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法律關系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法律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1-31 18:54:12

A. 民事法律關系的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違反約定或者法定義務所產生的法律效果,狹義的民事責任,即是民事義務,廣義的民事責任還包括使用強制執行的公力救濟。與其他法律責任相比較,民事責任有如下特徵:
(1)民事責任是不履行義務的法律後果。在行為規范中,應當實施的行為,屬於義務而非責任,只有當事人不法地不履行義務時,方發生責任。因此,責任存在於裁判規范中,司法機關是依裁判規范而非行為規范課以當事人責任。
(2)民事責任屬於公力救濟。責任對應的是公法上的制裁,義務對應的是私權,民事責任的判處和執行依賴於國家公權力。
(3)民事責任的效果,是救濟權人得以公力救濟方式訴請執行機關予以強制執行。凡權利入以自己力量實施的救濟,屬自力救濟,公力救濟所實施的強制執行,即是民事責任。 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了十種具體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具體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和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如果按一定標准,對這些責任形態作學理上劃分,民事責任可以作如下分類:
(1)合同責任、侵權責任與其他責任。這是根據責任發生的原因與法律要件不同而作的劃分,我國民法通則將民事責任區分為「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侵權的民事責任」及其他民事責任。
合同責任,是指違反合同義務產生的責任;侵權責任,是指因侵犯他人的財產權與人身權產生的責任。其他責任就是合同責任與侵權責任之外的其他民事責任,如不履行不當得利債務、無因管理債務等產生的責任。
(2)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這是根據民事責任是否以財產方式救濟所作的區分。
財產責任,是指民事責任人以負擔財產上不利後果,補償受害人損害的民事責任,如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以及修理、重做、更換等。非財產責任,是指由責任人以非財產方式承擔預防或消除受害人損害後果的民事責任,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3)無限責任與有限責任。在財產責任中,根據債務人對其財產所負債務的責任形態劃分,財產責任可分為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無限責任,是指債務人以其全部財產對其債務所負的責任。易言之,債務人之所有財產為債權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對其債務,原則上應負無限責任,債務人之所有債權人,不論其債權發生的先後,均以平等的地位受清償,即所謂債權平等。有限責任,是指債務人僅以特定財產為限,對其債務所負的清償責任。在債務人承擔有限責任,而其特定財產不足以滿足債權時,可不以其他財產負清償責任。債務人對債務負有限責任,對債權實現甚為不利,故負有限責任之債務須以法有明定為限,否則即應負無限責任。我國現行法對有限責任的規定,主要有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股東對公司所負債務的有限清償責任和繼承法規定的繼承人對被繼承人債務的有限清償責任。
(4)單獨責任與共同責任。單獨責任是指由一人單獨承擔的民事責任,共同責任是指有兩人以上共同承擔的民事責任。共同責任屬於單方的多數人責任,如果雙方都有責任,則謂混合責任。根據共同責任的多數人之間對於責任的關聯度,可將共同責任區分為按份責任和連帶責任。
按份責任是指多數當事人按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各自承擔一定份額的民事責任,各責任人之間沒有連帶關系。按份責任,是各責任人僅就自己所負擔的責任份額承擔責任,當其所承擔了所負的責任份額時,其民事責任即告完成。所以,按份責任實際上是將同一責任分割為各個獨立的部分,由各責任人各自獨立負責,所以又稱分割責任。至於按份責任中各個責任人之間責任份額的大小與多少,由法律規定或者通過當事人自行約定。法律沒有規定或當事人沒有約定的,推定各責任人承擔相同的份額。
連帶責任是因違反連帶債務或者共同實施侵權行為而產生的責任,各個責任人之間具有連帶關系。所謂連帶,就是各責任人都有義務代負其他責任人應負擔的責任份額,在權利人提出請求時,各個責任人不得以超過自己應承擔的部分為由而拒絕。承擔超過自己份額的責任人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請求予以補償,亦即在連帶責任人內部還是有份額的。連帶責任是一種加重責任,只有在法律直接規定或由當事人約定時方能適用。
補充責任,是指在第一責任人的財產不足以承擔其應負的民事責任時,負補充責任的人對不足部分承擔的責任。補充責任與連帶責任不同,補充責任人是第二責任人,在第一責任人未承擔責任前,享有抗辯權。
(5)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這是根據責任的構成是否以當事人的過錯為要件進行的分類。
過錯責任是指因行為人過錯導致他人損害時應承擔的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的規定,一般侵權責任以當事人有過錯為要件。過錯責任中還有一種特殊的謂之推定過錯責任,其與一般過錯責任不同之處,在於訴訟中由原告證明自己無過錯,否則推定其有過錯。
無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只要給他人造成損害,不問其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應當承擔的責任,也稱不問過錯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責任,例如高度危險作業的責任、環境侵害責任就屬於無過錯責任。
公平責任是指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無過錯,而又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則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的責任。

