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單位注銷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Ⅰ 公司注銷後是否需要承擔勞動糾紛的賠償
公司注銷後同樣需要承擔勞動糾紛的賠償。
根據《合同法》《公司法》的規定,公司在注銷以後,由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事情的直接負責人承擔公司的民事責任。所以當企業存在未了債務,而清算主體承諾對未了債務承擔責任或負責處理時,因其承諾具有一種保證的性質,清算主體應對企業未了結的債務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1)用人單位注銷是否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經公證或審批的合同:
1、合同公證是國家公證機關根據合同當事人的申請,對合同的真實性及合法性所作的證明。經公證的合同,具有較強的證據效力,可作為法院判決或強制執行的根據。對於依法或依約定須經公證的合同,不經公證則合同無效。
2、合同鑒證是中國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和國家經濟主管部門,應合同當事人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進行的鑒證。
鑒證機關認為合同內容有修改的必要時,有權要求當事人雙方予以改正。鑒證機關還有監督合同履行的權利,故鑒證具有行政監督的特點。中國合同鑒證除部門或地方性法規有明確規定的以外,一般由當事人自願決定是否鑒證。
3、合同的審核批准,指按照國家法律或主管機關的規定,某類合同或一定金額以上的合同,必須經主管機關或上級機關的審核批准時,這類合同非經上述單位審核批准不能生效。例如,對外貿易合同即應依法進行審批程序。
Ⅱ 公司注銷原法人還用承擔法律責任嗎
不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對其有相應的規定:
第一百八十七條 公司解散內後,股東應容當對公司進行清算,清算完畢並辦理注銷登記後,公司歸於消滅。由於經合法清算後的公司剩餘財產,由股東依法進行分配後歸股東所有。
公司解散,依法應當清算的,清算組應當自成立之日起10日內將清算組成員、清算組負責人名單向公司登記機關備案。
(2)用人單位注銷是否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相關法條:
第三十四條有限責任公司變更股東的,應當自變更之日起30日內申請變更登記,並應當提交新股東的主體資格證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證明。
有限責任公司的自然人股東死亡後,其合法繼承人繼承股東資格的,公司應當依照前款規定申請變更登記。應當自改變姓名或者名稱之日起30日內申請變更登記。
第三十五條公司登記事項變更涉及分公司登記事項變更的,應當自公司變更登記之日起30日內申請分公司變更登記。公司董事、監事、經理發生變動的,應當向原公司登記機關備案。
Ⅲ 公司注銷了還乘不承擔法律責任
由公司以前的法定代表人承擔。
Ⅳ 用人單位被注銷後如何確定勞動爭議案件的當事人
用人單位被注銷後可將用人單位或者其出資人確定為勞動爭議案件的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四條 勞動者與未辦理營業執照、營業執照被吊銷或者營業期限屆滿仍繼續經營的用人單位發生爭議的,應當將用人單位或者其出資人列為當事人。
第五條 未辦理營業執照、營業執照被吊銷或者營業期限屆滿仍繼續經營的用人單位,以掛靠等方式借用他人營業執照經營的,應當將用人單位和營業執照出借方列為當事人。
第六條 當事人不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仲裁裁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審查認為仲裁裁決遺漏了必須共同參加仲裁的當事人的,應當依法追加遺漏的人為訴訟當事人。
被追加的當事人應當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一並處理。
(4)用人單位注銷是否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可列為勞動爭議案件當事人的還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條 用人單位與其它單位合並的,合並前發生的勞動爭議,由合並後的單位為當事人;用人單位分立為若干單位的,其分立前發生的勞動爭議,由分立後的實際用人單位為當事人。
用人單位分立為若干單位後,對承受勞動權利義務的單位不明確的,分立後的單位均為當事人。
