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相關法律知識
⑴ 與大學生有關的法律法規
這個問題你可以去 網路`shu"110 "然後在出來的第一個網站的法規庫看看
⑵ 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應注意哪些相關法律
勞動法,合同法,
注意下列幾項,
一,應當約定將要工作的崗位,及相關工資待內遇,
二,工作的期限容,
三,遇到糾紛解決的辦法,
四,工作中,單位對個人的權利限制部分,應當格外注意,如限制競爭,保密條款等,
五,應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最好能到相關的勞動管理部門備案,
⑶ 大學生就業,有哪些法律風險
現在大學生在工作中碰到的最多問題就是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
簽合同問題版,試用期問題。權
待遇、福利問題,交四金、終和保險之類。加班問題。
離職辭退牽涉到的問題。
目前受侵犯最多的就是工資追討問題了。如何避免及如何維護,仲裁,起訴。
的確值得寫出來供大學生們參考,非常有意義。
⑷ 大學生法律小常識
法律小常識一
1.如果你在街頭看到有人兜售小國旗,你一定要知道這種小國旗是違反法律規定的,是不允許使用的。如果你僅僅是想裝飾你的案頭或房間,那麼請你使用鮮花,而不要使用國旗。
2.如果你現在還很年輕,卻很關心年老後的退休金問題,那麼你首先應該關心的是你的單位是否已依法參加了社會保險。社會保險將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
3.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你的家庭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採取了人工授精的方法生育了孩子,那麼這個孩子當然就是合法的婚生子。你必須充分保證他的一切權利得以實現,不能以任何借口剝奪之。
4.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司法人員,他張口就自吹自擂有通天的本領,並且步步緊逼向你要錢要物非要幫你辦什麼事不可,那麼這個人可能就是冒牌貨,你要當心了。
5.如果你下班回家發現被盜,你的第一個任務是馬上報案,然後等待公安人員勘查現場。你千萬不要急著去看家裡丟了什麼東西而貿然闖入,有時候破案的線索就在那些很容易被破壞的蛛絲馬跡中。
6.如果你接受了父母的大筆饋贈,最符合法律的做法是讓你的父母給你寫下字據。因為將來一旦有糾紛,法律可只認證據。
法律小常識二
1.如果公安人員在執法活動中違反法定程序或者濫用職權、刑訊逼供、徇私舞弊,你可以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是公安機關的信訪部門。
2.如果你要打官司,至少該了解以下幾種案件的收費情況。離婚案件,每件10元至50元,涉及財產分割超過萬元的,超過部分按1%繳納。侵害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案,每件繳納50元到100元。財產案件,以爭議金額的百分比繳納。千元以下,每件50元;千元至5萬元,按4%繳納;5萬元至10萬元,按3%繳納;百萬元以上,按0.5%繳納。勞動爭議案,每件30元至50元。
3.如果你面臨著一場因你缺席而判決的對你不利的官司,那麼你可以提出證據證明法院傳喚方式不合法,即沒有用傳票,或者傳票沒有依法定方式送達給你,法院送達傳票必須有回證。你以此為理由提出申訴,就可能贏得法院重審此案。
4.如果你是位女性,當你在公共場所受到騷擾時,你要義正詞嚴地大聲抗議。膽怯和忍氣吞聲只能引來更肆無忌憚的騷擾。
法律小常識三
這些招聘行為被禁止:
1.提供虛假招聘信息;
2.招用童工和無合法證件的人員;
3.向求職者收取招聘費用;
4.向被錄用人員收取保證金或抵押金;
5.扣押被錄用人員的身份證等證件;
6.以招用人員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或進行其他違法活動;
7.以性別、民族、種族、宗教信仰為由,拒絕錄用或提高錄用標准(國家規定不適合從事的工種和崗位除外)。
⑸ 跟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專和國社會保險法》,《中屬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建立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育和培訓體制。大學生就業難並不完全是總量過剩的問題,而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正規的教育體制也應該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不同類型的高校應有不同的定位,不能把全國所有相同專業的學生,都定位在同樣的需求層次上。
(5)大學生就業相關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一般來說就業協議是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關於將來就業意向的初步約定,是對雙方的基本條件以及勞動合同的部分內容的大體認可,是編制畢業生就業方案和雙方訂立勞動合同的依據;就業協議涉及到了學校、畢業生、用人單位三方,而勞動合同只適用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
就業協議不涉及畢業生到用人單位報到後應有的權利與義務,而與此相關的勞動報酬、勞動保護、工作內容、勞動紀律等事項都將在勞動合同中具體呈現。所以千萬不要誤把就業協議當成了勞動合同。
⑹ 與大學生相關的法律,具體一點
大學生生活 - - - 《民法通則》、《刑法》這兩部法律貫穿日常生活。
