的馬車,它就是海上的馬車夫。在整個17世紀,荷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荷蘭,在17世紀之前,是西班牙屬地尼德蘭的—個省。「尼德蘭」意為低地,是萊茵河入海處一大片低地的總稱,它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尼德蘭是個富饒的地區,當年西班牙帝國的一半稅收來自這里。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把它看做是自己「王冠上的一顆珍珠」。16世紀末,尼德蘭普遍興起了反對西班牙統治的政治運動和武裝起義。1581年尼德蘭北方七省成立「聯省共和國」,其中以荷蘭省最大,所以又稱荷蘭共和國。

荷蘭獨立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商業、海洋運輸業、金融業非常發達,很快成為西歐強國。當時,荷蘭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廠,全國可以同時開工建造幾百艘船。荷蘭的造船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的造價比英國低三分之—到二分之—。歐洲許多國家都到荷蘭訂購船隻。荷蘭的商船噸位占當時歐洲總噸位的四分之三,擁有1.5萬艘商船,幾乎壟斷了海上貿易。挪威的木材、丹麥的魚類、波蘭的糧食、俄國的毛皮、東南亞的香料、印度的棉紡織品、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荷蘭商船轉運,經荷蘭商人轉手銷售。當時的阿姆斯特丹是國際貿易的中心,港內經常有2000多艘商船停泊。

荷蘭的海軍艦只幾乎超過了英法兩國海軍的1倍。它們在世界各大洋上保護本國商船,並從事海外殖民掠奪。在亞洲,1595年荷蘭人首次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爪哇。不久,荷蘭艦隊便在爪哇和馬六甲海峽兩次打敗葡萄牙艦隊,並且不斷追捕、搶劫中國商船,壟斷了東方貿易。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專門控制這一地區的貿易,還—度侵佔我國的澎湖、台灣。在美洲,荷蘭於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與美洲之間的貿易,並在北美侵佔了一塊殖民地,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即現在的紐約)為中心的新荷蘭。在非洲,荷蘭在東西方交通的咽喉,南非的好望角,修築要塞、營建殖民地,在那裡開辟種植園,保證過往船隻的淡水、糧食的供應。

「海上馬車夫」這個綽號形象地說明了17世紀的荷蘭在商業、海洋和殖民掠奪各方面所擁有的霸權。但是,好景不長,從17世紀中葉,英荷便在各大海洋展開了海上爭霸戰,後來,法國也參與進來。法荷戰爭席捲了荷蘭本土,最終以荷蘭的慘敗而告終。荷蘭從此一蹶不振。

[荷蘭侵佔台灣]

荷蘭在17世紀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明萬曆32年(1604年)八月,荷將韋麻郎率軍艦兩艘偷襲澎湖,伐木作舍,擬長久佔領。明朝總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率兵面責,荷方理屈,於11月退出澎湖。天啟二年(1622年)五月,荷蘭艦隊再次侵佔澎湖。四年二月,巡撫南居益派總兵俞咨皋、守備王夢熊等收復澎湖,擒荷將高文律。荷蘭殖民者強占澎湖陰謀未能得逞,於同年八月轉而侵佔中國台灣島西南部,先在大員建台灣城(荷人稱熱蘭遮城),後又在赤嵌地區建赤嵌城(荷人稱普羅文查城)等城堡,作為軍事侵略統治據點,並使用武力鎮壓高山族,燒毀村社。崇禎十五年(1624年),荷軍又打敗於天啟六年侵佔台灣北部雞籠(基隆)淡水的西班牙殖民者,奪佔了台灣的西南部和北部。

荷蘭在台灣對漢族、高山等族人民施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和剝削。在政治上通過任命漢族和高山族「長老」進行統治;在經濟上將台灣土地全部占為己有,向台灣人民強收高額地租,還徵收各種苛捐雜稅;在文化教育上派基督教傳教士向台灣人民推行奴化教育。荷蘭的殖民統治,遭到廣大台灣人民的多次反抗,其中以清順治九年(1652年)郭懷一起義規模最大。十八年四月,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在台灣登陸,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經過九個多月的戰斗,於翌年二月一日迫使荷蘭侵台長官揆—投降,將其全部趕出,結束了荷蘭在台灣的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

[圈地運動]

在中世紀的歐洲,西起英格蘭,東至烏拉爾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北至丹麥和瑞典南部的廣大平原,大體都盛行敞地制。每年收割後,庄園主和教堂的條田、農民的份地都按慣例撤除各自設置的籬笆、柵欄等物,敞開作為公共牧場。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為庄園主所有,實屬農民共有。