第十一條 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原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勞動爭議,可以列新的用人單位為第三人。
原用人單位以新的用人單位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可以列勞動者為第三人。
原用人單位以新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新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列為共同被告。
第十二條 勞動者在用人單位與其他平等主體之間的承包經營期間,與發包方和承包方雙方或者一方發生勞動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當將承包方和發包方作為當事人。
Ⅳ 勞動仲裁期間用人單位注銷了 責任如何承擔
可以要求仲裁庭出具仲裁結果,然後變遷訴訟對象向法院起訴,向相關組織或個版人追討勞動報酬。權
勞動爭議主體即勞動爭議的當事人,包括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是勞動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如果在勞動爭議過程中企業已進入清算階段,則勞動者應將清算組作為爭議的主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十條第(八)項規定,清算組可「代表破產企業參加訴訟和仲裁活動」。清算組即清算機構,是企業經營終止後執行清算事務並代表企業行使職權的權務機構,它負責企業清算期間的一切事宜。也就是說,如果勞動爭議發生時,用人單位進入破產清算,那麼勞動者在選擇相對一方主體的時候應當直接將清算組列為被申請人。
Ⅵ 公司注銷後的責任承擔問題
如,清算中未涉及該事項,視公司注銷情況應當區別對待
一、如果系股版東擔保承擔注權銷公司後的責任,那麼由股東承擔責任。
二、如果系清算注銷,那麼一般會考慮由股東在清算分配所得范圍內承擔責任。
此外,是否承擔責任還應當考慮時效的問題。
法定代表人是不應當承擔責任的,兼具股東身份除外。
僅供參考。
Ⅶ 如果用人單位被注銷主體資格,勞動者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如果用人單位已經被吊銷執照,那用人單位就不是勞動法定的用人單位,是沒有內用工資容格,屬於非法用工,對於非法用工勞動仲裁是無法受理的,因為沒有主體資格了。現在通過勞動部門去解決的話,估計很難解決掉,勞動部門對於沒有用工資格的單位是沒有執法許可權的,只能幫助勞動者協調。而法院跟勞動部門有些法律概念上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建議讓仲裁委員會給你們出具一份書面的不予受理通知書,然後再到法院去。
Ⅷ 用人單位進行工商注銷手續,出資人仍應承擔用工主體責任
1、案情介紹:熊某等三人是A公司員工,B公司是A公司的唯一法人股東。2013年年中,A公司應經營不善,經過清算程序後,到工商行政部門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公司存在對熊某等三人合同到期未續簽的問題,且在辦理注銷手續過程中及之後,亦未向熊某等三人支付經濟補償金。為此,熊某訴狀至武漢市蔡甸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該委以原用人單位已經注銷為由,不予受理。熊某又訴至武漢市蔡甸區人民法院,要求支付合同到期未續簽的雙倍工資差額、終止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等。
2、法律分析:用人單位辦理注銷登記手續,需要通知債權人,並在有關報紙上進行公告。那麼,作為用人單位的出資人,其是否在用人注銷後仍需承擔主體資格證人,是本案的中心。另外,《勞動合同法》並未有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注銷後,必須支付經濟補償金。
3、判決結果:本案,通過讀事實部分的確認,以及法官對法律的釋明,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簽訂《調解書》:由A公司的出資人B公司支付熊某等三人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經濟補償金等。
4、律師建議:術業有專攻,勞動法是涉及范圍很廣泛的有一定地方性的專門性法律實務。比如,在與當事人溝通中,我就直接像當事人解釋說,因用人單位已經注銷,仲裁機構不會受理,我們雙方的代理階段最好包含一審。另外,當事人亦應了解各地的實踐操作,比如在武漢各區級法院,對於合同到期未續簽的問題是否需要支付雙倍工資,操作不一。總之,如果涉及較為復雜的或者證據不詳實的案件,建議聘請專業勞動法律師的幫助。
Ⅸ 公司要注銷,注銷負責人會不會承擔什麼責任和風險
按照法定程序進行清算並注銷,不會涉及個人責任。