大學生就業 - - - 《勞動法》《合同法》覺得大學生最需要掌握這兩部法律,因為很多用人單位很不道德,要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大學生讀書 - - - 《知識產權法》為什麼強調這個法,因為很多大學生有自己的專利或者論文,要學著保護自己的權益。
⑺ 生或者剛畢業的大學生應該了解哪些法律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回國民法》。答
《治安處罰法》和《刑法》是我們身邊的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高壓線,千萬不能碰,不然會後悔終身。
《民法》也與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一般的民事糾紛能按照《民法》找到解決的方法。
能問這樣的問題,說明你是一個有素養的人,好好學習生活。祝你愉快。
⑻ 大學生畢業就業應該注意哪些法律問題
一、就業法律風險管理的事前防範
(一)規劃職業生涯,為就業奠定基礎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在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藉助職業生涯規劃,可克服求職時遇到的困難和阻礙,避免就業風險。日前,上海就業促進中心調查發現,4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最大的就業困惑是缺乏明確的求職目標和規劃。②教育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項目專家周其洪指出:「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來說越早越好,早一些認識自己,明確方向,就能打有準備的就業之戰。同時,職業生涯規劃還有助於拓寬視野和就業渠道,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緩解就業的心理壓力。」③對大學生來說,只要確立了人生的追求目標、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就能樹立起價值判斷的坐標系,理性分析所應聘的職位是否與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人生規劃相一致,從而不被世俗潮流蒙蔽,識別就業陷阱破綻,規避法律風險。
(二)客觀評估自身能力,明確擇業標准
定位不準是大學生在就業中產生法律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生風華正茂,一方面很容易高估自己,另一方面沒有明確的標准,盲目求職,必然會存在一定風險。大學生在就業時,一定要客觀評估自身能力,保持相對冷靜的意識、平和的心態,為自己設定一個心理底線;要明白求職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尋找一個奉獻才華、收獲成長的平台,要把單位的發展和自己將要做的工作放在首位,而將利益放於次位,這樣才能客觀地審視就業風險。同時,不要過分追求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接受用人單位提出的一些不平等條約,或者因過分追求單位的表面光環而放棄對自身權益的爭取和保護。
(三)掌握法律常識,增強法律意識
根據央視東方時空欄目調查發現,有55%的大學生遭遇過就業陷阱④,這一數據說明了就業過程中侵權現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還是大學生缺乏法律支持。因此,要預防和控制就業風險,大學生在求職前應主動了解國家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如《合同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草案)》和勞動部制定頒布的《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人事部制定頒布的《人才市場管理規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頒布的《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等,做到知法用法,提高自己的求職素質和獨立思考能力,明確用人單位的做法是否合理合法;對於潛在的法律風險,提前做好應對方案。
⑼ 大學生就業的法律法規
大學生就業權是指法律規定或認可的大學生所享有的與就業有關的權利的總稱,包括平等版,自由地權獲得就業機會,依法保有所獲得就業機會的權利以及公平待遇權等.目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權益被侵犯的事件時有發生,而大學生就業權的法律保護不力
⑽ 現在大學畢業生相關的法律
一、如何簽定勞動合同
我國的勞動法規定,勞動合同應該是以書面形式訂立,但是目前仍然有許多的用人單位逃避約束,以各種各樣的借口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對此,有關專家對勞動者提出兩條建議,與其任人宰割,不入趁早遠離這樣的單位,已經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依法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舉報
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
