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口管製法律責任
1. 美國為什麼能制裁中興
美國憑什麼制裁中興?
要了解美國為什麼制裁一家公司,首先要了解美國制裁與出口管制方面的法律。根據美國貝納詩律師事務所整理,此類法律主要包括下列三項:
《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IEEPA法案)。IEEPA法案授權美國總統,在美國的國家安全、外交政策或美國經濟遭受異常的或特別的威脅時,可以阻止相關交易並凍結財產。OFAC依據IEEPA法案監管美國的多項經濟和貿易制裁,通過發布一系列制裁清單來禁止與諸如伊朗和北朝鮮等國家的貿易,同時在《特別指定國民名單》(SDN名單)中還列出了很多被禁的個人和實體的名字。
《國際軍火交易條例》(ITAR條例)。ITAR條例禁止從美國或美國境外出口或轉出口在《美國軍火清單》(USML清單)中所列的主要適用於軍事應用的原產於美國的防範性物品和服務。所有列在USML清單中的防範性物品或服務的製造商、出口商及代理商必須在美國國務院國防貿易管制局(DDTC)備案。任何個人或公司要想出口或臨時進口防範性物品或服務必須從DDTC獲得許可。
《出口管理條例》(EAR條例)。在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監管的美國出口管制系統中,EAR條例起到關鍵作用。EAR條例規范大范圍的原產於美國的商品、軟體和技術的出口、轉出口和視同出口,包括那些雖然本意單是為了民用但卻同時具有民用和軍事或擴散應用特性的商品、軟體和技術。由EAR條例特別管制的所有物品列舉在《商業管制清單》(CCL 清單)里。幾乎所有參與與管制物品有關的交易的個人或公司都有責任遵守EAR 條例。
需要注意的是,從字面的條文來看,EAR條例是最寬泛的出口管制制度,同時相關企業也需要注意到ITAR條例和OFAC的合規,因為後兩者均為獨立且分開執行的。
2. 1950年美國對中國實行了禁運政策這個政策原於哪項政治決策
《美國1949年出口管製法》規定:「那些有助於增強共產黨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潛力而有損於美國國家安全的出口都予以拒絕」。因此在新中國建立時,美國就對中國實施「對華貿易管制」,禁止向中國輸送包括軍火、鋼鐵、車船在內的戰略物資。1949年11月22日,美、英、法等國舉行秘密會議,之後成立了一個不公開的「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因總部設在巴黎,通稱「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是美國遏制東方社會主義陣營鐵幕政策在經濟和技術領域的重要體現。這個機構制定禁運貨單,限制對社會主義國家輸出戰略性物資和技術,禁運物資基本分為軍用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
巴統的建立,使美國在推行冷戰戰略方面多了一個新的工具。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後,美國政府宣布自1950年12月3日起對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地區的出口實行全面的許可證制度(以前只對戰略物資實行許可證管理),要求「美國應當運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國共產黨人從非蘇聯的來源獲得直接用於軍事目的的物資與裝備」「凡是一個士兵可以利用的東西都不許運往中國」,甚至包括紡織品和廢橡膠,從而對中國實行了實際上的全面禁運。接著美國政府頒布「港口管制」,限令美國船隻和飛機不得運輸或起卸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為目的地的戰略物資和重要工業原料。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4/62/20091123/15710517.html
一、追根溯源看「禁令」
歐盟的前身是1951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1957年《羅馬條約》創立了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和歐洲經濟共同體(ECC)。1967年,三大共同體合並成為歐洲共同體(EC);直到1993年1月1日,旨在建立政治聯盟和經濟與貨幣聯盟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標志著歐盟(EU)正式成立。因此,追溯歐盟對華軍售禁令的歷史,應從上個世紀50年代算起。
(一)巴統成立
二戰結束後,隨著東西方陣營的形成,冷戰開始。為了限制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美國於1949年11月組建了所謂「出口控制統籌委員會」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Control) ,總部設在巴黎,又稱「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有17個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亞。有大約30個國家,還包括一些民族主義國家,被「巴統」列為禁運對象。