15世紀末葉、16世紀初葉,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進—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最初圈佔公有地,後來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佔農民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該郡土地2%。大部圈佔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佔者是鄉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占圈地總面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莫爾在《烏托邦》(1516年)中,辛辣地指責這是「羊吃人」。

圈地運動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採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佔20英畝以上的農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設。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僱傭勞動者;另—方面,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只有在教區居住—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僱傭。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市場對穀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加。於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連續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鋒王朝最後一次議會(1601年)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於最後廢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繼續採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剝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英格蘭五分之三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於敞地制下,其餘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制的村莊公社已被摧毀。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於是生產關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佔269萬公頃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只應用於公有地,但圈地作為一種運動業已結束。

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生在18、19世紀。德意志、法國、俄國和丹麥的圈地運動主要是通過政府法令實行的。

在圈地運動中,以農民的血肉和屍骨換來了農業資本主義大發展。到19世紀末,約曼農雖有6萬多戶,但作為—個階級已經消失。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農村階級結構已由大地主、資本主義農場主和農業工人組成。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運動的後果是:「自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系……。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切關系,不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僅農業人口的住所,而且農業人口本身,不僅原來的經濟中心,而且這種經濟本身,凡是同農業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相矛盾或不相適應的,都被毫不憐惜地—掃而光。」

[奴隸貿易]

奴隸貿易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長達四百年的奴隸貿易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最可恥的—頁。把非洲的黑奴販賣到美洲,可得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益。1730年拿四碼白布就可以在非洲換取—個黑奴,把這個黑奴運到牙買加,可以賣60到100英鎊。18世紀末,—艘販奴船往返一趟,運300多名黑奴,就可獲利19000多英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都在販運奴隸中大發橫財。1769年殖民者貼出了一張販賣黑人的廣告,原文是:「1769年7月24日,查爾頓,下月3日,星期四,將拍賣94個年輕、健康的黑奴。其中,成年男子39個,成年女子24個,男孩15人,女孩16人。這些奴隸是由戴維和約翰•狄更斯公司剛從獅子山運達的。」由此,我們可以略窺當年奴隸貿易的一斑。奴隸販子捕捉黑人的手法不斷變化。最初他們親自去非洲大陸掠捕,在掠捕過程中,有不少販子被打死打傷,他們就改變策略,讓非洲本地的黑人頭目去捕捉。捉到奴隸後,他們用鐵鏈把奴隸—個個鎖起來,甚至用鐵絲從黑奴的肩胛處穿起來,然後囚禁於籠中,等待運到美洲。奴隸上船後,每個奴隸的身上都要烙上所屬奴隸主的姓名,之後,戴上腳鐐手銬後串上鐵絲,塞進擁擠不堪、污濁的船艙中,根本不考慮奴隸的生命安全。只要奴隸患病,他們就立即把他們扔進大海。販運途中奴隸的死亡率極高。販奴船上常發生奴隸起義。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家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從19世紀初開始,英國就在世界范圍內掀起廢除奴隸制的運動。到19世紀末,販奴運動才基本結束。

[英法殖民戰爭]

英法殖民戰爭包括:奧格斯堡同盟戰爭(1689—1697)、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2—1713)、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根據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訂立的《烏特勒支條約》,英國將法國在北美洲的部分殖民地攫為己有,還從西班牙手裡撈到了直布羅陀以及西屬美洲奴隸專賣權等貿易特權。通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英國進一步奪取法國在北美洲的殖民領地。「七年戰爭」英國勝利後,1763年簽訂《巴黎和約》,英國不僅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還確立了在印度的優勢,並成為海上霸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航海條例]

為了鼓勵發展英國的航海事業和海外貿易,1381年訂立英國最早的航海條例,1485年、1540年又陸續訂立,但都未產生預期的效果。17、18世紀制定的航海條例發揮較大作用。1651年,英吉利共和國政府針對當時英國海上貿易的主要競爭對手荷蘭,又頒布一個航海條例,規定凡是從歐洲運到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送;凡從亞洲、非洲、美洲運到英國或愛爾蘭以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英屬殖民地的船隻運送。英國各港口的漁業進出口貨物以及英國國境沿海貿易的貨物,則完全由英國船隻運送。這些規定排擠了荷蘭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危及荷蘭的海上利益,導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被迫承認這—條例.為以後英國的海外擴張開辟了道路。1661年頒布的航海條例重申1651年航海條例的主要內容,規定某些產品只能運送到英國和愛爾蘭或英國其他殖民地。1665年爆發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戰敗,航海條例稍放寬。1651年以後頒布的航海條例是為了壟斷英國和殖民地的貿易,維持英國殖民地對英國的依賴,限制殖民地的經濟發展。1672、1692年英國政府又先後頒布航海條例。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開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到1849年廢除大部分航海條例。1854年,外國的商船也准許從事英國沿海的貿易。至此,航海條例所規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荷蘭東印度公司]