《勞動法》第十九條規定,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並應具備七個方面的條款。勞動合同除包括此七個方面的必備條款外,當事人還可以協商約定其他內容,即我們上期文章中提到的約定條款。法定條款與約定條款不同,某些條款受到法律法規的嚴格限制,甚至對條款的內容都作了具體的規定。這些法律規定從勞資間強弱失衡的現實出發,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勞動者的權益。
具體而言這七個方面的內容如下:
勞動合同的期限。即勞動合同從哪一天開始到哪一天結束。目前就期限來說,我國的勞動合同可以分為有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以及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在白領當中,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比較普遍。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明確勞動合同的開始期限和終止期限。但是,已經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十年以上的白領,同樣可以要求與用人單位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應明確勞動合同的開始期限及終止條件。
工作內容。即所從事的工作和工作崗位。應當盡量明確地書寫工作和崗位,做到定崗定位。因為崗位的設定直接關繫到勞動者是否能夠勝任工作、是否負有保密責任以及以後續訂合同時是否可以約定試用期等一系列問題。
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很多人在閱讀勞動合同時往往不太注意這部分,實際上一般來說這部分恰是勞動合同的最大板塊,其內容幾乎涵蓋了半部《勞動法》,第四章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第六章勞動安全衛生、第七章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第八章職業培訓、第九章社會保險和福利等規定都具體反映在這一部分。
勞動報酬。應寫明勞動報酬的具體數額或計算方法及支付日期,並明確該勞動報酬是稅前還是稅後一般就可以了,其它不是很重要。
勞動紀律。勞動法中沒有過多的規定,勞動合同一般也只做原則性規定,主要反映在企業內部規章制度中,勞動者對此也應做詳細了解,因為這涉及日後解除勞動合同的理由是否成立等。
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應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訂立,對不符合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不發生終止勞動合同的效力。有的用人單位將勞動法律法規規定的解除條件約定為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從而規避應承擔的解約的補償責任,這種約定是違法的,即使約定了也是無效條款。
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根據《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的規定,勞動合同中對勞動者違約金的約定只能包含違反服務期約定的和違反保守商業秘密約定的兩類。其他約定均屬無效約定。
以上七個條款是勞動合同生效的法定要件,但是勞動合同的無效不等同於勞動關系的無效。即使勞動合同在形式上存在缺陷,但是只要有勞動關系存在,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仍然受保護。
注意事項:
1、簽約單位的合法性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應仔細察看企業是否經過工商部門登記以及企業注冊的有效期限。否則,所簽訂的勞動合同是一份無效合同。
2、勞動合同應依法訂立只有主體合法、內容合法、形式合法、程序合法的勞動合同才能產生法律效力。 不合法的勞動合同,屬於無效合同,不受法律承認和保護。
3、合同雙方地位的平等性在勞動合同訂立的過程中,勞動者與企業之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只有做到地位平等,才能使所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公正性。
4、合同的訂立必須採取書面形式勞動合同都有一定的期限,而且勞動關系非常復雜,涉及諸多內容。採取書面形式使權利義務明確具體,有利於合同的履行。一旦發生爭議,也有據可查,便於爭議的解決。
5、合同的具體性勞動合同字句要准確、清楚、完整、明白易懂,不能用縮寫、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達,否則就可能在勞動執行過程中產生誤解或曲解,從而帶來不必要的爭議,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造成損失,也為合同爭議的處理帶來困難。
另外還有特殊的法定必備條款,這是法律要求某種或者某幾種勞動合同必備的條款,有的勞動合同由於自身的特殊性,立法之中特別要求除了規定一般的法定必備條款之外,還必須規定一定的特有條款,例如,根據我國《中外台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現定》和《私營企業勞動管理暫行規定》的規定,中外台資企業勞動台同和私營企業勞動合同中應包括工時和休假條款。
根據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勞動者收取定金,保證金或抵押金。違反規定的,應由公安部門和勞動行政部門責令用人單位立即退還勞動者本人。另需指出的是,社會保險在我國屬法定保險,因而未被列八合同必備條款。
二、試用期如何約定?