擬定禁運清單由各國執行是「巴統」禁運的主要手段。巴統的清單有三類,即國際原子能清單、國際軍品清單和工業清單,所涉范圍包括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上萬種具有戰略意義的貨物和技術。根據「巴統」規定,成員國准備向受限制的國家出口受控貨物和技術時,必須向「巴統」提出申請,並且只有在「巴統」所有成員國政府一致同意後,該出口國政府才能簽發本國的出口許可證。
(二)歐盟國家在巴統框架下的對華武器禁運
1950年7月,「巴統」的貿易管制范圍擴大到中國。歐盟自己並沒有專門的對華武器禁運政策,其對華武器禁運一直是在「巴統」 的框架內進行的,而且與美國的對華政策密切相關。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後,美國放寬了對華出口控制政策,「巴統」也改變了中國的出口許可地位,歐盟國家也隨之跟進。從1981年起,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開始向中國出口較為先進的技術。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中國開始與法國等歐盟國家建立起軍售關系。1989年下半年,「巴統」決定取消本已放寬的對華出口控制,歐盟國家也隨之對華實施軍事制裁,實行武器禁售。
但是,在「巴統」和歐盟決定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時候,正值國際格局發生激烈變化時期。隨著冷戰的結束、科技的發展和國際格局的演變,「巴統」以東西方劃界進行出口控制的制度已不合時宜。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西方國家開始不斷突破「巴統」的禁運限制,作為冷戰產物的「巴統」不得不調整其控制范圍和禁運對象。1990年,「巴統」的禁運項目由成立初期的400個減少到120個,1991年中又減少三分之二,被禁運的國家也越來越少,1994年3月,「巴統」宣布解散。
二、歐盟「禁令」禁什麼
1989年6月26日~27日,歐共體的決策機構部長理事會在馬德里開會,會議宣布對中國採取包括中止高層接觸、軍事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在內的5項措施,其中有關軍事方面的措施是:「共同體成員國中止與中國的軍事合作並禁止與中國進行武器貿易」。該理事會宣言成為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原始依據,使剛剛起步的中歐軍售往來又告停止。
但是,歐盟理事會的宣言並無嚴格意義上的法律約束力,它既沒有指明武器禁售是否涵蓋所有軍事項目,包括武器平台、非致命項目或其部件,也沒有說明執行禁售的措施和程序,而是將這些問題的解釋權留給了各成員國,而各國對理事會宣言的解釋也是不同的。有的國家禁止對華出售任何軍事項目,有的國家則是有選擇地禁售。例如英國的解釋是:不禁止非致命性軍事項目;如航空電子和雷達等,將禁售范圍僅限於「致命性武器,包括機槍、大口徑武器、炸彈、魚雷、火箭和導彈,以及專門用於上述武器的部件,彈葯、軍用飛機、直升機,戰艦,裝甲戰車以及其他武器平台、任何易被用於國內鎮壓的設備」。就在歐盟宣布對華禁售後不久,馬克羅尼(GEC-Marconi)公司獲准向中國出售了價值3000萬英鎊的用於中國戰機的「平視顯示器」和雷達設備,理由是這些屬於電子設備而非武器。
此外,法國和義大利也繼續對華軍事出口,其中甚至包括某些「致命性武器」。
3. 美國有關商業和兩用物品的主要出口管制法規
商業和兩元物品的主要出口管製法規,可能需要參考政府當地有關部門的一些文件。
4. 中興為什麼要受美國制裁
一、違法違規經營
這一系列事件的起初原因是2016年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在調查中發現中興通訊違反美國出口管制制度向包括伊朗、朝鮮在內的受制裁國家再出口美國受管制產品,同時公司高管還支持法務部門制定並組織實施相關的風險規避方案。
雖然中興通訊在國內輿論中以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不正義來為己開脫,但正如我國商務部發言人在系列回應中一再強調的:「中方一貫要求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過程中,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政策,合法合規開展經營」,中興通訊為了短期的商業合同利益,採取各種隱蔽手段將其從美國本土采購的部分產品再出口到被美國禁運的國家,本身確實違反了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制度。
遵紀守法是公司從事商業運營的底線,違法犯規將給公司帶來致命性的打擊。中興通訊的法務部本應以「合法合規」為底線監督和指導公司的經營管理,但在實際操作中卻牽頭組織制定《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公司出口管制相關業務的報告》和《進出口管制風險規避方案》兩份文件來幫助公司實施相關違法行為,令人不能不擔憂中興通訊的內控風險;而中興通訊的高管對此報告的批復和採用,更是將公司經營置於違反所在國法律的高風險之中,有違公司股東誠信經營的託付義務,是其職業操守的破產。
最終的結果是中興通訊在2017年4月與美國相關政府部門簽署和解協議,對其違反美國出口管製法律「同意認罪」並分別向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和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管理辦公室(OFAC)分別支付了3.6億美元和1億美元的行政罰款。
二、妨礙司法調查。
除出口違規以外,中興通訊還被美國司法部門發現其提供的實質性虛假陳述違反了美國若干刑事法規,由此被法院認定妨礙司法公正。