自1597年滿載香料的荷蘭船隊首航印尼獲得巨利後,荷蘭商人紛紛派遣船隊從事香料貿易。為避免競爭,1602年3月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以建立對香料貿易的壟斷。公司董事會由荷蘭6個有關地區的商會代表組成,日常事務由17人組成的理事會負責,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根據同年荷蘭議會授予的特權狀,公司不僅擁有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間廣大地區的貿易壟斷權,還有從事戰爭、擁有武裝、修建堡壘、發行貨幣、任命官吏、締結條約和設置法官的權力。1610年公司設立印尼總督,統管公司在亞洲的各項事務,並建立東印度委員會輔助總督工作。公司成立初期,主要目標是在印尼建立殖民據點,以壟斷香料貿易。公司使用賄賂、屠殺等手段鎮壓當地人民的反抗,排擠英、葡等國勢力。在17世紀中期完成對香料貿易的壟斷和香料產地馬魯古群島的控制。17世紀60年代,公司活動轉為殖民擴張。到18世紀,公司在爪哇確立了殖民統治,並在蘇門答臘等海岸地區建立根據地。公司在政治上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公司直轄地和藩屬土邦兩種佔領制度。在經濟上實行壟斷貿易和強迫供應,實物定額納稅,咖啡強迫種植和販賣奴隸制。軍事上,實行雇傭兵制度,以雅加達為總部,在重要地區派駐重兵,在殖民據點設防堡壘,同時派出軍隊控制藩屬土邦。18世紀末,由於印尼人民的反抗和英國在海上爭霸中戰勝荷蘭,公司於1800年1月1日正式解散,公司的領地和財產歸荷蘭政府所有。

❸ 1651年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規定凡是出入英國或英國殖民地的貨物都必須由英國船載運。1854年英國廢除了

1651年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規定凡是出入英國或英國殖民地的貨物都必須由英國回船載運。1854年英國廢除答了這一條例。這一變化表明 A.工業革命促進了自由貿易 B.議會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C.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D.貿易中心轉到大西洋沿岸