試用期,顧名思義就是勞動關系的試驗階段,但絕非是用人單位對勞動老的單方 「試用。試用期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為不相互丁解、相互約定的考察期。在這段期間內,用人單位考察員工的工作能力,員工也考察用人單位的情況,是雙方互相試用的過程。
試用期作為勞動關系的特殊階段,也是勞動糾紛的高發區。《勞動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具體來說就是,勞動合同期限不滿六個月的,不設試用期;勞動合同期限在六個月到一年的,試用期最長不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在一至三年的,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三個月;勞動合同期限在三年以上的,試用期最長不得起過六個月。
有理由退工。依照《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在試用期內,用人單位必須有證據證明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時,方可單方解除勞動合同。也就是說,用人單位承擔的是完全的舉證責任。
無理由走。依照《勞動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內只要「通知」單位就可以解除勞動台同,無須提供任何理由。
試用期合同無效。根據《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現定:」勞動者被用人單位錄用後,雙方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應包括在勞動合同期限內。這就是說,試用期不是勞動合同中的法定條款,可以約定也可以不約定。而如果約定試用期,則只能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勞動合同是試用期存在的前提條件。不允許只簽訂試用期合同,而不簽訂勞動合同。這樣簽定試用期合同是無效的,但「試用期」合同的無效,並不導致勞動法對勞動者的保護失效。
三、最低工資及勞動時間如何規定?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最低工資規定》揖出,在正常情況下,用人單位應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除去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所得工資,在夜班、高溫、井下、有毒等特殊條件下享受的津貼,以及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享受的福利待遇(包括個人繳納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伙食補貼、上下班交通費補貼、住房補貼等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等)外,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對於違反規定的,勞動保障部門將責令用人單位按所欠工資的1-5倍支付勞動者賠償金。最低工資標准一般考慮城鎮居民生活費用支出,職工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職工平均工資、失業率,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
《勞動法》還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起過8小時,平均每周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如果用人單位因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超過1時:「因特殊原因 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超過3時,但是每月不超過36小時」。也就是說,對企業違反法律、法規強迫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勞動者有權拒絕。
四、簽約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目前,高校使用的就業協議書是由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統一制訂的,由學校、畢業生、用人單位三方共同簽署後生效。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權威性,是學校制訂就業方案、用人單位申請用人指標的主要依據,對簽約的三方都有約束力。有些用人單位從自身工作考慮也制訂了條款不一的就業協議或就業合同,有的是由學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共同簽署,有的則只有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方,沒有學校意見欄。由於現在就業形式嚴峻,許多畢業生在簽定教育部協議書的同時還要被迫簽定條件苛刻的合同,而它們之間有時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有必要提醒畢業生注意以下問題。
1、簽約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也是一個法律行為,因此簽約前的了解洽談十分重要。畢業生應詳細了解用人單位的情況,一般包括單位的規模、效益、管理制度等;單位的隸屬也很重要。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一般都有人事接收權;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則需要經過人事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審批才能招收職工,協議書上應簽署他們的意見才能有效。畢業生還應對不同地方人事主管部門的特殊規定有所了解,除協議書外,如北京市非本地生源進京還應經過市人事局大學生處的審批,上海市、廣東省、福建省等也有類似的規定。