B. 民事法律關系。

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做出真實意思表示或者通過行為,形成的法律關系,為民事法律關系;其主要特徵是,具有平等性、自願性。

C. 民事法律關系具體有哪些

民事法律關系是民事主體之間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對象( 客體) 而發生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現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法律關系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不是人和物的關系。盡管在財產關系中其標的常常是物,但法律關系的內容一權利和義務,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不是發生在人與物之間。經民法確認的民事法律關系分為財產法律關系和人身法律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是指由民事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也就是由民事法律規范所確認和保護的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有廣狹二義:

廣義

廣義的民事法律關系是指民法調整社會關系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意義的社會關系;

狹義

狹義的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具有以下特徵:

(一)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一般是自願設立的;

由於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按民法規范確立的法律關系也就只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同時,民事法律關系不僅符合國家的意志,更體現著當事人的意志,一般是由當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願設立的。只要當事人依其意思實施的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所設立的法律關系就受法律保護。

(二)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但主要是財產關系;

(三)民事法律關系是基於民事法律事實而形成的社會關系;

(四)民事法律關系是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

民法調整社會關系是賦予民事主體權利和義務,因此,民事法律關系也就是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一經確立,當事人一方即享有民事權利,而另一方便負有相應的民事義務。

(五)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補償性和財產性。民法調整對象的平等性和財產性也表現在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手段上,即民事責任以財產補償為主要內容,懲罰性和非財產性責任不是主要的民事責任形式。

D. 以下幾種關系是否為民事法律關系為什麼

民事法律關系在民法復上有特殊制的含義,那就是合法有效能夠產生權利義務的民事關系。
0,因此,親戚關系,是屬於親屬法的內容。分為血親和姻親,基於出生的事實或者婚姻關系產生。比如你的父母在你未成年以前撫養你的責任,就是基於血親的親屬關系。
1,戀愛,朋友,師生三類在民法上都是同樣不受民事法律調整的。這叫事實關系,僅僅是戀愛朋友,師生,是不同產生權利義務的。比如老師教學生是學生和學校之間的關系(比如老師不給你上課,他是對學校承擔責任的,而不是對你)。朋友送你禮物是送禮物才產生的法律關系。在這些關系中,任何一方沒有法律上必須對方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的要求。
2,回答完畢。