❹ 為何西班牙殖民地印歐混血人口佔大多數而英國的殖民地卻奉行種族隔離制度,基本上白人佔大多數

西班牙對西印度群島的控制開始於1492年,以哥倫布初次在新世界登陸為起點,接著是西班牙、法國、英國、荷蘭和丹麥在17、18世紀對本地區的瓜分。美國對大安地列斯群島的侵入開始於19世紀初期,並在1898年佔領古巴和並吞波多黎各,以及1917年收買丹麥屬維爾京群島時達到最高峰。隨著卡斯楚1959年的革命,蘇聯開始與古巴合作,造成大國長期捲入西印度群島的歷史。然而,在西印度群島殖民化之前,那裡的前哥倫布時期的民族已經創造出了重要而具有特色的文明。
前哥倫布時期
據估計,在1492年西印度群島的美洲印第安人總數為600萬,大致是今天人口的1/5.有3群不同的印第安人占據著群島∶1.西沃內人(Ciboney),集中在現在屬古巴和海地的島上;2.阿拉瓦克人(Arawak),住在大安地列斯群島和千里達島上;3.加勒比人(Carib),大部分住在千里達島北部和小安地列斯群島上。前哥倫布時期的人口,由於歐洲人帶來的文化沖擊、奴隸苦役和疾病,而大為減少。
考古學家把前哥倫布時期的西印度群島人口按年代順序分成3批∶1.古印第安人(5000~2000BC),是古巴、伊斯帕尼奧拉和千里達沿海地區的狩獵者兼採集者,大概源於中美洲;2.中印第安人(1000~500BC),也是狩獵者兼採集者,但有比較進步的物質文明,從南美洲分布到千里達和大安地列斯群島,他們在那裡的遺族被歸入西沃內人;3.新印第安人∶首先是阿拉瓦克人,他們大約在西元前300年從南美洲進入千里達,並迅速分布到小安地列斯群島和大安地列斯群島,但在西元1000年之後被委內瑞拉遷來的侵略成性的加勒比人從小安地列斯群島上排擠掉。
大安地列斯群島上的阿拉瓦克人各群體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他們的社會結構以稱作酋長的世襲統治者為首,而薩滿師則主持他們的宗教活動。阿拉瓦克人居住在林中開闢地上的村莊里,各村都有自己的首領,也稱酋長。有原本牆壁和棕櫚苫頂的圓形屋環形排列。伊斯帕尼奧拉島上的村莊特別大,人口往往在1,000和2,000之間。阿拉瓦克人各群體還在求生存的技術和技藝上顯示出一致的發展情況。西班牙人當時曾對他們的農業技術和物質文明有深刻印象。
小安地列斯群島上的加勒比人村莊往往位於迎風的海岸上,有免遭突然襲擊的防護設施。他們的社會關系可能比阿拉瓦克人更具有伸縮性,而且他們沒有世襲酋長。不過,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人的物質文明之間卻存在著許多相似點,特別是在他們的輪耕制度方面。他們的房屋是由立柱架子苫著棕櫚房頂建造的,呈橢圓形或長方形。
歐洲人探險和殖民主義階段(1492~1800)
發現
隨著1492年哥倫布的發現之旅,西班牙的殖民定居點集中在大安地列斯群島上,尤其是人煙稠密的伊斯帕尼奧拉島(現為海地和多明尼加共和國)上,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個永久殖民地就建立在那裡的聖多明哥。在科爾特斯(Hernan Cortes)率領下赴墨西哥和在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率領下赴秘魯的兩次重大探險都從聖多明哥出發。他們的成功在1520年代把西班牙的注意力轉到了大陸上,聖多明哥在商業的重要性上很快就被哈瓦那(古巴)和聖胡安(波多黎各)超過了,那時西班牙大帆船的船隊就在那兩處下水,把金條銀塊從「西屬本土」(加勒比海邊緣的大陸)運到伊比利半島。
殖民主義
在歐洲西北部的強權中,就屬英格蘭對西班牙領地的掠奪最為成功。英國人於1623年佔領聖克里斯多福(聖基斯),又於1625年佔領巴貝多。到1655年,當牙買加被攻佔時,英國已在尼維斯、安地瓜和蒙塞拉特建立了殖民地。法國在1635年取得對瓜德羅普和馬提尼克的控制,又在1697年正式並吞聖多曼格(Saint-Domingue,今海地)——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1/3的地區。在1630年代,離現今委內瑞拉海岸不遠的庫拉索(Curacao)、阿魯巴和博奈爾(Bonaire)以及小安地列斯群島北支的聖尤斯特歇斯(Sint Eustatius)、薩巴和聖馬丁等島都變成了荷蘭屬地。整個18世紀,英、法兩國繼續爭奪小安地列斯群島,到19世紀初期,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托巴哥及格瑞納達均已落入英國手中,而千里達則在1802年由西班牙正式割讓給英國。
種植園奴隸制
17世紀後半葉,殖民主義同(以建立金、銀儲備和貿易順差為基礎的)重商主義和使用從西非輸入奴隸勞動的甘蔗種植園相結合。這些帝國體系中的各個體系,目標都在從蔗糖、奴隸和工業製品的貿易體系中榨取利潤。重商主義在18世紀達到了頂峰。
西印度群島白人殖民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殖民者都想帶著他們掙得的財產返回歐洲。18世紀初期,當許多成功的種植園主退休回到英國,留下代理人管事時,不在地主經濟制就完全建立起來了。這些不在地主是西印度群島利益集團中一個重要的元素,該集團是一種結合了來自主要港口的商人、種植園主和國會議員的強大的院外游說團體。西印度群島利益集團在18世紀前半葉操縱了《糖漿條例》和《食糖法》,這些法保護了英國市場上英屬西印度群島的蔗糖。
這種種植園制度創造出一種以種族區別和法律為依據的社會等級制度。在17世紀期間,西印度群島的主要社會階層是自由的白人和黑人奴隸,到18世紀中期,已經出現一個中間的黑白混血人階層。地位和權勢同人群的規模大小成反比,牙買加在19世紀初期,由25,000白人統治著一個有40,000黑白混血人和340,000黑人的殖民地。
19世紀以來的西印度群島
奴隸解放
西印度群島的克里奧爾人社會在1790年代因聖多曼格奴隸起義成功而發生動搖,這次起義的結果是海地於1804年獨立,創立了美洲第一個黑人共和國。1807年英國廢除了奴隸貿易,奴隸制本身也於1833年在英屬西印度群島被廢除。法國於1848年頒布了《奴隸解放法》,荷蘭也於1863年頒布了這種法律。但當英屬、法屬、荷屬的西印度群島都在發生這些變化時,西班牙屬的古巴卻在演變成為奴隸種植園的蔗糖生產者。盡管有英國的海軍封鎖,輸入古巴的奴隸仍然在19世紀後半葉前把該島轉變成為一個主要是黑人和黑白混血人的社會。直到1886年,古巴才制訂了完全的奴隸解放法,而波多黎各比它早13年就完成了這一解放——在波多黎各,煙草比蔗糖更重要,而且奴隸不到人口總數的5%。隨後移來古巴的自由白人,主要是20世紀初期前來從事種植園工作者,再一次將古巴轉變成為一個具有西班牙文化色彩的白人社會。
奴隸解放之後,以殖民主義為基礎的種植園制度和白人優越感仍頑固存在,在西印度群島支撐著極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在民主被蓄意否定的情況下,有色階級和文化階級的並置對比都持續存在著,只有19世紀晚期後的法屬西印度群島是例外。在某些島上,隨著其他一些種族集團的到來,形成了白人、棕色人和黑人的復雜的社會等級結構。
非殖民化
非白人在社會地位上的根本改變是靠了非殖民化,而不是靠奴隸解放。海地人於1804年解放了自己,在1820年代初期就侵入了聖多明哥,把這個幾乎被遺忘的前西屬殖民地合並成一個全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海地。1844年多明尼加人拒絕了海地的霸權並宣布了自己的主權。他們暫時復辟了西班牙的君權,而於1865年完成了最終的獨立。西印度群島中第三個擺脫歐洲強國而獲得獨立的是古巴,時間在1898年,這一事件不僅包括和西班牙的兩次獨立戰爭,還包含了美國的干涉。古巴於1902年完成了脫離美國的正式獨立。
西印度群島各社會,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取得帝國同意而實現非殖民化的,有的是通過取得完全獨立的許可,如大多數英國屬地的情況;有的是通過歸並到母國版圖內,如法屬安地列斯群島的情況;還有的是通過與其母國的聯合,如荷屬安地列斯群島和某些英國屬地的情況。英國仍然保留幾個小的西印度群島附屬國,其中大多對獨立不表興趣,如∶蒙塞拉特、安圭拉、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以及土克斯和開卡斯群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只有海地、多明尼加共和國和古巴是獨立的,而且全部已是或即將成為獨裁國家。當英、法、荷三國開始進行非殖民化時,為了促進民主,英國企圖建立一種島際聯邦,這種聯邦可以比在單一國家有更多的抑制和平衡,並可為小島的非殖民化提供一種方式。這項政策的失敗以及西印度群島聯邦(1958~1962)的崩潰,引起了第一階段的獨立(1962~1966),隨後是與巴哈馬和英國各聯合邦有關的第二階段的獨立(1973~1983),以及英國最終對繼續殘存的一種屬地類型的承認。