2、簽約的一般程序為:畢業生持用人單位的接收函到院系領取教育部就業協議書,先由畢業生、院系在協議書上簽署意見後交用人單位,由用人單位簽署意見後再交給學校,學校簽字後協議書生效。
3、一般到用人單位報到後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要簽定勞動合同書,因此在簽約前了解合同書的內容是十分必要的,尤其重要的是合同書的工作年限和待遇。畢業生應向招聘人員索要樣本或復印件,以免報到後發生糾紛,遭受很大損失。
4、為避免到用人單位報到後發生糾紛,簽約前達成的收入、住房和保險等福利待遇最好在協議書中寫明。如果報考了研究生或准備出國,應事先向用人單位講明,並寫在協議書中。有些畢業生向用人單位隱瞞這些情況,這是不可取的,也會帶來許多麻煩。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遇到問題而猶豫不決時,應及時向學校主管就業的老師詢問,徵求他們和父母的意見,經過深思熟慮後方可簽約。
五、畢業生報到時用人單位拒絕接收怎麼辦
國家規定:」經過協商落實和國家畢業生分配主管部門審批的畢業生分配計劃必須認真執行,未經高校和用人單位雙方復議並報地方主管部門批准,學校不得隨意改派畢業生,用人單位不得接收和退回畢業生」。當遇到用人單位拒絕接收時,畢業生應主動向用人單位說明情況,不要與對方爭吵,更不要貿然返校,應及時與學校取得聯系,由學校分清責任,按有關規定妥善處理。
若屬因學校工作失誤造成計劃不落實,誤派畢業生的,應由學校負責提出調整意見報批。由於用人單位發生重大變化(如撤並、破產、倒閉等),無接收能力的,應及時與學校協商,合理調整。若是用人單位對畢業提出難以達到的不符合政策規定的過高要求,則不能作為退人理由。屬於畢業生本人身體有病而提出退回的,若是學生在校期間就有傳染病史,精神病史,用人單位不知道,持畢業生報到時才被發現的,應允許提出退回;若是報到後才患病的,應按在職人員病假的有關規定處理。
六、發生勞動爭議如何處理
1、協商解決。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就爭議事項進行商量,使雙方消除矛盾,找出解決爭議的方法。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並有權申請調解或仲裁。
2、企業調解。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企業調解達成協議的,製作調解書,雙方當事人應自覺履行(此協議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如果從當事人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未達成協議,則視為調解不成。當事人可以在規定的期限60至90天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另外,當事人不願調解或調解達成協議後反悔的,也可直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3、勞動仲裁。勞動爭議一般由所在行政區域內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當發生爭議的單位與職工不在同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地區時,由職工當事人工資關系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處理。如果當事人任何一方對裁決不服,則應在收到裁決書15日內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和裁決書應當依照規定的期限履行。
4、法院判決。當事人任何不服裁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法院將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程序進行。首先對雙方當事人進行民事調解,如果雙方當事人就勞動爭議達成協議,法院將制定民事調解書,調解書一經送達當事人立即生效,與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果調解不成,法院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出書面判決。原被告任何一方對判決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自收到判決書起15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七、遺失《報到證》怎樣申請補發
《報到證》是畢業生就業中十分重要的銜接手續:學校憑上報審批的畢業生就業計劃和《報到證》派遣畢業生,畢業生須持《報到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到用人單位報到,用人單位憑《報到證》辦理接收畢業生的手續。
畢業生派遣後《報到證》遺失的,應當由本人提出申請,畢業生所在學院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簽署意見後,到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辦理補發手續。戶糧關系遺失的,按照上述規定和戶糧關系補辦的有關規定到學校戶糧管理部門辦理。由於遺失證件而引起的後果由畢業生本人承擔。
八、畢業生的戶口關系如何轉移
畢業生戶口關系的轉移,由學校戶口管理部門到轄區公安機關按規定辦理,公安機關按《報到證》上標明的就業單位地址遷移戶口。畢業生不得自行指定遷移地址。領到戶口遷移證後,畢業生應仔細核對並妥善保管,不要折皺污損,更不能丟失,有錯漏不能自行塗改,否則作廢。到工作單位報到後,持戶口遷移證和報到證及工作單位證明到轄區公安部門辦理戶口遷移手續。
對畢業離校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本人要求戶口和人事檔案保留在學校的,按規定保留兩年。在此期間,檔案管理機構對保管其檔案免收服務費用;本人要求將戶口轉回入學前戶籍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應當按照戶籍管理規定為其辦理落戶手續。檔案可轉入戶口所在地人事檔案管理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