E. 簡述民事責任的本質

一 民事法律責任概述
(一)民事責任的涵義
1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合同或不履行其它民事義務,由此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依法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2 民事責任是民事法律責任的簡稱,它指的是民事主體因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具有強制性財產性和補償性等特徵。
3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應依法承擔的後果。
4 民事責任,指民事主體因違反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的民事義務,侵害其他民事主體的財產或人身權益,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5 民事責任的責任一語,其意指不履行法律義務因而應受某種制裁,相當於liability。
6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義務主體違反法律規定的或者合同約定的民事義務,侵害民事權利主體的民事權利,依民法之規定而產生的一種法律後果。
7 所謂責任,於日爾曼法上,為服從攻擊權之義。蓋謂於債務不履行時,得訴之強制手段,要求債務之滿足,損害之賠償及復仇者也。
8凡因人為因素引起損害時,被害人得以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向加害人請求損害賠償,稱為民事責任
9「責任者,則系義務不履行之擔保」,並指出責任概念之演進:「早期—→以「人」(人格、身體)作為擔保,是為人責。發展後—→以物(財產)作為擔保,是為物責。從而產生債法上一項基本原則—→『債務人之所有財產,是為所有債權人之總擔保。』而所謂物責,即以債務人之財產,擔保債權之實現」。並進一步指出擔保的方式有:一般擔保和特定擔保。一般擔保是指債務人之所有財產為所有債權人之總擔保。特定擔保分為人保和物保。人保(仍為物責)包括債務保證和人事保證。物保包括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
10民事責任是指法律對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人強加的使受害人在沒有受害時所應置身的狀態的義務。
11民事責任,亦即民事法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12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違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13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合同義務或法定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14民事責任「是由民法規定的對民事違法行為人所採取的一種以恢復被損害的權利為目的並與一定的民事制裁措施相聯系的國家強制形式。
綜合分析以上觀點, 關於民事責任的概念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也有多種定義,總體上看可分為擔保說(實質上是義務說)和後果說(當然也有學者持另外觀點認為民事法律責任一詞蘊涵不同的語詞定義,一為本義,一為引申義。引申義的法律責任,就是一般法律義務。本義的法律責任則是義務人不履行一般法律義務所導致的由國家直接確認的法律義務,實即一種新的法律義務。不履行一般法律義務的行為的成立,有一系列條件,此之謂構成要件。其概括形式是法律責任的歸結原則,也是法律責任的成因。不同的構成要件取決於不同的歸責原則,以不同的歸責原則為分類標准,即以不同的構成要件為成立依據,本義的法律責任有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兩種基本類型。)筆者贊成後果說,贊成民事責任與民事制裁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觀點,並認為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有自動承擔、請求承擔和強制承擔三種,即1、責任人自動承擔責任。2、責任人不自動承擔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責任人承擔責任。3、經權利人請求,責任人仍不承擔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強制責任人承擔責任。
(二)民事責任的本質
1制裁說。此說認為,法律責任是指義務人違反其義務時,所應受的法律上的處罰。因此,所謂民事責任不過是不履行義務而應受某種制裁。李宜琛認為,「責任與義務不同,責任蓋處於違反義務而受制裁之地位。」
2 義務說。此說認為,民事責任是根據法律規定,在民事上應負的給付義務,包括一般的民事義務和侵權行為或債務不履行所造成的賠償義務。梁慧星認為,民事責任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債權債務關系,這種特殊的債,乃以義務的不履行為停止條件,此條件成就前,責任關系雖已存在,但未生效,即效力處於停止狀態。若義務人能夠正確履行其義務,則此責任關系終不生效。一旦條件成就,即義務人違反義務時,則此責任關系發生效力。
3 擔保說。此說認為,民事責任的本質是義務履行的擔保。諸葛魯認為「責任者,對於債務履行之擔保也。詳言之,即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時,債權人得聲請法院,依強制執行程序,而使之履行者,乃基於債務人之責任也。」林誠二認為「責任者,系指應為一定給付義務之擔保,既為一種擔保,則應為給付而不為給付時,債權人自可強制債務人實現給付義務。」
4 法律後果說。此說認為,法律責任是某種不利後果。責任就是一個人必須承受他的行為給自己造成的不利後果。因此民事責任作為法律責任的一種,是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而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三)民事責任的法律特徵
民事責任具有一切法律責任所固有的一般特徵外,還有其自身獨具的法律特徵:
1民事責任以民事義務為基礎
2民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
3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
4民事責任在內容性質和原則方面具有區別於其他法律責任形式的特徵。
(四)民事責任的地位與作用
民事責任制度的意義在於,以其特有的職能和作用,來確保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順利實現,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的穩定,有效地完成民法規定的任務。 設立民事貴任制度是保障民事權利的自然邏輯現代通說稱法律為權利之規定,法律學即權利之學,民法學尤其如此。民事權利與每一個民事主體息息相關,是民事主體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沒有民事權利,民事,主體就無法存在。各種市場經濟活動是民事主體通過設立民事法律關系而實現的。與民事權利相對應的是民事義務,二者相互對立,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矛盾統一體,束縛著民事主體。故有權利就有義務,權利者,乃法律為特定人,因充實其所認許之利益,對之所付之力也 ,即權利人為實現自己的某種利益,依法得為或不為某種行為,在這過程中,必然要求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在民事主體自覺履行義務時,權利人的權利自然可得以實現,若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權利人的權利就面臨著得不到實現的危險。既然法律出於滿足社會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需要而賦予民事主體以權利,也就必然要保障權利得以實現,故必須設立一項制度以國家強制力約束義務人履行其義務,這就是民事責任制度。法律讓違反義務者承擔民事責任,這既是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公平、正義的需要,也是法律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完善自身的需要。故設立民事責任制度是保障民事權利的自然邏輯 。