❺ 英國頒布<航海條例>對英國產生怎樣的影響

英國經來濟開始崛起。自

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規定商品由本國船舶運輸,嚴禁走私和管制價格等。政府逐漸取消地方關稅,統一國內市場,維護經濟秩序,規范交易行為,包括生產質量標准和規定工資水平,保障廉價勞力供應。

政府批准許多特許貿易公司,商人則利用王權進行壟斷貿易。簡言之,重商主義形成了保護本國產業的關稅政策,斂聚金銀和積累資本的金融政策,鼓勵生產的工商業政策,限制進口和鼓勵出口的外貿政策,低工資低消費的勞工民生政策的政策體系。

這對原始資本積累和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促進作用,帶來了「好日子」:英國經濟開始崛起。

(5)條例半殖民擴展閱讀:

英國航海條例里邊有幾條,全是反自由貿易的:

1、只有英國和殖民地的船可以運送英國貨。

2、貨物從殖民地出來,比如從北美殖民地運出糖,你不能夠運到其他地方去,只能運到英國或者其他的殖民地。

2、它國製造的產品,必須經過英國本土,而不能直接運到英國的殖民地。

沒有強大的民族國家保護,任何地區的財富終將流逝。同時做到在政治上民主和經濟上繁榮的國家在世界上只能有一個。這就是19世紀的英國

❻ 高一歷史,荷蘭,英國是怎樣進行殖民擴張

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一.英、法、荷的殖民擴張
1.英國
16世紀英國海外活動的特點:海盜式的搶劫、販賣黑人奴隸同一般的商業結合。
1588年打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並由此開始在海外積極進行殖民擴張。