在2017年4月的和解協議中,中興通訊除了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財政部支付的4.6億美元行政罰款之外,還向美國司法部(DOJ)支付了4.3億美元的刑事罰款和沒收款項。這一罰款,基於中興通訊在調查過程中因提供信息及其他行為違法了相關美國法律法規而同意認罪和解。
根據法院的文件,盡管知道一個針對其對伊朗出口行為的大陪審團的調查正在進行,中興通訊還是採取了多項措施向美國政府隱瞞相關信息:文件披露中興通訊制定了「一個精心的計劃」,通過其辯護律師僱傭的司法會計事務所來銷毀其與伊朗交易有關的數據;中興通訊還要求涉及到伊朗交易的每個員工簽署保密協議,並成立了一個合同數據歸納小組,從資料庫中識別和刪除與這些交易相關的所有數據。
明知司法部門正在調查,還試圖通過多種手段去掩蓋違規行為,對於應以誠信經營為本的公司實體而言,實屬錯上加錯之舉,中興通訊由此向美國司法部支付的罰款款項也高於其他部門。
三、有違誠信。
在2016年3月與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達成的和解協議中,BIS做出了為期七年的拒絕令,包括限制及禁止中興通訊申請、使用任何許可證,或購買、出售美國出口的受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約束的任何物品等事項,但雙方同意在中興通訊遵循協議要求的各項事項的前提下,上述拒絕令暫緩執行,直至七年暫緩期屆滿後予以解除。
BIS正是基於這一條款,認定中興通訊未能嚴格遵循和解協議要求的事項而激活了七年拒絕令,導致中興通訊三度受罰。
在BIS公布的官方文件中詳細介紹了中興通訊違反相關事項的具體內容。作為雙方和解內容的一部分,中興通訊同意解職其4位高級員工,並對35名其他員工減少獎金或加以處分;中興通訊並且還於2016年11月和2017年7月在向美國政府提交的兩封信中稱,公司已經或即將對此前認定違規的39名員工進行了處分。
但實際上,在美方加緊調查之後,中興通訊在2018年3月承認其「沒有全面執行」一些處分措施,只解僱了4位高級員工,但其他需要介紹獎金或加以處分的35名其他員工中,除了一名員工之外,所有相關員工都拿到了2016年的獎金;並且中興通訊也承認其在2017年向美國政府提交的信中存在「不準確之處」,希望美方理解暫緩制裁。
美國商務部執行秘書長Richard R Majauskas在文件中評估了中興通訊的回應,並考慮到中興通訊曾因妨礙司法調查而被美國司法部罰款的過往,他由此認為中興再次進行了欺騙之舉,做出了虛假陳述,還重復違反美國法律,最終簽署了對中興通訊激活拒絕令的文件。
5. 美國和中國對於高端電子產品的進出口管制有哪些
你猜啊!
6. 美國對我國出口高科技產品有何管制措施
美國新的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執行。美國商務部公布的管制清專單規定,航空發屬動機、先進導航系統、激光器、水下攝像機及推進器等20個大類的美國高科技產品不得對中國出口。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潘銳教授表示,從2001年至今,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一直沒有放鬆。在美國一再要求對華「貿易平衡」的背景下,這種管制只會使美國的商業利益受到損害。
7. 美國為什麼對華為實施出口管制這件事給中國企業帶來什麼啟示
美國對華實施出口管制是為了防止自己的先進技術輸出。這件事給中國企業帶來的啟示就是要自己發展高新技術。
8. 美國涉港法案具體內容是什麼
別問這么細 你只用知道這個是對中國不友好的法案就行了 官方不需要你知道那麼多 問多了沒好處 莫談國事 國家真想讓你知道 你能不知道?
9. 美國怎樣對別國的個人實施制裁
針對他國個人與企業,美國的制裁措施包括:
1、除非美國國務院另行決定,任何美國政府部門不得向被制裁的外國人員采購任何服務、產品、技術或與這些人員訂立任何服務、產品、技術采購合同;
2、除非美國國務院另行決定,任何美國政府部門不得向被制裁人員提供任何協助,這些人員也不能參與由美國政府提供協助的任何活動;
3、任何美國政府不得向被制裁人員銷售任何軍品清單上的物品,並終止向這些人員銷售任何美國《武器出口管製法》管控的國防物品、國防服務或設計和施工服務;
4、不得就任何受EAA或EAR管控物品的出口向被制裁人員頒布新的個別許可,並暫停授予這些人員現有的任何許可。
(9)美國出口管制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2020年8月7日以所謂破壞香港自治為由宣布制裁11名中國中央政府部門和香港特區官員。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0日表示,美方有關行徑公然插手香港事務,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強烈譴責。
針對美方錯誤行徑,中方決定即日起對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的美聯邦參議員盧比奧、克魯茲、霍利、科頓、圖米,聯邦眾議員史密斯,以及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總裁格什曼、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總裁米德偉、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總裁特溫寧、「人權觀察」執行主席羅斯、「自由之家」總裁阿布拉莫維茨實施制裁。
10. 聯發科受制於美國出口管制嗎
你好,同學。只要產品里有美國的技術,就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