F.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什麼

民事法律關系包括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個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可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自然人按照其年齡和精神狀況可進一步區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三種,須注意這三種類型人在後面合同訂立中其訂立合同的法律後果有不同的約定。財、物、行為、非物資財富可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這里需注意作為行為和非物資財富(智利成果)的區別。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包括權利和義務兩方面,其中權利包括自己有權和要求別人不能兩方面,義務也包括自己應當和不應當做兩個方面。

G. 民事法律關系指什麼

民事法律關系抄是民事主體之間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對象(客體)而發生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現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法律關系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不是人和物的關系。盡管在財產關系中其標的常常是物,但法律關系的內容一權利和義務,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不是發生在人與物之間。經民法確認的民事法律關系分為財產法律關系和人身法律關系。

H. 民事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的區別

它們的區別表現為:

1、概念不同。

2、被調整不同,民事關系既受道德的調整也受法律的規范,民事
法律關系受法律調整的民事關系。

3、范圍不同,民事關系包含民事法律關系也包含其他平等體之間
的社會關系。

民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這種關系受民事法律規范調整。

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法律上的表現。民事法律規范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也就是規定出現某種法律事實即發生某種法律後果,該法律後果即是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民事法律關系。

(8)民事責任是指民事法律關系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關系具有以下特徵:

1、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一般是自願設立的;由於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按民法規范確立的法律關系也就只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同時,民事法律關系不僅符合國家的意志,更體現著當事人的意志,一般是由當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願設立的。只要當事人依其意思實施的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所設立的法律關系就受法律保護。

2、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但主要是財產關系。

3、民事法律關系是基於民事法律事實而形成的社會關系。

4、民事法律關系是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民法調整社會關系是賦予民事主體權利和義務,因此,民事法律關系也就是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法律關系一經確立,當事人一方即享有民事權利,而另一方便負有相應的民事義務。

5、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補償性和財產性。民法調整對象的平等性和財產性也表現在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手段上,即民事責任以財產補償為主要內容,懲罰性和非財產性責任不是主要的民事責任形式。

I. 民事法律關系是指什麼

民事來法律關系的概念:
指根據源民事法律規范確立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是由民事法律規范調整而形成的社會關系。
具體說來:
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一般是自願設立的!
由於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按民法規范確立的法律關系也就只能
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同時,民事法律關系不僅符合國家的意志,更體現著當事人的意志,一般是由當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願設立的。只要當事人依其意思實施的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所設立的法律關系就受法律保護。
舉例:1、雙方簽訂房屋買賣合同(雙方平等的,協商簽訂的)
2、民間借貸(雙方平等的,可以約定還款期限和利息)
3、借用物品4、合夥經營等

熱點內容
中級經濟法公司法律制度 發布:2025-10-03 23:15:42 瀏覽:847
2018四川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10-03 23:06:40 瀏覽:622
廣東職工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5-10-03 23:01:33 瀏覽:830
空白信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03 22:58:01 瀏覽:341
刑法什麼邢 發布:2025-10-03 22:50:41 瀏覽:232
證人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是 發布:2025-10-03 22:34:12 瀏覽:375
清華大學2012法律碩士錄取名單 發布:2025-10-03 22:33:01 瀏覽:363
法律咨詢服務部是什麼 發布:2025-10-03 22:32:16 瀏覽:830
法律服務小分隊計劃 發布:2025-10-03 22:24:28 瀏覽:264
劉忠社會法 發布:2025-10-03 22:24:21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