英國的擴張在北美:
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還在西印度群島奪取了許多島嶼如牙買加等、馬薩諸塞、倫敦公司在17世紀初向北美移民,1607年建立第一塊殖民地、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
在印度:
1600年英國商人組成東印度公司

2.法國
A.法國地北美進行殖民活動,也同英國一樣開始於17世紀初,主要建立了新法蘭西和路易斯安那
B.在印度,法國在印度東海岸建立了本地治理等殖民據點

3.荷蘭
荷蘭的殖民擴張,幾乎和英國同時
在亞洲(印尼的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台灣,日本)
在非洲(好望角)
在北美(哈德遜河流域,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二.英、法、荷的殖民爭奪
1.英荷之間
英國發布《航海條例》的目的是什麼?結果又如何?
英國1561年的《航海條例》:
……航海乃是謀求本共和國福利與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從此以後,……無論為英國人或別國人的殖民地所生長、出產或製造的任何貨物或商品,如非由屬於本共和國人民所有的任何種類船舶載運,皆不得輸入或帶進英吉利共和國,或……殖民地或領土;……如違反本條例,其全部進口貨物,應予沒收,運載該項貨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應一律沒收。

結果: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改名紐約,荷蘭喪失歐洲強國
地位。

2.英法之間
18世紀英法之間既在歐洲爭霸,又在印度和北美爭奪殖民地.
英法發生七年戰爭(1756-1763)
交戰的結果:
法國戰敗,在印度,法國僅在沿海保有幾個據點,在北美喪失了加拿大以及新法蘭西.
英國由此樹立了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中期)

3.爭奪的結果
結果英國侵佔印度大片領土,法國殖民勢力僅在沿海保有幾個據點。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和新法蘭西英國由此樹立了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中期)

三.殖民主義和罪惡
1.殖民主義政策
殖民擴張的目的是為了殖民掠奪.歐洲殖民者早期的殖民掠奪是通過野蠻血腥的用段實現的.

新航路開辟之後的約一個世紀多一點,以墨西哥為例印第安人口就減少了90%。關於基督教殖民制度,有一位把基督教當作專業來研究的,威.豪伊特曾這樣說過:「所謂的基督教人種在世界各地對他們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採取的野蠻和殘暴的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時期,任何野蠻愚昧和殘暴的人種都無法比擬的。」 引自《資本論》

直接搶奪金銀,掠奪財富、資源和勞動力

2.殖民主義的後果
殖民主義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著卑鄙貪欲、野蠻暴行的歷史,其罪惡是馨竹難書的。

❼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勝利和確立經歷了哪兩大時期各時期的主要國家哪些上

1、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幾個階段
⑴、14—17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興起
①、政治特徵:封建主義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受到沖擊,資本主義曙光顯現。
②、主體內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
⑵、17—19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政治上的重大轉折和變化時期
①、政治特徵:資產階級勢力壯大,加快向資本主義的過渡。
②、主體內容: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封建國家改革、殖民擴張、啟蒙運動。
⑶、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最終戰勝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統治地位的時期
①、政治特徵: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工業資產階級逐漸掌握政權。
②、主體內容: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不同社會思潮出現、資產階級鎮壓革命和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
⑷、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時期
①、政治特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政治生活發生顯著變化,政治局勢相對穩定。
②、主體內容:國家職能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兩黨政治形成、帝國主義侵略擴張。
⑸、一戰——二戰結束,現代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危機時期
①、政治特徵: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發展,法西斯的囂張和反法西斯斗爭。
②、主體內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民主政治不斷發展,革命與戰爭連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聯合反蘇和縱容法西斯侵略,反法西斯聯盟形成
⑹、二戰後——20世紀後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和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加劇時期
①、政治特徵:資本主義世界重新組合,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
②、主體內容: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美國成為世界政治霸主,形成「冷戰」局面、帝國主義推行霸權政策和新殖民主義政策及世界人民的反抗
⑺、20世紀後期,新舊世界政治格局交替和經濟「滯脹」時期
①、政治特徵: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形成。
②、主體內容:殖民體系崩潰,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經濟進入滯脹階段,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2、重大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
⑴、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1566—1581年),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
⑵、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革命,標志著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⑶、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具有民族獨立和資產階級革命雙重性質的革命。
⑷、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1794年),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
⑸、法國七月革命(1830年),推翻了復辟的波旁王朝。
⑹、1848年歐洲革命(1848—1849年),是一次規模巨大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民主革命。
⑺、美國內戰(1861—1864年),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⑻、俄國二月革命(1917年),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⑼、德國十一月革命(1918年),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重要改革和統一運動
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①、西歐宗教改革(16世紀),既是一場反教會斗爭,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
②、英國議會改革(1832年開始),為工業資產階級進入議會打開了大門,標志著工業資產階級政治地位的提高。
③、義大利加富爾改革(1852年),增強了撒丁王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為義大利統一創造了條件。
④、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標志著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⑤、普魯士俾斯麥的軍事改革(1862年),為德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⑥、日本明治維新(1868—1873年),使日本改進了封建落後狀況,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⑦、法國財政改革(20世紀20年代),促進了法國戰後經濟的恢復。
⑧、羅斯福新政(20世紀30年代),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之先河,加速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於美國和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
⑵、資產階級性質的統一運動
①、德意志統一(1864—1871年)
②、義大利統一(1859—1871年)
4、重要文獻
⑴、英國:①《航海條例》(17世紀中期頒布) ②《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通過)
⑵、法國:①《人權宣言》(1789年制憲會議頒布) ②《1791年憲法》(1791年制憲會議頒布) ③《拿破崙法典》(1804拿破崙公布《民法典》,後又公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
⑶、美國:①《獨立宣言》(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 ②《1787年憲法》(1787年頒布)
③《宅地法》(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 ④《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
⑷、日本:《大日本帝國憲法》(1889年頒布)
⑸、德國:《魏瑪憲法》(1919年頒布)
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
⑴、英國:1689年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⑵、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聯邦共和制
⑶、法國:經過反復斗爭,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
⑷、俄國:1861年改革後仍然是沙皇專制君主政體
⑸、義大利: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後,實行君主立憲制
⑹、日本:1889年憲法頒布後,由封建君主政體轉變為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
⑺、德國:1871年完成統一後,實行統一後實行君主立憲政體
⑻、德國、日本、義大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統治
6、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⑴、內容:①、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③、 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形成。
⑵、形成過程
①、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後的西、葡殖民擴張,以及17—18世紀英、法、荷等國的殖民擴張和爭奪,使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17—19世紀初,英、法、美等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開始確立。
②、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由於工業革命的擴展,俄、德、日意、等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資本主義對外擴張變本加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
③、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國主義國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和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7、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
⑴、工場手工業時期:①主要殖民國家:較早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後是英、法、荷等國。②殖民區域:主要是在大洋沿岸。③殖民特徵:海盜式的掠奪。
⑵、工業資本主義時期:①主要殖民國家:除老牌殖民國家外,俄、日、德、美等國也加入殖民行列。②殖民區域:遍布世界各地。③殖民特徵:殖民擴張以爭奪殖民地、搶占原料產地和產品市場為目的;殖民國家間不斷爆發爭霸戰爭。
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①主要殖民國家:幾乎所有帝國主義國家都參加了殖民擴張。②殖民區域:非洲幾乎被瓜分完畢,拉丁美洲成為實際上的半殖民地,亞洲除日本外都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③殖民特徵:以商品輸出為主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企圖從政治上瓜分殖民地。
8、資本主義政治思潮
⑴、文藝復興運動:①時間:14—16世紀。②主要社會思潮:人文主義。③性質: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④代表人物:馬基雅維利、莫爾等。
⑵、啟蒙運動:①時間:18世紀。②主要觀點:批判專制王權和封建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③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網路全書派等。
⑶、保守主義思潮:19世紀初到19世紀中期形成,代表土地貴族和保守勢力的利益,反對工業社會,主張控制資本主義發展。
⑷、自由主義思潮: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對國家干預經濟,反對社會革命,主張改良。如19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革命和改革運動、1848年歐洲革命、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南北戰爭、德意志統一、日本明治維新。
⑸、社會主義思潮: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反對資本主義制度。
⑹、民族主義:主張建立各民族統一的主權國家。其一是是屬於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范圍的運動,就是爭取民族自強與振興,加強民族凝聚力的運動。如德意志的統一。其二是反對外國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即被壓迫民族的反抗斗爭,一種是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獨立運動,如波蘭反抗俄國統治的民族起義,另一種是發展程度較低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以19世紀中期的亞洲革命風暴為典型。
9、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內戰爭
⑴、英國兩次內戰(1642—1648年)
⑵、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
⑶、法國與歐洲反法同盟的戰爭(1792—1793年)
⑷、德意志三次王朝戰爭:①1864年對丹麥戰爭;②1866年普奧戰爭;③1870年普法戰爭
⑸、日本武裝倒幕(1863—1867年)和「二•二六兵變」(1936年)
10、資本主義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變化
⑴、17世紀初,荷蘭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法俄等國仍然是封建國家。
⑵、17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大陸以封建制度為主體。這一階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歐洲。
⑶、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歐洲主要國家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美日雖然勢力大增,但歐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動。
⑷、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過渡,政治制度日趨完善,美日日漸強大,向歐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戰。
⑸、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團,最終反法西斯聯盟戰勝法西斯集團。
⑹、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組,歐洲在資本主義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新的資本主義世界政治格局。
⑺、20世紀90年代後,資本主義世界逐漸形成了美日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1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狀況
⑴、英國
①、概況:a.16世紀宗教改革,成立英國國教,後出現清教徒運動。b.1640—1688年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c.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d.18世紀初,形成內閣制。e.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擴大了政治權利。f.19世紀後半期,自由黨和保守黨交替執政。g.一戰後,自由黨衰微,形成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局面。h.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i.1949年加入北約。j.1986年加入歐共體。
②、特點:a.議會制度比較完善。b.長時間推行兩黨政治。
⑵、法國
①、概況:a.16世紀法國宗教改革,以天主教為國教。b.17世紀中後期到18世紀前期,路易十四改革。c.1789—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d.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1791年頒布憲法,建立君主立憲制。e.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f.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拿破崙法典》。g.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h.1930年建立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i.1848年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j.1852年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國。k.1870年9月4日革命後建立第三共和國。l.1946年建立第四共和國。m.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國。
②、特點:a.革命運動發生最多的資本主義共和國。b.政局不穩、政權更替頻繁。c.共和制與君主制經過長期斗爭,最終確立共和制。
⑶、美國
①、概況:a.1775—1783年獨立戰爭,美國獨立。b.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c.1787年憲法確立三權分立的聯邦共和制。d.1861—1865年內戰,1862年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e.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共和黨與民主黨輪流執政。f.向帝國主義過渡完成後,兩黨差別消失。g.1933年羅斯福新政。h.1946年杜魯門主義出台,實行「冷戰」。i.二戰後,成為世界政治霸主。
②、特點:a.政治民主化程度較高。b.較長時間占據世界政治霸主地位。
⑷、日本
①、概況:a.1192—1868年,幕府統治時期(鐮倉、室町和德川幕府)。b.1868年武裝倒幕,成立明治維新政府,建立君主政體。c.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建立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d.20世紀30年代建立法西斯專政。e.二戰後,消除封建勢力,實行政治改造和民主改造,建立民主制度。f.70年代後,政治勢力壯大,與美、歐共體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②、特點:a.具有濃厚的封建軍事性。b.天皇專制長期存在,民主政治發展水平低。
⑸、德國
①、概況:a.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盛行。b.16世紀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c.18世紀中後期,腓特烈二世改革。d.1848年柏林革命。e.19世紀中期,德意志統一運動,建立二元制的君主立憲帝國,即第二帝國。f.1919年十一月革命後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g.1919年建立魏瑪共和國,是以《魏瑪憲法》為基礎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h.1933年建立法西斯專政。i.二戰後被四國分區佔領,後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j.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
②、特點:a.較長時期處在分裂狀態。b.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殘余有較大影響,富有侵略擴張性。
⑹、俄國
①、概況:a.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沙皇專制鞏固。b.1861年農奴制改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c.一戰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d.1905年革命。e.一戰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②、特點:a.有濃厚的封建性和對外擴張性。b.沙皇專制長期存在,民主政治水平低。
⑺、義大利
①、概況:a.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潮發展。b.19世紀中期統一運動,王國成立。c.1922年建立法西斯專政。
②、特點:a.長期處於分裂狀態。b.政治民主化程度低。

熱點內容
南通法律顧問招標 發布:2025-07-12 13:25:02 瀏覽:598
社會與法2017新 發布:2025-07-12 13:23:59 瀏覽:553
福建省法律援助電話是多少 發布:2025-07-12 13:18:09 瀏覽:811
株洲法官受賄 發布:2025-07-12 13:14:21 瀏覽:676
英劇同性警察和律師 發布:2025-07-12 13:14:08 瀏覽:581
婚姻法2015年10號文件離婚 發布:2025-07-12 13:05:53 瀏覽:560
法院布告死刑 發布:2025-07-12 12:59:05 瀏覽:788
鍾敏律師 發布:2025-07-12 12:53:53 瀏覽:616
社會與法消矢的 發布:2025-07-12 12:52:23 瀏覽:699
民事訴訟法刑事執行移交 發布:2025-07-12 12:39:16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